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鐵杉之問》讀後感範文

《鐵杉之問》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承蒙博友中華九鼎的厚愛,最近郵寄來她的兩本大作,一本是《變化之道》,一本是《鐵杉之問》。《變化之道》是關於《老子》篇章的時代闡述並結合《易經》全面系統地闡述宇宙間陰陽萬物變化之規律及中華哲學的內核及智慧;另一本《鐵杉之問》,是用哲學的思想詩體的形式用植物活化石鐵杉之口問天,問蒼茫大地,問浩瀚宇宙,問人間滄桑。

《鐵杉之問》讀後感範文

當我手捧九鼎的《鐵杉之問》細讀其文的時候,內心的震撼和驚訝難於言表,可以說是相當的吃驚。第一次拜讀她的《鐵杉之問》,是她發表在自己博客裏的斷章,當時就感覺一股氣浪撲面。後又拜讀幾篇,文字的豪邁,文風的浪漫,文筆的流暢,文韻的優雅似排山倒海的大風直面而來。

從她言語中知道,她計劃要寫的是一部長篇詩作,但創作計劃有多大章節有多少,她沒有詳談我也沒有細問。但就從她郵寄來的《鐵杉之問》一書看,似乎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但已洋洋灑灑蔚爲壯觀。本人對其沒有達到研磨細讀的深度,不敢妄談其精髓。對其文做個評論,感覺水平欠缺,但拜讀後的一些看法油然而生,在此只好談些體會,算是讀後感吧。

第一、《鐵杉之問》是當代少有的長篇哲理抒情詩

從九鼎的《鐵杉之問》第一本書來看,已經是洋洋灑灑二百頁,蔚爲壯觀四千行,據她說這只是寫作計劃的一部分,如此說來規模宏大,內容豐沛不在話下。作爲九鼎爲何要寫如此長的詩作,是要彌補中華史詩的空白,還是要將自己對天地宇宙間的千百疑惑發問拷打,本人不得而知,但所涉獵的問題卻是振聾發聵!

我中華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萬千江河飛流直下澎湃激昂地彙集形成了一個詩的海洋,但遺憾的是並沒有產生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詩,更不要說史詩了。雖然屈原的《離騷》和《孔雀東南飛》被我國文學史列爲長篇,那隻能是相對於我國詩壇自身而言。

從五四開始,新文化人就開始創造適合於當代形式的新詩,嘗試着拓墨新的格律詩和長詩的寫作,郭沫若、胡適、聞一多許多詩人都在尋求探索。《女神》《鳳凰涅盤》做了大膽的嘗試但建樹不大。

建國後一些詩人更是有意識地譜寫出許多當代的長詩,抒情、敘事的長篇詩作出現不少。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玉門頌》賀敬之的《放歌行》郭小川的《將軍三部曲》、《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國後長篇敘事詩的優秀作品,聞捷的長篇敘事詩《復仇的火焰》也是一部力作。但是,當代的抒情、敘事詩雖然較先秦清末的幅度加大,但與國外的長詩相比,總顯單薄。與國外的長篇詩作不能相提並論。

國外在千年之前就出現了史詩,最早兩河流域的長詩《吉爾伽美什》,印度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希臘荷馬史詩《伊伊利亞特》、《奧德賽》,旦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露克麗絲》,都是內容豐富篇幅宏大,一部就是一本歷史,就是一部史詩。而我國與國外的史詩相比多有欠缺。

雖然在建國後我國發掘出了《格薩爾王》的這部世界最長的史詩和長詩《嘎達梅林》,使我們感到些許的安慰,但《格薩爾王》畢竟只可歸屬於中華文化之列而不屬於漢文化之列。爲何我中華民族詩的國度幾千年沒有產生自己的長篇史詩,這個問題困擾着歷代的文人,這個話題被人們討論了許多年,他們從地域、思想、審美、哲學各個方面試圖尋找到答案,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結論。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九鼎的《鐵杉之問》我不敢斷言是當今國內詩壇最長的一部詩作,但最少在長篇之列位佔其一毫無問題。

第二、風格豪放,語言華麗,想象力奇特直追李賀

在她的詩作中,到處顯示着宇宙的風暴一般,呼呼作響之聲,隨手拈來。每個發問像連珠炮似的毫不間斷,一詠三嘆蕩氣迴腸,大有仰天長嘯振臂高呼大江東去的感覺。而且,那文采的斐然,文風的大氣貫穿始終,無需篩選,無需挑揀,隨手拈來,俯首可得:“暗夜的孤燈下誰在含淚誰吟唱、,想長河熔鑄的可是逝者如斯的迷茫,願望的魔輪變成霧靄飄搖的閃光麼,那貧血的叫喊裏淌着的究竟是富有的意識還是鋼鐵的心臟,從泥濘的沼澤涉渡到鼎盛的輝煌需要一個怎樣的過程,採擷什麼樣的花朵思想才能成爲一抹靈魂的流程,潘多拉的盒子李靖的寶塔孫悟空的頭箍藏的是宇宙編碼 ”。

其次,她的整個詩作,想象的奇特瑰麗,大有李賀之風。

李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豐富奇特、神奇瑰麗、旖旎絢爛、語言瑰麗奇峭而詭異。李長吉內容廣泛,夢遊天河、把酒月宮、談古論今、橫掃鬼魅。刻意錘鍊語言,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獨創性的語言。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銀浦流雲學水聲”、“玉輪軋露溼團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而豪放大氣也貫穿着長吉詩作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李賀這些個特點在九鼎的《鐵杉之問》中顯得尤爲突出:“飄飄雪舞中你寧肯儲足水分也不擇期艾與凋零,這困厄中的茁壯不屈是生命哲學還是自然物理,那情感的跌宕浩繁是張衡的渾天侯風還是伽利略的喃喃不平,你把水滴成綠色把山塑成立體是否也在界定無需辯護的醜陋靈魂已經失卻了做人的意義”

“海嘯火山泥石流沙塵暴龍捲風因何怒吼着撲向人類,大水冰雹黑洞還有那送走了的瘟神因何還要捲土重來,南北極的冰川因何動容了牽念的淚滴,西瑪拉雅的雪峯冷凍過多少勇敢的晶瑩,達爾文進化的自然選擇是否還有生物的自然抗爭,人類因何是地球的主宰”

當然,《鐵杉之問》有諸多長吉特色,可我們不能斷言說她的詩作就可和長吉一比高下,只是有其風格歸其大旗下罷了。就像許多詩人有相同的格式,相似的文風而已。也許九鼎不是刻意爲之,抑或是有意爲之,或者是天然去雕飾自我性格的真性使然。也許,是詩篇的內容決定了必然產生這種宇宙風暴般的風格。

第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萬花筒般囊括天地宇宙

《鐵杉之問》內容極爲廣泛,它涉獵到哲學,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天地宇宙各有觸及,山川河流筆下映輝,花鳥魚蟲盡收眼底,借鐵杉之口問蒼茫大地,借鐵杉之眼看天下之事,借鐵杉的感悟解讀世間百態,只有鐵杉有這個資格,以史前的孑遺的活化石鐵杉之口問蒼天大地,包攬滄桑,笑看天下,人類的發展史、野蠻史、文明史都是在他的冷眼注視下蹣跚到今,由它來發問理所當然。鐵杉就是一位滄桑的老人。歷史的烙印在鐵杉的身上鏽跡斑斑。

《鐵杉之問》連篇累牘,一詠三嘆,連珠炮般的發問,使人在飽和中承受着衝擊,萬花筒般的燦爛繽紛五彩,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以至於來不及有半點思考的餘地,我們跟着她的筆鋒跳躍,跟着她的思路飛奔。

第四、傳承歷史,接納外力,古今中外相互柔和

《鐵杉之問》的筆下傳承着我們先祖留下來的文絡、文風、文脈,尤其,深受楚辭漢賦的影響,行文的形式、思路無不顯示着那種烙印的殷紅和溝壑般的痕跡。最爲突出的感覺,《鐵杉之問》彷彿就是屈原《天問》的放大版。《天問》對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可以說《鐵杉之問》就是作者自己的《天問》。借鑑天問的形式,吸納天問的風格,擴展天問的內容,叫賣自己的東西。

但是繼承不是照搬,繼承也不是僵化,繼承更不是排外。在《鐵杉之問》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文化烙印,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痕跡。在整個詩行中,常見的西方那種繁紛複雜的複句行文方式,在這部詩集中到處有所顯現,隨手就可採擷:“我常常默不作聲地佇立於你的身旁於沉思冥想中不停地詰問:宇宙萬物生生滅滅的流轉爲何在你體內涌動中留下印痕而不及其餘,千百年來宇宙埏造於你傾情與你對話與你你舞動初衷挺立於世的心語如何。生靈們急於逃避的一切你爲何能攬其入懷釀造滋養生命的瓊漿,在你肢體流淌的血液和流光噴涌中是否也能凝固你生命的流淌”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真情遺失,整個社會動盪在浮躁不安的狀態中,很少有人能安靜於書齋去品味書墨香的韻味,更不要說去積澱自我的思想創新文字的芳香。九鼎卻能埋頭於書齋舞蹈於鍵盤,播種出自己喜愛的花種,開墾自己的園圃,實在難能可貴。《鐵杉之問》是有意於史詩的創作彌補我國的空白,還是無意間行走在自己的旅途中,這些都無關緊要,關鍵的是有人在探討,有人在摸索了。對於九鼎的這種追隨屈原的腳步探索自我的行程實在彌足珍貴。螃蟹得有第一個來吃,路得有第一個人來走,人走的多了,路也就形成了。《鐵杉之問》到底能走多遠,前途難料。但在我們中華史詩的路途上多了一位前僕者,總的來說是件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