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案例分析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案例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一、背景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案例分析

1、文本解讀

蘇教版教材第七冊第三《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講述了徐悲鴻留學法國時,勵志學畫爲國爭光的故事,其高尚的精神品質較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全文的語言材料有形象支撐,並飽含情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契合。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運用了一系列準確生動的詞語,突出了徐悲鴻的高尚品格,如課文中的“潛心”深刻地表現出徐悲鴻提高畫技的刻苦精神。又如第六自然段中的“一間”、“一杯”、“兩張”這三個量詞突出了徐悲滿懷物質生活的極端清苦,還如第八自然段中的“震驚”逼真地體現了外國學生看到徐悲鴻的作品後十分驚訝的表情……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本課時可讓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語言因素。

2、教學思路

鑑於本課的兩點學習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2、藉助於對課文中語言因素的理解,體會徐悲鴻的可貴精神。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進行如下設計:着重引導學生從學習、生活兩方面來探究徐悲鴻是怎樣“更加奮發努力”的。在學第第四自然段時,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潛心”、“常常”、“一整天”等來體會徐悲鴻學習的不知疲倦;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則緊扣幾個量詞來體味他生活的清苦。通過第四、五自然段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第七、八自然段,我則抓住“優異”、“轟動”、“震驚”等詞語引導學生品味,並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進行說話練習,鍛鍊其口頭表達能力。

 二、實施

學習活動一:

師:“潛心”是什麼意思?請你想象一下,徐悲鴻潛心臨摹時他的神態、動作會是什麼樣?誰能用語言描述出來?

生:徐悲鴻兩眼緊盯着大師的作品,全神貫注地臨摹。

生:徐悲鴻的雙手不停的.在畫板上臨摹,一刻也沒鬆懈過。

生:徐悲鴻就這樣一整天一整天的畫,雙眼已深深地凹陷了下去。

……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請你想想看,他在這一整天裏會忘記了……忘記了……忘記了……?

(出示填空:他忘記了 忘記了 忘記了 )

生:他忘記了吃,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全世界。

……

師:是啊,徐悲鴻就是這樣投入、認真,這樣“潛心”地臨摹,刻苦地學畫。

自評: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在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我讓學生抓住“潛心”一詞想象,通過想象中的徐悲鴻的樣子感情語言,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象”材料,從而促使學生領會到徐悲鴻當時的那種忘我的境界。

學習活動二:

師:面對着徐悲鴻取得的如此優異的成績,那位曾對他很不禮貌的外國學生“震驚”了。“震驚”是什麼意思?

生:十分驚訝,非常詫異。

師:假設你就是那個外國學生,誰能將它表演出來?請幾位學生上臺表演。

師:誰又能把“震驚”的表情描述出來?

生:那位外國學生瞪大了雙眼,嘴張得老大。

生:那位外國學生目瞪口呆,還往後退了幾步。

生:那位外國學生嘴裏連連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師:那位外國學生爲什麼會“震驚”呢?請用“因爲……所以……”這樣的句式來回答

生:因爲他沒想到徐悲鴻會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所以他非常震驚

生:因爲他未曾料到徐悲鴻會有如此驚人的畫技,所以他非常震驚。

……

自評:

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因此,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先用表演的手段讓他們設身自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再讓他們輔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結合,使“震驚”這一較爲抽象的詞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逐漸鮮明具體的圖象,進而再讓他們理解外國學生此時心中的驚歎之情。

 三、總結

針對本次案例,我主要秉承着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展開想象,創設情境,在一系列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積累運用語言這一教學理念來設計課堂教學的。

作爲獲得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學習語言,通過本次案例的實施,讓我和學生都別有一番收穫,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領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釋,而能夠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將一些抽象的語言因素用豐富的形象材料來支撐,如第五自然段“潛心”一詞,查字典解釋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我通過調動學生進行推想、表演、用語言描述、口頭填空等種種方式,引導他們明白了徐悲鴻學畫是何其的勤奮刻苦,體會到了作者於詞句中所流露出的對徐悲鴻的深深地讚歎。(2)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當然是朗讀。反覆朗讀,可以使學生積累語言、樹立形象、體會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活動起自己的五官,效果會更好。如理解“震驚”一詞時,我就請學生自己上臺表演出這個詞的意思來,通過肢體語言給了他們最直觀的形象感受,從而較快地學習了“震驚”這一極富表現力的語言。(3)理解語言並不是學習語言的終點,只有當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實際,將所學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纔算真正地學會了一處語言。如學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鴻勵志成才的經過後,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含義。此時,我又讓學生聯繫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實際,也用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說一段話,從而最終讓學生對語言的學習達到了“讀出去、記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當然,對於本次案例的實施,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1)對課文中語言因素的挖掘還不夠廣泛、力度還不夠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優異”、“轟動”也是語言因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卻簡單帶過。(2)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文、提問的時間還不夠長、空間還不夠大,要切實將讀與領悟、感受結合起來。

總之,通過這次教學活動,我對“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語言”這一案例的研究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進一步將課堂的一切活動落實到學習語言上,加強對學生學習語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