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10篇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10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1、活動目標

(1)根據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徵分解畫面,學習8的第三組加減。

(2)能夠運用簡明的語言講述算式含義並能用算式記錄。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友好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2、活動準備:

(1)教具:

實物圖,放大的材料紙,記號筆,算式卡片等

(2)學具:

第一、二組:鉛筆,操作卡,記錄紙

第三組:點子房,筆

第四組:雙面翻卡,記錄紙,筆

第五組:口述應用題操作卡,記錄紙,筆

第六組:分和器,記錄紙,8個片片,筆

3、活動過程:

(1)師生共同遊戲“碰球”複習8以內組成分解

(2)出示口述應用題操作卡,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圖片,口述應用題並且列出算式,最後再讀讀算式,學習8的第三組加減。

(3)介紹各組材料,提出活動要求:

①拿到操作卡時,先要說一說圖上的內容,再作業,最後要讀一讀分合式和算式。

②做完作業後要將材料收放好再離開,保持桌面的整潔。

③幼兒遊戲,教師巡迴指導

第一、二組:看圖填寫分合式

“先看圖,再填分合式、算式,最後讀讀分合式、算式。”

第三組:“點子房”

按順序填寫8以內數的分解組成式,並學會檢查。瞭解規律。

第四組:“翻片片並記錄”。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瞭解製作月餅的方法。

瞭解月餅的起源時間。

知道過什麼節日要吃月餅。

二、活動準備

幾種各式月餅。

製作月餅的視頻。

三、活動過程

一、各式月餅

1、哇!有這麼各式各樣的小餅這叫什麼啊?

2、還是小朋友們最棒,知道這是月餅,那你們吃過月餅沒嗎?

3、小朋友們都吃過啊!誰能說說月餅好吃不啊?月餅是什麼餡料的啊?

4、你們吃過這麼多樣式的月餅,那你們知道月餅是從什麼時候起源的嗎?

5、月餅的起源:在北宋時期,在皇宮和民間都管月餅叫月團或小餅,在古代的演變中到了南宋時期,纔有月餅這個叫法。

6、我們都知道古代就有月餅吃了,那什麼時候必須吃月餅那?

7、對!是過節的時候要吃月餅,那是過什麼節啊?

8、中秋節就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要吃月餅和賞月。

二、製作月餅的方法

1、小朋友都知道關於月餅的這麼多知識了,那知不知道製作月餅要幾部能完成啊?

2、不知道我們就應該知道對不啊?我們來看視頻瞭解。

3、看完視頻小朋友們這回知道月餅的製作方法了吧!

4、那我們在說一遍製作方法,從制皮、制餡、包餡、成型、飾面、烘烤六個部分。

三、小結

1、小朋友本課的知識都學會了嗎?

2、那要考考小朋友們了。

3、小朋友們回答得不錯,獎勵你們吃月餅好不?

4、品嚐月餅。

四、活動結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能都理解兒歌內容,顧爺爺在打醋和買布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2.幼兒在活動中體會兒歌語言韻律美感,感受兒歌故事中詼諧有趣的意味。

3.幼兒能在圖片提示下說出完整的兒歌,在老師帶領下或動作提示下亦能說出完整兒歌。

4.幼兒喜歡錶演兒歌的肢體動作遊戲。

5.藉助圖文並茂,以圖爲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活動教具:

1.圖卡:老鷹抓兔子

2.瓶子一個,上面寫着"醋"字

3.一卷布,可用毛巾捲成一卷然後用繩子繫好

4.自制老爺爺的山羊鬍子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切一切,串一串,烤一烤,美味的羊肉串送給xxx小朋友。

切一切,捏一捏,美味的餃子送給xx小朋友。

香噴噴的餃子可真好吃,小朋友們,吃餃子我們可以沾什麼吃?醋,沒錯,是醋。一位老爺爺家裏也吃餃子,可是沒醋了,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去買醋的,閉上眼睛,顧爺爺馬上要來咯

二、兒歌遊戲遊戲

1.兒歌表演教師戴上鬍子,把醋和布放到教室裏。把鷹抓兔圖片掛到黑板上、以顧爺爺語氣開場,用詼諧的語氣和動作表演兒歌。

咳咳咳,顧爺爺來了。小朋友們好。我姓顧,所以別人都叫我顧爺爺。我老了,記性不好了。說的話做的事轉眼就忘。別人,別人都叫我什麼來着?顧爺爺,好,謝謝你們告訴我。今天我還要上街打醋,對了,還有買布做衣服。邊說詞語邊表演。

用提問方式回憶上街過程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帶幼兒將整首兒歌按順序回憶了一遍。糟了,我忘記自己是誰了?誰能幫我想想?哦。原來我姓顧。我是顧爺爺。那麼我幹什麼去了?哦,謝謝,上街打醋又買布。我打了醋,買了布,回頭看到了什麼?什麼?鷹抓兔?對,回頭看見鷹抓兔。然後我做了什麼?瞧瞧我這記性,快幫我想一想。動作提示,放下布,擱下醋,上前去追鷹和兔。我抓到兔子了麼?鷹去哪裏了?兔子去哪裏了?小朋友們真是太熱心了,那最後再幫我想一想,我的醋和布怎麼樣了?現在我終於記起來了,以後啊,我再也不追鷹和兔子了。

2.遊戲表演一位爺爺他姓顧--右手出食指上街打醋又買布--原地踏步買了布,打了醋--出右手掌,左手掌回頭看見鷹抓兔--做回頭動作放下布,擱下醋--手心向下,右手左手出上前去追鷹和兔--原地小跑飛了鷹,跑了兔--揮動翅膀,做小兔子耳朵打翻醋,醋溼布--右手攤開表示醋打翻,左手攤開表示布被打溼。

教學反思:

這一話題,孩子們比較感興趣,都願意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五一”黃金週假期過後,“旅行”成了孩子們關注的話題,同時廣泛覆蓋的各種媒體也讓他們從電視、網絡等渠道中看到介紹祖國各地風土人情、山川秀美的鏡頭,這些都激發了幼兒對旅遊活動的好奇和憧憬,於是我抓住這個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作爲教育的契機,設計了這個滲透各領域的綜合活動:快樂的旅行。活動從幼兒的經驗入手,讓幼兒通過回憶自己的旅遊經歷來激發他們的旅遊願望,並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在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嘗一嘗當中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受合作、探索與交往的樂趣,同時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少數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體驗旅行帶來的快樂。

2.嘗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制定合理的旅遊計劃,在合作探索中學會交流。

3.瞭解新疆的風土人情,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少數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一、環境佈置:請孩子們在家裏找一張和家人旅遊的照片帶到幼兒園來,晨間活動中和他們一起把照片佈置出來,讓每個孩子都能去欣賞、去感受,爲下面的活動做鋪墊。(其實這也是有效地利用家庭資源的做法)

二、物質準備:

1.多媒體課件:“美麗的新疆”(展現新疆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

2.空白計劃表、筆

3.新疆特產、服飾、歸類標識

4.中國地圖、幼兒操作圖卡、展板、

活動重點:

讓幼兒體驗旅行帶來的快樂及新疆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活動難點:

合作制訂旅遊計劃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啓發談話,激發幼兒旅遊願望

引導幼兒討論、思考:以前你和爸爸媽媽旅遊過嗎?老師也去過一個美麗的地方,它就在我們中國地圖的雄雞尾巴上,你們看……

2.出示地圖,觀察新疆的地理位置。

二、交流經驗部分

1.欣賞教師新疆旅遊照片,初步瞭解新疆之美。

2.提問:老師去過的地方是什麼地方?你們怎麼知道是新疆?

3.小結:新疆的自然風景很美,土地遼闊,有雪山、沙漠、戈壁和草原,還有成羣的牛羊、駱駝;新疆人的服裝服飾很美,姑娘們穿着漂亮的長裙和背心,戴着小花帽;新疆的風俗習慣很特別,他們喜歡騎馬、放牧,喜歡唱歌跳舞;新疆還有很多特色食品,有香甜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

4、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喜歡新疆嗎?想去新疆嗎?我們去旅遊該怎麼去呢?要準備些什麼?

三、嘗試與探索部分

1.出示旅遊計劃表,請幼兒自由組合,分組討論旅遊交通工具,食品和用品,並把結果記錄在表上。

2.在集體中逐一展示各組制定的計劃,對計劃中不夠的地方進行補充。

3.分享同伴的經驗,修改並確定旅遊計劃。

四、經驗提升與情感體驗

1.伴隨着開飛機的音樂,師生做律動來到情景創設的“新疆”。

(大屏幕展示新疆風光,教師戴上小花帽扮成新疆姐姐,激發幼兒興趣。)

2.觀看多媒體課件,讓幼兒再次感受新疆風情。

3.幼兒自由選擇一張自己喜歡的新疆圖片(自然風光、特色服飾、民俗風情、綠色食品),和同伴互相討論並講述“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爲什麼喜歡它?”。

4.講述完後將圖片分類粘貼在展板相應的標識旁邊,增進對新疆的瞭解。

5.品嚐、欣賞

請幼兒品嚐新疆有名的馬奶葡萄和葡萄乾,鼓勵他們伴隨大屏幕載歌載舞的畫面和新疆音樂師幼共舞,將“新疆之旅”的快樂推向高潮。

五、結束部分

“像新疆這麼美的地方、我們的祖國還有很多,海南島的陽光沙灘,遼闊的青藏高原,神祕的西雙版納都非常美。以後我們再一塊去旅行好嗎?”

放開飛機音樂,師生做律動飛出教室。

延伸部分:

1.在表演區投放新疆服飾及歌曲磁帶,鼓勵幼兒學習表演新疆舞。

2.請幼兒回家後通過各種途徑查找其他旅遊勝地的資料,帶到幼兒園來分享。

活動反思:

1.活動體現了一種豐富的人文生活,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媒體的視覺效果,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真是地大物博,人傑地靈。尤其是老師的旅遊照片、聲情並茂的多媒體課件“美麗的新疆”, 不但使我們的活動更加生活化,也符合大班孩子思維形象性的特點,能讓孩子們更直觀地領略到新疆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在這樣一個輕鬆自由,充滿民族風情的環境中,每個孩子都興趣盎然,且情不自禁地生出了許多驚奇的感慨。

2.活動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自主空間,根據新《綱要》中提出“要提供自由的活動機會,支持幼兒自由地選擇、計劃活動,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解決問題”這一要求,不論是制定計劃當中的討論、記錄和分享,還是在操作圖片中的自由選擇,交流講述,以至於孩子即興而發的自由創編……都是由幼兒在提升自我經驗的基礎上做到的。沒有生硬的說教,更沒有教師的包辦代替,我始終是以一個“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投入其中,讓幼兒成爲真正的主角。如在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合作制定旅遊計劃環節,孩子們有很多精彩的想法和表現,也出現了分歧,其中經過爭論和協商再達成一致的過程是我們整個活動的亮點;在品嚐和欣賞的環節,香甜的`葡萄、熱情奔放的新疆歌舞和音樂都強烈地刺激了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了她們載歌載舞的願望,在這兒老師引導孩子來一段師幼共舞既起到了活躍氣氛、動靜交替的作用,同時又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孩子的三個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及互相模仿、借鑑的能力,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把旅行的快樂體驗推向了最高潮。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完成的,活動中孩子獲得了更多交流的快樂和愉悅的情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3.活動較突出地體現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及語言、科學、藝術等領域的有機滲透,體現了一個多元化的整合教育,也力圖較好地體現新《綱要》中所倡導的“以幼兒發展爲本,關注快樂體驗,引領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熟悉兩種節奏,並能用語言、聲勢動作來表現。

2.能大膽、自信地嘗試創編新的節奏型。

3.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活動準備

1.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節奏卡。

2.運城市的景點,如關帝廟、鸛雀樓等的投影圖片。

活動過程

一、熟悉並鞏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時值

1.教師帶領幼兒拍手、拍腿表現兩種節奏。

2.鞏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時值。

提問:誰能告訴我,剛纔拍的節奏裏都有哪些音符呢?(用展示臺逐一出示音符,複習其時值。)

小結:單個八分音符表示半拍,連在一起的兩個八分音符表示一拍,四分音符表示一拍,二分音符的時值是兩拍。

二、熟悉兩種節奏,並嘗試用語言來表現

1.熟悉節奏。教師出示節奏卡,請幼兒拍節奏。

2.介紹家鄉景點,表現節奏。

師:小朋友都知道,我們的家鄉運城有很多的名勝古蹟、旅遊景點。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當小導遊,給大家介紹我們美麗的運城。

教師出示運城旅遊景點的圖片,引導幼兒嘗試有節奏地介紹。如:

3.以遊戲“遊客和導遊”的形式來鞏固兩種節奏型。

(1)教師與幼兒互換角色練習節奏。

師:現在我來當遊客,請小導遊們有節奏地介紹景點。

(2)幼兒分組表現兩組節奏。

三、嘗試用聲勢動作來表現節奏

1.用一種聲勢動作來表現。

師:現在,遊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請導遊介紹景點時不僅要有節奏,而且還要加上一種聲勢動作來伴奏,誰來試一試?(幼兒邊拍手邊介紹景點,或邊跺腳邊介紹景點。)

2.教師示範用兩種聲勢動作有規律地進行伴奏,請幼兒欣賞。

3.幼兒用兩種聲勢動作表現節奏。

四、嘗試創編並表現新的節奏

師:剛纔遊客和導遊介紹景點時都用的是這兩組節奏,誰還能想出不一樣的節奏來介紹?(教師對幼兒創編的節奏型進行記錄,並和大家一起拍一拍。)

小結:小朋友們回家後可以編一編、排一排節奏,並且用音符記錄下來,和爸爸媽媽一起繼續玩“遊客和導遊”的遊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一、 活動目標:

1、 對線條圖展開想像,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像能力。

2、 要求幼兒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線條圖兩張(如圖),各種顏色的毛線繩人手一份。

  三、活動過程:

  (一)、看線條圖談話。

1、出示粘在紙上的線條圖,激發幼兒想象。

師:昨天,老師在織絨線時,發現絨線可以甩成許多圖案。你們看,圖上的線條多有趣呀,好象是這樣,又象是那樣。小朋友,你覺得它像什麼呢?"(請個別幼兒進行表達。) 幼:像筆架、像心電圖、像英文字母……

師:(作出肯定)真有點像!小朋友真會動腦筋。

2、轉動線條圖,變換線條的方位,激發幼兒新的想象。

(1)師:(轉動手裏的圖案,使幼兒從不同角度觀察、想象)橫着看線條像什麼?豎着看線條像什麼?倒過來看線條像什麼?"

幼:橫看線條像山峯、波浪……豎看線條像小路、蛇……

(2)師:真的很像。如果你能用上形容詞來說"像什麼樣的山峯、像什麼樣的波浪……就更好了!

幼:橫看線條像起伏的山峯、涌動的波浪……豎看線條像彎曲的小路、行進的蛇、上升的煙、側面的人臉……倒看線條像駱駝的背、

  (二)、引導幼兒操縱絨線形成線條圖,進行想像的發散。

1、師:教師操縱繩子形成一個線條圖。甩動繩子後鬆開手,讓繩子自然落地形成線條圖。

引導幼兒採用多種甩繩的方法,如抓住繩子的一頭甩動,或抓住繩子的中間甩動,或將繩子向上拋,或轉圈甩動繩子等,形成差異較大的線條圖,以促使想像的發散。

2、師:(讓幼兒展開想像)小朋友們看,線條圖現在又像什麼呀?

幼:橫看像一棵茂盛的樹、像漂亮的蘑菇房、像一頂廚師帽……倒過來看像老爺爺的鼻子和鬍子……豎着看像一隻肥肥的耳朵……

  (三)、分散玩線條遊戲。

1、全體幼兒參與,每人拿一根毛線繩操縱,形成線條圖,要求邊玩邊想象。

師:我們每人拿一根絨線,用不同的方法甩動,讓毛線繩落在桌子上,然後左看看,右看看,想一想它像什麼。

幼兒操作講述,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邊玩邊輕聲講述"我覺得它像XX",鼓勵幼兒相互間觀察和講述。

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用完整的語句"我覺得它像XX"表述自己的發現。展示幼兒作品,及時鼓勵幼兒認真觀察,積極表述。

2、第二次操作講述,要求幼兒能將線條圖編成一段話。

(1)師:這次可以拿一根毛線繩,也可以拿兩根毛線繩操作;可以單手操作一條毛線繩形成一個線條圖,也可以雙手各操作一條毛線繩,形成兩個線條圖,邊操作邊輕聲講講它像什麼,在幹什麼或是什麼樣的。

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幫助能力差的幼兒完整講述。

(2)請個別幼兒講述,及時幫助幼兒講完整語句。藉助視屏轉換儀展示幼兒作品。

幼A:我覺得它像一隻蝴蝶,蝴蝶飛來飛去在找夥伴玩。

師:誰能用不同的話來說說這幅畫呢?

幼B:我覺得它像一隻美麗的蝴蝶,它在陽光下跳舞,吸引了許多的動物來,它們都誇蝴蝶跳舞跳得好……

幼C:我覺得它像一隻北極熊,它的腳踩在冰冷的雪地上,尋找吃的東西,可是什麼也沒找到。

幼D:我覺得它像一條蛇,它把長長的身子蜷在一起,正在泥洞裏冬眠呢! 師:誰還能用不同的話來說說這幅畫呢?

  四、教師小結,結束活動,肯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

師:今天我們跟絨線做遊戲,有趣嗎?小朋友們都很會動腦筋,編了許多好聽的句子,我想小、中班的弟弟妹妹也一定很喜歡聽,我們一起去講給他們聽,好嗎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圖形在孩子們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世界上各種物體都是由各種形狀和它們的變體而構成。大班的孩子們已近認識了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當我們把各種圖形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都能自發地用稚氣的小手拼出很多物體。爲滿足孩子們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慾,特設計這一活動,通過聽聽、看看、折折、拼拼、講講等不同途徑,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並掌握有關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滿足幼兒探索發現、嘗試創作的慾望,符合大班的年齡特點。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的基本特徵的掌握。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培養幼兒利用各種圖形組合成各種物體的情趣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5、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重點:

掌握圖形的要領,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特徵難點:

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若干、雙面膠、白紙、課件、魔術盒

2、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圖片引入,請小朋友看圖片,指出這是魔術師。

2、教師出示魔術盒。今天老師從魔術師那裏借了一個魔術箱,要給小朋友表演一個魔術。

  (二)基本部分

1、複習鞏固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徵。

師:變!你們看老師變出什麼圖形了?

幼:幼兒說出名稱師:它有幾條邊,幾個角?

依次變出不同的圖形進行辨別。

2、圖形變換,體會圖形之間的關係

(1)發禮物(師:小朋友們實在是太厲害了!魔術師剛剛悄悄傳話給老師,他說要獎勵小朋友們一套學具,讓小朋友們自己來當魔術師。)

(2)操作:動手動腦,感知圖形變換。

①請幼兒動手變一變(摺紙),教師指導。

②請幼兒說說變化的結果:

正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長方形。

圓形變成了半圓形。

長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正方形。

梯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梯形師:小朋友真棒,每個人都是厲害的魔術師!

3、拼一拼師:小朋友們,咱們今天變出了這麼多的圖形娃娃,我們就用這些圖形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來送給你們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媽媽吧!

(1)幼兒動手拼貼(教師師指導)

(2)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拼的是什麼,用了那些圖形。

  (三)結束部分:

請小朋友課後將自己的作品送給同學或者父母親,並同爸爸媽媽找一找家裏有那些你認識的圖形,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請小朋友回家後同爸爸媽媽找一找,你家裏哪些東西是你認識的圖形。

2、在活動區投放圖形,自願組合圖案。

活動反思:

《有趣的圖形寶寶》是我們實施的“圖形寶寶“主題中的一個活動。本次活動重點是讓幼兒鞏固對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遊戲是中班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而在活動中參插遊戲,並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對活動的興致加濃,而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幼兒也願意主動去探索,主動去參與,從而使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得到了發展。在這次活動中孩子樂於參與,積極發現。

在這個過程中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也學到了很多。如:如何更好地完成目標;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問題及組織語言;如何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等等。我將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嘗試,注意總結經驗,減少“遺憾”。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有關注春天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和觀察、比較能力。

2、能尋找合適材料測量花包菜的高度。

3、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和表達測量的結果。

  【活動準備】

觀察春天植物的變化,找好室外觀察測量的場地,在合適位置擺放筆、紙、板以及漿糊、膠帶、釘子等材料,大展板一塊,兩盆花包菜。

  【活動過程】

一、引發測量興趣。

1、這兩盆花叫什麼?在哪兒見過?春天來了,你們發現花包菜變化了嗎?

2、弟弟妹妹很想知道花包菜有多高,你能用什麼辦法告訴他們?

二、準備測量工具。

1、討論:什麼材料和工具可以測量出花包菜的高度呢?

2、幼兒在教室裏尋找合適的測量工具。(如:塑料拼插條形玩具、水彩筆、長紙條、筷子、數學操作材料等,提示有困難的幼兒可以請老師或小朋友幫忙。)

三、測量花包菜並做記錄。

1、幼兒帶好測量工具和材料,到戶外種植的花包菜處現場測量。(老師觀察幼兒如何測量,並在測量範圍內準備一些工具,便於有需要的幼兒調換。)

2、交流測量經驗,發現問題,討論並解決測量中的問題。例如:自己使用了什麼工具:測量的起點在哪裏;測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樣長怎麼辦等。

3、再次測量並做測量記錄。

4、討論如何記錄測量結果。

5、幼兒繼續測量花包菜並用自己的方式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關注此環節的難點:①測量的起點。②如何處理測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樣長的問題。③幼兒是怎樣表達、記錄的。)

四、交流、分享。

1、介紹各自選用的工具及測量結果。(將幼兒的記錄表呈現在展板上。)

2、與幼兒共同小結:使用了哪些材料做測量工具、用什麼方法記錄的。(感受記錄方法的多樣性,鼓勵幼兒尋找更多、更合適的材料做測量工具。)

  活動延伸:

1、繼續探索用相同的材料測量結果會怎樣。

2、比較花包菜的高矮,並嘗試分析原因。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一、設計理念:

1、遵循《綱要》"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的,我們以製作麥杆哨子爲主體,通過爲幼兒發明一個氣氛和諧、平安的情境,改變以前重傳授輕幼兒自主探索的特點,充沛放手讓幼兒體驗探究的過程、失敗的教訓、勝利的樂趣,真正體會做學習主人的自豪與自信。

2、麥杆在農村裏到處可見、隨手可撿,是一種廉價的自然資料,我們的童年時代,一根麥杆可以做成風車又可以做成漏斗,還可以做出會響的哨子,經常可以玩上半天,有着極大的吸引力。在小朋友們的眼中,他們的價值決不亞於各種高價購買的精美玩具。

  二、活動目標:

1、探索麥杆哨子的製作方法,能注意觀察、發現,瞭解哨子發出聲音的祕密。

2、能獨立的製作,體驗勝利的愉悅。

  三、活動準備:

麥杆,剪刀,已做好的麥杆哨子一個。

  四、活動過程:

(一)、引題,激趣

1、大家看看桌子上放了什麼?可以怎麼玩?(幼兒自由討論)

2、出示教師製作的麥杆哨子,問"這是什麼?"教師吹響哨子,激發幼兒的興趣和製作慾望。

(二)、製作麥杆哨子前的討論:

1、這哨子是怎麼做的?想不想試一試?

2、注意製作時堅持桌,地面的整潔。

(三)、探索製作麥杆哨子。

1、幼兒製作麥杆哨子,驗證是否勝利。

(四)討論,改進製作哨子,體驗勝利的快樂(讓幼兒自由探索,教師不作任何肯定與否定)。

1、討論尋求不會發音的原因。(麥杆兩頭空、兩頭實都不會出聲,必需是一頭空一頭實,然後在它的身體上用麥杆頂端的細小的杆子順着紋路剖一刀,用力一吹,這樣才幹發出聲音。)

2、通過觀察比較,瞭解哨子發音的祕密。

3、再次改進,在吹哨子中體驗勝利的快樂。

(五)、:

若請你把做哨子的方法介紹給他人,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

  五、活動延伸:

1、回家向家人、同伴介紹製作的方法與經驗。

2、在區域活動中自由地玩麥杆,進行多種玩法的嘗試。

  六、活動點評:

1、在活動設計中,有梯度性的先佈置"說一說""做一做"再"想一想、試一試",教師不作任何的肯定與否定,讓幼兒經歷先猜測,再動手操作,並在失敗中找出"解疑"的方法,體驗勝利的快樂,發揮了幼兒的內在動力。

2、採用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充沛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積極爲幼兒發明一個和諧的情境,幼兒在自主的空間裏,由於不受教師的"約束",幼兒的積極性高,在主動探索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這種"放"不只不會"放羊",反而會使幼兒越"放"越聰明,越"放"能力越強。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因爲是公開課所以在講課的同時,也應該增添課堂上的趣味性,才能在簡單加減法計算的理解力上帶來很大的提高。

教學準備:

老師可以準備多組卡片,上面全部都是加法和減法的計算,甚至爲了能夠增加難度可以進行加減法混合計算來爲這堂課加分。

教學過程:

1、首先老師可以在黑板上舉出一些簡單加法的計算題,讓學生進行搶答,這對於活躍課堂上的氣氛同時在增添孩子們自信心的問題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改良。

2、然後老師可以將卡片擺到桌子上,將大班的同學分成四組由第一組開始進行率先答題,此時第四組的學生負責給第一組的學生進行抽題。以此類推確保遊戲公平的進行,答題正確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分的獎勵,答對數量越多自然獲得的分數也就越高。

3、老師在這節課的尾聲部分進行每組分數的相加計算,或者是讓小朋友們自己計算出自己隊伍獲得的成績,對於表現最棒同時也是獲得分數最高的小組,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文具鉛筆上的獎勵,這樣可以激勵每一位學生在加建競賽的問題上帶來更大的提升和改良。

結束:

簡單加減法競賽活動的有效應用,有利於在準確程度上取得進步和發展。這種趣味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相信會讓小朋友們對於數學課這門課程以及計算的效率上都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