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古詩《石灰吟》優秀教學案例

古詩《石灰吟》優秀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案例背景:

古詩《石灰吟》優秀教學案例

負責教學的校長晚上8點半打來電話,說教研室的特級教師楊獻榮老師第二天要到學校聽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課。我是備課組長,況且從教14年以來,還從未被特級教師聽過課,這樣的機會怎可錯過?因此欣然接受。

正好教到古詩《石灰吟》,就教這課吧。上次正好參加市“輕鬆、高效、有創造”地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感受頗深,我就朝這個方向努力,上一堂紮紮實實的語文家常課。

 案例介紹:

 一、導入:

1、先後板書:志、詩言志、託物言志,問學生是什麼意思?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言志、託物言志的詩。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寫的——(學生齊讀課題《石灰吟》)。

  二、解釋題目:

  1、“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有讚揚、稱頌的意思。

2、你還知道帶有“吟”的詩題嗎?(《暮江吟》、《遊子吟》等)

  三、指導熟讀詩文:

1、師範讀《石灰吟》。

2、“焚”是生字,前鼻音(學生讀一讀),字義,寫法(上下結構,雙木“林”,師範寫,生也認真地寫一個。)

3、學習古詩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讀好詩,讀準每個字音,將詩句讀正確、流利。(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4、讀出節奏美,就要體會在哪兒停頓,並能做到停而不斷。

(1)、學生自讀體會。

(2)指名讀,師略加指導。

(3)齊讀。

  四、理解詩意:

1、請同學藉助註釋,試着理解詩意,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地方,註上記號。

出示:

錘:敲打。 擊:撞擊。 若:好像。 等閒:平常事。

2、同位互相說說。

3、集體交流,師隨機指導。適當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時加上關聯詞(如:即使身體粉碎變成石灰,也不畏懼。因爲,它要把潔白乾淨的石灰留在人間。)

  五、體會詩情:

1、詩中“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這三個詞寫出了石灰生產的過程,從這三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教師邊說邊在這三個詞上用紅筆畫上紅線。)

(1)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石灰生產過程的艱辛、困難重重、歷經磨難。

(2)師或學生簡單介紹石灰製造的過程: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樣,將石灰石放入石灰窯中與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燒,就變成了生石灰。經過烈火的焚燒,它的主要成分發生了變化,這時的外形仍像一塊塊石頭,但渾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生石灰放進水中,水立即沸騰起來,像燒開的水一樣。經過這次沸騰後,又變成了熟石灰,模樣也由石頭外形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這時,把熟石灰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們看,我們教室的白牆就是石灰水粉刷出來的。

(3)有感情地讀好這三個詞。(指名讀,詩指導,齊讀。)

2、“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它全然不怕,因爲目的只有一個——“要留清白在人間”

3、(師)用紅筆圈出“清白”,問:你怎麼理解“清白”的?

(1)石灰潔白乾淨的外形。(2)不怕犧牲、樂於奉獻的精神。

4、讓我們帶着對石灰的敬佩、歌頌之情,再讀這首詩。

5、說一說你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具有石灰精神的人,說說他的事例?

6、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有所思,便吟誦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那時,于謙剛好十二歲。

看到此情此景,出現在於謙眼前的難道只是石灰產生的過程嗎?他彷彿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一位奮鬥者,歷經艱辛,終於實現理想,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境界。)

此時,他已暗暗爲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標,人生追求。他立下了什麼志向?

6、現在,你們明白了詩言志、託物言志的含義了嗎?

7、補充資料:是的,于謙發憤苦讀,走上了爲官的道路,他爲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爲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因此,超重陰險貪婪的傢伙恨死他了,他們密謀策劃,等待時機,挑唆皇帝,殺害了正直無私的于謙。(圖文並茂老師或學生介紹他一個最感人的具體事例,讓于謙的形象更鮮明地留在孩子們心目中。)

真是詩如其人,《石灰吟》就是于謙一生的寫照,讓我們一起慷慨激昂地再次吟誦這首詩。

8、石灰被用在建築上,它留給人間的是潔白乾淨的牆;石灰那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顧,它給予我們精神上的啓示——要做一個堅強不屈、純潔高尚的人。而於謙正是像石灰一樣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讓我們記住于謙,記住《石灰吟》。練習背誦《石灰吟》。

 六、作業:

 板書:

石灰吟

錘、焚、碎

石頭——————﹥石灰

(堅貞不屈、要留清白)

  案例分析:

所謂“高效”就是指學生花費精力少一點,收穫多一點,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一、準確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課應讓學生學到什麼?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語文實踐活動。本篇案例中設計了多處語文實踐活動:1、指導學生朗讀詩,做到了三步走:① 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②有感情地朗讀詩。③體會了詩情後的背詩。宋代的朱熹更是進一步提出讀書成誦的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即曉其義也。”《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習古詩文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我想這節課已努力做到了這一點。2、依據註釋、結合生活經驗自學詩,弄懂詩意。教師要講學生需要講的地方,講比較生疏的字詞,如在指導理解詩意時,我先將幾個生疏的,學生不懂的字詞的意思出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如:“錘,敲打。 擊,撞擊。 若,好像。 等閒,平常事。”接着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同位互相交流,集體交流,指名說詩意,啓發學生用上關聯詞,並用激情的語言將詩句間的聯繫變現了出來,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學生在充分的實踐中培養了理解、表達,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重視了語文教材的解讀和運用。

1、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詠物抒懷,通過對潔白石灰的描述和讚揚,表明自己爲國家建功立業,不畏艱險,縱有千辛萬苦也視若等閒的大無畏精神和爲人處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如何讓學生快速走近文本?課的開始,板書“志”、“詩言志”、“託物言志”讓學生理解,接着告訴學生《石灰吟》就是這樣的一首詩。先理解古詩的表現手法,有利於孩子走近文本。

2、四行詩也有關鍵詞:“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讀好這三個詞,理解了石灰的精神,就像一把鑰匙,開啓了學生心靈的大門。形象是最感人的、最能打動人的。石灰的精神、內在品質留在了孩子心中。

本節課努力踐行,真正做到了“輕鬆、高效、有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