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1

《教給學生觀察》這篇文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觀察”不僅僅是解釋某些課題和章節的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展智力的途徑。他對於“觀察”作用的描述非常精彩,我從原文中做了一些摘錄:

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佔有何種地位。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藉助於觀察而“進入週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複習是學習之母,那麼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後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教師如果善於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級,觀察對於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於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裏,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兒童需要理解和識記的東西越多,他在周圍自然界和勞動中看到的各種關係和相互聯繫就應當越多。學齡初期的觀察訓練——這是智力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在介紹了自己一次次將學生帶到寂靜的、還有積雪的果園裏讓孩子們“尋找春天已經快要來臨的最初的標誌”進行觀察並描述後,蘇霍姆林斯基做了這樣的總結:學生在低年級受過了這種觀察力的訓練,就學會了區分理解和不理解的東西,而尤其寶貴的是,他們能夠多詞抱積極的態度。教師教給學生的觀察和發現,就能從他們那裏聽到許多聰敏的、出乎預料的“哲理性”的問題。他還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請你教給學生觀察和看見周圍世界的各種現象吧。當自然界裏發生轉折的時期,請你把兒童帶領到大自然中去,因爲這時候正發生着迅猛的、急劇的變化:生命的覺醒,生物的內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爲生命中的強有力的`飛躍積蓄精力。”

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強調的是對於低年級、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觀察”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也許這是因爲這個階段的兒童幾乎沒有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們只能更多借助於觀察所得到的“形象而具體”的體驗來認識事物。但是,觀察真的不僅僅只是這些孩子需要,即使對於初中的學生,觀察也是一樣的重要。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會產生疑問,這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其實,前一條建議中講述的“實驗”就必然伴隨着觀察,離開了觀察,實驗還有什麼意義呢?當然,在實驗中觀察只是觀察的一種方式,另外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觀察,在生活中觀察等等。通過有目的的觀察練習,學生就能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不僅喜歡觀察,還善於觀察。

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物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能給我們提供很多的學習物理知識的觀察環境。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通過探索身邊的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如:講平面鏡時,讓學生先觀察家中的穿衣鏡,總結平面鏡的成像規律;講壓強時,讓學生觀察啄木鳥的嘴鴿子等鳥的不同;講慣性時讓學生坐車觀察車突然啓動或突然剎車時人的反應情況

講家庭電路時,讓學生觀察家中的`電燈、電視機、電冰箱等的連接方式以及家中的電度表、開關、保險盒及用電器的連接方式和燈泡的結構等,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瞭解科學、技術、社會(STS)之間的關係,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這也體現了物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基本理念。其實,從平常中發現問題,實質上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體現。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2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每每拜讀都有不同的收穫,這次閱讀第17條建議《教給學生觀察》,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只是教給孩子怎麼觀察圖中的信息,只是把它當做解釋某些課題的一種手段,讀了這篇文章後,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課堂上我們讓孩子觀察情境圖時,教給孩子有序的去觀察:從左向右、從上到下等等,這樣能做到不遺漏,完整的觀察,這只是在課堂上教會學生觀察,我們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有的孩子善於觀察,能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現象,發現生活中的隱藏的知識,有的孩子不善於發現,那就需要我們去引導,把孩子帶到校園裏去觀察,家長利用週末帶孩子走進大自然。

每年花開的季節,校園裏滿園花香,可以帶着孩子去賞花,發現花的美,瞭解更多關於花的知識,在欣賞中讓孩子發出保護花草的慾望。秋天時,樹葉變黃,果實累累,帶着學生感受豐收的喜悅,發現秋天之美。冬天,雪花飛舞,帶領孩子觀察雪花,發現雪花有六瓣,感受冬天帶給我們的歡樂。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通過觀察就能發現的知識,我們就要教給孩子觀察和看見周圍世界的各種現象,學齡初期的觀察訓練——這是智力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3

說起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早就想進一步走近他,去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在最近的一段時間裏,我仔細拜讀了前幾條的建議,我發現有這麼一條:‘教給學生觀察’給我留下了特別的感想。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低年級,觀察對於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和水分對於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兒童需要理解和實際的東西越多,他在周圍自然界和勞動中看到的各種關係和相互關係就越多。”

蘇大師的話和我國古人的一句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達爾文也在談到自己的成就時曾說過:“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的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可見,觀察是何其的重要。我身爲一名語文教師,也深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多麼的必要和重要。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在教小學生的時候,就教給他們從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東西來,教給他們探尋和發現因果聯繫,經常要他們回答“爲什麼”的問題。文中列舉了他帶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的事例。他讓學生觀察春天即將來臨的標誌,欣賞大自然的音樂。“教師教給學生們觀察和發現,就能從他們那裏聽到許多聰敏的、出乎預料的‘哲理性’的問題。”

然而小學生的觀察力水平比較低,不能全面細緻地感知客體的細節,只能說出客體的個別部分或顏色等個別屬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耐心的培養了。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說到“請你教給學生觀察和看見周圍世界的各種現象吧。當自然界裏發生轉折的時期,請你把兒童帶領到大自然中去,因爲這時候正發生着迅猛的、急劇的變化:生命的覺醒,生物的內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爲生命中的強有力的飛躍積累精力。”

如我在上《大自然的語言》這課時,是從大自然中各種聲音入手,要求學生從身邊的大自然中去聆聽聲音,感受聲音,體驗聲音,通過聲音愉悅身心。如果學生平時沒有去觀察生活,感受身邊的各種事物,學生就不能說出大自然的語言,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就不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本課我還收集了大量的大自然圖片,讓學生在圖片中觀察大自然,感受各種聲音的美。

又比如我在上《種一片太陽花》這課時,我帶着孩子們在教室的陽臺上親手種起了太陽花。從挖土埋種,到填土澆水,孩子們都是自己完成的,他們在勞動中體驗到了觀察的樂趣。後來,我又帶着孩子們觀察太陽花發芽,長葉,直到開花。我們觀察莖、葉、花的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太陽花的整個成長過程都是在孩子的眼皮下進行的。我們在觀察中體會課文中那一片片綠色的法蘭絨,體會課文中新陳交替的生命現象,體會課文中太陽越大,花開的越旺盛的蓬勃精神……我看出孩子們在上這篇課文時是愉快的,而這篇課文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要是我能把更多的語文課文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在生活中教會孩子觀察,那這六年的小學生活必將讓他終身難忘。

讓我們領着孩子察生活觀察生活吧,因爲它可以交給孩子更多的知識。

  教給學生觀察讀後感4

前幾天,老是會下霧,讓我們成人覺得很討厭,可是孩子們喜歡。於是我引導他們進行觀察。蒼天助我,恰巧校長室那邊停了一輛汽車,露出兩個紅色的尾燈,於是我故弄玄虛地讓孩子們猜測那是什麼,孩子們很給面子,好奇的猜來猜去,我又讓他們走進霧裏去尋找答案,到霧中尋找與往常不一樣的世界。他們發現了霧中的“水晶珠簾”,看到了霧中的花草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麗的珠寶,想到了霧大概是老天爺煮早飯時不小心把麪粉撒落下來了,感覺到了霧是個跟他們捉迷藏的的小屁孩……這之後的寫話學生寫得格外生動。

我們常把觀察看作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而蘇老則認爲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展智力的途徑”。讀了這篇文章,感覺確是:如果你要想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首先你必須得學會觀察。

觀察,使我們變得睿智,活躍了我們的大腦,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觀察使我們學會了沉思,在成長的道路上,又增添了幾分成熟;觀察,使我們懂得了愛、理解了愛,就象所有有生命的物體離不開陽光、空氣和水分一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五彩斑斕。

在生活中,如果不善於觀察,就會讓許多有用的“材料”從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寫起文章自然就費勁了(特別是對於學生來說)。因而要處處留心周圍的事和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對人事物有着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有不同的發現。若用停滯單一的目光去看待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把握事和物。

古人說: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我們在觀察時漫不經心,對觀察對象冰冰冷冷的,沒有半點感情,這樣的觀察還不如不觀察。帶着自己的一份真摯情感去觀察,你就會有更多的發現。

觀察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但願我能用好這一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