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七篇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七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嘗試活動,發現肥皂的變化。

2、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於和同伴、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活動,產生愉快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小組操作用具:

A、筷子、乾淨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過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籤。

C、各種肥皂和塑料小刀。

D、肥皂薄片和動物模具。

E、臉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三、活動過程

1、討論過程:我們都來說肥皂

師:小朋友,你有沒有看到過肥皂?你看到過的肥皂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幼兒自由發言)

師:呀!你們真棒,知道肥皂這麼多顏色和形狀。那你們有沒有用小鼻子聞過肥皂呀?它有什麼氣味?(幼兒回答後)

師:你們說得真好。有的肥皂還有點藥味呢,叫藥皂。

師(小結):肥皂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有好多氣味。

2、探索操作活動 肥皂變變變

師:今天老師爲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和肥皂玩玩變變變的遊戲,好嗎?

(1)熟悉材料

師:看看你們桌上有些什麼材料?

(2)熟悉操作常規要求

師:在玩的時候請你們先看看你原來的肥皂是什麼樣子的?等你用這些材料玩過之後它變得怎麼樣了?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別是塑料小刀和牙籤,別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時,要當心別弄溼衣服。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並和旁邊的小朋友講講請小朋友講講你剛纔是怎麼樣玩的?肥皂變得怎樣了?

教師小結:你們真能幹,發現了肥皂這麼多的變化,有的變小了,有的變滑了,還有的在材料的幫助下變成其他的樣子。

3、遊戲活動:吹泡泡

師問:那這些肥皂水有什麼用呢?

師:那我就一起來吹泡泡吧。

A、集體學吹泡泡

B、幼兒來到操場上吹泡泡、玩泡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對動物嘴巴的認識,瞭解一些動物嘴巴的明顯外形特徵和特殊用途,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2.有進一步瞭解動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PPT課件、收集各種不同特徵的動物(如啄木鳥、蜂鳥、河馬、鴨子、兔子等),嘴巴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救救蘋果樹》PPT,引起幼兒談論動物嘴巴的興趣。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後提問:是誰救了蘋果樹?爲什麼啄木鳥能救蘋果樹?

(二)瞭解動物嘴巴的外形與生活習性之間的關係。

教師:啄木鳥長着一張什麼樣的嘴巴?這樣的嘴巴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嘴巴有特殊的本領?他們的嘴巴是什麼樣的?

(三)觀察PPT圖片,引導幼兒瞭解動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教師:圖片上的.動物嘴巴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它們是靠身體的什麼地方完成特殊任務的?(鵜鶘是靠它的大嘴巴來捉魚的,蜂鳥是用管子一樣的嘴來吸食花蜜的)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也有一張奇怪的嘴巴?他們的嘴巴是什麼樣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收集圖片、音像資料,在科學區探索交流,增長知識。

遊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觀看《動物世界》,引導幼兒繼續關注動物的嘴巴,滿足幼兒對動物的觀察興趣。

附故事:救救蘋果樹

在一個果樹林裏,有一棵很大的蘋果樹,這棵大蘋果樹每年都會結出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小動物們都很喜歡到這裏摘蘋果。

可是,有一天,小動物們看不到樹上的紅蘋果,樹葉也變得枯萎了。"蘋果樹生病了,快給蘋果樹找醫生吧!"小動物們非常着急地說。

就在這時,從遠處飛來一隻啄木鳥,它輕輕地飛落在蘋果樹身上。先用嘴巴在樹幹的不同地方啄了幾下,然後對準一個地方用力地啄,很快,就啄出了一條大蟲子,蘋果樹又能夠結出紅蘋果了。

教學反思

《動物的嘴巴》是針對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通過遊戲讓幼兒主動參與瞭解一些小動物嘴巴特徵,從而萌發愛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小動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針對這一活動意圖,我充當好活動的引導者,讓幼兒輕鬆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小動物是幼兒很感興趣的,他們也是滿懷新奇。整個活動,幼兒始終處於輕鬆、愉快、自然的活動氛圍中,特別是遊戲活動將幼兒所觀察到的動物的特徵說出來,增加了幼兒的活動興趣,有利於增進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寓教於樂,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取得了好的活動效果。

小百科: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徵(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佈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爲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夏天幼兒園的花壇裏、果樹下、草叢中變成了昆蟲的世界。孩子們似乎天生對各種各樣的昆蟲感到好奇,他們經常睜着自己明亮的眼睛觀察那些小動物。基於此,我設計了“毛毛蟲變蝴蝶”這一活動。爲了幫助幼兒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我還製作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並且通過有趣的故事幫助他們瞭解蝴蝶生長過程方面的知識。

而《毛毛蟲和蝴蝶》這首歌曲,生動形象地講述了“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音樂故事情節充滿童趣,音樂形象深受幼兒喜愛。這節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表演歌曲來複習、鞏固毛毛蟲生長的過程。爲了讓幼兒欣賞音樂,感受AB段樂曲的不同曲風(緩慢歡快),體驗傷心和快樂的兩種情緒。在欣賞和感受的同時,讓幼兒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毛毛蟲一伸一縮的動作和蝴蝶飛舞的動作。

活動目標

1.知道蝴蝶的特徵,瞭解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豐富有關蟲卵、幼蟲、蛹、蝴蝶等的知識。

2.體驗用身體模仿毛毛蟲變蝴蝶的喜悅。

3.激發幼兒探索昆蟲奧祕的慾望。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毛毛蟲變蝴蝶的轉變過程。

難點:激發幼兒探索昆蟲奧祕的慾望。

活動準備

《毛毛蟲變蝴蝶》的課件、蝴蝶圖片蝴蝶生長過程圖。

活動過程

一、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出蝴蝶

指導語:“今天老師帶來一位神祕朋友,請你猜猜它是誰?”

出示謎語:長相俊俏,愛舞愛跳,春花一開,它就來到。

二、出示蝴蝶掛圖,讓幼兒說說蝴蝶的特徵

(一)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蝴蝶的特徵。

小結:蝴蝶的身體分爲頭部、胸部、腹部三個部分。它們都有一對翅膀、觸角和身體,它們的顏色和花紋等都是不同的。

(二)指導語:“蝴蝶美不美?可是我聽小蜜蜂說蝴蝶小時候可難看啦,不信你們看------”

三、用故事結合課件介紹毛毛蟲變蝴蝶,幫助幼兒更加形象地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

(一)教師播放課件並講述故事。在一個有月光的晚上,樹葉上躺着一顆蟲卵,第二天從卵裏孵出了一隻小毛毛蟲,毛毛蟲爬呀爬,吃了一片樹葉,身體長大了一點,又多吃了一大堆葉子,身體變得好長好大啊。毛毛蟲爬呀爬,爬到樹上結成繭,毛毛蟲在繭裏睡了兩個多星期,然後毛毛蟲從繭裏鑽出來,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蝴蝶從房子裏飛出來,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真美麗。

(二)提問:“蝴蝶究竟是由誰變出來的?”“毛毛蟲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蝴蝶的呢?”

(三)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出蝴蝶的生長過程。

蟲卵——幼蟲(毛毛蟲)——蛹——蝴蝶。(出示蝴蝶生長過程圖)

四、幼兒操作,拼擺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圖

(一)教師引導幼兒按順序擺出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圖。

(二)對幼兒操作結果,教師進行點評。

五、遊戲:毛毛蟲變蝴蝶

引導幼兒通嘗試用肢體動作來表現蝴蝶的轉變。

(一)歌曲:毛毛蟲呀毛毛蟲,結成蛹呀結成蛹,變蝴蝶呀變蝴蝶。

(二)教師帶領幼兒簡單的動作創編。

(三)教師總結:昆蟲世界是非常奇妙的,毛毛蟲變蝴蝶是動物世界的一種變異特性,像這種變異的特性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發生,比如青蛙是由小蝌蚪變來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找看還有哪些動物也具有這種變異特性。

教學反思:

本堂活動內容是屬於幼兒科學領域的活動課。蝴蝶本是日常生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昆蟲,通過本堂教學活動,幼兒對聽故事、看動畫片、拼蝴蝶圖以及隨音樂用姿體表現毛毛蟲變蝴蝶過程,總體還是感興趣的,也初步對蝴蝶蛻變知識有了感知上的認識,整個活動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活動的全部內容,基本實現了教學活動目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麼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麼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麼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麼。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麼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後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麼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幼兒園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奇妙的連接大師:螺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連接大師:螺絲

活動一:擰一擰

活動目標

1.認識螺絲,知道螺絲由螺桿和螺帽組成;

2.瞭解螺絲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及觀察分析的能力。

活動準備

1.不同口徑的飲料瓶、燈泡、螺口;

2.不同自徑的螺絲;

3.鋼筆、圓珠筆。

活動過程

1.投放材料,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可做適當的指導)

2.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好玩兒嗎?”

3.引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這些材料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能擰在一塊兒。都能扣緊……)

4.爲什麼能擰到一塊兒?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蓋上也有一道道的;燈泡上有圈一圈的紋,轉着轉着就上去了;這個圈套在螺絲上,一擰就擰上去了;教師向幼兒講解螺絲的構造一由螺桿和螺帽組成。

5.幼兒討論,總結答案。生活中有許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絲的原理設計的,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盤山公路一樣,是旋轉上升的'。

活動二:奇妙的螺絲

活動目標

1.知道螺桿和螺帽在匹配的情況下,可以連接、固定物體;

2.瞭解螺絲原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活動準備

1.不同直徑的螺絲;

2.繩子,方便膠,透明膠,細鐵絲等;

3.需用螺絲連接的玩具。

活動過程

1.“你能把玩具連接在一起嗎?”鼓勵幼兒嘗試使用各種材料。

2.幼兒相互交換玩具材料。體驗各種連接效果。

3.探究比較哪一種材料使用起來最方便,結實?

幼兒分組操作,比賽驗證。(用螺絲連接材料,是最方便、結實的。)

4.教師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絲若干。幼兒操作發現:(帽太大了,擰不緊;帽小了,擰不上去。有的卻能擰上去。)

5.引導幼兒分析比較,爲什麼有的螺絲能擰上去?

6.幼兒討論,得出結論,螺絲在匹配的情況下可以很方便的連接,固定物體。

7.幼兒相互合作用螺絲連接材料,製作玩具。

8.教師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記錄,發現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物品。

2、感受複製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活動準備:

1、每人收集同種三件以上的相同物品。

2、每人一張記錄表。

3、植物葉子。

4、一個相同形狀的雪花片和一個不同形狀的雪花片。

活動過程:

一、他們一個樣兒。

1、請幼兒把積木玩具放在桌子上,互相觀察比較這些積木是否一個樣兒,說說它們是怎麼做的`一個樣的。

2、請幼兒說說這些積木各有什麼特點?

3、你在那裏看到過一模一樣的東西。(礦泉水、報紙、書、巧克力等)分別是什麼工廠生產的?

4、爲什麼人們要把東西做的一模一樣。

二、尋找複製品。

1、把東西做的一模一樣的過程,叫做複製。你們能找出活動室裏哪些東西是複製品嗎?

2、引導幼兒尋找活動室內一模一樣的東西。

3、請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4、我們一個小小的活動室就有這麼多相同的東西,真沒想到!如果我們走出幼兒園,肯定會有更多的發現!以後,你們一有發現,就及時告訴大家,好嗎?

三、產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1、出示植物葉子,引導幼兒發現各種植物的葉子是不同的。

2、引導幼兒產生探究自然界中的複製現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裏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1、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裏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裏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裏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告訴你們一個祕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裏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裏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裏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老師巡視觀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裏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裏只能放綠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紅顏色盆子裏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藍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2、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怎麼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麼?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裏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浮起來了嗎?是哪個盆裏的東西讓它浮起來的?那你們現在知道老師開始時的三個杯子裏哪一隻也加了這個盆裏的東西?

四、揭示謎底,小朋友通過兩次實驗,發現了(X)顏色盆裏的.東西能讓土豆浮起來,這個盆裏的奇妙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來端起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是什麼?(鹽)對了,這個奇妙的東西就是平時媽媽做菜用的鹽,小小鹽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調味還可以讓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來,它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呢?我們下次再來玩一玩,找一找,好嗎?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太倉促。雖然我不斷的給孩子們用實驗來啓發他們,但是孩子還是有一些朦朧感。

不過在此次活動中還是讓孩子知道了鹽的來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