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活在別處》讀後感

《生活在別處》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米蘭.昆德拉是我很早就知道的捷克作家,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曾經盛極一時。我這次偶遇的是他的另外一部小說《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讀後感

這本小說是描寫一位天才的拙劣詩人的短暫一生。詩人雅羅米爾並不是愛情的結晶,他父母並非真心相愛,也許只是偶然纔有了雅羅米爾的出生。“詩人究竟是在哪裏被懷上的呢?”這對於他的父母都是一個難以考證的問題。

雅羅米爾小時候有點像我們小時候課文裏面學到的方仲永,天資聰穎,出口成詩。他的第一句詩是“外公是個大壞蛋,偷吃我的小麪包”。這樣自私的話語因爲語句的押韻而被盛讚。於是就有了“保姆安娜真正醜,就像一隻小山鼬”、“媽媽,生命就像是野草”這樣延綿不斷的拙劣的詩句。這樣被寵愛的孩子,他的生活重心只能是他自己,“他總是關注自己,想要審視自我,可是他找到的只是那個全副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審視自我的那個形象……”

這個被寵愛的孩子長大之後喜歡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具有強烈的自私和佔有慾,爲了證明自己是革命的,竟然向警察局揭發他女朋友的哥哥要偷渡邊境,其實這不過是他女朋友爲了博得他喜歡的一句謊言。這讓他感覺自己長大了,成熟了,獨立了,當然也讓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其實故事是很簡單的,我真佩服作者竟然寫了24.3萬字(翻譯過來的漢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爲什麼這篇小說叫“生活在別處”?直到雅羅米爾和女大學生戀愛,希望帶女大學生回家,這時候,他感覺那只是媽媽的家,而不是他自己的家。因爲他不自由。“詩人掙脫母親懷抱而奔跑的時刻應該到來了。”爲了爭取自由,他戰勝了媽媽,媽媽辛苦工作一天後只能在外面遊蕩,爲了給兒子和女朋友留出空間。

生活在別處的意義就在於生活是現實,夢想是別處。生活在別處就是走出家庭去追尋自己的自由和夢想。這種自由應該是有約束的自由,詩人的媽媽也渴望愛情,但由於責任,她只能將自己追求愛情的自由圈囿在心靈深處,這是正常的多數人的“別處”。詩人爲了追求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革命,不管媽媽的感受,不管是否會傷害愛情,儘管那愛情也是他自己的,毅然決然出賣自己的女朋友。這樣的“別處”只能以悲劇而終。詩人不是殉情而死的,而是平庸地病死了,實在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