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最大的麥穗》評課(彙編)

《最大的麥穗》評課(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最大的麥穗》評課【1】

《最大的麥穗》評課(彙編)

今天,有幸聽了《最大的麥穗》一課,收穫頗豐: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很簡約,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課堂流程卻如此富有詩意!我想,正是由於老師精準地掌控了“生成”、“對話”、“情感”等優課“樞紐”,才引領學生一起進入到了曼妙絕倫的境界。從她的極具個性、極具魅力的教學之中,似乎可令我們有如下的思考和啓發: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讀解並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個性放飛。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爲“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的確,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諦聽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蟲蟻鳥獸的歡歌、雲裏風裏的消息;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

  《最大的麥穗》評課【2】

今天聽了周老師的〈〈最大的.麥穗〉〉一課,再想想前兩天在實小聽的課,我覺得周老師的課不比那些名師差,就這節課我以爲有以下幾個亮點:

1、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讀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在這點上,周老師做的很好,指導朗讀有針對性,如:學習蘇格拉底說的第二句話,周老師啓發“你能讀出洪鐘一般的聲音嗎?”“面對嘲笑,弟子們的心情你能讀出來嗎?”“讀蘇格拉底說的第三句話,把你的感受寫在臉上”,如此富有啓發性的言語還有很多……

2、小學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字詞句的訓練,教者緊抓住這種訓練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訓練,如:蘇格拉底對弟子們()地說,讓學生針對那一段的內容填入適當的詞語,這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挑戰。

3、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學生付出了四十分鐘的時間來學習這篇課文,他們的收益是: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文章內涵:要抓住眼前的機遇。

4、作業具有針對性,高年級閱讀教學,很注重讀寫結合。周老師在最後給學生留了個作業:寫一寫學完這篇課文後的感受。

不過,針對這節課,我有三個小問題想提出來與周老師共同探討:

1、如果把開始的“學生讀課文”的板塊去掉,這節課是不是顯得更完整?

2、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學生讀得不到位,你一種反問的語氣評價:“洪鐘是這樣的聲音?”有點讓學生不好意思,教師的話語應該是親切的,哪怕是帶着反問的語氣,你說,對嗎?

3、最後你讓學生把理解寫到相對應的文字旁邊,在學生寫好後,是不是該請兩個學生讀讀自己的所寫,以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最大的麥穗》評課【3】

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就意味着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解讀文本。閱讀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以新奇感、神祕感、無畏感走進一個個文學“迷宮”,邁進一座座文學“殿堂”,探索一塊塊文學“新大陸”,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因文而異,適當地切換閱讀視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隻需獲得作品的原義;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獲得交往的意義;如果把目光投向學生自身,那理所當然是爲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學生每一需要的具體滿足,都源於對文本中相應精神因素的探究、佔有和享用。這些精神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實現,恰恰是學生向健全人格發展的條件。引導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對課文涵詠、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

在《最大的麥穗》教學中,蘇格拉底以麥地當教室,以麥穗當課本。馬老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而是讓學生體驗,悟出人生的道理。講得少,引得巧,效果好。這些都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成果。當然,學生個性化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錯誤,但畢竟比那些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的觀點好得多。

在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要學會容忍學生錯誤,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複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着說一句錯誤的話。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爲重要。正確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要義還在於:讓學生從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習慣於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進而造就他們寬廣的胸襟,培養他們民主的性格。

  《最大的麥穗》評課【4】

一、多角度解讀文本。

最欣賞施老師課堂上的一句話──“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解讀意味着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解讀是不同的教育境界。在體會蘇格拉底這堂課所帶來的人生啓示的同時,教師讓學生去體會“蘇格拉底的教育方式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作爲教師,就應該有高瞻遠矚的大文本解讀觀,引導學生多角度、全面地審時度勢,看待問題,多一些發現的精彩,多一些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那我想,施老師這麼問,因爲蘇格拉底實在是一位太出色的教育家。如果課堂上再多追一個蘇格拉底的例子或故事,瞭解下蘇格拉底會更好。

二、方法授予寫批註。

在完成補充習題第二題批註感受前,施老師說,你可以用例子說明,引名言哲語,或者記錄個人感受,把這段批註感受寫好。坐在我旁邊的那個男孩子就先引名言後記感受,我讀過去發現,這樣理、據、感交融,使這段話不但感受真切,更讓說服力陡增。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爲孩子的批註空洞而困惑茫然,今天我也算學了一招。

三、堂內作業重實效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把握眼前的機會這一道理簡而明。教師將幾道對學生來說是難點的習題放在課堂上解決,高效低耗。我觀察了一下週圍的孩子,正確率很高。而且我想老師們都有體會,堂內作業質量與堂外作業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可以放在課堂上解決。

四、個人觀點:

可能限於課堂容量,我感覺施老師對孩子牽得多了,放手讓孩子自主品讀、小組的合作少了些。對於課堂難點“最大的一穗”似乎沒有用相應比例的時間來帶領孩子研討,我覺得稍有遺憾。

總之,周老師的這節課讓我收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