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左公柳》有感600字

讀《左公柳》有感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左公柳》有感6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左公柳》有感600字

  讀《左公柳》有感 篇1

讀過的文章千千萬萬,所得的心得體會也各不相同,深觸我心絃的這篇文章便是《左公柳》。

湘軍著名將領,文章中的主人公左宗棠一生一世經歷了種種危機四伏、暗藏殺機的歷史事件,自幼就聰明機智、志向高遠的他多次率兵前往硝煙四起的邊疆戰場作戰,動人肺腑。自己年經大了,邊塞路遙遠,崇山峻嶺,戰火紛飛,面對的強敵兇狠狡詐,氣勢洶洶,而他仍不顧一切頑強阻敵,英勇奮戰,最終成功。

當我讀到左宗棠力排衆議,奮不顧身請纓時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當時朝廷軍官貪生怕死,眼看就要放棄新疆,左宗棠全然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己見,自告奮勇堅決認爲不能放棄,他是那樣勇敢,那樣堅定,那樣堅強。而現實生活中的同學們,當老師提出問題時,沒人敢說出答案,一聲不響的坐着,當第一個聲音冒了出來,同學們便紛紛放棄了自己的答案而人云亦云,卻不知自己的答案纔是對的,有的甚至害怕說錯乾脆什麼都不說。

最使我感動涕零的便是左宗棠出征的片段,他拋開了一切雜念,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和征戰的`重重困難,懷着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毅然決然地率兵出征了,浩浩蕩蕩的車隊走着。突然,我目瞪口呆了,這行軍就行軍,幹嘛擡上一口大棺材?這是幹什麼?原來這是左宗棠自己爲自己準備的,我更疑惑了,接下來仔細一看,才知道左宗棠深知征戰的艱難困苦,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至度外,一心想着以身報國,才做出這番驚人之舉。相反,生活中的我們大都碰到困難就畏縮不前,學習中不求甚解,只求完成任務。真是相差太遠了。

讀罷《左公柳》,感受到一種鐵骨錚錚、剛毅睿智的人格,它將永存我心中,成爲我學習的榜樣。

  讀《左公柳》有感 篇2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於垂楊柳的吟詠可謂是絮絮喋喋,自然傑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詩人情懷,或詠柳喻人,或借柳繾情,或緣柳幽思,使“柳”成了中國風情風物詩歌作品中的一大靚點。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左公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柳樹嫩綠輕柔的綽約風姿,讚美了春風神奇的力量。唐代詩人唐彥謙的《垂柳》中有“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的詩句。詩句雖然沒有細緻的外貌描寫,也沒有渲染濃重的色彩,但卻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無限柔情。

“柳”不僅形態輕盈,色彩新奇,構織了詩情畫意,而且豪邁、凝重,彰現了仁人志士的幹雲豪情。清朝大將楊昌浚到新疆籌辦軍務時,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楊柳成蔭,得知這一浩大的功績是左宗棠作爲後,遂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大將籌邊尚未還,瀟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在守土衛國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左宗棠,留給大西北的不僅是英雄戰績和完整疆土,還有沿着古絲綢之路茂密的左公柳。河西地區“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的嚴酷自然景象,令左宗棠憂心如焚,他要求凡大軍過處必植樹,軍士人人隨身帶着樹苗,一路走一路栽。左公與軍士一樣,親自攜鎬植柳。

自古河西種樹最爲難事,可是在左公倡導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連綿數千裏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前人植樹,後人乘涼。爲紀念左宗棠爲民造福的不朽功績,後來人們便將左宗棠和部屬所植柳樹,稱爲“左公柳”。

  讀《左公柳》有感 篇3

一個人和他栽的一棵樹能經得起民間一百多年的傳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學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風實際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風何能度玉門,爲有振臂呼風人。左是在政治腐敗,國危民窮,環境惡劣的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說他只有平亂之命,並無建設之責。但儒家的擔當精神和胸中的才學讓他覺得應該爲整頓、開發西北盡一點力。左宗棠挾軍事勝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飆,掃蕩着那經年累世的污泥濁水。西北嚴酷的現實與一個南國飽學的儒生,砥礪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閃耀在中國古代史的最後一章之上,綻放出一絲回暖的春意。左宗棠在西北的開創政治新風有這樣幾個特點

強化國家主權,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棄西北的謬論,“周、秦、漢、唐之盛,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東南,國勢浸弱,以底滅亡”。捐出西北,最後必定是國家的滅亡。從漢至清,新疆只設軍事機構而無行省郡縣。左前後五次上書籲請建省,終得批准,從此西北版圖歸一統。二是反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糜爛之局,何況西北,鞭長莫及。地方官爲所欲爲,貪腐成性。他嚴查了幾個地方和軍隊貪污、吃空餉的典型,嚴立新規。而他自己高風亮節,以身作則,陝甘軍費,每年過手1240萬兩白銀,無一毫不清。

左宗棠性格決絕,辦事認真,雖不能迴天救世,也要救一時、一地之弊。他擡棺西進,收失地,振頹政,救民生,這在晚清的落日殘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爲一陣東來的春風悄然度玉門。而那三千里綠柳正是他春風中飄揚的旗幟。西學東漸,湘人北上,春風玉門,西北之幸!

  讀《左公柳》有感 篇4

人的靈魂是肯定。而人卻某些利益而不惜出賣的靈魂,而又有些人,卻用的某些行動來證實了是個有血,有肉,有魂的人,的靈魂也將被的所裝飾。

學習了《左公柳》一課,文章主要講的是:作者在塞外了一株柳樹,導遊講述了樹背後的故事。而這事的主人公,便是剛毅,睿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人士左宗棠。

當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文章後,掩卷靜思。我不禁被這六旬老人愛國愛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所震撼和打動。

想想,假如兒女孝順的老人,六旬之時,是在家享清福了,哪還會爲吃穿發愁?哪還會擔心大事?而左宗棠不同,他在平常人享清福的年齡,卻請纓,前往千里之外的茫茫大漠去收復失地。想想,他去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去的,要不然他怎麼會擡着棺材上戰場?他那視死如歸的氣勢又能壓倒多少貪生怕死之徒呀!

戰場殺敵必定會生靈塗炭,我相信,左宗棠也明白的道理,要不然他也不會讓部隊邊打仗,邊植樹。再加上戈壁荒涼,多年居住,讓戰爭一鬧,就又會這大漠面積,植樹造林便是必不可少的了。這樹一植,許多鄉民回來了,這絲綢之路又重新打開了。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個疑問:爲左宗棠一把年紀還要戰場殺敵呢?假如說是誓死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那大臣們都主張放棄,皇帝也開始動搖了,他又何必多此一舉?得罪了那些皇室貴族,也會讓皇帝心裏多少有一點不舒適。假如新疆是個聚寶盆,非守不可,他也大可不必請纓,以年歲已高,行動不便等藉口完全可以把重擔扔給別人,也不讓的家人提心吊膽,又可以不用上戰場拼殺,何樂而不爲呢?

可他,在他骨子深處的靈魂,心裏裝的是興亡,百姓安危,的靈魂不正是現在的人正需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