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4篇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作爲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4篇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1

在這次活動中我設計的是中班數學活動“比高矮”,教學目標主要有二點:

1、通過幼兒自主的探索活動認識高矮、高矮的相對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形、時空和空間等現象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小鈴下走過,通過一位幼兒走過小鈴沒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兒碰到了小鈴發出聲響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後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後,通過圖片比較印證上一步得出的結論。我認爲本次活動設計比較好的是在幼兒分組操作時,第一組:兩兩比較,分出高矮。第二組: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體。第三組:按高矮排序。第四組:目測物體高矮。這樣操作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層次清晰,由易到難的讓幼兒能根據自身情況多層次的選擇操作。最後,我通過遊戲《找朋友比高矮》讓幼兒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當性。活動結束後,我認爲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但我在活動設計上沒有突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雖然也有要求幼兒兩兩比較、感知高矮。可由於要求幼兒站在地上比較,沒有爲他們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機會,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雖然在設計時希望通過下一步圖片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於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圖片比較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課的流程,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爲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比較高矮活動目標

1、在比較活動中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2、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比較性觀察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學習區分高矮,掌握區別高矮的簡單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課件:數學卡——3—3比較概念,3—4比較概念,3—5比較概念。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組織幼兒做相反遊戲,激發興趣。老師說“高”,小朋友說“矮”,同時蹲下;老師說“矮”,幼兒小朋友說“高”,同時站起來。

二、展開

1、學會區別高矮。(1)和同伴比高矮,

請幼兒和夥伴比一比,說出:誰高誰愛?誰和誰一樣高?(2)數學卡:3—3比較概念

比一比,兩座樓,哪一座高?哪一座矮?兩個禮品盒,哪一個高?哪一個矮?兩個廚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兩個梯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2、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掌握比較的方法。

(1)請一高一矮的兩名幼兒,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擋板遮住他們的下半身,讓幼兒判斷,誰高誰矮。

(2)一隻長頸鹿在地上,一隻小貓爬到樹頂,小貓低下頭對長頸鹿說:“瞧!我長得比你高。”提問:小貓的話對嗎?爲什麼?(3)講解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小結:比較高矮時要佔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教師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1)數學卡:3—4比較概念三座樓相比:

甲樓同乙樓比,甲樓比乙樓高,乙樓比甲樓矮。甲樓同丙樓比,甲樓比丙樓矮,丙樓比甲樓高。三棵樹相比:

引導幼兒說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3)討論:爲什麼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變矮了呢?

(4)小結:一個人或一個物體是高是矮,要看和誰相比,高和矮是會變的。 4、小組4人排隊,滲透高矮排序。請幼兒說出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進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對性,嘗試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5、音樂遊戲“找朋友”

老師播放一首歡快的兒童舞曲,幼兒按節拍拍手,找到朋友後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兒均找到朋友後,音樂停止,幼兒說出兩人比較的結果。遊戲反覆進行,朋友不斷交換。

三、結束

活動評價,表揚積極參與比較、認真觀察的幼兒。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2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係。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於和同伴分享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入口處擺放一個小拱門。

2、幼兒準備:畫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樹的練習紙。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感知高矮,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2、活動難點:理解高矮的相對關係。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用目測、對比的方法比較高矮,初步瞭解比較高矮是需要參照物的,是相對的。

四、活動過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請幼兒入場。(幼兒依次從入口的小拱門下走過)

(2)提出問題:“爲什麼有的人走過的時候要彎腰才能過,有的人走過的時候不需要彎腰呢”幼兒自由討論併發言。

(3)教師總結: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彎腰才能過。有的矮,就不需要彎腰。

2、比高矮,初步瞭解比高矮的正確方法。

(1)教師和幼兒比高矮。

教師站在地上立正,幼兒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誰高誰矮?

“老師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師矮”。

(2)幼兒之間比高矮。

先是兩個幼兒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引導幼兒討論:哪一種比高矮的方法纔是正確的?

小結:比高矮的正確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對關係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比較,再讓高的小朋友跟老師比較或讓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較。讓幼兒理解比較高矮是相對的。

(2)分別請三個小朋友從高到矮排隊,並分別說出誰高誰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幼兒練習:請幼兒給高矮不同的三棵樹塗上不同顏色,並按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進行排序。老師巡迴指導、評價。

(4)遊戲:找個朋友比一比。

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來還是矮。”遊戲反覆進行2~3次。

幼兒每次找不一樣的朋友,說說比高矮的結果。說出;“我和xx一樣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動:

在活動室,鼓勵幼兒可以找任何物體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並能用語言表述出來,如:我比畫高,畫比我矮;我和欄杆比,我高、欄杆矮等等。提醒幼兒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較。

五、評價要素

是否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發現高矮的相對性。

六、活動建議

1、回家和爸爸、媽媽分別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三個人一起比高矮,該怎樣比?把比的方法告訴大家。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係。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於和同伴分享快樂。

在活動的開始,爲了吸引幼兒的興趣,我先選擇幾位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老師佈置的拱形門走過,讓幼兒觀察,爲什麼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不用彎腰,而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需要彎腰,通過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讓幼兒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這時候讓小朋友通過眼睛去發現,得到明確的高矮結果。到了幼兒之間比高矮時,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變動,先讓兩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後請剛纔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樣一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高的小朋友變成矮的,矮的小朋友變成高的,這時候,有幾位小朋友立即說:“這樣不算”。本來我就是想讓幼兒看看這樣比高矮公平嗎?沒有想到這幾位小朋友觀察的很仔細。我馬上說:“是的,這樣不算,那爲什麼呢?”通過引導小朋友觀察,注意到有沒有椅子的差別。通過討論孩子能得出結論:不同平面上進行高、矮比較是不能的,必須在同一平面上。

最後,我通過遊戲《找個朋友比一比》讓幼兒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對性。在這個環節中,讓幼兒通過反覆的遊戲,多次的比較,充分的說明了一個問題,高矮是變化的,相對的,關鍵是看他跟誰比,要兩兩比較纔能有結果的

這節活動是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在整個環節中,流程進行的比較順利,也有不足之處:讓幼兒在不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高樓的高矮時,討論還不夠充分,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後來的區域活動中將繼續針對此問題設計專門的遊戲讓此概念讓幼兒通過遊戲進一步體驗、領悟。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3

設計背景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爲了提高幼兒對高矮的興趣,將這一現象從生活中的偶發情況轉化提煉爲數學知識,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高矮,結合幼兒教學用書第7頁的內容,我設計安排了數學活動《比高矮》。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3、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學習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較高矮,並能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着比較高矮和一樣高;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語詞。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難點: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並注意要將高矮差別不顯著的物體進行正確排序。

活動準備

1、懸掛氣球,幼兒每人兩套操作材料(長短不同的筷子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動物頭飾各一套。

3、音樂《找朋友》。

活動過程

1.誰拍到了氣球

請甲乙兩名幼兒來拍懸掛着的氣球(不能踮起腳或跳躍),可看到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教師爲什麼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話題)

2、遊戲《找朋友》

音樂《找朋友》幼兒兩兩找朋友進行比高矮,引導幼兒學會比較高、矮、一樣高.

3、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1)請一個比前面二個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來與他們比高矮,問:怎麼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矮,一會兒又說這個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還是高呢?一個人是高還是矮?

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說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使幼兒懂得了一種物體不能比出高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之間才能比出高矮來。

(2)讓一個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個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啓發提問:這樣比高矮可以嗎?引出高矮比較應在統一高度平面上進行。

4、比用具

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兩種用具比較高矮:如熱水瓶高,杯子矮;組合櫃高,小椅子矮……

分組操作:幼兒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進行比較。

讓幼兒將大小不同的兩隻量杯比高矮。(教師問:哪隻高,哪隻矮?幼兒:大杯高,小杯矮)將長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師問: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指導語:一天,幾隻小動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們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該怎麼排隊,現在請小朋友都來幫它們排排隊,排好以後要說說你們是怎麼給它們排的隊。

(讓高矮不同的幾個小朋友分別扮演小動物,教師可以參與)

將長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師問:哪個最高?哪個最矮?)

活動延伸

1、幼兒到戶外尋找物體比較高矮。

2、帶回家的活動:回家後和爸爸、媽媽或是和爺爺奶奶分別比高矮,看看誰高誰矮?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結合《綱要》精神,將知識寓於生活和遊戲之中,特設計了拍氣球,舉氣球,找朋友,排排隊等活動,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同時重視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的情況,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來怕氣球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後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後,通過動手操作和遊戲來鞏固這一內容知識。最後安排了給動物排隊來引導兒童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認爲本次活動比較好的是在設計上遵循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願意參與活動在“玩中學”。教態較自然,能夠學習着和孩子進行交流。通過活動我認爲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

但因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本次活動中失誤較多:首先在遊戲活動《找朋友》時沒有鼓勵孩子動起來,使得有些孩子沒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讓我有了一點思想負擔,以至於在後來不敢放開手腳,僅僅通過教師啓發式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充當了主導的地位,而沒有很好的引導幼兒自己去想辦法怎麼比,怎麼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沒有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性,教師沒能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在設計時雖然希望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於準備的材料杯子顏色相近高矮相當,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動時忽略了將孩子操作的結果以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活動思路,大膽放開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讓他們自己瞭解高矮的比較,而不是教師給強行灌輸。另外還需要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爲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多數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操作材料準備應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不是同一顏色等情況,讓幼兒有所比較和區別,保證活動有序進行。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多看,多問,多學習,甩開大步向前邁進,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4

活動目標:

1、認識比較高矮、粗細,能夠按高矮、粗細給10以內的物體排序。

2、感知物體高矮的不變性和相對性,嘗試用不同感官比較物體的高矮、粗細。

3、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活動準備:

1、圓柱體形狀的積木(高矮不一)。

2、兩個粗細不一的易拉罐。

3、每組一筐粗細不同的瓶子(數量爲1~8個,其中有兩個一樣粗、兩個一樣高)。

4、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比較高矮,感知高矮的不變性和相對性。

1、感知高矮的不變性。

(1)教師先請一名幼兒和自己站在一起比高矮。提問:我們倆誰的個子高?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兩人並排比,誰高出一部分,他的個子就高)

(2)教師和幼兒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進行比較(幼兒站在椅子上,高於老師),提問:現在比比看誰高,誰矮,爲什麼?

(3)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應該怎樣比高矮?(物體底部要對齊比較)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1)教師請一名幼兒甲和自己比高矮,再請另一名幼兒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2)提問:怎麼一會說甲矮,一會又說甲高呢?到底甲是矮,還是高?

3、尋找發現

(1)提問:想一想,在我們的周邊環境中,什麼東西高?什麼東西矮?

(2)教師任意出示一個物體(如書,筆筒),請幼兒在教室內找出比它高或者矮的東西。

二、出示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瓶子,引導幼兒交流比較粗細的方法。

教師:

1、這2個瓶子有什麼不同?(高矮不同,粗細不同)

2、你怎麼知道這2個瓶子粗細不一樣呢?

3、除了用看的方法,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比較粗細呢?(重疊擺放觀察,用手觸摸感覺,用線圍圈等)

三、尋找發現。

1、從身邊的物品中找出幾樣東西,比一比,誰比誰粗,誰比誰細。

2、教師任意說一個物體(如桌子腿),幼兒在活動室內找找比他粗或細的東西。

3、找一找身上哪些部分粗,哪些部分細,嘗試按粗細給他們編號。

四、按高矮、粗細順序給瓶子排隊。

1、每組一筐高矮、粗細不同的瓶子(數量爲7~8個,其中有2個一樣粗、2個一樣細、2個一樣高),請幼兒比一比誰高誰矮、誰粗誰細,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比較。

2、請幼兒按高矮給這些瓶子排隊,想一想一樣高的瓶子應該怎樣排。

3、每組幼兒說說是按什麼順序給瓶子排隊的。

4、兩人結伴,拿取3~4個瓶子,一人閉上眼睛按高矮或粗細給這些瓶子排排隊,另一幼兒檢查。

五、教師引導幼兒做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六、請幼兒找找教室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比較高矮、粗細。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由於我準備的教具都是幼兒平時生活中可見的,而且接觸比較多的,所以幼兒非常感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特點我展開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粗細和高矮是具有相對性的,經過了幼兒自身的比較,也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對性這一抽象的概念,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活動氣氛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