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童年》讀後感通用15篇

《童年》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童年》讀後感通用15篇

《童年》讀後感通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後感1

西哲說:“世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它的使命。”如果成爲強者,即不可避免寂寞,而唯有那夠堅強,能面對寂寞的人,纔有力量使他的天賦才華不致被寂寞孤獨所吞噬,反而因磨練而生熱發光,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偉大。高爾基是偉大的,因此成就了流傳於世的《童年》。

《童年》真實地描述主人公阿廖沙苦難的童年。在外祖父家中,他看滿了周圍的一切:貪婪、兇暴。泯滅人性的外祖父,經常毒打外祖母,年老落魄後竟利用自己的名譽換得金錢;兩個舅舅更是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就連兒子也捲進了這場權利的鬥爭……在這個家中,是美麗善良的外祖母點燃了主人公阿廖沙的生命之燈,外祖母是是廖沙的所有精神支柱,也潛移默代地教他做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而他唯一的朋友----茨岡給了阿廖沙真正的友情的溫暖。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一寫道理,但他仍舊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高爾基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向命運低下頭。在同命運的不幸的鬥爭中,他身八俄國社會的底層,和各個階級和各種任務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成爲了舉世聞名的文學巨匠!

讀完此書,我掩卷遐思:是什麼使阿廖沙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茁壯成長,“出淤泥而不染”呢?再次回顧此書,我發現,阿廖沙雖然對自己所處的黑暗生活充滿了憤怒,厭惡與憂慮……但他並未被種種惡勢力帶來的困難與不幸所影響,憑藉着堅強勇敢的精神,在“煉獄”中接受磨練,戰勝種種困難,終於成就了一個神話。

如今的青少年都是泡在蜜罐中長大的,苦難對於我們來說,簡直只是一個簡單而遙遠的名詞罷了。我們沒有忍受過飢餓的歷史,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沒有受過寒冷的考驗,不清楚溫暖的含義;沒有嘗過委屈作爲滋味,想象不到苦楚的可怕。於是----當苦難降落在我們的頭頂上時,便常常被命運所打倒。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五彩的,是沒有淚水的,沒有有委屈而言的。

阿廖沙的童年如此,而我們的童年卻不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的奢侈----梅花香自苦寒來。

《童年》讀後感2

雙休日,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書中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慘童年生活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與他相比,我們的童年是多麼幸福呀!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講阿廖沙三歲喪父,失去了父愛,只能跟着母親和外祖母到了外祖父的家裏,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阿廖沙的頭上。外祖父是一個心情暴躁,粗野,貪婪,自私的人,導致下一代也是這樣的人。“外祖父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地參加一份。”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他的童年。”然而,阿廖沙並沒有被黑暗和痛苦所壓倒,所毀滅,他反而鍛鍊成爲一個光明,善良,正直的人們,有他的外祖母,有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有忠厚老實,教導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長工格里戈裏,有那個獻身科學的進步知識分子“好事情”等許多好人,是他們給了阿廖沙力量,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屬於光明。

書中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對外祖母的刻畫,更是出色。書中是這樣描寫得“外祖母說話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鮮花那樣溫柔,鮮豔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力裏。他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她沒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爲我終身的朋友,成爲最知心的人,成爲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這兩段描寫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慈愛,善良,樂觀,剛強的偉大母親形象。學習這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能指導我們寫作。

讀了《童年》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人生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痛苦和挫折,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樂觀剛強,光明必會來臨。

《童年》讀後感3

首章

我的桌上靜靜的躺着一本書,它不是很厚。可空蕩蕩的桌面上,那本書的闖入顯得唐突極了。細細碎碎的幾縷陽光灑在書上,封面上的兩個金色的粗體大字被照得閃閃發光——童年。若揉揉眼,眼光再往下移那麼個幾釐米,也許會有一行字——蘇聯,高爾基。於是我知道了,《童年》是高爾基寫的。

高爾基這個人,我不敢不尊敬。高爾基他的作品,我不敢不稱讚。我曾看到過一段話“俄羅斯藝術大師的作品,一直是我的教科書。藝術大師們都有大堆大堆的鬍子。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級的老祖父。他生着一大堆鬍子。而高爾基也有鬍子,大堆大堆的。”

高爾基的作品是我的童年的夥伴。後來我發現在之後的中學生活裏將會學到他的《海燕》,裏面有這麼一段“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聚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

我就懷着這樣的感情,讀完了《童年》。

次章

爸爸死了,新的弟弟死了。可是,高爾基太小了。所以,他並不明白。他甚至更關心幾隻青蛙的生死。他帶着這樣的迷茫,和大鼻子長頭髮的善良外婆和高大的母親進入了外公的生活。我喜歡高爾基小時候的頑皮,那小小的天真。我認爲他的童年在一個略不和諧的家裏,倒也不罕見。可是他用筆生動地寫出了各個細節,讓人不禁“想入非非”了。

尾章

我在想,怎麼一篇文章算得上好文章呢?是什麼呢?我看了高爾基的文章後,再想了想別的作家的文章,結合了一下。想法可能是不完美的,也許……我想,無論結局是歡還是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把整顆心都投入進去。而高爾基的文章,不僅有了他獨特,細膩的文筆,還有了他的心,有了他的情。

《童年》讀後感4

老師推薦我們去買高爾基的《童年》來看,我被主人公阿廖沙悽慘的童年生活深深刺痛了:高爾基筆下的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到的外祖父家,卻經常挨的外祖父的,幸虧善良、慈祥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兩個、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舅舅。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每次都會用自己胳膊爲阿廖沙擋,儘管每一次會被抽得紅腫,他也不後悔。最後這個善良的,強壯的人,卻被活活的壓死了,看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我覺得阿廖沙的童年是令人窒息的,那時候的人沒有親情可言,他們、、;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如果不是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的支持和愛護,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就更加了。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真是太幸福了,享受着父母無微不至的,親人親切無比的疼愛,夥伴們天真無邪的友愛,還有老師慈母般的溫暖,歡樂的音符每時每刻都在我身邊跳動。我問過許多同學,“”是是什麼滋味?他們都說不知道,因爲我們的父母從來不會真正的孩子,我們自然無法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抽的滋味。但是我從書上的描述中可以知道那一定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入骨髓的痛苦。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溫馨的大家庭裏,這裏沒有抽人的,沒有的,沒有,沒有,沒有,更沒有層出不窮的和醜事。這裏的人是善良、、樂觀,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在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的過程中茁壯成長,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幸福和快樂的。

天哪,不比不知道,這樣一比較,終於明白了“天壤之別”這個成語的意思了。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花花綠綠的錢堆着,被愛包圍着……但是我們總是不知足,總是想奢求更多。

從現在開始吧,我決定不再奢侈,不再浪費;開始爲長輩着想,爲他人着想,體諒他們,愛護它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爲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一點值得驕傲的東西。

《童年》讀後感5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鼻子不禁一酸,爲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而傷痛。我依然含着淚水,終於把這個催人下淚的故事看完了……

想着想着,我們現在的社會中,不還是有貧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嗎?當我們走在街上,隨處可見一些衣衫襤褸的乞丐,楚楚可憐的小孩子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這見證了現時社會官員的無能、成矩的不良風氣。試問社會怎能會有進步呢?怎能會繁榮昌盛呢?怎能會邁向新的旅程呢?從那個時候起,我心裏就暗暗萌生了一個念頭:長大以後,要當一個萬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萬萬個像乞丐那樣可憐、無家可歸的窮人從惡霸的威脅和利用下,一個個地拯救出來……慢慢地,慢慢地,這顆種子不知何時從我心裏緩緩地萌發了,而且那樣的堅固、結實……

這時,我的腦子裏也隨着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理想,我必定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童年》讀後感6

童年的作者是高爾基,而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位鼎鼎大名的作者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是,高爾基筆下的童年,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我很喜歡《童年》裏的萬尼亞舅舅,他在逆境下的開朗活潑,實在讓人欽佩,我真的應該向他好好取取經了。萬尼亞舅舅對小主人公阿廖沙的影響是巨大的,萬尼亞舅舅跟大人小孩都合得來,而且特別機靈,真的很讓人妒忌啊!要不是阿廖沙的其他兩個舅舅,萬尼亞也就不會死了,那麼善良可愛的一個人啊,在那兩個舅舅的“欺壓”下離開了人間,爲這件事,我還憤憤不平了很久。

講到這裏,我真的應該爲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做一個“批判大會”。爲什麼他們要害死萬尼亞,那麼好的人兒啊,都是因爲錢,米哈伊爾和雅科夫最終還是沒好果子吃的,這倒讓我心裏帶來一絲慰藉。可是,可憐的阿廖沙啊,不再有人對他嘻嘻哈哈了,不再有人爲他擋鞭子了。

阿廖沙的外公,一個脾氣古怪的怪老頭,真是讓人琢磨不透他,他有時還會大阿廖沙呢,阿廖沙,這個可憐的孩子。不過幸好,阿廖沙還有他那慈祥的外祖母,生活不會太慘。

如果,我遇到這樣悲慘的童年,我會怎麼辦呢?或許,我會逃避,而有人說,我會像阿廖沙那樣勇敢的面對,但是,如果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能不能真的像阿廖沙那樣呢?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從小已經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了,從小錦衣玉食的我們,不太可能會那樣堅強吧。逆境在眼前,我可能會硬着頭皮上,但更多可能是以眼淚來解決。

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人會這樣堅強,高爾基能輕鬆過去的坎,我們或許費再大力氣也過不去吧,凡事,還講一個毅力。這,應該是我們讀書最大的收穫了吧!作文

《童年》讀後感7

合上最後一頁書,往事如過電影一般,在腦海裏浮現,驀然回首,我的童年,索然無味……

高爾基的童年充滿了無限的黑暗,殘暴,恐怖,自私與貪婪的,如果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說高爾基根本就沒有實際物質上的童年,甚至可以說他根本就“沒有”童年。但在我看來,高爾基擁有童年,而他的童年比我們任何人的童年都要有意義!在他的童年中,他雖不能隨心所欲,不能揮金如土,不能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正是如此,高爾基纔看到了與常人所不一樣的世界,也確立了常人不一樣的人生目標!

而在當今社會,我們既無法享受快樂,也無法像高爾基一樣,在生活的磨練中得到成長。我們就像一條條無助的魚,日復一日地遊弋在無邊的題海中。甘羅是作爲一個成功的'典範爲後世的父母們所津津樂道的。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步甘羅的後塵,希望他們少年老成,光宗耀祖。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沒有童心,缺少童趣的社會,這裏缺少晶瑩剔透的童話故事,這裏沒有浪漫與唯美,沒有詩意和趣味!

我們的生活單調而枯燥,從早到晚,就只知道學習。心中那個五彩的夢開始漸漸變得暗淡起來,對未來的無限嚮往,也漸漸淡漠了,剛剛開始的花季也變成了灰色。童年在我們眼中被曲解,我們所謂的“童年”就是遊戲機、肯德基、阿迪達斯,那些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常常坐在窗邊仰望星空,雙手託着下巴,一遍又一遍地,數着我們的孤獨。

“每個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話,但是至少該像童年”,很遺憾,我們的童年既不像童話,也不像童年。

我們是一羣沒有童年的孩子!

《童年》讀後感8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據我瞭解,《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鬥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爲作者3歲時,爸爸病故,媽媽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媽媽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爲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很幸福,因爲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走了,爸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着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裏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

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裏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着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裏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外婆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外婆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啓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童年》讀後感9

童年是美好的,但讀了蘇聯作家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後,我卻不這麼認爲了,書中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慘的。

《童年》這本書主要寫阿廖沙·彼什科夫,三歲喪父,由母親與外婆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脾氣暴躁,兩個舅舅爲了分家,爲了搶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爭吵、打架。他母親忍受不了這種生活,離開了阿廖沙。只有外祖母愛他,常給他鼓勵,給阿廖沙的影響最深。後來,母親回來再婚,因爲與後爸不和,阿廖沙又回到了外祖父的家裏,但外祖父已經破產。阿廖沙只好在放學回家時與好朋友們一起撿破爛。不久阿廖沙的母親去世,埋葬好母親後,阿廖沙便到“人間”去謀生了。

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粗野自私,還經常毒打孩子們的外祖父;自私自利的舅舅;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崗”;忠厚老實的老工人格里高利;知識分子“好事兒”;也認識了面對苦難,依然保持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的阿廖沙·彼什科夫。

我最喜歡阿廖沙了。因爲他遇到困難都敢於面對,他那一顆敢於樂觀面對任何困難的心,讓他生活在如此痛苦的環境中還能如此愉快。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才知道我的童年是多麼美好,我是多麼幸福,我有愛我並且健健康康的父母,我的父母不會離開我;我的外祖父不會毒打我;我也不用在放學後撿破爛賣。我就好像是生長在溫室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風雨雨,沒有遭受挫折。如果我是阿廖沙,那麼我一定不能像他一樣勇敢面對困難與挫折,樂觀面對生活。

我們要向阿廖沙一樣,不論遭受多少打擊,只要滿懷希望,一樣可以到達頂峯!

《童年》讀後感10

我讀時的感受與高爾基先生寫時的感受是一樣的: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描述的生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了。

感觸最深的要數第二章了,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而大打出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就留下了烙印,他被嚇的竟蹦上了炕爐上,由此就可推想出他兩個舅舅”戰爭“的激烈了。

熱愛科學的”好事情“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雖然當時所有人都歧視他,甚至善良的外祖母也不能接受他,但他卻一如既往,還和阿廖沙成了好朋友,但是最後他也難逃當時黑暗社會的”制裁“,悲慘離去。以致阿廖沙說出了”你們全是混蛋“的話。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兒時的懵懵懂懂,心中總有一份久遠的牽掛,夢中的舊影卻因爲時光的流逝漸漸稀疏,而心裏想要留守的渴望也愈加強烈。或許有一天,我那滿腔的憧憬化爲激情,開始回顧兒時,那將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麼便正如高爾基先生所說的:”我不是在講我自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狹小天地(如果是我,便是一個裝滿糖果的斑斕小盒)。“高爾基先生也說過:”人民美好的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定復生。“

若是再將《童年》刨的更深一點,會出現理性於感性的分歧,他們的視角不同,讀出的道理當然也不盡相同:理性之人會讀出一把雙面刃,它從正邪兩面插入了俄國基層市民的胸膛;而感性的人會讀出一面鏡子,他們會發現書中竟會有自己的影子。但不管怎樣,《童年》都將洗滌讀者以腐蝕,貪婪的靈魂。

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

《童年》讀後感11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裏,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人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人生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童年》讀後感12

童年,像一條汩汩流淌的小溪,緩緩地流在我們的心裏。我們的童年是五彩斑斕的,無憂無慮、充滿歡樂的,而高爾基筆下阿廖沙的童年卻是悲慘、黑暗的。

《童年》中阿廖沙的原形就是作者高爾基。阿廖沙三歲喪父,只好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不大喜歡他,不僅脾氣暴躁,還經常打阿廖沙。他的兩個舅舅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爲了分家產鬧得不可開交,死了小茨崗,讓阿廖沙失去了好朋友。阿廖沙黑暗的童年中也有一縷陽光——善良的外祖母。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帶給了他一絲溫暖。

阿廖沙的童年雖然是不幸的,但他沒有被不幸壓例,他始終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阿廖沙那樣,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磨難,百折不撓,堅強地戰勝困難。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都具備樂觀、堅強的品質。大文豪蘇東坡幾經貶謫,仍笑對風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東坡樂觀、堅強的真實寫照。

生活不會只有黑暗,在黑暗的另一面,總會有星星之火照亮着你前進的方向。阿廖沙的外祖母善良、正直,她的愛撫慰了阿廖沙心靈的瘡傷。外祖母的愛給予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讓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教會了他身處黑暗仍眼裏有光。

我很慶幸沒有處在阿廖沙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我的童年像彩虹般?爛,或許我們沒有像阿廖沙那樣嚐到苦難的滋味,但我們不應做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不斷雨打。

我希望我是一棵樹,向陽而生,不斷吸取營養,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無論遇到狂風還是暴雨,都能堅強地屹立着,巍然不動!

《童年》讀後感13

未被風雨摧殘過的幼苗長不成參天大樹;未被大風吹落過的雛鳥學不會逆風飛翔;未被冰霜洗禮過的花朵散不出醉人芬芳。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斷面臨苦難又不斷戰勝苦難的過程,只有在苦難中學會成長,生命纔會更頑強。

無意中再次翻開《童年》,書上還有着斑駁的痕跡,視線落到紙頁上,“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高爾基在書中寫道。短短兩句,便將阿廖沙悲哀、苦難的生活娓娓道來。

我不由想到書中所描繪的,阿廖沙因染壞了一匹布就被外祖父打的昏死過去。這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磨滅,那麼幼小的心靈卻受到如此打擊。吃不飽,穿不暖,看人眼色生活,這樣的生活無疑是苦難的,但阿廖沙卻沒有放棄追尋光芒的腳步,最終一步步從苦難中走向光明,以他堅強的性格,勇敢的心靈鑄造了頑強的生命,這種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古往今來,歷史的長河中也不乏在苦難中長大的偉人。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最終卻給世人留下經典的儒家學說;魯迅從小便家道中落,最終卻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爲世界十大文豪;美國總統林肯當過修鞋匠、當過小工,做過許多付出努力卻收入低微的工作,最終以自身的不懈奮鬥成爲美國人民心中傑出的總統。這一切不都向我們述說着:在苦難中長大,生命纔會更頑強。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經歷過磨難,貝多芬怎能在雙耳失聰時創造出舉世聞名的曲目?不經歷磨難,司馬遷怎能在牢獄中編寫出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經歷磨難,列夫托爾斯泰怎能爲世界留下文學瑰寶?是的,只有像這些偉人一樣,在苦難中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頑強。

只有在苦難中長大,我們的生命纔會更頑強!

《童年》讀後感14

讀罷,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和蘇聯文學奠基人瑪克西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之一《童年》。《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隨母親寄住外祖父家,度過了極其艱難的童年歲月。

在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裏,他備受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和教誨,外祖母教會了阿廖沙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外祖母是一位對上帝虔誠,對人善良、忠厚,對丈夫容忍、體諒;她聰明、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她火災裏指揮鎮定,火災後爲舅母接生;她爲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良總會戰勝邪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和藹可親,與人爲善的;她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胸懷寬大、善於忍讓;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阿廖沙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外祖母的慈愛、開朗、樂觀、堅毅、勤勞能幹鑄就了阿廖沙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都常懷一顆慈悲善良之心,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的高尚人格。

在外祖父家,他親眼目睹了瀕臨破產的小染坊坊主外祖父的專橫、貪婪、自私、吝嗇和殘暴小資產階級形象和兩個舅舅的自私、貪婪和狠毒。

《童年》這本書,通篇都交織着善與惡、愛與恨的糾結,這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今天,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快樂而幸福的,我們的童年是燦爛而多彩的。每天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還有父母接送;回到家中母親都要給我們做香甜可口的飯菜;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服裝;與同學和小夥伴發生矛盾時,父母會事先問清情況後,給我講做人做事的道理……擁有着這些,我們似乎並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深處,父母掙錢是那樣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多天真啊!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才十一歲就到“人間”爲生計獨闖江湖。讀過《童年》之後,我將真心悔過自己曾經的不該。

今後,我將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做一名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優秀的少先隊員。

《童年》讀後感15

一陣滄桑,一陣悲涼。那就是讀完《童年》我的感受。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即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極端貧苦,生活艱難……

這本書字裏行間涌動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使我迫切地想讀下去。

使我記憶尤爲深刻的是兩個人物:“好事情”與外婆。

“好事情”是一個人的綽號,他是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時招的兩個房客之一,他是一個科學家。通過他的語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個隨與而具有智慧的人。他親切地稱呼阿廖沙爲“小弟弟”,並且在生活上關心阿廖沙,教會他許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唯一一個與他好的人。其他的諸如外公等人都看他不順眼,認爲他是巫師、藥劑師,逼迫他早早離開。

“好事情”搬走時,阿廖沙應該是傷心而又無可奈何的。看到這裏,我的心裏抹上了一層悲涼。純真的友誼被拆散,無疑是可憐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爲數不多的關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從字裏行間,我讀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見“好事情”的時候都是快樂的。

外婆是阿廖沙最親近的人。她慈祥、處處護阿廖沙。外婆看阿廖沙長大,處處給予阿廖沙愛的滋潤。阿廖沙在外婆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格:善待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見證了人間的艱辛:父親逝去、犯了小錯被外公無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後又失去母親。這便是俄羅斯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不禁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優越的環境裏!我的童年,是陽光快樂的童年。

放下書,我沉浸在阿廖沙自強不息的精神中。一個同齡人,在經歷瞭如此苦難之後仍然沒有被困難打到,何況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