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設計大綱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設計,歡迎閱讀。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設計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薰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導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爲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裏來,也從月光裏來,還從燈光裏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着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着雨,雨帶着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着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裏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着。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麼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變爲: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爲: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後,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

  【資料整合平臺】

感情·意境·語言——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寫作(金波)(節選)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大部分是詩。寫詩對於我寫童話,很有好處。詩的特質是抒情。能感動自己的,纔有可能寫好,纔有可能感動別人。詩抒發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寫童話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後面,作者的`感情滲透在字裏行間。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沒有了視覺,就像丟失了整個世界。我在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時候,常常緊閉着雙眼,體驗盲人那個永遠的黑夜,這使我對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們,愛他們,想給他們安慰,想激發更多的人關愛他們,並在關愛別人的過程,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種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盪,這已成爲我創作這篇童話的感情寄託和動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這樣一個難忘的場景:一個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園裏,側耳傾聽着身邊一羣同齡人在喧鬧嬉戲,雖然他也被他們講的笑話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沉默不語地側耳傾聽着,他無法參與他們的遊戲。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獨、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兒一動不動,身邊拖着長長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這情這景讓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詩《讀自己的影子》:“小時候,不識字,/總喜歡坐在那裏,/讀自己的影子,/像讀一本童話故事。//總是讀一頭黑熊,/或是幾隻很黑的小兔子,/坐臥在我的腳下,/和我有說不完的話。//直到太陽落山,/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我知道,明天/影子還會來,/還會有新的故事……”

我重溫童年的體驗和幻想,把過去和現實的兩種感受加以融合。

就這樣,我覺得一篇童話的構思逐漸清晰起來了。

在構思情節時,我既設身處地,懷着盲孩子渴望關懷的願望,又懷着一個健康人對他們同情關愛的感情。因此,我在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較側重於寫內心的感受和氣氛的烘托,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調和意境的渲染。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所以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他“喜歡聽鳥兒黎明時的叫聲,春風從耳邊吹過的聲音,連蜜蜂扇動翅膀的聲音他也很喜歡聽”。這種寫法,在作品中多處可見。

我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