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記》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史記》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史記》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史記》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讀後感1

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

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

品讀史記,其韻無窮。輕輕的翻開,被喻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典籍,讓我們的思想隨着歷史的齒輪一起轉動、成長……

疫情期間閒暇時光便閱讀些書籍,爲自己充電、提升內涵!翻開《史記》細細地品讀才發現,它遠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將相枯燥的羅列,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都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歷史大戲的人偶。每次靜下心來閱讀時,我都會忍不住爲義士的大義激然而激動不已,爲勇者的視死如歸而熱血沸騰,爲將者的身先士卒而蕩氣迴腸;通過這次閱讀,我開始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開始真正地去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就如同在瞭解我們的過去。中國人何以有今天?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到底是什麼?我們真如某些外國人說的那樣沒有信仰沒有民族個性嗎?我們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樣又如何?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先賢爲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真切地感受着3500多年曆史中的壯志豪情、悲壯與辛酸!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使我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雖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卻仍不忘向後人傳遞着那古者們“精忠報國”的壯志豪情。而今天,這精神依然在弘揚。

今年,我們面臨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多少國人爲了戰勝疫情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着,甚至是用犧牲生命來詮釋他們對國家、對國人的那份大愛。正是全國上下萬衆一心才讓我們戰勝這一關。古往今來,在困難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衆志成城一定就會成爲我們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

讀着《史記》,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讓我不由得會引發對現在社會的思考,並汲取古人的人生經驗和教訓,這使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讀書真好,願讀書能成爲我生活的一部分!

  《史記》讀後感2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司馬遷肯定英雄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隱約認識到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對於推動歷史的促進作用。《史記》中爲工商業者、醫生、俠客、儒生、辯士都立了傳,承認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司馬遷對觸犯封建階級法律的遊俠是肯定的,因爲象朱家、郭解那樣的遊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當時成爲抑制豪強拯民危難的一種社會力量。記敘統治集團中的人物,司馬遷也以他們對民衆的態度去衡量,李廣將軍獲得了司馬遷的讚頌,讚頌的基點就是放在他的愛兵如子上。

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爲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讀後感3

正如唐太宗說的“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王朝的興衰,認識歷代偉人,並得以體會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還曾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分爲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作者司馬遷以卓越的手法,獨具匠心的技巧,鍛造出了這本文學史上的名著。

《史記》中我最尊敬孔子,他知識淵博,一生都在學習,他提出了以人爲核心的人格修養學,有着謙虛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孔子的思想是永恆的指路牌,引導後人走向正確的道路。

《史記》所呈現的是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隨着歷史的改變,時間的消逝,這精神凝結爲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的。如孔子那樣,我們要熱愛學習,熱愛讀書,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爲新世紀的中小學生,更要有學習意識,保持進步。

讀《史記》我看到那一代代的王朝更迭,爲何有的國富兵強,有的卻土崩瓦解呢?那是因爲國富兵強的國君,有着更好的治國方法與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目標,一個好的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當然有了目標,就要有去實現目標的方法,一個合理的方案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而實現目標還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你不要以爲這些小事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你把這些小事的經驗積攢起來,不知不覺中你再回頭看看,就會發現這些經驗,已積攢成你強大的後盾,它可以幫你攻破人生的重重難關。

讀《史記》我認識了臨危不懼的項羽,他很自信,還有遠大的志向,但是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啊,有鋒利的矛卻沒有抵禦的盾,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而現如今不就有很多人帶着這樣的自滿嗎?最後一事無成,碌碌無爲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還很有主見,這才使得他可以抵萬人,回首現在卻有很多人只知盲目跟風,這會使自己逐漸的迷失自我,對未來一片迷茫。

《史記》是多麼好的一本書啊!作者司馬遷,卻是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本著作,他從不向惡勢力低頭,遭受宮刑的他,看似被人踩在腳下,實則他是高人一等的巨人,因爲他一生都在爲社會做出貢獻,正如我們現在的白衣天使,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爲人民服務之中去,不怕困難與痛苦,與病毒鬥爭着,與死神抗爭着。

讀《史記》讓我深受啓發,更能以史爲鏡,古爲今用,我們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爲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共130篇,52萬餘字,記述了黃帝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與鞏固,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曆史,它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凝成的文獻,我讀後,覺得受益匪淺。

品味全書,我認爲最光彩奪目的是那些充滿豪氣的悲劇英雄,他們的悲劇命運使他們的事蹟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

《史記》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我最喜愛《臥薪嚐膽》和《屈原的故事》這兩個典故。

《臥薪嚐膽》主要寫的是: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展開大戰,不料越王的軍隊大敗,勾踐成爲了夫差的階下囚,後來吳王把勾踐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沒有絲毫的大難之後的喜悅,他睡臥薪柴,舔食苦膽,與百姓一起勞作,積蓄國力多年,靜靜等待着爆發的日子。終於他的機會來了,吳王夫差被他打敗。臥薪嚐膽的二十年造就了勾踐,他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最終一雪前恥。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學習,失敗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敢於面對,敢於重頭再來,學習上也是如此。

《屈原的故事》:屈原名平,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從小刻苦學習,有着驚人的記憶力,這使他後來學識淵博,見聞深廣。他對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了解透徹,對外交辭令非常熟悉。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內政管理,他都處理的井然有序,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就是因爲屈原的才華,上官大夫靳尚見屈原深受懷王信任,非常嫉妒。爲了博得懷王的寵愛,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多了,也就信以爲真,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爲人正直,光明磊落,對懷王一片忠心;他才華蓋世,盡心竭力,爲國爲民,卻遭小人陷害,爲了抒發鬱悶悲憤之情,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離騷》。屈原報效祖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據說屈原投江的日子是夏曆五月五日。現在我們的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愛國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看《史記》就彷彿在進行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彷彿回顧了那個時代的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彷彿在繪聲繪色的想你描繪當時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彷彿把你領進了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談話,我彷彿被他生動形象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也豐富了頭腦。

  《史記》讀後感5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史記》讀後感——李洋洋。作爲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瞭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爲驕傲的時段。爲了瞭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爲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命令。在父親的薰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遊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蹟、瞭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爲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衆,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爲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讀後感《《史記》讀後感——李洋洋》。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通過閱讀《史記》,我瞭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瞭解。《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史記》讀後感6

自記事起我就開始讀書。從當初漢字加拼音的圖本,到如今無需註釋的白話文本,無論古今中外我也還算粗略了瀏覽一些。自謂“小書生”,當不爲過。說來也怪,儘管我的小小几排書架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但真正掛在心上的卻少之又少,細細思來,非《史記》莫屬。心中肺腑,不吐不快。

我和《史記》的相識是出於興趣。記得還在小學的時候,看見大哥哥大姐姐們都上了歷史課,我當時對歷史的概念還不怎麼理解。翻開歷史書一瞧,居然電視上的英雄人物在書上都可以找得到。如秦始皇、項羽等。這對我來說真是意外收穫,這大概就是歷史對我起初安排吧!而我讀《史記》則如五柳先生所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人有三寶精氣神,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不同的書,可以養不同的氣。《史記》不僅讓我養成豪氣、靈氣、平和之氣,亦讓我汲取了才氣、神氣、王者之氣。

與太史公對話讓我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漫步於瑤池仙境。讀到司馬遷《報任安書》中“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時空的隧道,歷史應當是個逝者不能復返的過程,爲什麼他已在2000年前就寫出了人類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活生生的心態。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總共130篇,52萬多字的史學鉅著,太史公在此書中對自己言之甚少,也是後人所熟知的。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奧妙精華之處大概在於此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忍辱偷生寫完這部《史記》,最後在自序中還明白寫出“藏在名山,副在京師。”

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這個浮躁淺薄的現代人,由於當今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已經變得更加淺薄無知。怎麼還會有“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此類言語之境界呢?因此也才常常體悟不會到那些心靈深處的觸動。

歷史是長久地,延續地。《史記》所述正是這生生不息,難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這臺上的悲喜啼笑構成不朽的人類心態,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

讀任何書都要學會融會貫通,不可做“兩腳書櫥”。要善於融會,善於吐吶,作文時自然會“天機雲錦用在我,裁剪妙處非刀尺也”。《史記》也是一樣,他不僅用優美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們敘述了過去,也爲我們的前方豎起了航標。它不僅是一本好書,更是我的摯友,我早已對它情有獨鍾。

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讀書多,而且厚積而薄發,那手筆真叫個:“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偏偏在這“月明人盡望”之夜,我藉着皎潔的月光低頭揮灑着自己的傳記。

  《史記》讀後感7

魯迅先生對司馬遷的《史記》有着極高的評價,曾稱讚《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看出《史記》是多麼的出色。

但是,《史記》是言,像我這樣大的孩子,有點看不明白。Hever,令人高興的是,青島出版社出版了《少年讀史記》這一系列書籍,把言翻譯成了簡明易懂的白話,讓我們能夠輕鬆的讀懂《史記》。

這本書的主題是絕世英才的風範,裏面有一個個戰國時期的小故事,比如有:應侯范雎的故事、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田單復國的故事……

這一個個小故事,都表明在戰國時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君王重用。爲了讓我們悟出更多的隱藏含義或道理,《少年讀史記》每個節都會有"三分鐘讀懂歷史關鍵"這一欄。用一些古人對人物的評價,透析人物形象,並且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告訴大家關鍵點,對故事進行解讀。最後,還會告訴大家通過這事得到的道理。

每個節還會有史記原典精選,就是用《史記》中這的一些原話,讓我們讀到原汁原味的古籍,其中較難理解的詞語會有註釋,後面還有這段話的翻譯。每一最後一欄,就是詞語收藏夾,有的是中出現的詞語,有的是對事例總結的詞語,緊隨的有這些詞語的例句,讓我們學習掌握好詞好句,希望我們能夠用到自己的作中。

介紹完這本書的結構後,我就要說說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節了。前面我說過,這本書有着一個個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小故事就是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了。說白了,這個小故事主要講的是完璧歸趙這一事。

"完璧歸趙"這個典故,大家其實並不陌生。主要內容是:秦國想拿十五座城池換取趙王得到的和氏璧。趙王幾經猶豫後,派藺相如送去,藺相如認爲秦國打算耍賴,不換十五座城池,便找藉口把和氏璧拿回自己手中,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秦王說:"如果你不給趙國十五座城池,我就連璧帶人一起撞在牆上",並讓他五日後舉行大典時再取和氏璧,大典上,藺相如讓秦王先給趙國城池之後再拿和氏璧。但是秦國始終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藺相如把和氏璧完整無缺地帶回了趙國。

通過藺相如的做法,我懂得了做凡事都要動腦筋想辦法,要有策略。要抓住對方的弱點,與其談判,才能取得勝利。

《少年讀史記》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歷史故事,使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從中也學到了各種應對事情的方法及策略,對我將會有很大的影響。

這個暑假,我將繼續閱讀經典著作。

  《史記》讀後感8

《史記》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史記》則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於《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着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爲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並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爲自己的知己,認爲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消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說了庶子不足以爲謀這樣憤怒的話,並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爲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並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作者通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說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後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嘆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託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爲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爲漢名將!在這裏,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爲奴,日後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着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後寫成了《史記》,成爲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後,我認爲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史記》讀後感9

中國歷史上每個有責任感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全人許多有益的啓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風次想血賤牆頭,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被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展示了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的畫卷,兩千多年來,讚歎它,研究它的人不絕於時,證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鬆幽黑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圖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對於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每個人,都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臺及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怎麼樣的重要啓示呢?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豐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力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爲棟樑之才?

讀史記使人明智,以史記爲鏡,可以知興蓑。爲了自己民、爲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讀後感10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最近有幸拜讀,希望將讀後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史記》描繪了從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與個人的喜怒哀樂,以人物傳記的形式去描繪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其對遠古時代傳說的記載與對奴隸制社會的描寫,是古今史書的獨一無二的記載,所以其歷史考察價值是無窮的。但百姓爲何要讀它呢?因爲它無與倫比的文學價值,《離騷》是戰國時期屈原的優秀代表作,史記能與它相提並論,是一種榮幸,從中可以看出史記的文學價值是無與倫比的,這也是史記備受古今各界人物推崇的原因所在。

史記上的故事使我流連忘返,其中收錄在《呂不韋列傳》中的呂不韋舉薦子楚使我印象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呂不韋見了秦昭王庶出的孫子子楚,很同情他。呂不韋爲了幫子楚而遊說秦國,子楚答應:只要他遊說成功,便與他共享秦國。於是呂不韋拿五百金送給子楚,有那五百金遊說秦國。他找華陽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賄賂她,並向其舉薦子楚,讓其勸華陽夫人:“你何嘗不找一個賢能的人去認他做乾兒子?我看子楚非常賢能,是個人選。於是,華陽夫人與太子安國君決定將子楚作爲繼承人。呂不韋調了幾個宮女與他同居,子楚要她們,呂不韋給了他,但隱瞞了其中有一個已經懷孕的真相,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了嬴政。後來,他們趁變亂逃回秦國。這時,安國君即位,沒過多久,子楚即位,後來,嬴政即位,呂不韋獲重賞。

讀完《史記》,我百感交集,史記中那人物的悲歡命運使我徹夜難眠,我從史記中汲取歷史中的教訓與成功的祕訣,我覺得史記身上有一些東西是幫助我們走向漫漫人生路的養分。總之《史記》使我對歷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一開始我認爲歷史是一種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史學家纔會研究的東西,史記離我們凡人很遙遠;讀了它之後,我覺得歷史與我們的距離近在咫尺,而並不是那麼遙遠,史記也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比如從項羽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出他那勇猛善戰的特點,正因如此他纔打敗了秦王朝;也可以看出他不善待部下,急功近利的特點,這也使他最終走向沒落。史記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這樣,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受到重用到沒落都有他自己的原因,從中可以看出人生興旺之道,這也是一種獨特的魅力。總之,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綜合到現在是:以史爲鏡,可以知方向。

在書海中遨遊,史記這樣的好書伴你終生,但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並重的古代着作恐怕只有史記一部。所以,史記是一部的的確確的好書,一部古代典籍,一部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