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精選13篇)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精選13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精選13篇)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1

[活動設計意圖]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爲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瞭解節日的習俗、瞭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商討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會說“端午節”的名稱,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樂於參加包糉子、制香包等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端午節的故事;

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

包糉子的糯米、葦葉;

[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出示圖片,講述端午節和來歷的故事,讓幼兒初步瞭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關物品。

1、吃糉子。用黍米(黃米)或糯米加棗用葦葉包成三棱角式的糉子,煮熟食用。據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爲不讓魚類吃掉其屍體,故向江內投之以糉子。習俗相沿,變成了人吃糉子,後又帶上了時令色彩。

2、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藥鋪索要或買五味中藥藥面,裝在小布袋裏縫嚴。戴在小孩或老年婦女身上,驅邪避瘟。

3、給孩子戴五絲。“五絲”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配成,古代沒有棉花而用五色絲,所以叫“五絲”。後有了棉花,就以棉線代絲,而名稱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陽時,給孩子的手脖上、腳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絲”。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下大雨時,解下來扔在水流裏,使其順水漂走。傳說這“五絲”能變成蚯蚓。習俗認爲戴“五絲”,能去災、辟邪、保護兒童。

二、包糉子、吃糉子,共同分享端午節的食品

三、親子共制香包

1、幼兒與家長一起製作香包

2、幼兒相互贈送香包,大膽向同伴說一句祝福的話。

四、活動結束。

在此,僅代表幼兒園的全體教師祝各位家長及小朋友們節日快樂,閤家幸福!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2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於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①人們爲什麼要過端午節?爲什麼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麼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活動開始時我先出示糉子,引出話題。接着通過觀看卡通視頻,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最後通過觀看賽龍舟視頻,感受賽龍舟時的緊張的氣氛。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麼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夥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遊戲、嚐嚐端午節糉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糉子

2、艾蒿等實物

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糉子,沾白糖。

鹹鴨蛋,噴噴香,龍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師爲幼兒設置區角遊戲環節:通過區角環境創設的端午主題,教師配合圖片和動畫給幼兒講解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1)掛艾葉: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2)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3)吃糉子: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糉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爲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4)佩香包:節日習俗,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5)五彩繩:花繩既是五彩絲,又俗稱五色絲。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續漢書》、《後漢書》中,端午日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門戶裝飾,認爲可以抵防惡氣。

3、教師出示端午節吃的糉子,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分發糉子、幼兒吃糉子感受端午節的快樂。

(1)教師出示端午節糉子實物讓幼兒觀察糉子的外形和顏色。

(2)教師撥開糉子讓幼兒瞭解糉子的組成並讓幼兒認識糉葉。

(3)教師將糉子分給幼兒品嚐,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在幼兒園的端午活動內容。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幼兒對端午節民族文化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糉子的製作方法,嘗試手工製作糉子。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1、教學課件《端午節》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糉子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2)你們剛纔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麼內容?

(3)這是什麼節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麼?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幼兒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習俗。

2、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節,幼兒觀察圖片,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1)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裏是怎樣過的端午節呢?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家裏會吃糉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幼兒的情感。

(1)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幼兒的情感。

(2)請幼兒聽完故事後說說自己有什麼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說點什麼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糉子以及包糉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糉子的過程,引導幼兒瞭解包糉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好吃的點心:糉子。

(3)幼兒品嚐糉子,在吃糉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延伸

(1)教師將手工製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動手製作“包糉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主題活動結束後,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糉子。

教學反思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爲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糉子、看圖片、採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5

教材分析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包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逐漸提高,他們喜歡用各種工具和材料進行製作,並能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表現物體的細節特徵。本次親子活動,旨在讓幼兒在家長的指導合作過程中,探索用剪、貼、針線穿縫等技能縫製香包的方法,體驗親子製作香包的快樂,感受節日的溫馨。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有掛香包的習俗,初步瞭解香包的功用及製作材料。

2.嘗試用針縫的方法制作香包,知道與小朋友保持合適的距離,注意用針的安全。

3.體驗與家長自制香包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製作香包所需的材料:艾草、乾花、針、線、各色花布、吊墜、彩珠等等。

2.幼兒已有用針經驗。

3.民間音樂的磁帶、教學課件。

活動建議

1.利用教學課件,幫助幼兒感受香包的不同形狀。

(1)觀察香包,瞭解掛香包的用途。提問:端午節人們爲什麼要掛香包?

小結:古時人們在端午節這天小孩早晨出去踏青脖子、手上和腳上掛上穿好的五彩線胸前還要掛着香包驅蟲辟邪,保護孩子們的安全。

(2)瞭解香包的不同形狀,激發自制香包的興趣。

小結:香包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心形的、圓柱體的、葫蘆形的、椎體的等等,色彩鮮豔,裝飾美麗,香包主要有吊繩、香包袋、吊墜三部分組成。

2.討論、探索製作香包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知道縫製香包時要與小朋友保持合適的距離,保護自己和他人安全。

(1)探討製作香包的方法和步驟,瞭解製作香包的基本流程。提問:做香包需要哪些材料?怎樣使用這些材料來做香包?

小結:首先要根據自己想製作製作的香包形狀裁剪布料進行縫合,然後安裝吊繩、製作吊墜,最後在香袋裏裝上艾草、乾花等香料。

(2)親子討論製作什麼形狀的香包,並與大家分享交流製作方法。

(3)討論做香包的注意事項,提醒家長和小朋友正確使用剪刀和針線,確保人身安全。

3.在音樂聲中,家長指導幼兒縫製香包,體驗親子製作的快樂。

4.共同欣賞、評析作品,共同分享親子製作香包的樂趣。

(1)幼兒和家長展示並講述自己的作品,重點引導講出自己作品的製作過程。

(2)引導幼兒互相評價,主要在觀察評價中感受作品的優美造型、新穎的創造想象。看!香囊漂亮嗎?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

2、幫助幼兒瞭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

3、讓幼兒瞭解節日的由來,感受節日歡樂的氣氛,一起歡度節日。

4、在活動中增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5、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能力。

活動準備:

1、視頻(端午節兒歌)

2、圖片(糉子、龍舟、香囊等)

3、實物:糉子、香囊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麼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糉子、吃糉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麼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包糉子賽龍舟呢?

2、教師講述端午節的來歷。

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

二、給掛圖選字活動。(鞏固上面學的端午節知識)

1、師:在黑板上掛有關端午節的圖片,請小朋友選字貼在圖片的下面。

2、幼:選字活動

三、看視頻,學兒歌。(再次鞏固有關端午節知識)

師:教讀《端午節兒歌》

五月五,端午到。

賽龍舟,真熱鬧。

吃糉子,帶香包。

蚊蟲不來身邊鬧。

幼:跟着老師和視頻一起學習《端午節兒歌》。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瞭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製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糉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3、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參與節日遊戲。

二、活動準備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製作的各種材料:

糉子——糉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乾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三、活動過程

(一)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二)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麼呀?(菖蒲)那爲什麼要掛菖蒲呢?(因爲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鍾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划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糉子:屈原死了之後,人們怕河裏的魚蝦把他的屍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糉葉中,投到河裏餵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製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裏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8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內容:

(一)知識分享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二)學習端午節的兒歌

①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兩邊坐着划船手;中間坐着打鼓郎;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

②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③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④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

⑤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

(三)動手操作

各班開展包糉子,製作荷包、編制五彩線等活動。

(四)區角創設:

1、科學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美工角:擺放製作荷包、五彩線、和製作糉子的材料;張貼賽龍舟的圖片,屈原的圖片等;

3、閱讀角: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五)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糉子、香袋(荷包)、鹹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糉子等活動。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9

活動目標:

1、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感受過端午節的喜悅情感。

2、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能積極參與節日慶祝活動。

3、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物質材料準備:幼兒自帶的糉子,鴨蛋

2、知識經驗準備: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糉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糉子?"

"你喜歡吃哪種糉子?"

"爲什麼在這段時間裏人們都要包糉子、吃糉子?"

(幼兒討論後,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2、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1)教師講述端午節的來歷。

(2)瞭解端午節的習俗。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3)拓展談話範圍:爲什麼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3、教師小結:

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4、幼兒品嚐糉子,體驗端午節的快樂

(1)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糉子:形狀、口味。

(2)幼兒分享糉子。

5、活動延伸

親子游戲:划龍舟。

遊戲規則:將班級參與活動的家長和幼兒平均分爲兩組。每組家長分兩隊面對面插縫站好然後平躺在地面上,家長將雙手舉起來,讓幼兒可以在上面平穩的爬過去。遊戲開始前幼兒在起點排好隊依次從家長的手上爬過去。

遊戲提醒:家長躺下的時候,老師要注意調整家長的位置,保證家長雙手舉起來的時候是一條直線。家長在運送幼兒的時候注意配合左右的家長關注幼兒的位置。老師注意家長搭起來的“龍舟”上面最多隻能兩到三個幼兒。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10

一、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的來歷和習俗,如:吃糉子、插艾草、划龍舟。

2、瞭解糉子的各種口味。

3、樂於參與端午節的活動。

4、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二、活動準備

插艾草、划龍舟的圖片,各種糉子圖片。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划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幹什麼嗎?什麼節日人們會舉行划龍舟比賽呢?(讓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2、請幼兒說一說。

3、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瞭解端午的由來:端午爲什麼要划龍舟呢?老師講述划龍舟的來歷。

4、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瞭解插艾草的原因:你們知道端午節除了吃糉子、划龍舟之外,還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5、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糉子,插艾草,划龍舟呀真熱鬧。

四、結束活動

表揚上課認真的幼兒。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1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知道包糉子的原料和方法。

3、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1、賽龍舟的錄像和圖片。

2、包糉子的材料,香包、鴨蛋、糉子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糉子,引出“端午節”的傳說。

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糉子嗎?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糉子?

幼兒自由討論,說說大家在這段時間裏經常看見大人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爲了什麼?介紹端午節來歷的傳說。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①在端午節,人們會進行哪些活動?

②龍舟是什麼樣的?人們在怎樣划龍舟的?一邊划龍舟還做些什麼?他們爲什麼這樣做?

③綠色的糉子裏面有什麼?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怎麼包出來的?

3、教師介紹其他的有關的風俗習慣。

4、品嚐糉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12

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瞭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集體共度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製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糉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活動準備

1.準備製作端午節習俗物品的各種材料:

糉葉、糯米、線等;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乾花;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2.端午節相關圖片,艾草和菖蒲。

3.邀請幼兒家人一起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

1.主持人致開場辭

淡淡糉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在我國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等。

隨着端午節腳步的臨近,爲了增進小朋友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今天我們xxx幼兒園的小寶寶們邀請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度這個美好的傳統佳節。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用掌聲歡迎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吧!

2.手工活動

(1)家長們表演包各種花式糉子的技藝。

(2)制香囊、畫彩蛋、編制五彩繩,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結束後展示作品並相互贈送。

3.親子游戲

《袋鼠》

人數:1名幼兒+1名家長,共8對

形式:單面接力

準備:各班糉子2個,終點處擺椅子4把。

玩法:幼兒面對家長,雙手抱住家長的脖子,雙腳勾住家長的腰。家長雙手各握一個糉子,教師發令後,家長抱幼兒向前跑,雙手不能碰幼兒,繞過椅子,返回,將糉子交給第二對家庭,繼續遊戲,最先完成的一組即爲獲勝。

《賽龍舟》

人數:1名幼兒+1名家長,共4對

形式:單面接力

準備:各班紙箱龍船四個,塑料椅子若干。

玩法:幼兒在媽媽或爸爸的帶領下套着紙箱做的龍舟,繞障礙前行接力。

《快樂運糉子》

人數:1名幼兒+1名家長,共8對

形式:對面接力

準備:各班小桶一個,糉子若干。

玩法:幼兒提着小桶,走過獨木橋,走到另一端取筐裏的糉子再走回來,將糉子放回到隊伍前的籃子裏,把小桶傳給下一位幼兒,繼續遊戲。在規定時間內看哪隊運的糉子多爲優勝。

“嘟嘟嘟”跑得快

人數:1名幼兒+1名家長,共8對

形式:對面接力

準備:各班一個呼啦圈,兩個糉子。

玩法:以班級爲單位,8個家庭組合爲一組進行接力,遊戲中,孩子做車頭,一手拿一個糉子做方向盤,家長蹲下做車尾,呼啦圈爲兩頭連接,一頭套在孩子的腹部,一頭家長用雙手握住,小車以最快速度前進至對面家庭組合,將呼啦圈和糉子接力給下一組家庭,最後一組家庭跑完,遊戲結束,快的那一班級獲勝。

活動結束

親子活動結束,各班組織幼兒與家長到班級分享美味的糉子。此時,老師可編輯園所動態,記錄活動過程,分享給全體家長和幼兒。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設計教案13

活動要求:

1.引導幼兒模擬構造龍舟,學習結構物體的基本特徵與某些細微部分的建構方法。

2.引導幼兒欣賞和評價自己和別人的作品,與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準備花片、積塑、各種玩具。

2.組織幼兒參觀龍舟的畫展。

活動過程:

1.結合端午節的划龍舟比賽,引導幼兒根椐自己的已有經驗說一說龍舟的基本特徵(幼兒也可自由討論)。

2.引導幼兒想想用什麼玩具拼插龍舟?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舟的三角形船頭、還有龍的形態,特別是龍頭的建構。

3.幼兒分組製作龍舟,採用各種已學的技能進行拼插。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頭,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拼插龍舟的龍頭。

4.啓發幼兒可大膽設計不同的龍舟,裝飾龍舟的外形。

5.將幼兒自己製作的龍舟放在活動室的周圍,並讓幼兒互相參觀、交流、評評誰的龍舟最有特色、最有創新。

活動反饋:

1、幼兒對建構活動有濃厚興趣,他們喜歡各種結構材料,尤其是花片、積塑。在拼插物體造型時,在顏色搭配、牢固程度等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幼兒在拼插龍舟時,特別是龍舟的龍頭拼插的比較難,所以在活動中我重點引導幼兒如何拼插龍頭或是引導幼兒用其它的辦法來解決如:用紙張畫出龍頭來,然後貼在積塑上等等。也有一部分幼兒拼插好龍舟後自己坐在龍舟上划龍舟玩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