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及反思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一、導入:恐龍的相關錄像畫面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及反思

 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學家,看到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進行些研究?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佈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該島是稍微離開南極海岸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於鳥臀(tún)目恐龍。

 三、朗讀課文,劃出文中作者針對這件事提出了哪兩個問題?

明確:1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

2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討論,並用簡潔的語言完整回答這兩個問題

注意本文用詞,並請說明相關段落

 四、發現寫作目的

通觀全篇,思考寫作目的是?

A恐龍是在南極被發現的,所以主要介紹恐龍的分佈區域。

B介紹恐龍被帶到南極的過程

C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事實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

如果學生找不出具體依據可以問:哪一句非常明確的交待了寫作的目的?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一句

題目爲什麼不直接用《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

明確:更吸引人、引起閱讀興趣

 五、作者是一下就證明了嗎?請歸納思路

  恐龍化石在南極被發現

恐龍遍佈世界各地

大陸漂移學說成立

小結:運用了邏輯順序。(板書)

六、探究

作者提出的問題爲什麼與我們想到的問題不一樣呢?他提出問題的依據是?請在課文中找出

明確:如果把——聯繫起來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表達了這個意思,學科之間的聯繫能促進新領域的發展,那麼請同學們想想,你還知道哪些科學聯繫的實例?

提示:倫琴發現射線,促進了醫學發展

這些科學的發現者都具有什麼共同特徵?

細心觀察,思考問題善於聯繫。那麼你想做這樣的人嗎?試一試

 七、實踐——

用聯繫的思維研究這段從文中抽出的話,如果你是科學家打算從哪些方面研究?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裏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着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提示:近百年來,世界上數以千計的探險家和科學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逐漸揭開了南極的神祕面紗,人類先後在南極建立起5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站,考察內容包括氣象學、冰川學、地球科學、海洋學、生物學、人體生理學及醫學等幾十個科目。

以下是幻燈片可以在學生討論後展示,學生可能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想法與科學家正在進行的不謀而合:

覆蓋南極大陸的1300萬平方公里冰蓋面積,佔世界總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冷源。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裝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卻着從赤道來的熱氣,調節着全球的熱量平衡,影響着全球的氣候。南極冰蓋還堪稱古氣候的檔案庫,科學家通過鑽探冰蓋獲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學研究和多種學科研究的極好材料。

隕石是研究太陽系內外星體歷史演變過程的珍貴樣品。它所提供的有關太陽系內外星體早期歷史演變的信息,以及行星際宇宙射線和太陽風強度的資料,如果和宇宙飛船採集其它星體上樣品提供的信息以及空間探測器測得的資料相比,無疑是既經濟又可行多了。南極大陸的隕石藏量豐富,類型齊全,其地球年齡最長,原狀保持最好,是地球上獲得隕石樣品的最佳場所。

1970年以來,英國科學家在南極站觀察到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洞,從此,南極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對人類和生物的影響,成爲世界各國科學家們南極研究的又一項重要課題。此外,由於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如同未經污染的一張白紙,是人類尋找環境本底值的最佳場所。

由於極地區的太陽輻射和地磁場與其他地區不同,使極地成爲研究高空大氣物理的極好場所,而且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條件優越,因爲南極圈內主要是陸地,而北極圈內主要是海洋。

南極洲還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居民、與世隔絕的大陸,氣候極端惡劣,低溫嚴寒,冰封雪蓋,不盡白晝和漫漫極夜交替出現,給人類的活動和生物的生存帶來很大困難。南極超靜和超淨的自然環境,必然對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這裏也是研究生物和人類適應性的理想之地。

八、總結:初識說明文

如果說優美抒情的散文是華麗的晚禮服,那麼平實嚴謹的說明文就是一件樸實的襯衫,如果說優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畫卷,那麼平實嚴謹的說明文就是一張嚴密精確的圖紙。

可能它不夠賞心悅目,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是——

學生談收穫,文體上、內容上都可以

 九、作業

請用《我所知道的恐龍》或《我所知道的南極》爲題,寫一篇小短文,介紹給大家。

課後反思:

說明文是初二學生學習的重點,這一篇本是放在第四單元的文章,常規上可以將說明語言、說明方法帶進課堂。但如果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要不要講太多系統的知識?考慮到本課不是典型的說明文範例,結合單元目標,所以我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科學研究態度作爲重點。只在課堂總結時給學生一個感性的認識:原來說明文跟記敘的文章有很大不同。從課堂反應來看,淡化文體知識的做法還是正確的。

設計是在查閱資料中慢慢完整的。

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讓學生但一回小小科學家,這樣學生才能被問題推着走,不至於覺得無聊。所以設計將課文中的第二段當成新聞,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研究問題,後來揭示作者思路後,兩者與之對照,這樣文中提倡的“聯繫”的科學思維方法就會凸現出來。事實表明,很多學生先入爲主,預習了反而不能大膽自己設想,一下就跳到了“大陸漂移假說”。所以這樣設計還不妥,不如老師在看完影片後口述,學生可能容易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對學情不夠了解,有兩個問題學生可以輕鬆答出,我卻用了兩張幻燈片。

在課堂調控上,一些問題浪費了時間,一些問題沒有展開,討論的時效性還不夠。可能是不太熟悉學生的原因,提問的範圍比較窄,很多躍躍欲試的學生沒有機會發言,應該推他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