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合集9篇

關於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合集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合集9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目標

1、通過遊戲及看錄象感知祖國真大及各地氣候不同。

2、感知詩歌的趣味性,學習用圖標記誦詩歌。

準備:

中國地圖一幅。

過程:

1、出示中國地圖引起幼兒興趣。

2、會議天氣預報,感知在同一天祖國各地氣溫和氣候的不同。

(1)教師播放“天氣預報”錄象。

(2)提問:爲什麼北方(如哈爾濱)和南方(如海口)的氣候、氣溫不一樣?

(3)小結:我們的國家很大很大。南方和北方在同一時間裏氣候不一樣,北方很冷,南方很溫暖。

3、學習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

(1)欣賞教師朗誦詩歌。

(2)提問:你覺得詩歌有趣嗎?什麼地方有趣?

(3)幼兒回憶詩歌內容,教師將有關圖片逐一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如雪花、鮮花、滑雪、游泳及吃西瓜的孩子。

詩歌:

我們的祖國真大

我們的祖國真大,我們的祖國真大

北方,有冬爺爺的家,十月就飄大雪花。

我們的祖國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開鮮花。

啊!偉大的祖國媽媽,

東南西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個時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知道水能解渴,人每天都需要喝水。2、遷移生活經驗並對比,懂得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喝生水不衛生。3、養成主動喝水的良好習慣活動準備:瓶裝可樂、汽水、橙汁,一杯白開水,一杯自來水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提問:口渴了怎麼辦呢?(喝水、喝飲料、吃水果等。)二、出示瓶裝可樂、汽水、橙汁,一杯白開水。遷移生活經驗進行討論:

1、這裏有什麼?它們是什麼味道的?

2、你知道口渴了喝哪種水最解渴、最好呢?

教師告訴幼兒汽水、飲料裏面有許多的糖分,還含有許多的二氧化碳,對我們小朋友的身體健康並不好;而白開水裏沒有這些成分,喝白開水最解渴,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

教師拿着杯子到水龍頭前面接了一杯自來水,提問:自來水能喝嗎?爲什麼?

教師總結:自來水不能喝,因爲有很多的細菌還沒有被消滅。只有經過高溫消毒的水才能喝。

三、介紹喝水的重要性。

提問:爲什麼人每天都要喝水?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膽地說說。

教師總結:我們人體內每天需要有很多的水,但是我們活動後就會出汗,身體裏的一些水就會蒸發掉,因此,我們每天都要給身體補充足夠的水。

四、幼兒欣賞兒歌:咕嚕咕嚕教師:小朋友,如果你現在口渴了,你會喝什麼呢?小胖胖口渴了,他喝了什麼?他還口渴嗎?

教師念兒歌:咕嚕咕嚕。小朋友請你們一起告訴小胖胖喝什麼最解渴好嗎?

兒歌:咕嚕咕嚕太陽大,天氣熱,小胖胖,買汽水,喝可樂,咕嚕咕嚕喝一杯。咕嚕咕嚕喝一杯。一杯兩杯三杯……咕嚕咕嚕咕嚕……喝了好多杯,小胖胖一樣渴,小胖胖一樣熱,還把地上弄了一堆垃圾。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地球生病的原因。

2、學習保護環境的基本方法。

3、增強環保意識。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掛圖《地球病了》。

2、地球受污染和排除污染後的多媒體課件及其設施。

3、教師繪畫一幅:地球病了。

4、幼兒人手一份:繪畫紙、水彩筆、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課題。

(1)出示掛圖,同時放錄音:孩子們,我病得厲害,難受得很,你們快幫幫我吧!

(2)提問:

a.圖上有什麼?

b.地球媽媽怎麼了?

c.地球媽媽爲什麼會生病?

2、組織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知道地球受到污染的原因。

(1)說說多媒體所展示的地球被污染現象

a.森林被砍到了許多。

b.工廠冒濃煙。

c.水變成了黑色。

d.到處是垃圾。

e.汽車排放尾氣。

(2)提問:地球媽媽還生了哪些病?

3、請幼兒當醫生已到幼兒討論保護地球的方法。

(1)針對污染,幼兒自由討論排除污染的方法。

(2)引導幼兒觀看受污染和排除污染的課件,比較並說出怎樣是地球媽媽的病好起來。

小結:建立污水處理工廠,把髒水變乾淨,工廠不要放黑煙,汽車用電、天然氣、太陽能來開動,建立垃圾處理大工廠,多種花草樹木,保持水土,淨化空氣,是地球媽媽的病好起來。

4、繪畫活動:打扮地球媽媽。

(1)教師出示地球媽媽“生病時”不美的畫像,激起幼兒給“治好病”的地球媽媽畫一幅美麗的畫像,打扮打扮地球媽媽。

(2)播放音樂,幼兒在音樂中自由作畫。

(3)展示、評價。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喜歡玩中國的民間遊戲,按玩法進行梳理,。

2、遊戲中瞭解愛老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體驗和老人共同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回家瞭解爺爺奶奶小時候喜歡的活動。

2、送給爺爺奶奶的小禮物。

3、爲爺爺奶奶表演武術操。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講述交流學了哪些民間遊戲,事先用符號表示出來。

2、去社區和爺爺奶奶一起做遊戲,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可以玩些什麼民間遊戲

(1)按自己畫的遊戲圖示,選擇遊戲內容。

(2)選擇適合爺爺奶奶大家一起玩得有些內容,並按次序排列。

(3)這些遊戲一下在來不及做,爺爺奶奶還要教我們一些其他遊戲,選擇四種,遊戲需要些什麼東西呢?

(4)將遊戲符號前後的順序串起來幫助孩子梳理歸類。

(5)學說禮貌用語。

幼兒自由談論看見老人可以說些什麼話。(第一次已經和爺爺奶奶互相介紹過自己,做好朋友了,那麼今天再次見到,你怎麼打招呼呢)

3、外出和爺爺奶奶一起做民間遊戲。

4、欣賞爺爺奶奶表演的中國戲曲,也可以嘗試模仿着跟唱幾句,我們也爲他們表演自己準備的節目。

5、送上自己做的有中國特色的小禮物。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認識自己的標記圖,難點是鼓勵幼兒大膽用普通話地說出毛巾、杯子的名稱,並能學說一句簡單的話“這是我的××。”

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毛巾、杯子標記圖、知道自己放毛巾、杯子的地方。

2、學習用普通話說出毛巾、杯子的名稱,並能學說一句簡單的話“我是我的××”。

3、教育幼兒講衛生、不亂用他人物品。

活動準備:

1、各種小動物形象標記圖,每人兩張(同樣的)

2、錄音機、磁帶(肉錄“找朋友”音樂)

3、教師在貼標記圖處點一圓點,作爲貼標記圖的位置。

活動過程:

一、認識標記圖

1、老師出示標記圖,請幼兒從中選一種動物做朋友(兩張)。老師說:“每個小朋友都找到一個小動物做朋友,告訴大家誰是你的好朋友?”請幾個幼兒舉圖說一說,並讓同組的幼兒互相看看、說說:“這是××,它是我的好朋友。”老師巡迴幫助指導。

2、分組遊戲:每人將標記放在桌子的中間,幼兒一邊繞本組桌子一邊隨音樂唱“找找找,找朋友,找到我的好朋友,敬個禮,握個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歌唱完,每人找到自己的標記圖。(玩兩遍)。

二、確定毛巾、杯子位置

1、出示毛巾,問幼兒:“這是一塊什麼?毛巾有什麼作用”,(啓發幼兒說出:能擦手,能洗臉等)。

2、出示杯子,問幼兒:“這是一隻什麼,杯子有什麼用?”(啓發幼兒講出:可以喝水、喝牛奶等)

3、老師提出:“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塊毛巾,一隻杯子,放在一起隨便拿用很不衛生,容易染病。誰有好辦法讓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毛巾、杯子?”(啓發幼兒說出把好朋友貼在旁邊作標記。)

4、請幼兒把兩張杯子標記圖分別貼在毛巾、杯子旁的圓點處。

5、請幾位幼兒說說自己的毛巾、杯子在哪裏?把好朋友貼在哪裏?並指給大家看。問和這些幼兒同組的小朋友,他說的對不對。

6、幼兒手指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說出:“這是我的毛巾”,“這是我的杯子”。

三、小結:以後小朋友要用毛巾、要喝水,就到你自己的好朋友這裏來。找好朋友時,注意要仔細看清楚,不要找錯了,要用自己的毛巾和杯子。

活動延伸:

遊戲活動。如“快快找到好朋友”。遊戲時比比誰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可在毛巾處,也可在杯子處。)

日常教育活動滲透:

日常生活談話、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動物朋友喜歡吃什麼,長得什麼樣等。

家園配合:

1、讓幼兒從動物標記圖中找到自己的動物朋友,並帶回家放在自己的毛巾、杯子處。

2、請家長向孩子介紹“動物朋友”的習慣或特徵。

3、在“家園聯繫欄”內談毛巾分杯杯必要性。

4、要求幼兒在家裏也能做到分巾、分杯。

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

改變過去老師先貼好標記圖再按座位等順序分配給幼兒,然後教其認識的做法。採取“自選―練習―尋找”的方法,讓幼兒有更多的自主權。這種尊重幼兒的方法,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的主動性,並使幼兒儘快熟悉了周圍環境。

小班社會活動設計--我的.一家人

設計意圖:

家庭成員是幼兒最親近的人,讓幼兒初步地瞭解家庭成員特別是爸爸媽媽的工作,感受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是激發幼兒關心父母家人情感的基礎。本次活動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來實現,重在激發情感,通過活動,引導孩子關心家人、愛父母。由於幼兒認識水平的限制,所以,在瞭解爸爸媽媽的工作時,僅限於知道爸爸媽媽在哪裏工作、幹些什麼(工作的主要內容)。因幼兒間個體差異的存在,教師在準備製作材料時,還要因人施教。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自己及別的幼兒的父母的工作。

2.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3.願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熱愛。

活動準備:

1.幼兒與全家人的合影或生活錄像。

2.父母與幼兒曾交談過其工作情況

3.錄音機、攝像機。

4.彩色皺紋紙若干、橡皮泥及輔助材料。每人一本小冊子。

過程建議:

1.談話:我的家人。

(1)幼兒拿出與爸爸媽媽及家人的合影照片或集體觀看生活錄像。

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其他成員,注意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如“這是我爸爸”等。

(2)幼兒大膽表述,教師記錄在小冊子上。講講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幹什麼工作的?在什麼地方工作?如:我爸爸是工程師,在工廠裏設計機器。

2.幼兒思考、討論:

(1)家中成員爲你們都做了些什麼?

(2)爸爸媽媽天天要上班,可辛苦了。如果小朋友們天天跟着爸爸媽媽,那他們會怎麼樣呢?小朋友不能跟着爸爸媽媽,那到哪裏去呢?你喜歡到幼兒園來嗎?爲什麼?

3.爲家庭成員送一件禮物。

(1)說說自己在幼兒園裏學到的本領(說、唱),教師錄音記錄。

(2)拿出攝像機:你們在幼兒園學到那麼多本領,想告訴爸爸媽媽嗎?將幼兒的講述記錄下來。

(3)激起幼兒爲爸爸、媽媽製作禮物的願望。教師引導: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一定又累又餓,我們能爲他們做些什麼呢?(製作麪條、點心等)

讓幼兒自主選擇完成。教師可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進行幫助指導。

延伸提示:

把幼兒與父母的合影,佈置於活動室的牆面,幼兒隨時可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父母。家人爲小冊子添加相關的內容(趣事、愛好)。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主動大方的參與遊戲活動,在互動交往中體驗探索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的樂趣。

2、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分享、遊戲體驗、自主操作、提煉反思等多種形式,多通道感知發現並表達自己與別人的不一樣。

3、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在聲音、外貌特徵以及興趣愛好方面跟別人不一樣,認同並喜歡自己,並有自尊、自信的表現。

4、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對自己的聲音、外形、愛好有初步認識,知道自己喜歡的事物。

教學具準備:PPT、背景音樂、眼罩一個、小鏡子若干、心形卡片人手一張、彩筆。

活動過程:

一、遊戲:猜猜我是誰,體驗不一樣的聲音。

1、孩子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禮物了,看看這是什麼?我們經常用它用來玩什麼遊戲呢?

(1)第一次遊戲請兩個小朋友玩遊戲。

——剛剛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他的聲音是怎樣的?

(教師迴應:感謝你們兩個參與這個遊戲,謝謝你認真傾聽了他的聲音,也謝謝你好聽的聲音。)

(2)第二次遊戲請全體男孩子蒙上眼睛猜一個女孩的聲音。

——你們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是怎樣的呢?

(教師隨機採訪猜者和被猜者幼兒的感受,如:你們剛纔聽到的聲音是怎樣的?你覺得自己的聲音跟剛剛***的聲音一樣嗎?)

(3)第三次遊戲請所有小朋友蒙上眼睛猜班上老師的聲音。

——老師的聲音跟我們的聲音有什麼不一樣?

——通過剛剛的遊戲,你們想到了什麼?

2、小結梳理: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跟別人不一樣的聲音,有的人聲音粗粗的,有的人聲音細細的,但是我們都能聽清楚他們的講話。

二、遊戲:鏡子裏的我,感受不一樣的外貌。

3、這是老師今天送給你們的第二個禮物,猜猜我們可以用鏡子玩什麼遊戲呢?

鼓勵幼兒兩兩結對照鏡子,找一找跟朋友長得不一樣的地方。(播放背景音樂)幼兒自由結伴講述自己的發現。

——哪兩位朋友願意分享你們的發現?

——其他小朋友來看看,這兩個朋友還有哪裏長得不一樣?

(教師隨機採訪幼兒:你們找出來這麼多跟朋友長得不一樣的地方,你覺得自己哪裏長得最漂亮?)

4、梳理小結:原來我們的外貌也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我們都有很漂亮的地方,這些是爸爸媽媽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要好好珍惜愛護哦。

三、操作:我的愛好,分享不一樣的興趣。

——我們除了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外貌,我們還有什麼跟別人不一樣呢?

(來看看龍老師帶給你們的第三樣禮物:出示畫面:我的愛好)——你們想不想知道龍老師的愛好?

——你們的愛好有哪些?

(後面的客人老師一定很想知道,那我們把自己的愛好畫下來,再去跟客人老師分享好嗎?)(播放背景音樂)幼兒自主創作,老師隨機採訪交流。

鼓勵幼兒下臺與客人老師主動大方的進行講述、交流。

請幼兒將自己繪製的"我的愛好"卡片粘貼在背景牆上。

(我們一起看來看看小朋友們的愛好,都是一樣的嗎?有的小朋友的愛好雖然一樣,但是他們也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

——今天我們玩了這麼多遊戲,你們明白了什麼?

四、集體分享:強化認識不一樣的我。

集體閱讀自制圖書《不一樣的我》:我跟別人有不一樣的聲音,我跟別人有不一樣外貌,我還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愛好。雖然我跟別人都不一樣,但是這就是我,不一樣的我,最棒的我!

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正因爲我們的不一樣,我們都有可能成爲他們當中的一個,我們的世界也會因爲不一樣的我們而變得更加精彩!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樣的自己嗎?客人老師們,你們喜歡這些不一樣的孩子嗎?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把幼兒的環保意識轉化成環保行爲。

2、在看看、聽聽、畫畫、講講中發展幼兒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動腦及創造想象的能力。

3、通過活動參與,進一步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行駛中的車、美麗家園、髒空氣的危害)

自行車、摩托車圖片一幅、

彩筆、繪畫紙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引出自行車與摩托車的比較。

這裏有兩種交通工具,你喜歡那一種?請幼兒說出喜歡自行車或摩托車的理由。(自行車:鍛鍊身體、安全等)(摩托車:速度快、方便等)

觀看多媒體課件,並進一步進行比較。

摩托車駛過以後,你看見了什麼?如果你在摩托車後面會聞到什麼?聞到這種氣體你有什麼感覺?會幹些什麼?自行車呢?

2、介紹大氣污染,並組織幼兒討論,尋找解決辦法。

摩托車後面冒出的氣體與汽車冒出的氣體是一樣的,叫尾氣,是一種有毒氣體。過多的尾氣排放會污染空氣與周圍的環境。空氣變髒會使人和動物、植物受到什麼傷害?(讓幼兒說一說後演示課件)

討論:除了尾氣,你還知道什麼會污染空氣,我們應該怎樣做不讓空氣受到污染?

3、介紹環境污染,並組織幼兒討論,尋找解決辦法。

(1) 演示課件《美麗的家園》

讓幼兒說一說這是什麼地方。(我們的家鄉章丘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有清澈的泉水,巍峨的高山,風光秀麗,素有小泉都之稱。每年有許多人慕名而來旅遊參觀。)

呀,這是誰把垃圾扔在了泉水中?塑料袋怎麼飛到了樹枝上?湖中的魚怎麼都死了?

討論:這些現象好不好?在你身邊還發生過哪些污染環境的事,環境污染有什麼危害?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不讓環境受到污染?

4、情感教育,保護家園。

(1)鼓勵幼兒大膽繪畫宣傳畫。教師巡迴指導。

我們章丘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可大氣污染、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損壞了我們家園的形象。現在我們找到了很多解決的辦法,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告訴身邊的人,與他們一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呢?用什麼方法又快又好?(幼兒討論運用繪畫來進行宣傳。)

(評:看到家鄉美麗的風景,幼兒的自豪感不言而喻,可看到家鄉環境受到污染時孩子們又會產生一種焦急感,在這時進行情感教育,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展示作品並講述。將幼兒作品用投影儀放映出來,供大家欣賞。並引導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作品。(你畫的是什麼,要告訴人們什麼?)

(評:讓每個幼兒動手繪畫,在畫畫、講講的過程中,增強了幼兒的環保意識,體驗了幫助別人的快樂、自豪。)

(3)再次詢問幼兒喜歡自行車還是摩托車,騎自行車送宣傳畫結束。

5、活動延伸

把繪畫作品張貼在走廊上,邀請其他班級的幼兒觀看,進行環保宣傳。

評析:

通過保護家園這一活動來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養成正確的環保行爲,這使幼兒感到很新鮮,所以積極性很高。並且在整個活動中,教師以一個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的身份來引導幼兒,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由討論,發表見解,使幼兒在獲得相關知識的同時,環保行爲也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較好。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懂得關心、同情有困難的夥伴,願意幫助夥伴,具有初步愛的情感。

2、打破班級界限,與同伴協商、分享、合作,體驗活動的樂趣,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3、在活動中遵守規則,禮貌待人。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一)前期經驗準備:

1、談話活動《六一暢想》

2、給幼兒與家長的倡議書

3、遊戲活動:購物

4、認識一元硬幣

(二)前期材料準備:

1、分班準備:比較完整乾淨(八成新)的玩具、圖書、文具……

2、申請幼兒園提供:氫汽球、普通汽球、綵帶、彩旗、燈籠、紙做的煙花。

3、年段教師共同佈置會場。

活動方式:

地點設在禮堂,首先由中一、中二的幼兒擔售貨員,買自己的物品,中三、中四小朋友持硬幣購買;半小時後互換。各班教師在場管理、協調幼兒活動。最後,集中小結“愛心義賣”活動。

過程:

(一)幼兒集中禮堂,園長“六一”祝詞,拉開六一節“愛心義賣”活動。

(二)全年段幼兒“愛心義賣”活動。

(三)集中小結“愛心義賣”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中,“小店主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擺好各自攤位,每個攤位都有自己的店名、愛心錢箱以及各種叫賣用的舉牌道具一應俱全,攤位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活動還沒正式開始,已經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圍觀,攤位上的小店主們也是興致勃勃,期待着店鋪開張。隨着主持人宣佈義賣開始,孩子們搖身一變,瞬間變成了有經驗的售貨員和推銷員。義賣現場,小小導購員的吆喝聲、小店主們熱情的叫賣聲,家長孩子選購的討論聲、淘到喜歡東西的歡笑聲,氣氛十分熱烈,感人的話語時時響起,感人的情景幕幕呈現……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能主動歸還。

2.能辨別不良的行爲習慣。

3.養成不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

4.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5.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活動準備

◎故事《別人的東西我不拿》(見資源包)。

活動過程

☆傾聽1.講述故事《別人的東西我不拿》。

教師: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小朋友認真聽聽故事裏都說了什麼?

2.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紅紅哪兒做得不對?爲什麼?

紅紅哪兒做得對?爲什麼?

小結:紅紅能把幼兒園的小汽車還回來,所以她很誠實,是個好孩子。

☆討論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幼兒討論交流:家裏的東西可以隨便拿嗎?

教師:我們都知道幼兒園的東西不能拿,在家裏,爸爸媽媽的東西可以拿嗎?

小結:如果家長沒同意,家裏的東西也不可以拿。所以,拿自己家裏的物品時,也要徵得家長的同意。

2.討論什麼情況下可以把玩具帶回家。

教師:如果你喜歡小朋友的玩具,怎麼辦?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帶回家,應該怎麼辦?

小結:如果徵得對方的同意是可以帶回家的。

3.討論借別人的東西要不要還。

教師:如果你借了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

小結:借東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髒、弄壞,要及時主動歸還。

☆情境表演幼兒兩人一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禮貌的借玩具。

教師:小朋友兩人一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樣向他借玩具。

活動建議

本活動是有關個性與交往方面的社會活動,活動中通過傾聽故事展開一系列的討論,重點讓幼兒理解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不良的行爲。

活動中,教師可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創設問題的情境,討論時,也應鼓勵、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一些行爲觀念不正確的幼兒,一定要及時幫助其轉變觀念。在操作的環節,教師要帶領幼兒仔細的觀察操作單上的內容,引導幼兒進行講述,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指導,幫助他們理解操作單上的內容。

本活動可以延伸到日常活動和家庭活動中,當發現幼兒有不良的行爲時應及時給予糾正,並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要與家長溝通,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幫助幼兒養成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

資源包

故事別人的東西我不拿遊戲結束了,玩具要回到自己的家--玩具架裏了,可紅紅喜歡小汽車,想把它帶回家:"小汽車,跟我回家吧。"於是,紅紅帶着小汽車回家了。半夜時,小汽車看到陌生的地方哭了起來。"嗚--,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紅紅醒了,看到小汽車在哭,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紅紅把小汽車還回了幼兒園。紅紅說:"以後,我再也不拿幼兒園的東西了。"

小百科:別人的東西不能要,這是我們孩提時代接受的最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