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桂花雨》是一篇抒情的文章,抒發了作者思鄉之情。小編整理了《桂花雨》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鑑。

五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桂花雨》教學反思一: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課文分成“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三部分,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重點段落搖花樂,感悟母親及作者濃濃的思鄉情。整節課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利用微課突破難點,比較成功。

一、以學生爲根本,注重讀寫結合

首先是務學生這個“本”, 無論是導學案的編寫還是整個教學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比如:導學案上指導學生抓關鍵詞語進行批註,根據情景進行想象小練筆等。再如:課堂上處理搖花樂 “這下我可樂了……好香的雨呀!”部分時,引導學生從“鋪、使勁、喊”等關鍵詞和三個感嘆號入手,反覆推敲,品出搖花的快樂,品出濃濃的語文味;接着,播放桂花雨飄落的動畫,學生動情地朗讀,想象桂花飄落的情景和感受。就這樣,層層遞進中,將學生的情感之瀾推向高潮;步步加深中,一次又一次地撥動學生的心絃。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歡樂,讓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中充分感悟,從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務文本這個“本”,用好文本提供的資源,整個教學緊扣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文本,領悟文本。

二、以微課爲手段,巧妙突破難點

課文中兩處描寫桂花香的句子都用到了“浸”,但含義卻不同,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們設計了微課1,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第二句中的“全年”、 “整個村莊”感受到桂花的香延長了,範圍擴大了,“浸”的意思有所提升了,今天,你家做了桂花糕,分送給了村上的家家戶戶;明天,他家做了桂花蓮子羹,分送給了村上的家家戶戶;後天、大後天,此時,我們就不僅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氣裏,更沉浸在了鄉里鄉親間濃濃的——(鄉情)裏。這樣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桂花帶給家鄉人們的歡笑。

對於母親的話,我先讓學生自由說,發現學生理解不夠透徹、到位時,再出示微課2,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明白了母親表面上是說家鄉的桂花香,實際上是在表白對家鄉永遠不變的懷念。

總之,微課的巧妙利用讓課堂輕鬆高效。

三、適當拓展閱讀,體現大語文觀

適當的拓展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體現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創導開放的語文教學。在課堂的結尾課件出示補充資料:學生動情地朗讀琦君在散文《煙愁》、《鄉思》中的句子,學生在讀中真切感受到了故鄉,叫琦君魂牽夢縈。最後我以課文爲依託,向學生推薦余光中的《鄉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魯迅的《朝花夕拾》等回憶童年生活,抒發對故鄉懷念之情的文章和書。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開闊視野,增強積澱。推薦閱讀:余光中的《鄉愁》、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林海音《城南舊事》,去感受不同作者對故鄉同樣的懷念。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由於忙於小組展示,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少了一些;琦君資料的補充時,如果能配上音樂讀會更有感染力等。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不懈的教學改革,一定會在課改路上越走越遠。

  《桂花雨》教學反思二:

這是五年級上學期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琦君把濃濃的鄉情融進桂花香和搖花樂之中,文詞兼美,情感細膩真實。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三首古詩詞,一篇用了三個課時學習的課文《梅花魂》,我還引領孩子們誦讀了楊牧的《故鄉》和余光中的《鄉愁》,所以他們對於本組課文的主題——“月是故鄉明”應該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思鄉類文章的方法。因此準備這節課時,我就在想:還是側重品讀句子,感受語言魅力的指導吧,畢竟“學會讀書,自主表達”是高年段語文學習的重點訓練內容。理出了上課流程,做了十幾張文字爲主的幻燈片。沒有印象中有老師聽課時應該添加的繁雜“花樣”,就上一節實實在在的高年級閱讀指導課吧,像平時上課那樣;也沒有領着學生提前預習,只是課前佈置了預習課文。

導入語板題後,我便出示了課文開頭。只有一句話,先讓孩子們讀,接着問:“你從中獲取了什麼信息?”這個環節是我臨上課時才加上去的,就是想看看五年級孩子對於文字的捕捉和感悟。其實我的心有些惴惴,怕他們一下子把課文的主題給說出來,沒有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那種深刻印象(以前的班級,這個“包袱”一定包不住。)但,我顯然高估了這個剛剛接手三週的新班級。舉手的孩子很少,也沒能重點提到與課文題目相照應的詞語。原本我想,孩子一定會以此猜想課文內容:課文是圍繞“桂花”寫了“故鄉”的事吧?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出示自讀要求了。像這樣的課前預設而沒能達到預想的問題有好幾處,這也是平時上課會經常遇到的情況,可能預設過高或者平時的能力訓練欠缺。

然後的問題出在做批註的環節。剛接這個班,一切還在和孩子的磨合和融合期,課堂上還有很多的孩子不會聽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沒有把自讀自悟當成重點訓練。雖然幻燈上打出了品讀詞句的方法舉例,但我發現多數孩子還是很茫然,除了圈圈畫畫外,似乎不知道還可以把讀書的感受或疑慮寫下來。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也非一日即成,這應當我下一步課堂閱讀教學的方向吧。不過班級交流時,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對“浸”字的理解,對搖花時 “樂”字的表達,還是能一步步感受的到,朗讀也能漸入佳境。

語文的讀和寫是不分家的。我安排了兩次說話的練習:一次是搖桂花時的感受,注重想象與表達;一次是課文中心句的仿改,感悟思鄉情。一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時間很緊張,學生回答有精彩之處,但提問面還是太窄,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練習機會。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很多學生課堂上非常活躍,有很多精彩的發言,聲情並茂的朗讀,這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

  《桂花雨》教學反思三: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以回憶兒時喜愛的桂花以及搖桂花的樂趣,流露出兒童時代的快樂生活以及對濃郁如桂花般的思鄉之情。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以讀促悟”,讓學生多形式的朗讀,默讀、合作讀、展示讀,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將這一段劃分爲“搖桂花前”、“搖桂花時”、“搖桂花後”,首先讓學生體會一下“搖桂花前”的心情,“既然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事,那麼搖桂花前我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哪一個詞能夠體現出來?”,教師的語言要能起到“一語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學生能扣住一個“纏”字,加以體會“搖桂花前”的急切心情,除了讓學生讀出着急的韻味,更要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加上動作,沒想到有的學生竟然同桌合作起來,一個學生捏着同桌的衣角撒起嬌,着急地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樣的讀,這樣的演,不僅僅讓學生體會到快樂,更能讓他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場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讓學生體會“搖桂花時”快樂的心情時,讓學生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再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是怎麼樣的桂花雨,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這雨是什麼樣的,有的學生說“這雨像牛毛、像細絲、像花針”,有的說“落在頭上就像母親的手撫摸着我”。。。。。。。在學生這樣的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帶着快樂的心情、加上動作手舞足蹈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對本文思鄉之情的理解,本以爲學生理解不了,可是沒有想到學生能說出對“家鄉的金桂”的理解,理解這是一種思鄉的情感才使母親認爲家鄉的金桂比外地的香。對此,我引導學生背誦一些關於關於思鄉的詩歌,再一次加深對思鄉情感的理解。

通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練筆環節,我因爲課時安排的原因,流於形式,以後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寫這一環節的加強。

  《桂花雨》教學反思四: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