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1

初次瞭解美學這門學科,一般會感性地認爲這是一門關於美的學問,什麼是美,怎樣欣賞美。在閱讀美學的相關經典著作之後,對美學會有一個更爲全面深刻的認識。比如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這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學著作,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爲讀者自然很好奇,這究竟是本怎樣的小書,在當時影響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由於一開始就對本書存在閱讀的“期待視野”,希望從書中瞭解作者對美學獨特的見解,而《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簡潔性。

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按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徵及美學思想。“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裏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裏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作者在開篇就以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學意象吸引着讀者。

  《美的歷程》讀後感2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爲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認爲唐詩就是唐代纔出現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爲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峯,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容形式上臻於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徵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繫。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裏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於中國美學史的發展裏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並不像西方藝術發展一樣斷斷續續,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美的歷程》讀後感3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真是一部開闊志趣的好書。

哲學家馮友蘭誇讚它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本書從原古時代史前文化開始,縱橫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直至明清,作者帶領我們對中國古典文藝開展了一次鳥瞰式的美的巡禮。其中內容深厚而簡約,充滿哲思之光,語言精煉優美,使人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讀《美的歷程》,彷彿在登臨一座風景奇秀的高山,滿眼的絕勝風景,氣喘吁吁並吸收昇華着,令人心曠神怡,大獲裨益。常常是讀着畫着,不知不覺就把一頁書畫滿了。

本書從藝術和政治、經濟等社會發展各部件的聯繫出發,對各個不同時代獨特的美的元素,進行了鳥瞰式的觀花,從龍飛鳳舞的原始圖騰,到青銅饕餮;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從佛陀世容的虛幻頌歌,到盛唐的杜詩顏字韓文;從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藝思潮……你會不知不覺中彷彿走進了一座宏大的藝術博物館: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着名的詩人文學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嘆作者的宏大構圖,哲理辯思,豔羨作者的深厚積澱,高屋建瓴。

  《美的歷程》讀後感4

“美”這個詞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爲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它只能依附於某種物質,比如人、自然,當然還有人類創造出來的種種藝術品(建築、繪畫、雕塑、詩歌、瓷器、園林等等),本書也就是圍繞這些各擅其美的藝術形式以時代爲線索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欣賞。

我沒有從開篇的遠古時代之龍鳳藝術看起,而是從中間向前後延伸開去。因爲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體,所以這樣看也並不覺得混亂。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部分。

一是寫初唐詩歌和蘇軾,書中對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賞析很能引發共鳴,少年意氣風發,雖然心頭偶爾劃過的無常感給人生蒙上了一層淺灰,卻是同整個國家一樣處在欣欣向榮的上升的時期,讓人覺得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而蘇軾作爲詞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我是瞭解的,但是沒想到他對後世的影響不僅僅是那些絕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從屈原、陶淵明以來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贖到他那裏終於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生無常的徹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結合當時的歷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讓這些靜穆威嚴的雕塑有了豐富厚重的內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現實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藹,人的苦難就越深重。一旦有了這種對立的視角,你會發現藝術和美有時純粹是人類的一種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講魏晉、宋元山水畫等等章節,無一例外地都能從思想上給人以啓發,從語言上給人以享受。

  《美的歷程》讀後感5

上學期期末華楨老師推薦下買的,這學期在老師帶領下系統化的讀。也看了差不多一個月(從八月補課開始算的話,於9.10結束)今年嚴格意義上的第四本書,上一本是8.7的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

這本書以時間爲線索,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並不能看看太懂,以後有機會再讀的(吧)。

感覺還挺有趣的,講點自己看得懂的,遠古時代圖騰是部落的象徵,從現在仍有流傳下來的圖騰中大抵可以見得,最後是龍鳳的模樣,龍鳳本沒有這種事物的存在,是各種動物的部分拼湊而來,在《美的歷程中》講到遠古部落各自發生戰爭,彼此兼併融合,原本部落單純的“龍蛇”圖騰也在過程中相互融合,加上融合的部落的圖騰的特點部分,融合成一個新的形象,久而久之不斷的融合而成了“龍鳳”,成爲部落的象徵,他們也是巫術禮儀的圖騰。

遠古陶器上精緻的幾何圖案可曾震撼過你?到有說法是那不僅是幾何圖案,而是部落圖騰的幾何化,幾何化的圖騰刻在部落所擁有的器皿上,還真有點今年我們社會“商標”的感覺,莫非遠古的人在那麼遠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商標意識?說到器物,我還想起了遠古時代巫術禮儀偏愛紅色,還會在人逝世後,給他們的身體繪上各種圖騰,以祈佑他們安息。這也是種“標誌”一種“符號”,一種遠古初初覺醒的美的意識,他們認爲這樣的圖形有特殊含義,是一種生命的美的覺醒。

從遠古陶器到夏鑄九鼎開啓青銅時代,伴隨的是統治者階級逐步出現。爲了適應統治需要,彰顯威嚴,畫風獰厲的饕餮,夔龍夔鳳出現在器物之上,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威懾與強大,兼有保護和恐嚇雙重作用,而正是那種粗野獰厲帶來的命運感,保持着巨大的美學魅力,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這與矇昧的遠古時代已有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