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羣山回唱》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1

暑假是個漫長而無聊的假期,除了我最愛的籃球課,剩下的就是各種補習班。還好有心愛的書能伴隨我。偶爾在媽媽的牀邊發現了一本書《羣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着封面真心沒啥特別的,隨手拿起來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丟下,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後來又慢慢讀了好多遍,再結合媽媽和我講的阿富汗近幾十年的歷史,我慢慢體會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沒能接觸到的生活。

《羣山回唱》開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講到了一個父親阿布龍,爲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愛的小兒子交給了魔王。從此之後他就渾渾噩噩,像丟失了什麼東西一樣。最後他決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當他歷盡千辛萬苦找到魔王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在魔王的花園裏過着天堂般的生活,充滿了鮮花和笑語。雖然他好想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摟在懷裏帶他回家,可是貧困至極的生活讓他理智的選擇了轉身離去。阿布龍活到很老很老的時候,在睡不着的夜間,他回想自己漫長的一生,感謝所受的恩惠和喜樂。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塊光潔的老岩石。萬籟之中,別有異聲,丁丁當當,那是他系在愛兒脖頸上的小鈴鐺在響......

這就將故事引入了開端。帕麗一家及其貧困,她的媽媽早已經去世。後媽生的第一個弟弟在冬天凍死了,現在又生了第二個。爸爸每天在和乾旱,貧瘠做鬥爭。家裏最愛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愛她,爲了送給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愛的新鞋子都賣了。生活異常的困苦,後來一家人爲了活命,父親不得不將帕麗賣給了大城市的富人。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後,他們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經記憶逐漸流失,而妹妹早已經不記得兒時。這次重逢對他們來說到底是什麼呢?小說的結尾再次唱起那樣的歌謠,一切都同時來到了,羣山依舊回唱: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雖然我的生活經歷還無法讓我想象,生死離別這是一種什麼的感覺。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澀澀的。由於國家的戰亂,世界上多少國家的人民經歷了這樣的生死離別,家破人亡。就像我們的祖國六十多年前也是戰爭紛亂,多少人妻離子散,到處是一片廢墟,滿目殘垣。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強大的新中國,祖國強大而富強。生活簡單而快樂,有愛我的爸爸媽媽。我們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班,可以暑假到處去旅遊。偶爾媽媽也會帶我們去吃好吃的。比起帕麗兄妹,我們真的生活在天堂裏,可是我還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寫作業,常常因爲媽媽決絕我買玩具的要求而傷心失望,現在想想好幼稚啊!

對於一個即將跨入六年級的男孩子來說,我也知道我們的祖國由於崛起強大,而遭到周邊以及美國的不停挑釁和打壓。一方面我希望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年輕的我們要有骨氣,要團結,要真正的熱愛自己的祖國。國之不存,家何在?同時我們也要學習日本的孩子,從小學會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嬌生慣養的小花朵。努力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戰爭遠離所有的平民百姓,爲世界和平盡一份力!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2

我的朋友,我該如何向你表達那種缺失感呢?也許,有那麼一些時刻,會幫助你理解這種感覺:當你在縱情歡笑後突然沉寂,當你在浩瀚美景前滿腹酸澀,當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場合裏悵然若失……你隱約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某種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某個親人,也許是你愛過的人。也許你自己並不清楚那個人究竟是誰,可是在那一瞬間,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這裏就好了

故事的尾聲,兩個帕麗喁喁私語,年輕的帕麗對姑姑說:"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裏,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年老的帕麗扣住侄女的手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生講不清什麼地方疼,只是覺得疼。"年老的帕麗的兄長、年輕的帕麗的父親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撐起身體,揉揉眼睛,看着她倆。"你們這倆丫頭在鼓搗啥?"他咧開嘴笑了。

"神祕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塵"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薩布爾常常會給他們念魯米的詩,但是他們更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故事裏有精靈和魔鬼,有貪婪的國王,也有聰明的農人。在他們看來,小小的村莊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粒塵埃。直到爸爸爲了不讓孩子再在冬天裏凍死,而把帕麗賣給了喀布爾一個富裕的家庭做養女。臨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給阿卜杜拉講了一個魔王進村的故事,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末了他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像所有已經過去的事情一樣,隨後它會過去的。它過去了。"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被分開了,像微塵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後,命運讓他們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將和兄妹倆有關聯的幾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一起,散發出珍珠般的光彩。這是作者對小說技法更加圓融大膽的'嘗試,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講故事傳統和西方敘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結合。多線索多視角的推進精確平穩,恰如一曲多聲部的動人合唱,讓我們再度沉迷。

從沒有哪本書像《羣山回唱》一樣讓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質——我們只是一塊零碎的拼圖,在我們身上,總有一個缺失的部分。如果沒有其他的部分,我們永遠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蕩蕩的山谷中吶喊卻沒有迴響。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其他的部分,讓我們確定了自己與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聯繫,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愛、責任與犧牲,是他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誰。

就像故事中的帕麗終於找到了離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彌補了雙方人生的缺口;帕麗兄妹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妹馬蘇瑪,儘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爲彼此互相犧牲和成全;兄妹倆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和責任的真諦……犧牲,橫亙在這些不盡相同的故事裏的主題都是犧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須首先要做好犧牲的覺悟。這就是關於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任來交換。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麼一個值得爲之犧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故事中帕麗的養母妮拉是一個特例,一個美麗多情、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身心卻承受着最嚴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愛情、香菸和酒精來填補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麗來填補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敗了,因爲她一直在索取愛,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先付出一些愛。她追逐幸福,卻不斷地從責任中逃離,直到逃無可逃。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我們也許都曾經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羣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羣山間的迴音會迴應我們,連綿不絕。它們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孤單,我們不再孤單。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3

世人熟知他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我卻愛聆聽他心中的羣山回唱。

《羣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說,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書中講述了一對兄妹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我們看到了傷害,看到了背叛,看到了犧牲,也看懂了他們如何去愛。除了小說本身的故事,它所運用的類似短篇小說集的形式也很吸引我。每章都是以一個人物的視角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將所有人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時候,我所得到的只是感動與驚歎。

“終其一生,我們只爲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故事的開始,阿卜杜拉與妹妹帕麗的分離爲整個故事籠上了悲憫的色彩,失落成了羣山回唱重要的主題。但最後,年老的阿卜杜拉終於迎來了一個燦爛着悲傷的重聚。

胡賽尼的小說總讓我想到一句話:世界翻起新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舊荒涼。“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些殘忍的時刻,就這樣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到來。這個世界看不見你的內在,它一點也不關心你的希望、夢想,以及憂傷,他們都被皮膚和骨骼遮蔽着。這是如此簡單,如此荒謬,又如此殘忍。

踉蹌前行中,你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丟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我們在峯巒之巔吶喊,而羣山回唱。希望總在絕望後生根、發芽。就像小說最後說的那樣“她閉上眼,飄進來了睡鄉,沒有煩憂,一切都是清澈的,燦爛的,一切都同時來到了。”

有時我們雖身處黑暗,卻執着追求着燦爛千陽。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4

一個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種遭受坎坷的悲歡離合,一次無私卻不爲人知的選擇許許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織在卡勒德胡賽尼的精巧新作《羣山回唱》中。由六十年無數變故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間化成別樣的命運。他們經歷了千萬回悲傷與痛苦,也看到過偶然而至的一縷希望之光。合上書頁,我不禁開始沉思一個問題:那個被我們在踉蹌前行中丟失的自己,到底在哪兒?

曾經的我們,根本不會去顧慮家庭、未來、事業我們從來不會垂頭喪氣,只會樂觀積極地向上看。然而在前進中,在行走中,我們被生活折磨得半死不活。那個總是笑着的自己,已然不知在何時何地閉上開心的嘴,轉而默然地無用掙扎。似海水般襲來的不幸將我們倏地淹沒,須臾之間便已屈服在命運腳下。其實我們又何必如此?只需要緊緊抓住曾經的自己,用永不言敗的高尚意志去面對未來,面對現實就好。

有頑強,有希望,就能重拾丟失的自己。踉蹌前行中,你總能在它們身上找到過往的影子。

  《羣山回唱》的讀後感5

本書講述了一對兄妹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僕、養母女、母子之間的愛恨情仇。我們追隨着主人公從喀布爾到巴黎,到舊金山再到希臘,最終迴歸到滿目蒼夷的祖國阿富汗。小說的結尾並不完美,年過六十的帕麗與哥哥阿卜杜拉終於重逢,曾經夜思日想的親人近在咫尺,可惜歲月洗滌了阿卜杜拉的認知,他什麼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搖籃曲“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羣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於歸來。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經典,只能說個人更偏愛哪部了,對我而言,還是最愛《燦爛千陽》。每讀完一部總是由衷的要感謝譯者富有藝術性的流暢翻譯,讓我們能欣賞到如此佳作。 ?一直在思考胡賽尼的作品爲何能在世界範圍內暢銷,大概是小說中的人物對家庭、對祖國的忠貞和深厚的大愛,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吧,儘管阿富汗被戰爭摧殘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筆下,戰亂和逃亡並非這三部書中的主調,隱忍、堅強、親情、希望和淳樸的愛貫穿於整個戰亂中,阿富汗人民深愛着這塊土地,他們堅信祖國母親一定會在羣山之中張開臂膀迎接着顛沛流離、浪跡天涯的孩子歸來。如今世界已經翻起了一個新的篇章,真心祝福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能夠燦爛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