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2016讀白巖鬆心靈讀物《白說》有感

2016讀白巖鬆心靈讀物《白說》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導語:《白說》,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鬆,通過近年來於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一部言語中的心靈之路。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讀白巖鬆心靈讀物《白說》有感

  白巖鬆《白說》讀後感1:

這兩天在看白巖鬆的《白說》,頗有些感觸。這種強烈的感覺促使我突然想寫點什麼。《白說》這本書聽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內容,也就是白巖鬆對於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來不太愛好此類書籍,在我看來,人生百態,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複製的。但是我很好奇從一個新聞人眼中看社會和世界是怎麼樣的。

此時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這說明這本書給了我收穫和共鳴。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沒有這種在書中偶遇知音的驚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張愛玲筆下所寫:“原來你也在這裏”。就像在鋪滿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轉身看見撐着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種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開始認同讀一本好書就如談一場戀愛的觀點了,期間有與作者心靈之通,有意見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爭吵,不能轉身離開,一陣反思過後仍然愛不釋手。

白巖鬆在書中談到他的讀書之道時,我差點淚流滿面。他說你以爲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我想想自己錯過的確實值得可惜。大學四年,我很多時間都是跑圖書館,借閱過很多書籍,歷史類,哲學類,心理類,文學類等等。但是至今讓我想重新想借閱和翻看的是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如果說我是因爲愛好歷史所以愛此書,那就錯了。與此書的相遇說來有些不那麼浪漫,如果不是大學老師佈置作業,我想此生我註定和它錯過,但是我雖然曾與它相遇,卻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這也是我至今最大的遺憾。當時把看《東晉門閥政治》當成一項任務,我愛上它是在喧鬧的候車室等火車的時候,當我看到作者筆下的東晉門閥的那些趣事和人物性格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穿越了,當時的我不知道四年後我還會如此着迷此書。看過太多歷史類的書籍,很少有這種覺得歷史是個很有趣的東西的感覺,大多數人對歷史總是過於敬畏,所以寫出來的作品總是覺得離現實很遙遠。歷史確實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是我想能把遙遠的概念寫出昨天的感覺,這纔是還原歷史最好的方法吧!當然大家的作品是有很多的,每當我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我都覺得黃仁宇先生必定是個很有趣的人。其實我沒有接觸過作者,我之所以讀出我所認爲的作者的性格,不過是因爲他的作品確實有趣,確實讓我喜歡。當然這也和個人的文學底蘊以及史學背景有很大的關聯。作爲大家或者資深的研究者,也許他們在我們看來枯燥的史學中發現了樂趣,然後幫助我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我們現在所閱讀的都是他們在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們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數人都會,只有少數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謝我大一的專業老師,是她讓我知道陳寅恪,錢穆,顧頡剛,翦伯贊,黃仁宇……這些人的作品有驚人之處,當然驚人之處是我閱讀後得出的結論。經過廣泛閱讀之後,我發現讀什麼樣的和讀誰的書太重要了。一本好書讀完後就像和戀人分別,其間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體會和領悟。

有的時候,我們不帶任何目的的去閱讀也許會收穫更多。僅僅只是喜歡,所以願意在喧鬧的環境中如飢似渴的閱讀。正如白巖鬆所說:閱讀也要講究隨緣和惜緣的,別功利,彆強加。隨着年齡的增長,它慢慢成爲你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現在社會大多流行成功學,所以我也用成功學來抒發下感概吧!我認爲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數人認爲的枯燥感過出趣味感,學者的成功是把多數人認爲的枯燥寫出趣味感但不對事實進行扭曲。讀一本好書時,也許你會淚流滿面,也許你會哈哈大笑,拍手稱快。也許……

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東晉門閥政治》重新看幾遍。雖然曾經的年少無知讓我錯過它,但是再次相遇我會更加去好好品味其中的趣味和價值。因爲錯過,所以更加珍惜。好書原來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白巖鬆《白說》讀後感2:

今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義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係),我們應該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歡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意義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有意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意義,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悲劇的時間會長於喜悅的時間,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着爲什麼一定要有意義,無意義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這裏,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爲什麼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可以買更多的羊,賣了羊可以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劇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因爲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後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麼區別,一樣的可悲。

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裏,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最後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意義,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意義,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