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紀昌學射》兩案設計與反思

《紀昌學射》兩案設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早就聽說過癡迷閱讀教學的同道、前輩們喜歡磨課,我喜歡上磨課也就是這兩三年的事。因爲入“磨”較晚,自然“磨”道不高。但每每從對一節課的反覆琢磨,直至最後消磨到衣帶漸寬方纔打磨出令自己滿意的教學方案時,伴隨着那思維之痛,一種強烈快樂之感會油然而生。

《紀昌學射》兩案設計與反思

在準備教例研究課時,一見《紀昌學射》就非常喜歡。此文改編自春秋戰國時的《列子 湯問》,是一篇經典的寓言故事,介紹了紀昌向飛衛學習射箭,通過堅持不懈地苦練基本功取得成功。作爲寓言,它留給讀者的體驗是多元的:成事貴在堅持、紮實的基本功是取得成就的前提、虛心、刻苦方能成功、踏踏實實才能精益求精……這是一篇很適合進行感悟式閱讀教學的範例。

我的磨課從“讀”入手:讀典籍,通讀《列子 湯問》,特別是與文章相關的文言文;讀傳說,翻閱描述紀昌、飛衛傳奇射術的民間故事;讀課文,揣摩、消化語言文字中蘊含的各種信息、元素。與此同時,孩子們也通過多讀,達到了熟悉故事內容,並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感知水平。“讀”是磨課的必經之路,努力認真地行於此路,會讓你收穫豐厚。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我已對故事有了更爲全面的理解,將課文中各處語言文字訓練點和多元感悟點根植於胸,並且產生了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參悟、分享的衝動,第一案應運而生了:

第一案教學流程

一、板書揭題

1.教師板書課題,提示生字“昌”的寫法,同時請學生評價教師的板書。

(說明:練字是我日常磨課的重要方式之一。此環節請孩子針對教師板書進行評價,教師順勢鼓勵孩子平時注意練習。其目的有二:一來習字爲語文基本功,有必要時常點醒孩子注意,二來這個“練”字也和文章中心關聯,使得這一環節本身也成爲一種教學資源。)

二、初讀後暢談感受,鼓勵質疑

1.學生在預習基礎上自由讀文後暢談初讀感受。

2.學生提出初讀後產生的疑問,教師隨機指導學生互助解疑。

3.教師拋出疑問:爲什麼全文很少寫到紀昌怎麼學習開弓射箭,大量寫到練習眼力?這與其後來成爲射箭能手有何關係?

(說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一種可通過訓練提高的重要的學習能力。中年級孩子的質疑水平更有待教師對其進行訓練,以期提高。這一階段的學生質疑應該理解爲一次質疑訓練。實際教學中,孩子們所問的多爲一些字詞的理解,故可以互助解決。一些針對關鍵句的疑惑則留待細讀感悟時隨堂講解,不必在此耽擱時間。而教師提出的疑問則是一種設計,此問既可起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又爲繼續推進教學環節服務。)

三、細讀解疑,鼓勵多元、個性地感悟文本

1.從疑問入手,要求學生找出衛飛教射時說的三句話,分別理解句意。教師板書歸納:盯 視小若大 成功。

2.分段研讀

精讀第二自然段

(1)齊讀本段,根據“飛衛說的話”和“紀昌的練習”兩個意思劃分層次。

(2)由個別學生嘗試朗讀飛衛說的第一句話,要求讀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媒體運用:出示(飛衛    對紀昌地說:“你要想學會射箭,首先應該下功夫練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要求孩子在橫線上添上“嚴肅、微笑、漫不經心……”等詞語後個別表演讀,並且爲自己個性化朗讀作解釋,同伴評價。

(3)齊讀“紀昌練習”部分。讀後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對人物的評價等感悟內容概括成簡短批註後和同伴交流。

(4)情境評價:請學生以不同的身份來評價紀昌的學習。參考身份:飛衛、鄰居、妻子、路人……

(5)再讀本段後藉助翻譯文言文指導背誦。

媒體運用:出示《列子 湯問》中相關部分:(紀昌歸,偃(yǎn)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zhuī)未倒眥(zì)而不瞬(shùn)也。)要求學生嘗試翻譯。

遷移學法,自學第三段。

(1)教師提出自學要求:自由讀——批註——朗讀——翻譯背誦

(2)學生自學後彙報。彙報內容:個性化朗讀飛衛的第二句話、解釋自己的批註、針對相關文言嘗試翻譯。

(說明:此環節教學非常強調孩子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如:加語氣詞朗讀、自讀批註、變化身份評價等設計都是爲了充分展示個體不同的閱讀感悟。文言的翻譯起到拓寬知識面、輔助背誦的作用。另外由於二三兩段在寫作結構上相似,故提供給孩子遷移自學的機會,也使得孩子在此環節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略讀第1、4、5自然段,討論歸納寓意

1.個別試讀飛衛的第三句話:你就要成功了。

2.解疑:抓住“能手”,聯繫前文理解“成功”。

3.評兩個“能手”:飛衛善教、善射;紀昌善學、善射。

4.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體驗。

(說明:由於前文教學紮實細膩,讀得充分,語言文字訓練到位,此時解疑可謂水到渠成。)

試教後反思:

以此案教學,孩子們進入課堂後,思維能被充分激活,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由於在設計上注意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孩子讀書、感悟、口語表達,因此孩子參與本案教學後,語言文字訓練紮實到位,閱讀的個性體驗受到充分尊重。整節課下來,通過參與各種生動有趣的說、讀、評、議的表達訓練,孩子們能對文本有豐富、獨特的感悟,能透過文字體會到文字之後蘊藏的寓意,並能將此感悟運用於現實生活之中,收穫良多。但此案設計也有兩個遺憾之處:此案對孩子的自學能力要求較高,一些層次較低的孩子在自讀、自悟環節困難較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有隨大流,做“南郭”先生之嫌;由於過於強調個性化解讀,孩子們熱情太高,課堂環節推進較爲緩慢,課堂效率受影響,不能在40分鐘內完成全案。

好課多磨。癡迷磨課的人是不會懼怕缺陷的。相反,這些遺憾正是將課“磨”成精品的突破口。但是我也深知超越別人容易,超越自己是很困難的。除了先入爲主的心理在作祟外,因惰性而產生的固執是最大的障礙,而多次磨課的經驗也讓我摸索出突破這道關隘的最佳途徑:取捨。結合試教成敗,第二案在取捨中誕生了:(下文括號內的“保留”、“新增”、“修改”爲與第一案對比而言)

第二案教學流程

一、板書揭題,讀課題檢查預習

1.教師板書課題,提示生字“昌”的寫法,同時請學生評價教師的板書。(保留)

2.採用分別突出“紀昌”、“學”、“射”三處重音的方式請多人試讀課題,並要求判斷哪一種讀法和課文寫作結構最爲接近。(新增)

(說明:學生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突出課題中的“學”字,則表示其預習充分,下一階段的初讀可以快速瀏覽形式進行,提高課堂效率;如果判斷失誤則有必要再讀全文,隨機應變。)

二、精讀“學”段,鼓勵多元、個性地感悟文本

1.瀏覽全文,找出描寫紀昌“學”本領的段落(第2、3自然段)後,集體朗讀。(新增)

2.標出2、3段中飛衛的兩句話,教師板書概括句意。(保留)

3.個別學生嘗試個性化朗讀。(修改)

媒體運用:出示(第一次:飛衛    對紀昌地說:“你要想學會射箭,首先應該下功夫練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第二次:飛衛    對他說:“雖然你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你的眼力還不夠。等到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東西的時候,你再來見我吧!”)要求孩子根據自己理解,在橫線上添上表示說話語氣的詞語後個別表演讀,並且爲自己個性化朗讀作解釋。

4.默讀思考2、3段中“紀昌練習”部分。讀後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對人物的評價等寫成簡短批註後交流。(修改)

5.情境評價:請學生以不同的身份來評價紀昌。(保留)

6.自由,個性化地讀2、3段。(修改)

(說明:此環節教學將第2、3段組合起來進行精讀指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將飛衛的兩句話放在一起,由孩子經過對比後選擇不同的語氣進行朗讀,無疑對孩子深入理解關鍵句起到很有效的輔助作用。通過對比,他們會更爲真切地感受到師傅飛衛教徒時不同的情感。)

三、略讀其餘自然段,歸納寓意

1.個別試讀飛衛的第三句話:你就要成功了。(保留)

2.抓住“能手”,聯繫前文,闡述“成功”的原因。教師講述兩人射術過人的民間傳說。(新增)

(說明: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介紹磨課時收集到的關於飛衛、紀昌出神入化的射術故事,既輔助孩子更進一步深入文本,也使得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變得更爲具體形象。)

3.評兩個“能手”:飛衛善教、善射;紀昌善學、善射。(保留)

4.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體驗。(保留)

四、佈置作業,課後拓展(新增與修改)

1.媒體運用:出示(紀昌歸,偃(yǎn)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zhuī)未倒眥(zì)而不瞬(shùn)也。)要求學生嘗試翻譯。

(說明:將段落翻譯安排至此,既是對全文的一種拓展性學習,又是對之前學習效果的檢驗。教師以“和中學生挑戰”的形式推出此翻譯文言文環節,則更增加了此設計的趣味性。)

2.媒體運用:出示(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未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氅懸蝨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兵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蝨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要求學生回家後結合原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翻譯全文。

3.背誦全文,將這個故事說給家人聽

4.寫一則簡短的讀後感

(說明:全文的翻譯難度較大,故留爲課後作業。孩子通過翻譯,對文言文中“紀昌學射”的故事有更多的瞭解,拓寬了知識面,也引領其走向更爲寬廣的語文知識世界之中。)

對比後反思

通過取捨,前案的兩個遺憾基本得以解決。因捨棄了從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的遷移自學,降低了自主學習的難度,同時也騰出時間,讓更多的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思想。但倘若能上一節長課,我仍會保留此環節,這裏因受時間限制忍痛割愛。新增與修改的多處設計凸顯了孩子在課堂上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僅體現在“教學環節的推進”“對個性化解讀適時激勵評價和牽引”“對課堂言語表達的淨化”這三個方面。特別是將文言文段落翻譯留至課末進行,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孩子對課文感知的整體性,不使文章因教學環節的設計而顯得零散。此外,通篇文言的翻譯作爲課後作業佈置,其意義在說明中已闡述清楚,但這一設計對孩子來說是否要求太過,還請大家討論、指正。

“磨”的過程是痛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時之迷茫;因腹中空空,江郎才盡時之懊悔;爲取捨做決斷時之左右爲難……這些痛,不磨怎能體驗?“磨”的快樂也是無窮的:尋着柳暗花明又一村時之驚喜;閱讀補給後短暫之滿盈;當機立斷時之快感……千般滋味,只有在反覆揣摩中才能體驗。這種伴隨着思考的痛是一種精神享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更何況是課?磨課吧,走向教學藝術殿堂的陽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