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陳丹青紐約瑣記讀後感範文

陳丹青紐約瑣記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陳丹青紐約瑣記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陳丹青紐約瑣記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陳丹青紐約瑣記讀後感範文

把《紐約瑣記(修訂版)》翻完後,終於確認了陳丹青在這書再版序言裏的話——他出過這麼三五本書,也就這麼一本尚可讀。大致原因,這雖是陳丹青先生第一回寫書,但寫得紮實,寫得用功,特別那洋洋一大篇《回顧展的回顧》,讀得出學生認真作論文的傻而珍貴的勁頭。文字技巧,也不像之後那些書裏捻熟得有些油滑。之後的書,批駁教育的文字,狂風一樣颳着,刮完了,弱下去,只剩下不流動的空氣。雖是不斷再版着,那也只是暢銷書的暢銷罷了。

論閱讀感,我其實很喜歡《退步集》,那是我讀陳丹青的頭一本書,也吸引我讀掉他所有的書。因爲文字好看,又是在罵人——好看的罵人,讀起來很爽快的。《退步集續編》,湊數文章多,論及魯迅的那幾篇還可看,其餘的不值書錢。《音樂筆記》談的什麼,不記得了,大致是借音樂談他自己比借他自己談音樂的文章多。至於《多餘的素材》,題目也真恰當的,確是不成品的素材,確是多餘出版,也許不如不出版的。

學生的時候,看到過原先兩卷本的《紐約瑣記》,覺得貴,捨不得買,似乎那個版本沒彩圖。這回的修訂,定價比原先兩本還貴,但我見到裏面繽紛的彩頁,大師畫作與珍貴照片堆疊書頁,即刻買下來。

我美術眼界的開竅,多虧李澤厚的那本《美的歷程》,雖然那本書說的不全然是美術,但讓我曉得美不是“好看”那麼簡單,就像我讀過餘華那本談古典音樂的.書,看過一些涉及搖滾歷史的電影,曉得音樂不是好聽那麼簡單。後來讀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如墜雲霧,美的歷史變成滿篇滿眼的哲學用語,讀到康德那一章,終於讀不下去,讀不懂,放下了。後來明白,應該先看些哲學書的。這讀了半本的書讓我好歹明白,美不是漂亮那麼簡單,而是可以昇華性命的。

《紐約瑣記》的好,我想是對一個個畫家的個性,一幅幅畫作的氣質進行對照的羅列與陳列,讓我明瞭美的概念裏有着美學概念之下實在而生活的一面。陳丹青寫畫家們的平常日子,比如他寫他的畫家朋友奧爾,如何一邊給人油漆廣告牌忙生計一邊自顧畫着賣不出的崇古畫。他也會寫畫家的逸事,比如他寫德加畫畫的斤斤計較,會將許久之前送給朋友的畫拿回來重新修改。他甚至單單描述畫家的樣貌。他也提出自己的觀點,樂意顛覆往常的看法,比如他說畢加索的畫人物肖像其實沒有誇張,也沒有變形,只是以兒童的視角,企圖在畫布上畫出它所見的全部,所以將立體的面畫成一個平面而已;比如他說夏加爾到晚期的畫是假天真,天使飛得太久了。

我不知道他對不對,我並不懂得畫。但我知道他說的好,因爲那全然是一個閱畫無數的畫家看畫的真切感受,是喜愛,是憎惡,是敬而遠之,是遠之且不敬——怎樣感受,陳丹青便怎樣說出來,絲毫不掩飾的。這是這本書最具價值的地方了,因爲這些感受,叫我意識到,學會如何感受一幅畫,是懂得畫爲何美的第一步。

我原先去美術館看各種展覽,只是硬生生盯着一幅幅畫,盯着畫裏不動的景象,盯着色塊,盯着筆觸,盯着水早已幹了的墨,看完了,好像沒有看。

相比《回顧展的回顧》的嚴肅較真,書裏有趣的,是一篇《我的畫室》。畫室是畫家的中心,連接着怎樣生存與生活。陳丹青講了自己畫室的租金,講了怎樣從一間空屋很快“攤得一塌糊塗”,講了畫室的被拆遷以及爲拆遷而打的官司。那是一個留洋中國畫家的生活自描了,陳丹青文字好,不亂抒情,讀來輕鬆不輕巧。

書裏也有對畫論的辯論,對歷史的翻檢,有些是我不能理解,不能全懂的了。須得再多看些書,多看些畫,再去讀。

讀完這書,按照書裏提及的畫家,又去城裏一間賣美術書的小鋪子裏淘了幾本畫冊,都是多年前出版的次等貨色,印刷粗糙。我只買的起這些便宜貨,不過這不大的城裏真想買好圖冊,也買不到的。至於美術館,有小小的兩座,有一些省內當代畫家的展覽——和沒有一樣。只能眼巴巴再翻翻書裏《美術館》這篇文章,借陳丹青描繪,再幻想一把國外那些琳琅滿目掛着珍貴畫作的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