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學生優秀作文:《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中學生優秀作文:《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篇一:《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中學生優秀作文:《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臺灣學者蔣勳最近在大陸非常走紅,談論藝術的《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談論生活的《生活十講》《孤獨六講》等等,都深受讀者寵愛,《蔣勳說紅樓夢》更是由上海三聯一輯、二輯地連着出版,據說要出到第八輯。爲什麼噹噹網上蔣勳的書節節走俏?他靠什麼魔力征服讀者?筆者認爲,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和你談心,輕輕淡淡,柔美醉人,讓你和他一起走,一起看,一起思考,一起面對——這難道不是我們期望許久的讀書的享受嗎?

在當下這個時間,效率決定一切的機器化時代,爲了生存,爲了名利,爲了爬得更高些,爲了情婦再多些,無數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現生命的卑微、現實的嚴酷與制度的不公。人作爲社會的機器,無目的地運轉、消耗着,在喘息的間隙,談論着住房、孩子,蒜菜的價格……想一想,在這個現實裏,誰靜下心來讀書、談心,談生的意義,存的價值?在忙碌一天後的夜晚,關掉電視,面對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傾聽?

——太久遠了,久遠得令我們懷念、流淚。我們渴望交流,卻將門窗持續加固;渴望熱熱鬧鬧,卻在喧鬧後陷入更深的孤獨。換句話說,今天沒有人耐心地和我們說話,認真地與我們交談,更沒有人讓談話充滿愛,盈滿美。蔣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指出如何完成孤獨、給予孤獨、尊重孤獨。所以,他讓我們驚喜,讓我懷疑,讓我們審視自己,體察內心。

據說,電影明星林青霞爲了聽蔣勳的講座,曾在一段時間每週專門從香港乘飛機趕到臺灣。《孤獨六講》就是蔣勳六次講座的結集。書中的他像在跟你隨意閒聊,一段段文筆優美的隨感錄式的文字,一個個生動的生活故事,留給現代人“一小段陽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並在書中尋得異樣的共鳴;然後去療世俗的傷。

在《孤獨六講》裏,作者與我們交流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衆聲喧譁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我們可以很隨意地尋找到自己的對應:“在這個城市裏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裏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去聽”等等。孤獨原來無處不在,原來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認爲,“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爲你害怕孤獨”,“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孤獨是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談,人心真正的豐富,正是靠了孤獨。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國人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傳統下,遠離孤獨,逃避孤獨,恥談孤獨,從而使每個人成爲不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孤獨的人,而這樣的狀態不利於大家成爲現代公民。作者說,“推動民主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個人的責任,而這些首先要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獨開始”。

蔣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孤獨”在漢字裏是很負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裏,“孤獨”字根sol的原義是太陽,說明每個個體在宇宙之間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所以,孤獨應該是人的一種權利,每個人都應該面對自己,叩問自己的靈魂,探尋靈魂的祕密,在最隱祕的'空間搖醒自我,完成美致。在書中,讀者可以跟着作者去感受、體悟、反思、學習,去慢慢理解: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孤獨六講》文圖並茂,深遠高邁,行文天馬行空,語言精妙流暢,插圖優美和諧,讓讀者在品讀孤獨之美的同時,也可領略作者獨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篇二:《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這是一個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故事,是現實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鏡子;它也是一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讀者步入浮想聯翩的幻境。這部作品採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與諷喻、寫實和誇張結合起來,加上《聖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

一部《百年孤獨》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小說其實一直在交錯兩個主題:孤獨和宿命。一方面,以烏蘇娜爲代表的幾個長壽的女人,代表一種神祕力量,一種歷史的見證,一種家族的延續;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奧爲對稱,第四代的孿生兄弟簡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倆的翻版,這象徵着一種命運的輪迴,一種註定無法改變的輪迴。而這種烙自家族徽記和生理本能的內驅力還鮮明地表現在這個家族人之間的亂倫衝動和論理規範的禁忌之間造成的緊張關係。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奧雷連諾上校,也在數十年顛沛流離的戰爭生涯裏留下十七個私生子;而第四代奧雷連諾第二更是將這種情慾發泄到及至,並且神祕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奮。到了最後,這種盲目的本能衝動到第五代阿瑪蘭塔·烏蘇娜和第六代小奧雷連諾身上徹底的無阻擋的爆發出來,這種被壓抑了幾代的亂倫衝動如決堤的洪水淹沒了家族的一切。馬爾克斯自己在解釋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獨性時,曾認爲“布恩蒂亞整個家族都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作者的觀點似乎是無可置疑的正確的。

但是時間並不可怕,因爲我們擁有孤獨,我們讓孤獨流淌在時間中。

然而,小說的一切悲慘結局皆源於馬孔多居民的落後、愚昧。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裏,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因此,他們只能等待着“豬尾巴”的重現。

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神祕莫測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印第安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宗教,偏僻落後的鄉村生活,現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盪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實巧妙地融爲一體。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實,讓拉丁美洲處於獨孤的氛圍之中。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譯者的後記中寫到,“這部小說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時間寫的很混亂,讓讀者從一個個的片段裏找尋故事的連接點。書的一開頭就連用兩個很多年,把讀者拉到沉重的歷史面前。讓人看書的心情變得沉重。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毀滅的開始。作者在書中作了很多這樣的描寫。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多年以後……當……準會……”這就是馬爾克斯向我們展示的時間魔法。

他的小說,滿足了我們永不饜足的想象需求;只有在他的小說裏,我們才能體驗到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幻想,什麼高於現實也高於幻想。有時想象,如果生活真的如他所描寫的一般,人類會不會活得更真實、更單純、更可愛?

讀《百年孤獨》,從來只有一個感覺:但願長醉不願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