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少年愛因斯坦》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

《少年愛因斯坦》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少年愛因斯坦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

  一、教學設想(學情預估)

《少年愛因斯坦》教學設計(七年級下冊)

《少年愛因斯坦》是安排在人物傳記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本文從文體上看是他傳,文章所傳的人物是外國的著名的科學家,雖然篇幅較長,但由於所傳人物是學生較熟悉、較敬佩的人,文章語言也自然平實,因此,學生對文章較爲喜歡。本文細緻而自然地敘述了愛因斯坦從1歲到12歲的學習經歷,着重凸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少年時期的一些突出特點。我們不妨順由編者的意圖,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去把握文中愛因斯坦的具體典型事例,去歸納愛因斯坦小時候的學習特點,進而去學習愛因斯坦身上具有的優秀精神品質

 二、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蒐集有關愛因斯坦的故事,選取所喜愛的,準備在課堂上覆述。

(二)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由學生講述有關愛因斯坦故事導入新課。

相關資料:《第三隻小板凳》

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上勞作課,同學們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鴨、布娃娃等等,惟獨愛因斯坦沒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師看了很不滿意,說:“我想,世上不會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了……”愛因斯坦回答說:“有的。”他不慌不忙地從課桌下面拿出兩隻小板凳,舉起左手說:“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舉起右手說:“這是我第二次做的……剛纔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還不能使人滿意,但總比這兩隻強一些。”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容

1.文章題目是《少年愛因斯坦》,瀏覽全文,文中具體地寫了少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哪幾件事情?

2.所寫的事件分別體現所傳人物哪些方面的特點?(小組討論,個人發言)

板書:

3歲:陶醉於鋼琴曲(音樂早慧)

4~5歲:迷住“羅盤”(尋求自然)

5歲:被老師認爲反應遲鈍(獨立思考)

6歲:要求拉小提琴

7歲:還沒學會說話

10歲:反對暴力專制制度(反對暴力)

12歲:閱讀書籍證明數學定理(愛提問、刻苦鑽研)

3.歸納起來看,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愛因斯坦小時候最大特點就是對科學和真理充滿好奇,愛讀書,愛思考,愛提問,愛鑽研。

4.從前邊的分析來看,本文是按什麼思路和主旨行文的?

本文以時間爲序,將愛因斯坦少年時成長的幾個小故事串連成文,揭示了積極、自主學習對一個人成長十分有利的道理。

(四)品味語言,精析文本。

1.文章在刻畫愛因斯坦時,着重在於描寫他的`“眼睛”,找出文中的這些句子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難道小阿爾伯特是低能兒?是傻子?”他們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爲從孩子那雙忽閃的棕色大眼睛裏,流露出多麼明亮的光彩啊!他那小腦袋一歪,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玩得多認真啊!可他的小嘴爲什麼不說話呢?

小阿爾伯特長得很不勻稱,四五歲時還不會說話,因此家人擔心他是低能兒,但“從孩子那雙忽閃的棕色大眼睛裏”流露出來的光彩,又給人以希望:還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

②只見他歪着頭,閃着聰明的眼睛,在那兒認真地聽呢。從那變化的眼神和表情中,顯然被其中的音樂陶醉了。難道他理解了嗎?

三歲的阿爾伯特,能夠被音樂所吸引,“閃着聰明的眼睛”“認真地聽”,並且“眼神和表情”隨着音樂而變化,說明他理解了音樂所表現的內容,表現出了他在這方面的早慧。

③父親給他一個袖珍羅盤玩,這個小玩藝可把他迷住了。他愛不釋手,把盤子轉過來調過去,可那根針仍然指北。他轉動着一雙大眼睛,尋思着,這是爲什麼呢?

“他轉動着一雙大眼睛”,寫出了小阿爾伯特雖然不會說話,可是很善於思考,寫出了這孩子與衆不同的一面。

④他第一次見到阿爾伯特時,發現這個12歲的男孩,雖然性格靦腆,但一雙棕色的眼睛卻總是閃爍着異樣的光芒,他覺得這是個不尋常的少年。

一個叫塔爾梅的大學生見到小阿爾伯特“一雙棕色的眼睛卻總是閃爍着異樣的光芒”時,就斷定這是個不尋常的少年。果然,小阿爾伯特對大學生所教的物理學表現了不可遏止的熱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對一個人眼睛的描寫可以起到表現一個人心靈的作用。

2.課文中有不少句子在結構上起承上啓下的作用,找出這些句子加以體會。

①儘管如此,這個小孩子對音樂的早慧卻使他的母親大爲吃驚。

②對音樂的早慧僅僅是這個孤僻孩子與衆不同的一個方面,加之他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又是那樣細心,致使家人覺得這個孩子有點毛病。

③在這期間,使少年愛因斯坦頭腦大放異彩的,不僅有他自身的力量,還有一種外來的因素。

④與此同時,還有一位叔叔每次來都給他講講代數和幾何。

(五)拓展延伸

1.你對少年愛因斯坦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這給了你什麼樣的啓示?

2.本文在突出愛因斯坦時,善於畫他的“眼睛”,請你給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畫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