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大綱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1

讀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時,我如同坐着氣墊船在峽谷中漂流,時而平緩,時而劇烈,峽谷給人的感覺也是時而親切,時而猙獰,並最終在多次掙扎後完成了征服。也許是很久沒讀到這麼精彩的故事了,因此又找來了作者的最新力作《羣山回唱》。據網絡資料介紹:這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絃的小說。比《追風箏的人》更流暢、更野心,敘事上比《燦爛千陽》更精巧——《紐約時報》。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

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我不禁懷疑《紐約時報》的評價:我怎麼突然間就讀不懂了呢?我甚至懷疑是不是電子書排版時出了問題,將胡塞尼另一部作品中的內容排到了這本書?爲什麼剛剛還是第三人稱的敘事,突然間變爲了第一人稱?爲什麼文章了前面的“我”和後面的“我”竟不是同一個人?更可恨的是,因爲是看的電子書,回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此,只能帶着滿腹的疑惑往下看。

直到讀到了最後幾章,整個故事的情節纔開始清晰地呈現出來。這部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引出了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並在每一個章節中都以一個人物爲中心,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之前讀過的文章,多以時間爲線索,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而此文以人物爲線索,清晰地呈現一個人在故事中的成長過程。不同主人公的生活卻又包含着相連的故事情節。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這種創作手法,這不只是一種技巧。胡塞尼不只是想寫一篇篇與阿富汗動盪生活有關的小說,而是想借一本本小說表達人在骯髒、背叛、下流、無恥、虛僞中朝着真善美出發的精神。

突然,想到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有沒有胡塞尼這份對人性的關注,對真善美的追求?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爲了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對於人性和真善美只能避而不談。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2

“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

待在紙樹影子下。

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

晚風把她吹走了。”

簡白的童謠,波盪着萬古如斯的悲風,翻山越嶺,永不停息,把人撞得好痛好痛!

這首如同天籟的童謠,如泣如訴,是貫穿小說《羣山回唱》的和聲。《羣山回唱》是卡勒德·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之後的又一部力作。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衆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滿懷柔情地撥動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琴絃,他讓沙岩開花,讓鐵石心腸也垂淚。整部小說充滿了“史詩般的苦難”。作家身負巨大的家國之痛,如同行走於天地之間的遊吟詩人,憂傷地彈奏着親情和愛。

在開篇的寓言裏,他講述的是一個爲了保全九指而斷一指的慈父阿龍布。爲了其他孩子,爲了全村人,他把最心愛的小兒子交給了魔王。當他歷盡艱辛最終找到魔王,決心拼死爲愛子報仇時,卻發現這孩子在魔王的花園裏活得好好的,還過着天堂一樣的幸福生活。他強忍刻骨銘心的想望,轉身離去。因爲他不想讓兒子和他一樣受苦受窮。阿龍布活到很老很老的時候,在睡不着的夜間,他會拿上柺杖,走出家門,去坐在地邊的大石頭上,“凝望星空,看流雲飄過月亮。他回想自己漫長的一生,感謝所受的恩惠和喜樂。他懂得,再有更多的索要,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厚顏。”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塊光潔的老岩石,星空在上,天風在側,老人的生命再無渣沫。萬籟之中,別有異聲,丁丁當當,那是他系在愛兒脖頸上的小鈴鐺在響,只是,撕拽心肺的疼痛已成謠曲……

長雲曳天,落花滿地,岩石冰涼,心在萬里之外。

人從無牽無掛中來,又在千絲萬縷裏去,彼時的千絲萬縷,已不幹身外種種。這就是命。人知道,人卻不能在這大明白裏活。所以有戰火,有欺詐,有貪婪、有殘虐等種種醜惡。胡塞尼看透了這把戲,所以悲憫。

《羣山回唱》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物內心一覽無餘地呈現,殘忍與善良,光明與黑暗,一體兩面,新月抱着自己的魅影,又充盈又飽滿。胡塞尼選擇不同人物爲多層次的敘事主角,讓汩汩流淌60年的生活得以多方位折射,這也不新鮮。文字的織物,其檔次高下取決於作家內心的強弱,更取決於作家對萬類生命存在與消亡這個過程的感悟。胡塞尼的講述,如同浩浩蕩蕩的天空下溫柔起伏着的羣山,閃耀出令人敬畏的神性光輝。他讓我想到被大智慧照徹的坦蕩,這坦蕩比單純純潔更可貴,單純會淪爲愚昧,坦蕩不會。因爲智者的坦蕩已經超拔於市井之上,比自嘲更高更深更遠,比摽着勁兒的對抗更持久,更強韌。也許我們早已習慣用順從和屈服換取一己的安全,並且堂而皇之地寫進各種成功學讀本暢銷於世。可是,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啊!

有一天,晚風把我們吹走的時候,身後會留下些什麼呢?

《羣山回唱》的提示是:光明,希望和溫暖。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3

不想改論文,見書桌上一直襬着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說,遂用了一下午時間重讀其中一本——《羣山回唱》。

《羣山回唱》故事的主線講到一對兄妹因爲貧窮和戰爭,鑄成了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圍繞着他們的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如何去愛,又被傷害,又相互傷害,又彼此犧牲。小說的官方頁面上介紹說: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但實際上,胡塞尼自己說:《羣山回唱》始於家庭這個概念。據說這也是他迄今爲止,最扣人心絃的小說之一。

胡塞尼以帕麗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爲線索,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巨幅的拼圖,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親自填補到屬於自己的空缺裏,纔會成爲生命的完整。那些迷離在記憶裏的情節,從別人的嘴裏還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說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戰爭、生死、別離、承諾和謊言裏穿行,最終盤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個閉合的環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書裏引用了十三世紀詩人的詩:走出對與錯的觀念,在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相會,生活沒有對錯,你無法將它紅牌拿下。和解,是在心裏留一個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遭遇有何種境遇,想想故鄉的風箏、山羊還有羣山,他們都在爲你歌唱。不管你過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圓滿,生活都有它本來的樣子。“羣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會聽到了山谷的迴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吧!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在小說當中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後,命運讓他們重逢。

卡勒德·胡賽尼將和兄妹倆有關的幾個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了一起,散發出的是像珍珠一樣並不圓滿卻很飽滿潤澤的光彩。

我們也許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羣山當中,但只要吶喊出聲,羣山間的迴音會迴應我們連綿不絕,會填平我們的不安和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應該不會孤單,不再孤單。

當阿卜杜拉和帕麗時隔五十八年後的重逢,一個記憶逐漸流失,一個記憶早被剝奪,那麼重逢對於他們來說到底是什麼呢?是有一種讓人破涕爲笑的衝動?還是有一種讓人心兒倍感淒涼的落寞?有的時候,總覺得這樣哭着又笑起來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圓滿的故事之間彼此相照的共鳴吧!

還記得同樣是這位作者,在《追風箏的人》當中寫到:“爲你,千千萬萬遍。”那是對自身命運的救贖,那同樣是不圓滿的'人生,不圓滿的際遇,沒有妥協更沒有放棄。還記得在《燦爛千陽》中主人公說:“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對自己命運的抗爭,沒有妥協也沒有放棄,但這一次,在《羣山回唱》中作者卻寫到了對命運的妥協,這種妥協是基於一種太過不圓滿的人生境遇,但這種妥協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協之後,展現出來的纔是生活的本來面貌,一種讓人不會時常帶來怨言的生活狀態。對於普通人,尤其是像兄妹倆這樣的經歷過命運無情捉弄的人,一切都顯得來之不易。所以這種妥協,基於生活的不圓滿,又往往會讓人覺得其實不也是一種無聲的抗爭嗎?

所以,在小說的結尾再次的唱起那樣的歌謠,一切都同時來到了,羣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於歸來。童謠還是那樣的唱法: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羣山回唱小學生讀後感4

QQ空間好像突然間打不開了,寫不了字了。這還是第一次用博客,我還真是老土誒……

其實已經看完有一段時間了,?早就想寫點什麼,以免以後全忘記了,可QQ空間一直打不開,就給自己找了個藉口沒寫了,哦,是的,我還在用QQ空間……

之前看過《追風箏的人》,只覺得看完有一種沉重的?悲哀和隱隱約約的一絲希望,這樣一本讓人在合上的時候沉默良久的書我覺得就是很好的書了。這本書也是這樣。

我遠沒有豆瓣上的大神們能寫出洋洋灑灑幾千字書評的能力,我挺羨慕這種能力的,所以只能在這裏隨便寫幾句了。

《羣山回唱》是我今年看過的書中感覺最值得推薦的了,全書共九章,分爲九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反映了?一種社會關係中微妙複雜的感情。兄妹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姐妹之間相互幫助又相互較勁的矛盾,主僕之間逐漸產生的依賴,養母女之間接近親情又暗存芥蒂的複雜,追求自由的兒子和強勢母親的角力……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戰亂中的阿富汗,但是作者並沒有渲染戰爭的悲哀,但是從一個個的故事中可以隱約感受到飽受戰亂民族的無奈。

很難用好與壞定義一個人,一個善良的人也會做出一些瘋狂甚至惡毒的事情,一段關係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來經營這段關係,用盡全力,兩敗俱傷。理解,其實是很難的事情,不過還是要試着去做。

人生本就很多無奈,左右爲難,難以取捨,彼此相愛又彼此傷害?,或者說因爲愛着所以纔會受傷害。大概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