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有關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結合讀本和自身經驗,豐富、深化有關影子的認識,特別是人物的活動和影子的變化之間的關係。

2.理解“也”字如何運用,學習運用句型——“誰在做什麼,誰也在做什麼。

3.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4.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大書《影子和我》、幼兒人手一本小書

活動過程

1.教師以猜謎的形式引出活動的主題:“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體烏黑頭,燈前月下陪着你,卻是啞巴不開口”。(影子)教師提問:你在什麼地方看到影子?引導幼兒發散思維。

教師提出本次閱讀的主題——影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本很有趣的書。

2.教師出示大書:小朋友猜猜這本書在說一個什麼故事?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見解。

(1)教師翻開大書的第1頁,提問:你看到了圖上有什麼?爲什麼要有蠟燭?

(2)教師:請小朋友猜一猜,書上的人會和影子做什麼遊戲?請幼兒看書的第2頁。教師提問:你看到了小朋友和影子在做遊戲,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3)出示書的第3頁,將人物遮住,教師提問:我看到了圖上的影子了,但是我不知道書上的小朋友做了什麼樣的動作,你們知道嗎?我們一起來做做吧。請幼兒站起來模仿影子的動作。教師掀開遮住的紙張,並請幾個模仿得比較像的幼兒站到前面做動作,和大書中的人物比較一下。教師提問:爲什麼?

(4)出示遮住人物的第4頁,教師提問:請小朋友說說,這個影子像什麼?發散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師提問:你知道小朋友是怎麼做的嗎?讓幼兒比比動作,教師掀開紙張:原來是用手做出了影子的牙齒。

(5)教師出示遮住影子的第5頁,請幼兒說說:牆上的影子會和小朋友做什麼樣的動作?教師引用原句進行小結。

(6)出示第6頁,教師提問:圖上的影子在做什麼?小朋友也在做什麼?

(7)教師:我們看看,小朋友怎麼啦?影子怎麼樣了?引導幼兒想象故事的情節。

(8)出示第8頁,教師提問:小朋友發現這頁和前面顏色有什麼不一樣?你發現什麼不見了?爲什麼?引導幼兒說出:影子不見了。原來有光的地方纔有影子。

3.教師:剛纔我們一起看了有趣的故事,現在我們完整地看一遍吧,教師指讀大書上的文字,將故事完整地講述一遍。

教師:原來我們身體的各部分都可以和影子做各種好玩的遊戲,比如手、腳、嘴等。是不是這個小姑娘做什麼,影子也會同們跟着做什麼?小姑娘和她的影子有什麼區別?(問題回答方向:影子永遠是黑色的,只有輪廓,沒有細節。

4.教師: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吧。幼兒自己拿一本小書,跟着教師進行故事的指讀,並注意引導幼兒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指讀。

教師:現在我們也要和影子做遊戲了。

(1)到操場上去找影子,並能告訴老師在什麼地方找到的影子。

(2)同伴互相玩踩影子的遊戲。

(3)幼兒組合影子的各種造型,請一個幼兒用筆將地上的影子畫下來。

活動反思:

本課學後,課文基本上能掌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通過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後,彙報自己喜歡的句子,明白了“人”和“影子”“形影不離”這一重要特點。

二、通過圖文結合,並抓住關鍵的詞語,使學生明白“前-後”、“左-右”是兩對反義詞,而且還明白了它們也是表示方向的詞,並還能自己再找出表示方向的詞語。例如:“東西南北,上中下”等,並感受到了“人和影子”是一對好朋友,而影子就像一隻小黑狗一樣,總是跟着我。

這節課學習後,大部分學生能以自己爲中心,說出自己前面是誰,後面是誰,左面、右面是誰,有極個別學生說不完整。

另外,還有少部分學生不明白,什麼情況下影子在前?什麼情況下影子在後?什麼情況下影子在左?什麼情況下影子在右?這就需要同學們在課下實踐中去理解、去觀察,並帶領他們做做“踩影子”的遊戲,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小百科:影子是一種光學現象。由於物體遮住了光的傳播,不能穿過不透明物體而形成的較暗區域,就是我們常說的影子。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象形字 "山、水、日、木、竹、田、月、果"。

2、瞭解象形字的特點。

3、大膽表述象形字與實物之間的聯繫。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5、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彙。

活動準備:

PPT課件、人手1份紙、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演示PPT,激發幼兒對"象形字"的觀察興趣,鼓勵幼兒大膽表述。

T:"在這幅圖畫中,你們都看到些什麼?你們們覺得這些記號代表什麼意思?在很古老的時期,人們還沒有發明文字,古人是用什麼方法記錄他們看到的事物的呢?"

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神奇的象形文字》含PPT課件

4.教師出示PPT,展示"山、水、木、果"4張真實圖片,請幼兒將圖片與古文字配對連線,驗證他們對象形字的理解是否正確。

T:"請把這些圖片和古文字配對,誰和誰是一家人?"

T:"爲什麼你會認爲他們是一家人?"

三、讓幼兒瞭解現代漢字中也有一部分是象形字,不過比古文字更簡單一點。

T:"請隨意抽取一張古字卡,與它對應的現代漢字卡是什麼?"

四、請幼兒自主觀察圖片,說說古文字的象形特點。

T:"太陽是圓圓的球體,在中間加一點表示它會發出光和熱。"

T:"月亮有時是彎彎的,中間一條線表示晚上也會有亮光"

T:"筆直的竹幹上長出一片片向下垂的'竹葉,這就是竹子。"

T:"大塊稻田就是一個方形,裏面的田埂把它分成一格一格的。"

T:"三個突起的三角形表示羣峯的山脈。"

T:"彎彎的曲線表示水波紋,風吹過來水面上泛起了層層水紋。"

T:"一條直線是樹幹,下面的線條是樹根,上面的線條是樹枝,樹也是木。"

T:"果子長在樹上,所以就在"木"上用圓圈表示樹冠,裏面的十字表示它結了好多果子。"

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八個象形字,其實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象形字還有許多呢,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吧。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3

活動要求:

1、在故事的情境中,幫助幼兒瞭解時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幫助幼兒建立時間概念,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感受大膽表達、表述。

活動準備:有關故事的PPT、水彩筆若干支、定時器一隻。

活動過程:

一、認識鐘錶

1、教師出示一個圓,問幼兒:像什麼?(幼兒回答問題時,重點關注幼兒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2、教師提問:如果把圓變成鐘錶還需要添加什麼?有哪些數字?數字排列有規律嗎?長針叫什麼?短針叫什麼?

3、認知各種名稱的鐘表:檯鐘、落地鍾等。

出示各種鐘錶的PPT:人們很聰明,爲了方便看時間,還設計了可以擺放在各個地方的鐘表。(引導幼兒逐一認識檯鐘、落地鍾等,鼓勵幼兒大膽交流,激發對鐘錶的興趣。)

二、欣賞故事,熟悉故事情節

1、交代故事名稱。

教師:你們喜歡鐘錶,有一個人也非常喜歡鐘錶,看看,他是誰?(引出故事名稱:喜歡鐘錶的國王)

教師:你從哪裏看出他是國王?(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人物的穿着、打扮)

教師利用PPT講故事,幼兒欣賞。故事講到“國王就下令把全國所有的鐘表都送到他的皇宮裏”時,插問:人們沒有了鐘錶,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2、幼兒分析討論,感受故事情境,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國王爲什麼肚子餓得咕咕叫,廚師還是沒有送上早餐?

(2)小鳥爲什麼無精打采的,唱不動美妙的歌曲了?

(3)國王來到了大街上巡視,爲什麼沒有人出來歡迎他?

(4)集市上的人爲什麼會打架?

(5)發生這一切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怎麼來解決呢?

三、幼兒表達、表現

1、通過介紹,讓幼兒知道時間和自己日常生活的關係。

教師:你平時是怎麼知道時間的?

2、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息習慣。

3、感受一分鐘,幫助幼兒在建立時間概念的基礎上,知道要珍惜每一分鐘。

教師:你覺得一分鐘是很長呢,還是很短呢?你認爲一分鐘可以做哪些事呢?(用定時器幫助幼兒感受一分鐘)

四、活動拓展

用一分鐘爲自己畫一個手錶或鍾。

活動反思:

時間是抽象的,但又是每時每刻伴隨在孩子生活的左右。《喜歡鐘錶的國王》這個故事讓我找到了一個可以對幼兒實施時間教育的契機,於是,我藉助故事的情景,設計組織了這一活動。

活動的第一環節我主要是幫助孩子對鐘錶的外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爲了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激發出他們表述的興趣,我在提問上下功夫:“鐘錶上有些什麼呀?有哪些數字呢?”當幼兒“1、2、3……數到12時”,我還在13、14地往下數,“不對不對,只到12,只有l2個數字。”“那12個數字是隨便排的嗎?”“不對不對,是……”面對着我這個“傻傻”的老師,孩子的興趣特別高漲,在他們的唧唧喳喳中,我把鐘錶的主要特徵、各種不同功用鐘錶的名稱幫助孩子梳理歸納了一遍。

第二環節主要是讓幼兒欣賞理解故事,來感受時間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這個故事情節不復雜,所以孩子討論的時候都很積極。根據“學習應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並能迴歸幼兒的生活”這一精神,我這樣對孩子說:“請你向同伴們介紹介紹你平時生活中什麼時候都做些什麼事!”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瞭解到,孩子們在做事時是不關注時間的,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使然。而如果我們教師、家長樹立了“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的思想,就能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作息幫助孩子來感受和認識時間,同時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通過定時器讓孩子們來感受一分鐘。師生有效的互動在於教師對幼兒現場情況的觀察和隨機迴應,我第一次先讓孩子嘗試用一分鐘爲自己設計一個鐘錶,當我問孩子“行不行”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躊躇滿志地回答“行”。可是當一分鐘到了鈴聲響起時,不少孩子沒完成任務,他們紛紛抱怨“一分鐘太短了”。孩子的這份體驗和感受,正好爲我提供了對他們進行抓緊和珍惜每一分鐘教育的契機。當孩子第二次用一分鐘來完成任務時,他們對一分鐘的概念從無意識變成了有意識,做事的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觀。

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關注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巧妙提問,細心觀察,智慧迴應,這樣才能使集體教學活動真正做到“教師有意義地教,孩子有目的地學”,這些是我結束這次活動後的最大感受。

評析:(南京市實驗幼兒園 陳國強)

對於5~6歲的幼兒來說,時間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蔣老師巧妙地運用《喜歡鐘錶的國王》故事作爲載體,把活動目標定位在“讓幼兒在故事情境中瞭解時間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時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認知時間,在活動中體驗時間,充分體現了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利於幼兒長期發展的《綱要》精神。

大班初期的幼兒已經多次接觸過鐘錶,但有意地認識一般還沒有進行。蔣老師把認識鐘錶及其作用作爲活動的第一個環節,而且採取師幼互動的方式,在很自然的談談說說中提升幼兒對鐘錶的認知。“這是什麼?像什麼?怎樣才能變成爲鍾?要加哪些數字?這些數字是怎樣排列的?還要加什麼?長針叫什麼?短針叫什麼?”一系列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幼兒參與談話的積極性,激活了幼兒關於鐘錶的經驗,明晰了鐘面的結構和特徵。在幼兒理清了鐘的概念之後,教師又通過電教手段,讓幼兒在較短的時間內欣賞多種多樣的鐘,不僅感受了鐘錶的樣式美,更感受了鐘錶和人們生活的關係:看了鐘錶就知道時間,知道該幹什麼了。通過第一個環節讓幼兒既認識了鍾也初步知道了鐘錶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是運用故事讓幼兒理解如果沒有了鐘錶會怎樣。藉助故事,幼兒很形象地感受到由於“國王下令把全國所有的鐘表都送到皇宮裏”,所以發生了“餓肚子”“沒人歡迎國王”“打架”等事件。從而進一步認識到:時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多麼重要。

“認識鐘錶,初步知道時間與人們的關係”,只是本次教學的表層目標,而“逐漸幫助大班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知道做事要有一定的速度”,纔是幼兒自身發展更需要、更重要的。在第三個環節教師又運用實踐方法讓幼兒體驗“一分鐘”的長短:在介紹了定時器後,孩子們在一分鐘內畫鐘錶。平時孩子們從不注意一分鐘,而在計時器的幫助下,可以感受到“一分鐘真短呀”。在一分鐘到了計時器鳴響之時,有的孩子已經畫出了完整的鐘(表),有的卻沒有完成。在討論分析後,孩子們形象地感受到“動作要快”“不能慢吞吞的”。因此在第二次一分鐘畫鍾(表)時,孩子們繪畫的速度明顯加快,顯然意識到了動作的快慢和時間的關係。這樣的體驗活動能很好地達成第二條目標:幫助幼兒初步建立時間概念。這種時間概念,這種做事要有一定速度的體驗,爲幼兒今後的學習乃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看教師的活動設計,可以從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教育內容、運用的教學策略等方面看到教師的教育理念。看教師的教學實踐,更能看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素養好的教師不是機械地照搬教案,而是善於隨機把握有利於幼兒學習的各種因素,適時、適地加以引導、教育。對於這些,相信老師們看到本期贈送的教學活動實錄光盤後,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能用詼諧幽默的情感完整朗誦。

2、能根據詩歌仿編,並體驗創編的樂趣。

3、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及幽默感。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並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

1、大圖片(與詩歌內容相符,詩歌附後)

2、爲幼兒提供玩具、衣物、生活用品等用來創編詩歌的道具。

【活動過程】

一、趣味談話引出活動。

1、師:我有個朋友名字叫妙妙,他住在妙妙國。妙妙國的人特別可笑,他們做事總和我們不一樣。

他們會把手套穿在腳丫上,把鉛筆養在魚缸裏,牽着笤帚去逛街,爸爸穿着高跟鞋,大晴天穿着小雨衣。

您們覺得可笑不可笑?

2、師:前幾天,我的朋友妙妙請我到他們妙妙國去旅遊,到了妙妙國一看,呀!這個地方可真妙!你們知道我都看到了什麼嗎?(幼兒自由回答)我把一些有趣的事情拍了下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二、出示大圖片。觀察講解並學習詩歌

1、你們發現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大家說的太棒了,觀察的都很仔細。(老師舉例並引導幼兒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詩歌)

3、教師用簡單的語言、幽默的語氣(即詩歌內容)朗誦詩歌兩遍,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4、老師指圖片與幼兒一起朗誦兩遍。

第一遍老師聲音大些,第二遍老師聲音小些,鼓勵幼兒大聲、開心的朗誦,朗誦的同時可自加幽默誇張動作,增加朗誦的趣味性。

5、幼兒集體朗誦,並給幼兒錄音。

(把妙妙國有趣的事講給更多的人聽一聽,錄完音後再放給幼兒聽聽,引起幼兒朗誦的興趣)

6、分組自由朗誦,看看誰朗誦的最有特點、最有趣。

7、每組推薦一名幼兒上前朗誦,大家一起點評出最有特點、最有趣的朗誦者。

三、引導幼兒創編詩歌。

1、師:剛纔那些只是我剛到妙妙國時看到的趣事,後來我又到了他們的商店、遊樂場、幼兒園、公園、飯店,看到了更多有趣的事。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驚奇的說:"呀!這個地方可真妙!"你們猜猜我又看到了哪些奇妙的事?(幼兒根據想想自由回答)

2、引導幼兒用簡單的語言概括,提醒幼兒就像我們剛纔朗誦的詩歌那樣。

3、根據幼兒創編,幼兒分組將想象的內容組合成新的詩歌。大家一起朗誦,比比哪組的詩歌更有創意,更能讓大家開懷大笑。

四、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是可以自己製造的。

1、教師:你們想不想把我們班也變成開心妙妙國?

好,給你們三分鐘時間,要求是,你做的事是幽默滑稽的,但絕對是要安全的、不會影響到別人的。琴聲響起時說明時間到,三分鐘倒計時開始。

2、教師彈琴,時間到。大家互看,這時教室裏簡直要笑翻了。

扣錯釦子的、把鞋套在手上的、把襪子頂在頭上的、用腳丫畫畫的、倒着拿圖書的、把手套放在琴鍵上彈琴的……

3、引導幼兒創編詩歌"我們大班可真妙!"

五、知道幽默是令人開心的事,但要注意時間場合。

師:我們爲什麼會覺得這麼可笑?

師:但有時你覺得可笑的事卻會影響別人,或讓別人傷心,所以幽默也需要動腦筋,你的幽默只有在時間、場合合適時,纔會給別人帶來快樂。

附詩歌:這個地方可真妙

綠色太陽天空照,

松鼠地上吃青草,

小羊地上來回跳。

公雞孵出雞寶寶,

母雞打鳴喔喔叫。

蝴蝶水中來游泳,

金魚空中在舞蹈。

你說可笑不可笑。

【活動反思】

列寧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幽默屬於那些心胸寬廣、對生活滿懷熱情的人。而一個心胸狹窄、思想消極的人是不會有幽默感的。良好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善於運用聯想和比喻的能力,是一個人具有幽默素質的前提。因而在一日活動中我特別注意這幾方面的培養,努力使幼兒的.幽默感不斷增強,使幼兒的生活更富於樂趣,爲幼兒今後成爲一個具有高尚情趣和樂觀信念的人打好基礎。大班語言活動《這個地方可真妙》就是在此理念基礎上選擇並設計的。

此次活動開始運用了趣味談話的形式,能很好的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儘快進入主題,併爲後來的詩歌學習及想象創編打下了基礎。 詩歌教授以整體教學爲主,這樣不會破壞整個詩歌的幽默氣氛。使幼兒在朗誦詩歌時能朗誦出詼諧的感覺。 在學習詩歌時我採用了多種方法。讓幼兒分組自由朗誦,看看誰朗誦的最有特點、最有趣;引導幼兒給詩歌加動作;這些都有效的增加了幼兒的朗誦興趣。

在創編環節,我充分給幼兒自由,發揮想象。但是可能是因爲教師的引導不夠,所以孩子的創編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提問與幼兒回答要構成了活動的雙向互動交流。要實現真正的雙向互動交流,教師必須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敏感迴應和理答,促使幼兒對問題思考達到逐漸深入。迴應的方式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當教師向一個幼兒拋出問題時,如果這名幼兒不予回答,可以向其他幼兒進行轉問,如果全體沒有回答,那麼教師要適當變換問題方式,轉換問題內容或是表述方式,以促使幼兒回答;反問是指當幼兒主動提出問題時,教師可以把問題拋還給幼兒,問清楚他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 當幼兒無法一次給與明確而滿意答案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啓發幼兒,給與多種提示;當幼兒給出的回答模糊不清,思考不明確時,教師也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進行概括和提煉,幫助幼兒思考更清晰,表述更準確。幼兒對詩歌的掌握較快,整節活動幼兒興趣較高,教師應引導幼兒在開心的創造快樂的基礎上,有主題的創遍。教師在活動前應該準備大量的例子來引導幼兒創編,可能效果會更好。

大家都喜歡開心,但許多孩子由於家庭、性格、環境等原因,卻常常表現出不開心。例如,家人不給買心儀的東西不開心、與朋友發生爭執不開心、被別人碰一下不開心、比賽得不到第一也不開心……通過本活動的設計也是讓孩子們發現,其實快樂無處不在,只要學會發現、寬容,自己就會成爲快樂的人,並能給他人帶來快樂。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繞口令《打醋買布》,理解打醋買布繞口令的主要內容。

2、練習發準易混淆的字音:顧、醋、布、兔。

3、在遊戲表演中體驗繞口令的趣味性。

4、學會這個繞口令。

活動準備:

1、圖片道具:老爺爺、鷹、兔;實物道具:醋、布。

2、字卡:顧、醋、布、兔。

活動過程:

一、遊戲"百家姓"。

1、老師問:"喂喂喂!儂姓啥?"幼兒回答:"喂喂喂!我姓×。"

2、老師說:"喂喂喂!姓張的在哪裏?"所有姓張的幼兒起立回答:"喂喂喂!姓張的在這裏。"(遊戲中,幼兒的左手放在耳邊做打電話動作。)

二、出示圖片"老爺爺"、字卡"顧",學習朗誦繞口令的第一、二、三句。

1、師:小朋友,百家姓的遊戲玩得開心嗎?(開心)你們的笑聲引來了一位老爺爺,大家看一看、猜一猜,老爺爺姓什麼呢?(顧爺爺)

2、展示第一句的字卡,幼兒跟念"有位爺爺他姓顧。"

3、師:顧爺爺今天要上街去買些東西,如果你是顧爺爺,會買些什麼呢?

(表演遊戲:幼兒扮作老爺爺,教師扮作小朋友,兩人在路上相遇,互相說對話,)

4、(出示實物道具:醋、布)師:看!顧爺爺到底買了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聞、看",說出物品的`名稱,並與相應的字卡對上號。)

5、(出示繞口令的第二、三句以及第四句的前半部分。)

6、(出示圖片"鷹、兔"以及相應的字卡)揭示繞口令中顧爺爺看見的事情,並朗誦第四句。

7、討論:如果你是顧爺爺,回頭看見"鷹抓兔",你會怎麼做呢?

8、出示第五、第六句,集體完整朗誦。

四、辯論活動:你認爲顧爺爺能抓到鷹和兔嗎?爲什麼?

五、出示繞口令第七句,以此宣佈最後的結果。

1、師:飛了鷹,跑了兔,顧爺爺什麼也沒有抓到,反而還發生了一件倒黴的事,是什麼倒黴的事呢?

(老師用手指向放在地上的醋和布,再無聲地演示"鷹飛、兔跑"的動作,引導幼兒猜想"醋瓶子倒了、破了,瓶子裏的醋流了出來,把布給弄溼了。)

2、出示繞口令最後一句"打翻醋、醋溼布。"

六、小結"什麼叫繞口令?"

1、師:這幾句話真好聽!猜猜看,你覺得今天我們學的本領是故事、謎語還是繞口令呢?(繞口令)對了,這個本領就是繞口令《打醋買布》。繞口令就是把一些差不多發音的字放在一起,考考你念得是不是清楚、準確。

2、師:現在請小朋友做評委,老師先來念一遍,如果你覺得老師念得還不錯,就給點掌聲好不好?(好)

3、傾聽老師朗誦一遍繞口令。口令,對自己要充滿自信。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

一位爺爺他姓顧,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打了醋,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擱下醋,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跑了兔,打翻醋,醋溼布。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拓展一

桌上放個盆,

盆裏有個瓶,

砰砰啪啪,

啪啪砰砰,

不知是瓶碰盆,

還是盆碰瓶。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拓展二

一朵粉紅大荷花,

趴着一隻活蛤蟆,

八朵粉紅大荷花,

趴着八隻活蛤蟆。

簡單的打醋買布的繞口令拓展三

有個好孩子,

拿張圖畫紙,

來到石院子,

學畫石獅子。

一天來畫一次石獅子,

十天來畫十次石獅子。

次次畫石獅子,

天天畫石獅子,

死獅子畫成了“活獅子”。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6

人之所以能說話,是因爲有說話的物質基礎——發音器官。人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和大腦的健康和完善,是人進行語言活動的先決條件,其中任何部位發育不完善或受到損傷,都會直接影響到人的語言能力。寶寶出生後,只要他(她)的大腦、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都健全、完善,並且經常與成人交往,那麼即使沒有意識地教他們,他們也能學會說話。但是寶寶長大後,雖然會說話,但也並不等於“能說好話”。因爲寶寶要說好話,不公需要健全、完善的說話的物質條件,還要有成伯積極引導。如果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人類的語言,沒有模仿的.對象,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語言刺激,也就永遠不會說話的。

教育目的:

1、幼兒階段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這時學習語言的潛力極大,接受語言刺激能力最強。

2、幼兒口頭語言的發展,將爲孩子入學後學習語文和作文打好基礎。

3、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4、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教育要點:

(1)從單詞入手,由兩個詞組成的句子,由此來學習語法,用單詞組成有意義的句子,學習說完整的句子,並且能夠流利自如的和他人進行交談。

(2)鼓勵孩子慢慢的說或想好了以後再說,使孩子養成從容不迫的講話習慣。

(3)給孩子講一些語言生動、簡練、活潑的短小故事,逐步讓孩子學會講故事。

教育內容:

1、快樂認讀。例:(梨、桃、蘋果)

2、對對子。例:(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3、學兒歌。例:摘果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個阿姨來摘果,七隻藍子手中提,七種果子擺七樣:蘋果、桃兒、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4、學古詩。例:草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5、學詩歌。例: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6、文字遊戲。例:對對碰猜迷語(等)一塊小免叫牛不是牛,一頂地毯不會拉犁頭。一張帽子說它力氣小,一隻桌子能背房子走。第一課時(30分鐘)準備:小白兔、小松鼠、小鹿圖片各一張,蘿蔔一個。

故事《蘿蔔回來了》

活動過程:

1、請寶寶仔細觀察蘿蔔,引導寶寶誰愛吃蘿蔔,引出故事《蘿蔔回來了》

2、把故事講給寶寶聽,一邊講,一邊擺弄圖片,讓寶寶記住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再讓寶寶想一想故事裏都有誰,以及他們都把蘿蔔送給誰?引導寶寶思考。

3、讓幾個寶寶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跟着老師一邊複述故事內容一邊表演。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萌發對春天動植物變化的興趣。

2、積極參加角色扮演,體驗互相關心的心情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講述簡單的事情。

4、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活動準備:

1、《幼兒畫冊》、掛圖和故事錄音磁帶。

2、視頻展示臺

3、相關角色的頭飾。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表現春天和冬天的兩幅圖,啓發他們比較其不同之處,重點觀察人和小河、草地、鳥、花等的變化。

2、教師介紹故事名字後,播放配樂故事錄音。

3、第二次播放故事時,結合圖片,按故事內容的順序提問:

①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你是從哪聽出來的?

②小動物是怎樣打電話的?誰給誰打的電話?它說了些什麼?

③你發現在春天到來時,哪兒變了?(啓發幼兒把自己的發現編成小動物打電話的情節,豐富故事內容。)

④小動物喜歡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小夥伴,你有新發現時能告訴小朋友嗎?你怎樣告訴他們?

4、提供頭飾、電話等道具,指導幼兒分別扮演角色,用打電話的形式表演故事時,爲減少記電話號碼的困難,引導幼兒從這幾個電話號碼中發現規律,也可讓幼兒自己用數字卡排列電話號碼,放到電話旁。

活動反思:

《春天的電話》這個故事結構簡單,語句重複,它用小動物打電話的形式來描述春天萬物的變化,讓幼兒在理解故事的內容中,知道春天的一些季節特徵,並體驗夥伴間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美好情感。活動中,幼兒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通過理解、複述故事內容,他們對春天季節的變化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並基本能理清故事中小動物打電話的順序。但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瞭解故事並複述故事內容的時間較長,引起幼兒的興趣疲勞,所以有的幼兒表現爲注意力不集中,可如果對故事的`情節不熟悉的話,後面的活動就會有阻礙,這樣就達不到預設的目標。二是教師的指導顯倉促,沒能很好的引導幼兒按故事中的順序打電話進行交流體驗,在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情感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三是在評價上沒能達到具體積極的評價,大多是簡單的、大衆化的表揚用語。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更加細緻的考慮活動的各環節,讓知識、情感、技能這三方面的目標都能夠更好的體現在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