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爲自我反省。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新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1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麼,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於是,我採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裏,發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麼聲音,你想知道嗎?接着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繫,並能看着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爲什麼?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2

有人說,低年級的語文課難度低,好把握。但當我得知待評名師講課題目是《咕咚》的第二課時,卻不免有些擔憂。雖然課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淺顯易懂,但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目前接觸的篇幅最長的一篇老課文,而且其中的對白較多,要講出新意並不容易。因此,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上頗費了一番功夫,力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覺教學效果良好。

一、新穎獨特的注意力訓練

上課伊始,孩子們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遊戲牽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氣羈絆,可謂是“魂不附體”,很難一下子安定下來。假如教師忽略這一點,急於按部就班實施教學,結果往往是“欲速不達”。其實能抓住孩子內心的導入方式很多:比如談話、猜謎、畫畫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採用“科學坐姿”、“定點凝視”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緒很快集中到課堂上,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二、以興趣爲先導,圖文結合入情境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鮮活的畫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湖邊的木瓜樹,並配以“咕咚”聲,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思維很快活躍。在回顧第一課時內容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的一個個可愛的動物圖片豐富了板書內容,並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一吐爲快。

三、夯實基礎,以識字、寫字爲基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對寫字教學提出明確要求:教學中“多認少寫”;強調寫字姿勢正確,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我採用以下策略:

(一)閃式詞語。用新奇的詞語出現方式吸引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並運用開火車讀,合作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讀詞,加以鞏固。

(二)識字。提出問題,引導多種方法識字。隨文出現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識記。將“足”字與“足字旁”進行觀察對比;――你想怎樣記住它?(換偏旁、熟字加偏旁……)――你還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前積累的好習慣。

(三)寫字。重點指導“跟”字的書寫。要求學生在教師板書範寫時邊觀察邊書空,注意每一筆的書寫規則;學生動筆書寫時強調寫字姿勢,要求書寫認真、正確,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和評價,保證了書寫效果。

四、以朗讀爲主線,抓重點詞語感悟

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強調有感情朗讀,學習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採用多種形式讀。在讀中思,在讀中知,在讀中悟。比如: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比讀、領讀、讀後評價等。

(二)抓住重點詞語悟。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還處在懵懂期,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我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啓發引導。比如:“撒腿就跑” ――我們通常遇到什麼樣的事纔會“撒腿就跑”呢?(體會緊張、害怕的心理指導朗讀;)

“亂哄哄”――平時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亂哄哄?結合圖片體會當時混亂的場面,感受慌亂的心理狀態。

理解“愣”一詞,讓學生邊做動作邊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語調。

(三)角色讀演,生生配合。由於課文篇幅較長,而且對白較多,通過分角色朗讀,能夠再現課文情境,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每個小動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學分別朗讀小兔、狐狸、獅子、小猴和旁白內容。而其他同學則邊聽邊根據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動作。這樣生生配合,讀的同學聲情並茂,表演的.同學入情入理,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想象力。

五、以合作交流爲新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以學生爲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一)小組合作探究:讀一讀5-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描寫獅子的語句。學生帶着問題讀文、交流,增強了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二)小組討論:在這個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歡哪個小動物的做法?不喜歡誰的做法?分別說說理由。學生在小組內暢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啓發,語言表達得到鍛鍊,增強了明辨是非能力。

六、注重思維的拓展,想象力的培養

(一)小動物弄清真相之後都笑了,他們會邊笑邊說些什麼?

(二)如果你在湖邊聽到咕咚聲,你會怎麼辦?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這兩個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想象力,又與生活實際相連,讓他們懂得,遇事要看一看,問一問,想一想,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

七、用改編的兒歌結尾

朗朗上口的兒歌,便於學生記憶,在加深理解課文的同時再次獲得思想啓迪。讓學生牢記:遇事情,不慌張,看仔細,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八、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九、反思不足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經過精心設計的課堂也會有不足。錄像課之後,我伏案沉思:儘管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仍需改進:

(一)學生在課上的書寫時間還應適當增加。進一步加強寫字指導和練習,力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人人寫一手漂亮字。

(二)個別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注意力及興趣培養還有待提高。需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樂學”。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進一步培養興趣,發展思維,提升注意力,達到課堂有質、有效、高效。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3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能力。“咕咚了”這節我切合了語言活動的特點,讓幼兒多說,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爲了讓幼兒對於語言學的更加生動有趣,於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動作豐富這節的'內容,讓幼兒學的更快樂,所以,在目標中,我設計了“學說故事對話,並運用表情和動作大膽表演”這一個重要性的目標活動。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於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起到了輔助性的作用。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以表情圖片的`方式導入,爲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爲了表達故事中,小動物們聽到“咕咚”聲,而引起的害怕情緒,也爲了切合目標,所以,在分段講述中,我都會在學完對話的基礎上,進行表情動作的表演,使內容更加豐富。在遇到長毛獅之後,我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從而讓幼兒感受故事想要表達的意思。讓幼兒通過表情加深語言內容的有趣性。

我感覺本次活動中,引導孩子猜測遇到長毛獅子時候,“長毛獅子也會與狐狸一樣跟着跑起嗎?”我拋出這個問題後,孩子們從討論—以至於辯論起了,場面很激烈。雙方各執一詞,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一些通過對方理由的基礎上嘗試反駁。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4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在教學本課時,我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環節:

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爲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模仿自然界風、雨、雷的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樣的導入是爲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字詞教學:

針對本課生字較少,我對字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讀好文中較難的四個句子,但是我對四個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讀出“拔腿就跑”的感覺來,第二句讓學生讀準“呀、啊、哇”三個較難讀的語氣詞。第三句則是讀準兒話音“大夥兒”。最後一句要求根據標點讀好停頓。四個不同的句子,四個不同的讀書要求,紮實地完成字詞教學,爲課文的讀文做好鋪墊。

精讀文本環節:

1. 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交流: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怎麼說的?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兔子、小猴兒,大夥兒說的話要讀出驚慌緊張的樣子。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2. 角色演評,滲透德育。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在學生朗讀動物們的喊叫之後,我安排了一個角色表演,目的是讓學生對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結束之後老師馬上進行現場採訪,問小動物們:爲什麼逃跑?咕咚是什麼?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動物的盲目、可笑。

3. 抓住重點字,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感悟、表演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動物的可笑。抓住“攔、問”兩個字體會野牛的鎮定自若。同時通過重點字的對比引申到對動物們表現的`進行對比。

練習說話、昇華內容環節:

本文的內容是較爲簡單的,但是他所蘊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學生笑過之後我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類似這樣的事情。通過說來訓練語言的水平同時挖掘課文的深層道理。

在今天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較爲到位,把動物們的慌張、尖叫很好的感悟出來了,但是對於文中的深層含義:“遇事學會動腦不要盲目跟從”這一道理沒有很好的理解。以至於在最後的說話練習中學生不知所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用心。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5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確定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爲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用課件模仿大自然和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着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爲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希望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3、本課故事情節簡單有趣,理解起來並無太大困難,但文章篇幅較長,所以我設想採用“集中——發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對白,製成小劇本,然後再以讀帶講、以句帶段。讓學生在精彩的表演和豐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課的學習。

在教這堂課的時候,課前的設計落實得不錯,學生對於模擬聲音的課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從而奠定了學生熱情投入學習的`基調。在教師範讀和學生自讀課文之後,大家就能夠迅速地將文章中的對白找出來組成一個小劇本。學生對於小劇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現出相當的積極性,並且以句帶段,有效地提升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和昇華。看得出,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這堂課也體現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後的教學起到借鑑作用。 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並且教師的示範性還不夠到位。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進行分角色朗讀。而且作爲低年級學生,教師的朗讀示範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課堂上引導有餘、示範不足。沒有什麼比教師親身示範更能讓學生直觀地體驗。

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不能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性地朗讀。這讓學生失去了一個隨文思考的機會。而在朗讀之後再提出疑問,既花時間又會影響課堂效果。 在課堂上,我缺乏“靜待花開”的耐心。這點體現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爲新課之前的導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後,要讓學生從剛纔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爲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

課堂永遠是一個充滿意外,而又總是留有遺憾的地方。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每次的認真總結分析都可以幫助我在教學上更進一步。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6

《咕咚》是一年級下冊課文單元的第二十篇課文,在以識字、朗讀爲主要教學目標的同時,要讓孩子理解不能盲目跟風、人云亦云的深刻道理。整篇課文以豐富多彩的連環畫串聯起來,故事性趣味性強,淺顯易懂,所以我設計了隨文識字、角色扮演、野牛採訪等環節,希望通過這些教學環節讓孩子們在朗讀中識字、在朗讀中體會小動物們不同的感情。而在這一次的上課和評課後,我有了以下兩點思考。

一、緊扣關鍵詞

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童話故事,以小動物們之間的對話與動作推動情節的發展,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關注了小動物說話前的動作和語氣詞,比如“拔腿就跑”、“嚇了一跳”等短語,孩子們也基本理解了動物害怕的心理。但在評課時,孔老師點出了這樣兩句話讓我看:“兔子一邊跑一邊叫”和“小猴子一邊跑一邊大叫”,其中有這樣一個詞語的變化老師如果能點出來,孩子們就會自然地關注“叫”和“大叫”,從而感受到小猴子因爲聽兔子說咕咚可怕而感到更加害怕的心情。在這裏或許我不需要一個勁兒的.引導學生去觀察小猴子的表情,而是可以換一個關注點,帶領孩子們去抓住關鍵詞,體會人物情感。

二、落到朗讀上

童話故事中的對話很多,那麼朗讀就顯得尤爲重要。這是我在上這節課時的不足之處,用過多的對故事情節和人物感情的分析代替了讓學生多朗讀,確實有些喧賓奪主了,情感的體會最終還是要落到朗讀上的。比如在教學小猴子聽兔子說咕咚來了,快跑啊的時候,我是引導孩子們關注“可怕極了”這樣的詞語,試圖通過這樣的詞語來感受這兩隻動物的恐懼心理。而事實上,在孔老師的`建議下,我想我可以換一種方式,把“兔子說‘不好啦!咕咚來了!’與小猴子聽見了,也大聲叫起來‘不好啦!不好啦!’咕咚來了!大家快跑哇!”這兩句話中兔子與猴子說的感嘆句標紅,分別請兩位同學進行朗讀,從朗讀中自然的發現這兩種動物說話內容的不同之處,從而感受心理的差異。

顯然,我只看到了它們倆都“大叫起來”,孔老師卻讓我看的是“兔子的一聲“不好啦”和小猴子的兩聲“不好啦”,而這裏的“不好啦”本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兔子的害怕,“一聲與兩聲”的對比也同時可以感受到小猴子害怕情緒的遞進,這樣做不僅省時省力,學生在朗讀中也比聽分析更感興趣。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7

教師風采展示上我與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節語言活動“咕咚來了在本次語言活動中首先我的設計意圖是充分調動孩子們大膽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育孩子們遇到事情不要驚慌,要問清楚弄明白後再行動。

首先我利用“咕咚聲音調動孩子們的探索和求知慾,接下來利用小兔子擬人化以及ppt進行故事的講述,在故事講述過程中我運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及豐富的表情將故事繪聲繪色的展現給孩子們,孩子們聽的也聚精會神,故事講完後通過幾個小問題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回顧故事的同時對故事中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有了細節上的瞭解,孩子們在故事複述及扮演中表現的很棒,我通過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其中,不僅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自由發展,同時孩子們也逐漸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慢慢的與我熟悉起來,雖然積極參與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個孩子都會認真的聽其他人回答,本節課在角色扮演及創編環節中進入了尾聲。

本次教學活動讓我反思到,在今後的語言活動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及空間,同時在今後設計課程環節時也要仔細反覆推敲自己的課程,按照園領導的培訓及《綱要》中的要求將每個環節運用特色教學手段進行精彩的設計,不要過於心急,這樣一節好的語言課才能很好的.呈現,也會給孩子們帶來樂趣和知識!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爲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爲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本教學設計着力讓學生參與讀、想、做、演等活動,引領學生深入課文,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在人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之由讀文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1、用吸引人的聲音將學生領入課堂。六七歲還是一個以玩爲主的年齡,怎樣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變換多樣的聲音中我帶領孩子們進入深入學習、得到了他們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只是個例子,更多的知識需要老師帶領學生一起探索。本設計重在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掌握了篇章結構後結合自己的認識對教材進行創新重組。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8

對於《咕咚》我作爲最後本冊書的一篇課文講。這篇故事告訴了孩子們一個道理:遇事要動腦思考,不能盲目跟從。

我從課題入手,問“咕咚”這兩個字共同的部首。孩子們回答很好。我又問,咕咚爲什麼是口字旁?孩子們愣住了,不知道該從哪裏回答。我聯繫以前知識,口字旁大多數和“嘴”有關,(比如:叫,喊,唱,吃等,這裏我沒有複習到,是個缺憾),人會用嘴說話,可是其他物體和動物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會發出聲音,比如:嘩嘩是溪流和水發出的聲音,呱呱是青蛙發出的聲音,嘰嘰是小雞……他們都是口字旁。孩子們有的已經有恍然大悟的表情了,我趁機又問,那“咕咚”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孩子們異口同聲:“木瓜!”我問,你呢怎麼知道是木瓜的?我提示從哪幾個自然段知道的?孩子們找到了1段和6段。我指名讀。突出“高高的”,這裏孩子們問到了爲啥高高的,不是低低的,我用粉筆做了現場演示。又重點讀“咕咚”。讓他們讀了1段又讀6段,都讀出來了我想要的.效果。

我接着問,那小兔子知道是木瓜麼?孩子們說不知道。那小兔子以爲是什麼呢?孩子們說“大怪獸”,我說從哪裏看出來的.,讀第2段。在這一段,我讓孩子們重點體會到了“嚇了一跳”和“拔腿就跑”有先後順序,並讓他們當作小兔子做了動作,體會詞語的準確性。

在讀到“兔子一邊跑一邊叫”這句,有同學讀成了“一邊跑一邊說”,我問孩子們“叫”能不能換成“說”,爲什麼。孩子們說不能,因爲叫聲音大。我啓發,聲音大,說明小兔子心裏怎麼樣?!我用“說”的語氣和“叫”的語氣分別讀了一下這一句,孩子們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自己讀得特別好。

後面的指導朗讀,仍然放在了讀小動物們叫的話。讀出害怕緊張。有了兔子的指導,這裏都讀得非常不錯。

後來野牛出來的那一段,我略過了。這裏實在不會設計了。因爲覺得孩子們都能讀懂。野牛幫大家發現真相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麼樣了?孩子們說都笑了。我問,這個笑了,是不是開心地笑了?孩子們說不是。但是說不出爲什麼不開心。我引導,你做錯了事情,和同學發生了誤會,最後發現了真相,你笑了,你這是覺得?孩子們不會說,我替他們說出來了,是尷尬,不好意思,難爲情。並讓他們在書上做了筆記“不好意思地笑了”。這時,我再讓他們讀,他們讀得特別棒!接着我又對比《棉花姑娘》最後一段“咧開嘴笑了”這裏的“笑”是開心地笑。讓孩子們對比讀,讀出不同的心情,孩子們樂在其中。

在最後我問孩子們,你喜歡誰?爲什麼?孩子們都喜歡野牛,並基本說出來野牛動腦子了。有幾個小朋友說的詞特別好“思考”“勇於調查”。我獎勵了小星星。這時候,故事的主題也清楚地被孩子們理解消化了。我在黑板上寫下來教參上的道理,並讓他們做筆記在書上後讀了三次。

讀好課文,重點詞語讀不好的點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讀好了,就悟到了,也就懂得了。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9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使幼兒明白: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從畫面上看,每張畫面上的小動物都是黑白色的線描畫,線條非常流暢,改變了孩子以往的閱讀習慣:孩子們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畫面,而現在看到卻是黑白的畫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兒的眼球,使幼兒非常想看下去。

教學開始部分我採用情景導入法:讓幼兒親自用耳朵聽“咕咚”的聲音,然後教師扮演小老鼠,做出嚇一跳的表情,同時提出發散性問題:“小老鼠爲什麼會嚇一跳?”讓幼兒盡情的去想去說。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法一下子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他們紛紛大膽猜測,爲學習《咕咚》注入了動力,爲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中我找出重點頁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隻小動物:小兔。拋出問題:A、小老鼠遇到了誰?B、小老鼠會怎樣對小兔說?C、小兔害怕嗎?D、從哪裏看出小兔很害怕?E、小兔會怎樣做?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充分想,幼兒充分的說,一步一步,循循漸進,幫助幼兒理解了畫面內容。從而爲學習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動物埋下了伏筆。因爲後面遇到的小動物,旁白和對話幾乎是重複的語言。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現是這個故事的轉折點,孩子們也很好奇。於是我讓幼兒猜:“大熊害怕嗎?”孩子們議論紛紛,發生了爭執。這時,我讓幼兒觀察大熊的表情,通過我的引導,孩子們幼兒共同的答案,繼續探究大熊會怎樣做?兩張重點頁面的出示,是本節課出彩的地方,使幼兒學習本次繪本,不僅有了興趣,而且還有知識能力的提高。

表演繪本,我給孩子們準備了胸飾:老鼠、兔子、狐狸、山羊、豬、斑馬、大熊各一,其餘的孩子都來扮演青蛙。繪本的表演,使幼兒繪本內容有了更深的瞭解。

通過本次教學,我發現,孩子們在說“快逃!”時,把“逃”字都說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對“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體呢?“逃”字太抽象了。

一年級語文《咕咚》教學反思 10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時,我力求能夠讓學生通過品讀、表演領悟文章深刻的道理:

1、爲了從一開始就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一開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課文有關的.動畫短片,同學們看了動畫中驚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問:“你都看到了什麼?”“看了動畫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孩子們都活躍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看來,他們真的非常想學習這篇課文呢,興趣被調動起來。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希望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