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憑海臨風》讀後感範文

《憑海臨風》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最近一直想買書,就關注了豆瓣讀書。細細想來,我讀的書也不少,但是很少寫讀後感。書評這個詞不敢說,在我看來,書評要有一定的客觀性、全面性,需要一定的高度。就我而言,可能主觀上的感受更多一些,說是觀後感再適合不過了。

《憑海臨風》讀後感範文

我喜歡看別人在這個年紀寫的東西(楊瀾這本書寫於28歲)。估計是由於年紀相仿,也許我正在經歷的他們也經歷過,我正在糾結的他們也曾彷徨。你也許要說,那中年人不都有我說的這些嗎。其實不然,對於我來講,我需要的不是回過頭看人生總結出的道理,也許那個坎上的思想鬥爭以及怎樣做出的選擇,給我的感觸更大。

從看一個人的文字(這裏主要指隨筆雜談)可以窺看這個人,這話真的不假。我正處在一個比較矛盾或者說反覆的時期,我想,這也與我所處的時代有關,信息網絡時代,就網絡媒體而言,缺乏監督機制,負能量言論更多。當然,我所矛盾的跟這些沒有關係,只能說潛意識裏受到一些影響吧。最近看過兩位女性的文章,除了《憑海臨風》,還有柴靜的《看見》。我不由想起溫州動車事故時期,人人網上一篇文章轉載量十分大,說現場採訪的柴靜因言論不當被封,更有甚者說被害。理由就是柴靜的博客不再更新。網絡有時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楊瀾說她是一個目標明確,頭腦冷靜,生活在許多條條框框裏的人。前兩個我就不妄自菲薄了,還行。第三條,說到點上了。從小到大,我就是個乖學生,成績雖不是年級前幾,但是一直穩穩妥妥的升學。就現在,別人提起我,還會一頓讚揚。小時候,受到讚揚不由的美美的。但是現在,我卻明白了。讚揚是別人給予的肯定,但評價標準必定是他人的價值觀。別人的評價建議當然應該接納(我一直很感激那些給予我建議或者批評的人),但是讓別人的眼光左右自己。放棄了給大boss講解的機會,我也覺得可惜,一直到現在都有點。但這是我仔細思考過後做的決定。說到決定,我想起本科臨近畢業時和家裏意見有分歧的日子,當時也做了一個決定,但是現在看來,那時摻雜的感情太多,太沖動,決定的結果無關對錯,只是這下決心的過程值得反思。

骨子裏,我也是一個渴望熱烈浪漫的生活,渴望冒險,渴望掙脫羈絆的人。從小到大,一直被教育什麼是對的,錯的。父母用他們的價值觀教育着我,那時不懂,當然一味接受。很感激我的父母,我一直覺得我是個“正人君子”,甚至過於“愛憎分明”。長大後,自己這個詞漸漸萌發。在外上學這五年,其實也是“自己”這個詞奮鬥的過程,也許過後破土而出,也許就再也沒有發芽。走過彎路,在做自己和環境認同中不斷鬥爭。有時我甚至產生這樣的想法,那些“自己”和環境認同不謀而合的人真幸福,似乎不用經歷這個糾結萬分的過程。但是,我又慶幸我不是那樣的人。書裏說,真實比正確更重要,對自己真實尤其如此,因爲“正確”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這句話,在我今後的日子,應該會體會的越來越深吧。

我看一本書,喜歡結合自己的經歷或者感觸去思考。一來,是自己不斷反思審視的一個過程,二來,也是和書產生共鳴吧。楊瀾大學期間就去了《正大綜藝》。我進大學第一年,就去了校電視臺播音,主持了學校的第一屆畢業晚會,僅此一次。回想起來,很多事情。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時的那股勁兒。那時我很天真(褒義的),很勇敢。我總是跟自己說,現在年輕,可以犯錯,什麼都可以去嘗試。我的目標就是結識不同的人,我認爲微笑是最好的名片。不知道是我的磨合期來的太晚還是什麼,大二經歷了很頹很迷茫的時期,這個時候我總會想重新來過多好。好多事做到一半就停止,校EEAC辭職不幹了,電視臺也不爭取去了,許多活兒能躲就躲了。當然我不想重新來過,只是覺得可惜。更可惜的是,我沒有更早的總結出癥結所在,導致在大四研一的交接期,彷彿重演。原因很簡單,因爲一不小心就世故了。很慶幸,那時只是天平的傾斜。因爲我一直在努力,雖然當時我不知道努力是爲了什麼。

說到這裏,不妨再說說感情。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不是一方的追逐。旁人看我很理智,但我知道,感情需要激起的是骨子裏的那個我。我相信緣分,可能這個詞有點佛教色彩。但是不等於等待。我一直相信,到了那個點,遇到那個人,一切都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