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最大的麥穗》說課稿彙總

《最大的麥穗》說課稿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最大的麥穗》說課稿1

《最大的麥穗》說課稿彙總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主題篇中的第二篇《最大的麥穗》。本單元共安排了3篇文章——《天遊峯的掃路人》《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意在讓學生通過一些人、事、物領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導向。《最大的麥穗》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裏摘一顆最大的麥穗,但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二、說學情

有了六年學習生活的的積澱,學生對生活有所體驗與感悟,思想開始向成熟發展,正是引導其明事理,辨是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時期。通過六年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就本文來看,只要孩子們稍稍用心預習,就能概括出事情的主要經過,並且找到在結尾點明的哲理。但課文以小見大,思想性很強,真正內化理解,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的,再加上生活經驗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景象,僅憑想象也是很難以深刻感受。

 三、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以及對本課教材的理解,保證學生“讀、寫、說”三種習慣的養成,我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的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壟”,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今天我重點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聯繫實際,說說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必須善於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聯繫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的”這句話的理解。

 四、說教法與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結合本文借事喻理的特點——敘事簡潔,說理深刻,這節課我們採用目標教學法,以“自主學習”爲基礎,以“合作學習”爲中介,以“相機點撥”爲重點,組織學習活動。學生則通過“讀—畫—悟—批—讀”的方法,細讀品味,運用抽絲剝繭式的演繹思維,用自己的經驗去兌換文中的道理,“走進教材”再“走出教材”,教學合一,自主暢遊在《最大的麥穗》這座精神家園中,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互生。

五、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師:多媒體課件。生:1、蒐集蘇格拉底的有關資料(用以擴大預習範圍,降低難點、激發興趣、瞭解背景等)。2、蒐集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明確目標。

同學們,走過耕耘的秋,歷練的冬,成長的春,迎來收穫的夏。瞧!地裏全是沉甸甸的麥穗!這不,蘇格拉底帶着弟子們來這裏尋找——最大的麥穗。(隨即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導入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明確本節課目標,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要求。學生學有目標,聽有方向,便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第二環節:探究釋疑,讀文悟理。

1.事情起因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三處有關蘇格拉底的語言描寫。

課件出示第一處語言:“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學生齊讀後交流:如果讓你指導大家朗讀,你會強調那些部分?也就是讓學生明白蘇格拉底提出的兩點要求是什麼。

(設計意圖:語文的學習過程就是品讀、感悟的過程,不光要品味文字面意思,更要讀懂文字背後的所蘊含的意思。在這裏我讓學生說出對這句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說出文字背後意思。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文字所包含的意義。)

2、事情結果

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然後直奔結果。蘇格拉底一行的尋找麥穗計劃如願以償了嗎?然後學生瀏覽課文,找出能證明自己觀點的句子,交流後教師歸納板書:兩手空空。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的並解除疑問的過程。這樣設計沒有拘泥於文本的順序,打破文章結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

3.探究經過

(1)帶着疑問:“地裏滿是沉甸甸的麥穗”,弟子們爲什麼會“兩手空空”呢?學生按提示精讀第三段——弟子們在摘麥穗時的表現。邊讀邊思,邊思邊批,然後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閱讀應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個環節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又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你能猜一猜弟子們當時的感想嗎?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運用想象來填補課文空白處,給閱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突出弟子猶豫不決以至錯失良機,到底弟子怎麼想,學生感悟各不相同。)

(3)學生充分交流後,老師進行歸納總結,然後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男女讀、換角色讀、師生合作讀,體會弟子們兩手空空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生在角色互換中自然地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行閱讀,使得閱讀出現“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

(4)如果你是麥地邊的一個過路人,當你看到弟子們這樣的表現,請針對他們的心理活動,給他們提個醒。

(設計意圖:找出弟子們錯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文本解讀品味的過程,換了一種方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的興趣。語文學習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旁觀者的身份給弟子們提建議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過程,是對文本個性解讀之後情感的抒發過程。)

4.道理感悟

課件出示:蘇格拉底的第三次語言描寫,學生默讀思考“有一穗是最大的”與“最大的麥穗”是不是同一穗?爲什麼?

(設計意圖:古人曾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測喻爲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因爲唯有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學生沉默思考,雖然使課堂“一時寂靜”,但卻由此而激活了自身的思維、抒發了自身的感受、展示了自身的個性,這一做法真是既務實有效,又返璞歸真!)

5、人生感悟

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格拉底僅僅在說“麥穗”嗎?他分明是在向弟子們將講人生哲理呀!課件出示最後一個自然段,學生按提示默讀思考。

(1)“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老師示範理解 )

(2)我要做一個____的人。

(3)總結:我們只有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踏踏實實地幹好每一件事,纔能有所收穫。

(設計意圖:通過對這段文字的品讀,學生已經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師的示範理解降低了學生聯繫實際交流心得的難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通過交流有關把握機會的事例,讓文本與學生之間產生心靈撞擊,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產生情感共鳴,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教學難點自然解決。)

第三環節:讀寫結合,達標檢測。

1、想一想:

《最大的麥穗》講的是蘇格拉底讓弟子們_____,結果弟子們_____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寫一寫:(二選一)

說一件“失去機會”令自己遺憾深深的往事,努力細緻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說一件“把握機會”令自己非常欣慰的往事,努力細緻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在這節課上所得到的收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生在字裏行間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感悟與創造性理解。同時既是對文本的再次回顧,也是本節課重點難點解決的反饋,體現了高效課堂。)

第四環節:名言欣賞,積累昇華。

課件出示“機遇”的相關名言,學生閱讀積累。

(設計意圖:讀名人有關機會的名言既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又是課外積累的好機會。老師在學生表白心聲中送名言,不僅激勵學生用名言鞭策自己,並積累名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底蘊。。)

 六、說板書設計

16 最大的麥穗

東張西望 兩手空空

抓住機遇

(一課板書就是一篇微型教案,也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應提綱挈領,點明中心,本節課板書簡潔明瞭,概括中心。)

  《最大的麥穗》說課稿2

  說教材: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通過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着重讀好蘇格拉底說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記本課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3、聯繫實際說說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4、領悟“必須善於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說教法學法: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是是運用聯想,借事說理。所以教學時應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發人深省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文章最後一段話,要讓學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麼?“最大”的“追求”又指什麼?爲什麼拿在手中的纔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時採用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舉例來正反印證。

對於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採用分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義。

課文最後一小節要求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學生主要是採用讀書感悟、小組合作討論、舉例說明的方法學習課文。

 說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簡介蘇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課題,質疑激趣。

二、初讀課文

默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

指名分段朗讀,檢查自學效果,正音,理解課文脈絡。

四、精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蘇格拉底與弟子們說話用什麼樣的語氣?你認爲可以用什麼詞來表示?爲什麼?

2、指名分節讀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畫出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動作、神態的句子。

探究、交流:

從“看看”、“用心地挑挑揀揀”中體會到什麼?從“埋頭”、“低着頭”中體會到什麼?從“搖了搖頭”、“又……搖”、“摘了……扔掉”中,你又體會到什麼?

他們爲什麼會這樣?他們因何不願過早地“定奪”,不下決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點品讀,感悟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話。

3、全班齊讀第三段(第7自然段)。

劃分層次,分析各層次間的關係,抓關鍵詞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總結全文

六、佈置作業

注: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進行。

我的感悟:

語文課上,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爲對學生而言,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唯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主追求“‘讀’佔鰲頭”而努力!

本課的教學步驟比較簡約,但始終把握三個原則: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理解並打上鮮明的印記。

2、放飛個性。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爲“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樂!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