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的優秀讀後感5000字

《呼蘭河傳》的優秀讀後感5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呼和蘭傳》是作者對自己早年生活夾敘夾議的一部回憶性的小說,觸及了比較廣泛的社會問題層面:有關於私有制下國民性格的劣根性的揭露、有在卑微瑣碎的生活裏對生命的漠視,也把目光投向貧苦人民的生活的苦難,揭露社會貧富差距的懸殊,底層民衆生活的掙扎,同時又對民風中陋習成分進行犀利地揭露和批判,爲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而憤怒不平,以村人麻木不忍的生活態度貫穿始終,以一個又一個荒誕的故事來一點一點抖出國民性格中的愚昧和陰暗面。以一個有心改變無力迴天的清醒人的剋制的悲憤的口吻來進行全文的敘述,批判的力度已力透紙背,所有的問題也活生生地暴露在早已習以爲常的羣衆的眼下,但隨着時代的遠去,對國民性中所有弱點的聲討聲的逐漸銷聲匿跡,人們似乎又再以自己本能的逃避來回避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包括自己身上的劣根性的依然存在,但經歷過魯迅等五四文學洗禮過的中國畢竟不是五四前的中國,所有在歷史的進程中壓抑埋沒的元素,也無法迴避地遺傳到了每個人的腦中。

《呼蘭河傳》的優秀讀後感5000字

文章一開始,情節的矛盾就先在大泥坑上展開了,大泥坑在東二道街上,每當下雨周圍的人家就要吃吃它的苦頭,泥跟着水衝到他們家裏去,更糟糕的還是雨水過後滋生的蚊蟲,飛到附近的人家去,而且農村的許多傳染性的疾病也往往是藉此產生。這些還但這並不是直接進入到村民眼裏的事。但“這泥坑裏邊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坑裏邊”總是現實的了,經過它而翻到的車子,死裏逃生的馬,漲水時截斷行人的路使行人必須要冒着極大的危險過去,甚至於賣豆芽的王寡婦在泥坑裏淹死了自己的獨子使她發了瘋,這一切都不能夠引起人們填掉它的決心。“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坑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結果只有一個(語意未完,可以補充——“讓它照舊橫行霸道”)。但形成它的原因卻是綜合的,第一點就是私有制社會下,人們缺乏公共的責任意識,受小農經濟上形成的思想的束縛,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大泥坑歸根到底是公衆的沒有必要自己費心去思考它,更有甚者是出於寧願自己也可能吃虧也不肯做一丁利人的事的想法。但那是在對所有人都構成威脅卻並沒有對誰突出影響的情況下成立的。但事實是因爲大泥坑失去了兒子的王寡婦雖然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着。”作者有意舉出這一例來就是要說明這之間還有其他的原因,在長期的封建社會壓制下得底層民衆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對生活苦難的麻木,對於極端的個例來說可能還不知道反抗爲何物,他們知道自己受着苦,但不知道爲什麼受着苦,能不能靠自己去改變,但事實是他們更相信命,更相信自己本身就是要受苦的,受封建各種泯滅人性的思想禁錮的,處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沒有對自己命運的支配權力,因而也失去了主人翁意識。這在後來人們面對那漲了水的大泥坑的看法有相似點,有些膽小的人雖然過了那個險路了,“但是心裏邊無由地生起來一種感傷的情緒,心裏顫抖抖的,好像被這大泥坑感動了似的,總要回過頭來望一望,打量一會,似乎有些話說”。

大泥坑就像人們生活中的挫折和絆腳石,人們盲目地掙扎着過來了,爲自己堅忍着冒着險以求生活而感動了,這就是農民性格中純樸而又偏向愚昧的一點。當他們麥地裏顆粒無收而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時大部分總會以爲是自己還沒有足夠地努力,他們認爲只要自己能吃苦,能辛勤地勞作就能過上滿意的生活,而事實上,縱觀中國曆代社會的農民受了多少的苦,逆來順受地默默捱過了多少那樣的大泥坑,但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好的回報,相反,他們在地主的盤剝下日益貧窮,由中農變成貧農最後一有個天災人禍還面臨着破產的可能。所以那樣的苦,如果願意逆來順受的話,是吃不完的。人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能動作用,而不是對強大的現實聽之任之。還有一點原因就是這大泥坑也給當地的居民帶來福利,“常常擡車擡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還能夠使村民光明正大地吃瘟豬肉”。當人們沒有正面的力量可以支持他繼續奮鬥或活下去的時候,他就會把這種需要轉嫁到嘲笑不如自己或不如意的人中以他們的不幸來安慰自己,使自己覺得自己生存是真的有意義,有必要的。同樣的“雖然馬沒有死,一鬨起來就說馬死了,若不這樣說就顯得那個大泥坑太沒有威嚴了。”嚇唬對方,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好像自己說的話決不能是平平泛泛的話,一定要達到震動別人的效果,來爲他平庸無聊的人生轉移注意力和粉飾。因此那個大泥坑同時也是人性陰暗面的釋放口,是被壓抑的人性尋找刺激和迫害別人爲樂的工具,因此人們才默許它的存在,並且爲那麼多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