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美的歷程》有感4篇大綱

讀《美的歷程》有感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美的歷程》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美的歷程》有感4篇

讀《美的歷程》有感1

讀完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雖感慨萬千,卻遲遲不敢下筆寫讀後感。“蚍蜉撼樹”談何易?真怕荼毒了這部大書。然而久久思忖之後,還是認爲,作爲讀者,不管我的造詣如何,至少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解讀也好,感悟也罷,只要我願意敞開思想的閘門,來次思考的“獨白”與感悟的“演繹”,即使是缺乏思想的邏輯性與言語的系統性,但畢竟是我此番觀瞻後心靈的原創產物,值得一記。

仰慕李澤厚可以追溯到高中時期語 文老師的一次無意提及,而讀這本書卻得力於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對《美的歷程》的一句評價:“《美的歷程》是部大書(應該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評價可謂是高屋建瓴,包羅萬象。這是怎樣的一部著作呢?何以博得如此讚譽?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始閱讀這部書。

十幾萬字的篇幅,卻勢如劈竹,“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若非胸中有大丘壑者,大修爲者,大沉澱者,定不能將泱泱華夏文明抽絲剝繭,留連入扣,順理成章,呈現在這部書裏。

越是遙遠的、時間跨度大的,內容龐雜的歷史越是難寫。中國的文明史漫長而又恢弘。而文明的形式又多種多樣。在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在不同的經濟文化基礎上,文明大致可以分爲形而下的物質文明,和形而上的精神文明。而兩類文明旗下的旁支又是錯綜複雜的。有的文明可以在藝術博物館內以具體的形態展示,譬如書中所寫的那人面的彩陶、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以及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等,可以給人最直觀的認知。而有的文明的展示卻不是用眼睛可以體會的,而是需要你用心靈去觸及的。時代的精神積澱下產生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等更是讓我們一唱三嘆,流連不已,譬如書中的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骨、蘇軾的人生意義、王國維的“有我”與“無我”之境、明清的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等,其路漫漫,作者上下求索,以擾之不濁的的博大氣勢,用一杆墨筆從史前文明一路披靡到明清近代,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進行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闡釋、鋪陳、思辨,使得這部薄薄的一冊書涇渭分明、脈絡清晰、思維縝密。彰顯出作者宏大的視野、深厚的積累。儘管我在讀的時候,並不能完全理解、記憶,但其恢弘博大的氣勢,讓我掩卷猶嘆、欲罷不能,繼續這場匆匆的美的巡禮。

當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緲若空中樓閣的理論和概念也可以藉此發生,因此再大的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容的強大支撐,方纔牢靠而不漂浮。《美的歷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琅滿目的呈現,爲我們提取出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如果說氣勢激發人的思考願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麼珠玉圓潤的語言常常能調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是禁不住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說明它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裏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後呼應、博引旁徵------如珠似玉,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寫的雖是久遠的歷史,卻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沒有酸腐不堪的氣息,語言在這裏達到了它能發揮的絕佳作用。

其實作爲一個讀者,我早已習慣於讀偏純文學的作品。對於帶有濃厚性質的美學,哲學、甚至摻雜了政治、經濟的作品,向來心生畏懼,便敬而遠之。於是,剛讀這部書的時候。意志與行爲產生了枘鑿。儘管我知道意識形態與精神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治經濟的推進。然而主觀閱讀意識總在迴避或輕視非精神形態的因素的制約。但隨着閱讀的深入,讓我漸漸走入佳境,這裏的“佳境”不是僅僅只閱讀中獲得的美的感受,而是一種閱讀方式的轉折。這部書在悄無聲息中“逼迫”我直面文學藝術與經濟、政治發展之間的關係。此時閱讀不僅是閱讀,更是一種理性的思考。而思考總是會帶給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穫。

基於此,在讀這部書的時候,我不禁產生了一種閱讀的“驕傲 ”。甚至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高度感,頗爲得意。

另外,我又不得不沉思:“閱讀”——在當下可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網絡文學、電子閱讀,以其新穎獨特的時尚方式備受熱捧。如何重拾經典,捧起經典,(我這裏指的的紙質書籍),靜心閱讀、發掘、思考作品中傳統的美學精神,並進行創造性的轉化,道德吸收,值得我們去反思。

“輕淺浮躁”已經成爲當下時代人們精神的寫實,而我自己也不能倖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後現代生活”不時鬼魅一般潛出來迷惑着我。讀《美的歷程》,讓我感受到其中閃耀着的生命感性光輝、積澱着的歷史理性思考,它以其“初晴”般的美學性格對我進行及時的解毒與救贖。讓我知道外面的霓虹燈再亮再閃耀,敵不過手中的一冊好書。

當然,以上只是我閱讀中及閱讀後感受,極具個性,不成體系,亦無嚴謹的支撐,至於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肯定有許多偏差亦或是存在着“硬傷”,貽笑大方肯定無疑。但《美的歷程》作爲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峯,擁有者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希望自己以後隨着閱歷的加增,再讀、又讀時,能夠對今天所言所寫,加以修正和深化。

讀《美的歷程》有感2

第一次這麼認真讀這麼長的一本書,初次接觸,就已經激發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帶着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終於看完這本浩浩湯湯的著作,也讓我感受了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體會了美的歷程。

徜徉於書本,不僅是一次文化藝術的旅行,更多的是讓我們心裏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觸,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文字也不足以表現這其中的分量了。在這個和平,快速發展的時代,有幾個人的思想還可以回到過去,認認真真地品味“美”,在《美的歷程》一書中,從美所產生的源頭,沿着時代的順序,分析了各個時代美學的基本特徵。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美就已經貫穿整個歷程,從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藝術的“擰厲的美”,走到今天科技“高技術的美”,人們的生活似乎也變的愈加的沉重神祕了;六朝.唐.宋佛雕像,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西區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遷等等重要觀念,也證明了美學的不同時代的特徵,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作爲藝術生,或許在一般人眼裏,我們是與生俱來的稀有動物,我們具有非一般人的審美能力,可說到底,我們似乎也不曾懂得“美”是一個怎樣的名詞,該怎樣去理解它?正如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所提到,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並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人類只是美學欣賞的被動者罷了。這一句話似乎也讓我懂得:美——並非藝術本身決定,也不能只靠一種單純的藝術眼光去看待的,遠不是任何猙獰神祕的東西都能成爲美的。學藝術的人也並非是稀有動物,他們也是具有常人的眼光。像李澤厚一書中提到:美是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震撼中國藝術的同時,在文明古國面前,每一個人都無奈自己才疏學淺,深感不足,因此,思索,把握和追求也可以造就出一代文藝,一種美。

作爲中國當代大學生,中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又可以瞭解多少,是不是紅燈綠酒的生活早已埋沒我們想要向後追溯的熱情?就更談不上如何去發現美,如何延續美...文末,李先生在美學層面上,給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一種姿態去對待過去博大精深的美,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對待發展中的美,正像李澤厚先生在最後說的,“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讀《美的歷程》有感3

在人類還未有意識進行文化活動開始,一種對美的元素的積澱也悄然展開,讀美的歷程有感。遠古傳來的崇高的音響和美的樂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在那原始混沌的時代,美並不是美,而是一種崇高。何謂崇高?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經說:"崇高是我們心中所產生而感受到最強烈的情感,因爲痛苦的觀念比快樂來得還要強有力,而這種強有力作用時,那情感就是驚愕,驚愕是一種靈魂的狀態,處在其中時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會停止,並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恐懼。"崇高,會使人們的心靈充滿緊張。原始部落的遠古圖騰便是這樣的道理。在原始部落的遠古圖騰便是這樣的道理。每個部落有其奉爲神明的神獸,在人力還不足以抵抗自然的時代,在自然淘汰法則下,生物對比其強勢的另一種生物有其恐懼和自然而然的敬畏。圖騰,是人類有意識的符號和標記。在部落對抗吞併甚至融合的時候,這種符號和形式,通過人潛意識中的生理反應,對其主觀和客觀的感性和理性造成了刺激,形成一種類似崇高的情感,這種情感便被記憶在感官裏,形成對美的原始積澱。

在原始社會,人們對美的詮釋更是一種對周遭環境的本能式的表達。巫術禮儀的舞蹈、歌唱、禮儀"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誠而蠻野,熱烈而謹嚴".這是另一種高貴的崇高——原始歌舞。

隨着奴隸社會的建立,一種絕對權威的統治,崇高獰厲的美浮出這個時代,"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闢自己的態度向前跨進",這種恐懼下的符號化,摻雜着宗教的神祕,崇高而盪漾一種不可復現的童年派的美。你難以說,這種現象和想象究竟爲後世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留下多濃墨厚彩的一筆,但你無法否認,這是潛藏在所有中國人血液裏最神祕的基因密碼。崇高與美就這樣開始交錯纏繞,形成中華民族美學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乃至你無法辯駁,幾百年後的楚地南蠻,延展一種超越了公認的崇高與美的屬性——浪漫。楚國文化沾染了理性的概念,卻在原始巫術禮儀的歌舞和音樂上愈演愈烈。它又並非一般的崇高,因楚國文化夾雜着由神人化向人間化、理性化的這個過程。它把神話故事化爲君臣父子間的世間秩序,神力亂神固然存在,卻不再占主導地位。這種崇高,又類似一種崇拜。它的'美又和原始社會的美的模糊概念不一樣,它有了想象紛繁因而變得熾熱深沉,更帶有個體人格和情操,美就在這個過程中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感知。這種崇高和美的揉合"開創了中國抒情詩真正光輝的起點和無可比擬的典範".

再看魏晉南北朝,這個哲學重新獲得解放的時代。思辨哲學達到的純粹和深度是空前的。它感嘆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無常的悲哀。極高和極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過極深引起崇高感夾雜着顫慄驚懼,而極高引起的崇高感則是伴隨着欣賞讚嘆。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動盪的時代,門閥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爲嚴重,貴族並不用擔心所謂的家道中落,需要擔心的只有改朝換代,而恰恰,這一改朝換代在魏晉南北朝,就跟吃飯一樣常見。因此在這一大社會背景下,貴族有足夠的學識和相對安定的物質條件,既執着又恐懼探索人生。這便是瀟灑又飄逸自得的魏晉風度的由來。動盪帶來恐懼,而清高的人格帶來認識的讚歎。一種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晉風度影響下,文學和藝術作品都別具風骨並且具有了文的意識和道的高度。中國文脈的又一主線,中國文藝最爲發達和具有民族特徵,同是中國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一種高度集中化、純粹化的藝術——書法走進了大衆的視野,表現出魏晉人對美和崇高的認識進入了自覺階段。

佛教傳入中國剛好在魏晉,社會最動盪而人的追求無所託的時候。那種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佛像及其壁畫上。"……仍可以感覺到那種帶有刺激性的熱烈迷狂的氣氛和情調:山村野外的荒涼環境,活躍飄動的人獸形象,奔馳放肆的線條旋律,運動型的形體姿態。"他們的佛像又是這樣的"某種病態的瘦削身體,不可言說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擺脫世俗時的瀟灑風度,讀後感《讀美的歷程有感》。這是魏晉以來這個階級追求嚮往的美的最高標準。"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剎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時候的魏晉"白骨蔽野,百無一存",所有可以寄託的便只有往世和來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爾在論證歐洲中世紀宗教藝術中曾經講過"這是把苦痛和對於苦痛的意識和感覺當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識到所捨棄的東西的價值和自己對他的喜愛,愈長久不息地觀看自己的這種捨棄,便愈發感覺到把這種體驗強加給自己身上的心靈的豐富,"這便是崇高的價值,也是美的體現。

再觀中唐以後,世俗化和理性化愈加明顯地體現到人們身上,崇高也就變成了人們道德上的崇高,真善美的一種體現。這種崇高便和前者不一樣了。藝術的感染力雖然也強,但卻沒有了立體思考後具有宇宙意識的大震撼和大氣象。但是人格的崇高依舊與美交錯纏綿,譜寫中國文脈的新篇章,給予美一種新的意識和形式。

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激盪前行,即使歷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類的進化繁衍的契機都來自於偶然。偶然後的結果通常都是既破又立。除卻先秦,便是魏晉南北朝、中唐上和明末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推動了中國命脈的發展。魏晉的思辨帶來的人類追求,與先秦理性精神影響了中國人信仰與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學的同化影響中國人的個性特徵,明末的資本主義思想萌芽批判大中華的弊病,這多元的思想推動中國滯後的身軀。而這些,在萌發或形成的過程或多或少地影響中國的文化特徵和審美意識。其中,自然意識下的崇高和美交錯譜寫了一條線索,無論是破或立,分還是合,一種感染人類心靈的屬性無所不在。

讀《美的歷程》有感4

乍一看這本書真是透着一股神祕勁,美怎麼會有歷程的呢?難道以前美的東西現在又不美了?於是我選擇了它。想看看這位學者如何爲我解疑。這本書採用了時間順序,從遠古時期到宋元明清,將每一段時期的藝術特色結合社會背景,介紹了五花八門的東西,圖騰、青銅器紋飾、詩詞、小說戲曲,實在是歎爲觀止。在此之前,我是不知道還可以這樣說美的,如此抽象的字卻被描述的這樣具體真是從心底裏敬佩李澤厚這位學者。

美到底是什麼?從此書中看,浪漫主義是美,理性精神是美,山水意境亦是美,它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作爲一個理科生,對歷史瞭解十分有限,但也不認爲此書晦澀難懂。每一個字中都蘊含着歷史文化,細細斟酌,又與之前理解的不太相同了,這便是語言的美吧。在這張大畫卷中,我彷彿看到了偉大的祖先們對美的積極追求,在社會背景這個大熔爐中,人們在適應它,承受它,卻從停止過對美的探索。

第一次明白美竟然可以如此源遠流長,此書中描寫的都是深刻意義上的“美”,他們是鮮活的,它們身上有着歷史的烙印,且大多是深不可測的,真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與我先前理解的美大有不同。在我看來繁花似錦是美,一枝獨秀亦是美,不過是理解的層次不同罷了。

作者筆下的美是藝術的美,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這些自然也是美,既是藝術的美,更是中國歷史的美,藝術精神的美。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趣,以小說、戲曲爲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那麼這本書又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原來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社會產生的“美學熱”,它是思想解放運動的產物,人們從長期壓抑中解放出來,人們迫切希望有這樣一本書出現,所以它便應勢而生了。

說實話,我這人沒什麼藝術追求,但看了此書後深覺醫術實在是美,在歷史文化的薰陶下,無論過了多少年,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仍然熠熠生輝,以供無數仁人志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