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造物有靈且美》有感

讀《造物有靈且美》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造物有靈且美》不光是一本有關於創造與美的書,更像是一位工藝大師對於泰戈爾這位愛與美的且歌且行者的致敬。赤木明登以清晰的邏輯描述了20位同行者的故事,庖丁解牛般的消解了泰戈爾作品中那隱藏在紛亂的思緒碎片後的內在張力。作者如同羅梭,只是這一次以一位美的創作者的身份從生活中那星星點點直擊到每一個人的心靈。

讀《造物有靈且美》有感

不記得誰曾經說過美有許多樣。或許曾經在我看來這句話是對得,但是在今天看來這或許只是一句俗套話。正如同赤木明登所言能抵達美之真諦的,也只有美是有振幅的,時左時右,乎此乎彼,搖擺不定,而在其內核之中,確實存在真正的美。如果讓振幅變化終止,固守一式,那內核也會消失。

阿爾貝*加繆在他的《寫作的光榮》中曾寫到“在一般情況下,那些選擇投身於藝術的人曾自是與衆不同,然而他很快便會發現自已的藝術,自己的與衆不同,往往就紮根於與所有人的相似之中。這與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也覺得自己心中的美是獨一無二一般,這些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心中的美也只是美的一個留影罷了。

作爲一個人,就要學會成爲一個人,就要學會生活和死亡。無論是生活還是死亡,它們之中都有美的存在。每當我漫步於舊物店之中,我可以感受到每一件舊物都曾確切有過美。在那裏,我曾多次與美邂逅。即使它們的美現在已無人能夠體會。在消失之前,它們仍會以襤褸之姿重現美感。而這種美也正是當人們第一次見到它時從心中所不由自主產生的那種美。這種美,就是人所在一直尋找的,本所想留住得。

萬物的美的內核也唯有在第一次相遇時又或是在它們消失之前纔可以暴露於世人的眼前。但是美的內核又是如此的搖擺,使得我們在哪一個瞬間覺得自己握住了什麼,可是在下一瞬間它又從我們的手指間滑落,消失不見,只給我們留下了它的留影。

或許如果我們可以放棄一切,我們就可以在那一瞬間找到美的振幅。正如你想要知道周圍有多麼的黑暗,你就必須要留意遠處那微弱的光線。或許放棄一切並不困難,困難反而始於開始。一旦你放棄了那種你原以爲是根本的東西,你便會發現你還可以放棄其它東西,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放棄。當一切已爲你所放棄,你纔可能留住真正的美和它的振幅。

不少人認爲已經到手的東西便已屬於自己,一旦失去便會蒙受損失。其實一切皆變,除了美就沒有什麼是可以爲人所真正擁有的。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會交出一切。死亡就是你加上這個世界再減去你。不如在一生中的得與失之間習以爲常,僅去探尋那一切之中的美,從而更加坦率的面對物的得失。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得到了美,那麼就沒有一樣會真正消失。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物的消失是我們所無法挽回的,每一件物都有它消失的時候正如同每一個人都有其死去的時間。從現在起,稱還來的及的時侯不如一起去尋找美,去欣賞美的振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