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蟈蟈與蛐蛐》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1

【知識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能力目標】

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教育目標】

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後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七、知識概述

八、重點知識介紹

《蟈蟈與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歌頌大自然美如詩歌,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緻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爲前後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來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並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繫起來,生動地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恆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着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理解與賞析】

詩人以精細的觀察,抒寫了夏日郊外的蟈蟈和冬夜爐邊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開頭疲於暑熱的鳥兒,其實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正是秋季(可參看濟茲的《秋頌》),況且,春秋兩季正是百鳥爭鳴,千蟲歡唱的黃金時節。這樣,實際上詩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聲不絕的規律,從而讚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美。這種美是永恆的,“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這首小詩很富於田園詩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兩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籬笆和濃陰,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溫暖的爐邊,把人自然引入靜謐安詳的境界。這時傳來的蟈蟈和蟋蟀的聲音,更襯托出環境的幽靜,真可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收到以動襯靜的效果,能喚起人一種親切的回憶。爲了適於表達主題,詩人採用了冬夏對比的手法,然而,由於夏冬兩種境界之情調十分相似,加上詩人明寫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蟈蟈的巧妙聯想,使全詩渾然一體,毫無割裂之感。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我國民間藝術寶庫裏戲曲京劇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2、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3、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能力。

教學重點:

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教學難點:

歌曲的第三樂段。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蟈蟈和蛐蛐》

1、導入

師:在我們國家,曲藝和戲曲是兩種很受歡迎的藝術種類,其中曲藝和戲曲又包括很多表現形式。誰知道曲藝包括那些表現形式?

生:相聲、快書、快板,大鼓等。

師:那戲曲又包括那些劇種呢?

生:京劇、粵劇、秦腔、河北梆子、豫劇、評劇、越劇、川劇、黃梅戲等。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首歌,這首歌的曲調汲取於北方戲曲和說唱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是一首非常有趣的一首歌,大家一起來欣賞這首《蟈蟈和蛐蛐》。(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直接以曲藝及戲曲的形式導入,簡單明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教師範唱

師:歌曲講述了什麼內容,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講述了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它們倆互相比說大話,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做事,不能浮誇,做一個誠實的人。

(設計意圖:德育滲透。)

3、自主聽唱

(1)學唱第一樂段

師:歌曲分爲三個部分,我們稱三個樂段,跟老師分樂段來學習。

生:(隨琴跟唱一樂段)

師:“吹牛皮”的旋律555上面的音樂符號大家還記得嗎?

生:記得,是跳音。

師:有跳音的地方怎樣演唱?

生:試唱

(2)學唱第二樂段

師:彆着急的後面有一個什麼符號?

生:二分休止符,休止兩拍。(教師指導演唱,注意休止部分)

師:這一樂段主要表現的是它們倆個相互說大話,很風趣,要唱出它們的得意勁。

生:(邊表演邊唱,注意說唱部分的狂妄語氣。)

師:老師也想表演一下這一樂段可以嗎?

生:可以

師:(可以稍誇張表演)

生:(邊唱邊表演)

(3)學唱第三樂段

(師彈琴生跟着唱一遍)

師:沒想到走來一隻大公雞前面恰當運用了一個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雞來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來。

生:(重點唱這一句)

師:下面聽老師唱一遍第三樂段,聽一聽老師唱的與大家唱的有什麼不同。(範唱第三樂段)

(設計意圖:這一樂段比較難唱,節奏型較難掌握,通過老師的範唱讓學生感受聽辯並找出自己唱錯的地方,這樣學生的印象較深,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聽辯能力,同時輕鬆解決教學難點。)

生:“一口一個把小哥倆”這一句不同。

師:老師是怎麼唱的?誰聽會了?

生:(試着唱一唱,並完整演唱本樂段)

(4)帶着演唱情緒完整演唱全曲

4、伴奏

師:現在拿起你們手中的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你認爲在哪裏加伴奏合適你就在哪裏加,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節奏型爲歌曲伴奏。

生:邊唱邊爲歌曲伴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節奏感)

師:(對錶現有創意的同學進行鼓勵,對個別同學進行評價)

5、分角色設計表演

師:以同桌爲小組,分角色爲歌曲設計表演。

生:(小組設計並表演)

師:老師這裏有兩個裝飾品,蟈蟈和蛐蛐,哪一組想到前面來展示自己?

生:(臺前展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給學生展示的平臺。)

三、拓展延伸

欣賞兩個音樂作品

1、西皮流水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師:咱們來欣賞一段京劇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京劇中有兩大腔,西皮和二黃,統稱皮黃腔。這個唱段是京劇裏典型的西皮流水唱腔,邊聽邊做動作。

生:邊欣賞邊隨教師做動作

(設計意圖:感受體驗我國民間藝術寶庫裏戲曲京劇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2、京韻大鼓唱段《劍閣聞鈴》

師:第二個作品叫《劍閣聞鈴》,是說唱藝術中的京韻大鼓。聽到自己喜歡的樂句跟着唱一唱。

生:欣賞,可隨音樂哼唱

四、評價總結及作業

1、學生自評

師:你覺得自己本節課表現的怎樣?哪個環節表現的好?好在那裏?如果不好,哪裏不好?以後怎樣表現?

生:進行自評(設計意圖: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找出自身不足及改進的方法。)

師:老師也想評價一下自己(教師自評)

2、教師總結留作業

師: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蟈蟈和蛐蛐》,也學習到了好多中國的文化知識,回家後學習一小段地方戲下節課唱給同學聽。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3、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閱讀註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爲,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隻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音步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5、理解蟲鳴的象徵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並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6、尾聲:“從蛐蛐的'歌中彷彿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三、佈置作業

1、熟讀成誦:

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2、課後練習: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初步掌握兒歌,念出“兒化”音。

2.體驗和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3.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的道理。

二、教學準備:

1.蟈蟈、蛐蛐圖片各一張。

2.電腦、電視機、轉換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兒歌內容,初步掌握兒歌,念出“兒化”音。

難點:體驗和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情景演示法、直觀感受法、設問導答法。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出示蟈蟈、蛐蛐圖片,激發興趣。

1.出示蟈蟈和蛐蛐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

師: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2只小蟲嗎?剛纔我們認識了蟈蟈,現在來看看這是誰呢?

2.師:今天蟈蟈和蛐蛐都來到了我們班,它們兩個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1)觀察蟈蟈和蛐蛐的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

2)理解教師小結,產生傾聽兒歌的願望。

出示直觀的圖片,引出主題,使幼兒更仔細地觀察蛐蛐和蟈蟈,認識蟈蟈和蛐蛐,初步感知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

二、幼兒學習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組織幼兒傾聽老師念兒歌。

2.提問:

(1)剛纔你聽到了什麼?你覺得這首兒歌有趣嗎?哪個地方有趣?

(2)蟈蟈和蛐蛐兒是怎樣吹牛皮的?聽我再來說一說。

(3)你聽“蟈蟈”和“蟈蟈兒”有什麼不同?我念“蛐蛐”的.時候跟兒歌中的“蛐蛐兒”有什麼不同?

3.小結:兒歌中唸的時候有“兒化音”,因爲這是北京人說話的京味兒。

4.指導幼兒份角色念兒歌。

(提醒幼兒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5.組織幼兒完整念兒歌。

1)集體安靜傾聽教師朗誦兒歌內容。

2)根據教師提問,理解兒歌內容。

3)傾聽教師小結,感知兒化音,瞭解兒歌中哪些部分是帶“兒化音”的。

4)與教師分角色念兒歌,掌握兒歌內容。

5)集體念兒歌,完整記憶兒歌內容。

幼兒欣賞兒歌后,通過教師提問發現用兒化音唸的不同,感知這首兒歌的京味兒,使幼兒瞭解北京話的特點。運用多種方法手段,欣賞、分角色念兒歌、集體念兒歌的過程中,使幼兒掌握兒歌內容。

三、遊戲中提升經驗,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

1.教師扮演大公雞,幼兒扮演蟈蟈和蛐蛐,進行遊戲。

2.討論:吹牛皮有什麼不好?

3.小結:我們以後都不能做吹牛皮的人不能說大話,要做一個事實求是的人。

1)分角色與教師進行遊戲。

2)說說吹牛皮有什麼不好。

3)理解老師的小結,知道不能做吹牛皮的人。

這一環節主要是結合兒歌內容,讓孩子們理解吹牛皮是不好的,要做個實事求是的人。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

《蟈蟈和蛐蛐》是一首敘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它倆相互吹捧、相互比說大話,“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誇誇,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歌曲的曲調汲取於北方戲曲(如京劇)、說唱(如快板書)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歌曲以趣味性與理論性爲一體,學生在演唱時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表現這“小哥倆”的醜態,邊唱邊表演去體驗音樂的詼諧性。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五年級學生,五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一個獨立的思想個體,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五年級學生剛好處於青春期的轉折階段,害羞、被動,而且對京劇有着固有的觀念:乏味、無趣。只有把握學生的心理,由淺入手,運用大量的音頻、視頻、示範及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聽覺、視覺刺激,提高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加強他們的參與感,才能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摒棄固有觀念,不再害怕,不再厭煩,輕鬆學習京劇。

教學方法:點拔、示範、引導、遊戲、評價、激勵、創作法等

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我國民間藝術寶庫裏戲曲京劇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2、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3、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簡單的瞭解京劇,同時學會演唱京韻兒歌。

教學重點: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準確把握歌曲中的音樂形象,唱出京韻。

教學難點:在實踐中感受、體驗京劇的韻味,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具準備:要求學生課前通過各種渠道(互聯網、教材、報刊等)蒐集相關資料、多媒體教學平臺、課件、道具、音樂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用京劇方式問好

教師用京劇的唱腔問:同學們好哇!(初步感受、體驗京劇的韻味)

導入1.導入新課

師:老師剛纔是用什麼樣的腔調和大家問好的呢?

生:京劇。(可能不會直接打出來,需要老師的引導)

師:對了。我們知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那麼你對京劇有哪些瞭解呢?我想請同學們把你所知道的有關京劇的內容說給大家聽聽,讓我們一起來走近京劇。

生:踊躍舉手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資料。

師:等學生唸完資料後,點擊課件將同學們說的知識羅列下來,給學生梳理知識線條。(課件出示)當學生回答到相關的主題時教師馬上加以詳細的說明介紹。講到動作時,教師抓住機會介紹京劇動作中的虛擬性,並請生一起模仿喝酒、開門、關門、騎馬、搖船等

講到臉譜時,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爲“臉譜”。

曲藝(說唱音樂)聆聽《故鄉是北京》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融合了戲曲中的京劇和曲藝中的快板書和大鼓的一首京韻兒歌。

師:現在我們來辨別一下我帶來的兩幅圖片。(課件出示兩幅圖片)誰知道這兩隻小昆蟲分別是什麼?

生:(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

師:這兩隻小昆蟲十分相像,就像一對小兄弟。綠色的這隻叫蟈蟈,褐色的這隻學名蟋蟀,我們北方人叫它蛐蛐。它們棲息在房間地頭,吃莊稼的根、莖、果實,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京韻兒歌《蟈蟈和蛐蛐》。(課件出示課題)

學唱歌曲

1.讀歌詞(解決歌曲中的節奏,進一步感受京劇咬字的特點,做到字正腔圓)

師:我是蟈蟈。生:我是蛐蛐。

師:我是蟈蟈兒。生:我是蛐蛐兒。(與上句對比,強調兒話音)

師:蟈蟈和蛐蛐吹牛字正腔圓。

師:我是蟈蟈。(加音高唱,鋼琴單手旋律)生:我是蛐蛐。(跟琴唱)

師:我是哥哥。(加音高唱,鋼琴單手旋律)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師:哥哥吹牛真高調,弟弟就比較低調。(強調後句音高不同)

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師生交替,字正腔圓地按節奏讀歌詞

2.輕聲跟唱(再次跟唱歌曲,熟悉歌曲,鞏固學習方法的運用,進一步分清間奏)

師:老弟們真聰明!在演唱過程中用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例舉學生所用的方法),還注意到可以用拍腿來表示歌曲的前奏和間奏,帶上這些方法來檢查下自己學會了沒有!

(播放範唱音樂)

3.跟鋼琴唱(進一步解決歌曲中音準、節奏等問題)

師:學會了嗎?讓我們跟鋼琴來演唱。

師彈單旋律,生視譜輕聲唱歌詞,間奏時拍腿。

4.跟伴奏唱(再次感受音樂,檢查學生歌曲學習的情況

師:唱得不錯,加上音樂伴奏會更好聽!來!

師放伴奏,跟唱

生視譜跟伴奏唱,間奏時拍腿

5.師範唱(通過教師的表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感受歌曲的京韻)

師:你們不僅學會了,而且有些地方還唱出了京劇的味兒,比如:(抓學生唱的好地方點評並在此體驗)。你們唱得很好,我想來PK下你們,願意給我這個機會嗎?

(播放伴奏)

6.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總結歌曲中的京劇特點)

師: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好!(預設)

師:爲什麼覺得好呢?

生:唱得有京劇的韻味兒(預設)

師:小組一起討論下,看看歌曲哪些地方有京劇的特點?

生分組討論,師巡視

7.師生交流、分段處理歌曲(通過交流及演唱,進一步感受、掌握京劇中裝飾音、兒話音、唸白、拖腔、數板方面的特點,並分段處理歌曲,實現從會唱到演唱的提升)

(1)師: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京劇的特點?

生:有動作。(預設)

教學生簡單的京劇動作

學生隨音樂模仿教師的動作(播放伴奏)

(2)師:除了動作,還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出京劇的特點呢?

①根據學生找出的樂句總結屬於京劇中哪種特點並貼出圖片(裝飾音、兒話音、唸白、拖腔、數板)

②每總結出一京劇特點,引導學生按京劇的韻演唱該段,並加入小鼓、快板爲適合的樂段伴奏

師:你們太能幹啦!正是剛纔你們找到的這幾大特色讓我們這首歌曲更有韻味兒!

沒想到走來一隻大公雞前面恰當運用了一個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雞來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來。

生:(重點唱這一句)師:下面聽老師唱一遍第三樂段,聽一聽老師唱的與大家唱的有什麼不同。(範唱第三樂段)

教師小結

1、師:本堂課你有哪些收穫?生:認識了蟈蟈和蛐蛐還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簡單瞭解了京劇;學會了一首京韻兒歌。

2、總結:談收穫及知識回顧師:京劇藝術作爲國粹已經登上了國際舞臺。在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京劇短短几分鐘的表演撼動了全世界。身爲中國人的我們更有責任把這種文化傳承、發揚下去。京劇作爲我國的國粹,有着悠久的歷史。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人將京劇元素、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創作出了具有時代性的優秀作品。希望我們同學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

[設計意圖]回顧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內容,強化學生記憶,爲日後學生的繼續深入和學習打好基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並以中華民族文化爲榮,繼而發展之,最後自然過渡延伸到地方戲曲文化的學習。

3、唱出京劇的韻味,爲我們《京韻》這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模仿兒化發音及角色的音調,嘗試用不同動作來表現兒歌內容。

2.在聽、說、看、演、玩中感受體驗京韻兒歌幽默詼諧的獨特韻味。

【活動準備】

PPT課件錄音頭飾道具若干蛙鳴筒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瞭解兒歌中角色的稱呼。

1.聽蟈蟈和蛐蛐叫聲,引起幼兒的關注。

2.看國畫風格的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小哥倆兒。

二、在看看、找找、說說中學習兒歌前半部分,發現並體驗兒歌的獨特韻味。

1.教師在節奏鼓點中,表演兒歌前半段,引發幼兒學習願望。

2.共同尋找兒歌的特點,模仿兒歌裏有趣的發音、動作。

發現帶兒化音詞眼,模仿體驗北方人說話的特點。

②發現角色發音不同,嘗試發出有粗細輕重區別的音色。

③發現動作誇張有趣,表現對應角色的`典型動作。

3.用兒化音、動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兒歌,在說說做做中感受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三、在聽聽、玩玩、演演中學習兒歌的後半部分,大膽表現哥倆吹牛的語言和動作,體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來解釋吹牛的含義,爲後半部分兒歌內容作鋪墊。

2.聽錄音,感知兒歌的句式結構。

3.看圖幫助瞭解對白含義,藉助動作提示兒歌內容,表現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樣。

4.分角色練習對話,在呼應表演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兒歌的內容和動作。

四、語言、聲音、節奏、動作、頭飾配合完整表演兒歌,體會並大膽表現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1.戴頭飾兩兩結對錶演兒歌,拍手打節奏欣賞同伴的表演。

2.教師以京韻大鼓的唱腔揭示兒歌的結局,體會幽默結局中蘊含的道理。

活動反思:

一首敘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說大話,他倆“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幼兒,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誇誇,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7

知識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能力目標: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教育目標: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後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並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後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四、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當堂做完《目標檢測》

教學課後記:

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從中體會詩歌的美,並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着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領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2、瞭解詩歌用語同散文的區別。

教學要點:

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瞭解詩歌聯想的特點。

教學進程:

一、引入新課

1、中國是詩歌的王國,詩歌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區別。今天我們要學習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感受一下外國作家筆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讀課文。(根據前面學過的讀詩的方法,請同學們在讀詩之前先給詩歌劃上節奏和重音,然後自由朗讀,注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題

1、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詩人濟慈。

2、請說一說你對“蟈蟈與蛐蛐”這個題目的理解。

3、詩人寫這兩種小動物是爲了給我們介紹它們的生活習性嗎?(回憶《綠色蟈蟈》)

明確面對大自然,詩人有唱不完的歌。濟慈敏銳地捕捉到兩種極爲平常的昆蟲的叫聲,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

1、朗讀全詩。劃出的重音處要強調一下。

2、將你認爲最能體現出詩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記號,並且在旁邊寫上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3、抽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4、小結: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喜悅之情,在朗讀時要讀出高興的語氣和讚歎

四、分析詩歌構圖的特點

1、提問詩人是怎樣描寫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樣把二者聯繫起來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這句詩的含義?

分析這道思考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瞭解作者的夜

葉賽寧(俄羅斯)

教學要點:

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認識詩人的寫景技巧、比較兩首詩寫作手法上的異同。

教學進程:

一、引入新課

1、朗讀詩歌。回憶以前學過的寫夜的詩歌。提問人們對夜的認識是怎樣的?

2、關於葉賽寧。

二、體會詩人的情感

1、問題:詩人在《夜》中主要想表達一些什麼思想呢?(學生討論後回答,老師補充。)

明確《夜》是一首優美的小夜曲,全詩着力展示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全詩雖是純然寫景,但詩人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時時流露出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出了豐富的生命底蘊。

2、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劃出節奏,標明重音。仔細體會詩句中傳達出的情感。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構思

3.通過朗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4.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

學習方法

1.誦讀法: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掌握下列字詞。

虔(qián)信顫(chàn)抖鑲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資料或網上搜索關於濟慈、葉塞寧的資料。

約翰·濟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生助理。自糼喜愛文學。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和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夜鶯頌》《秋頌》《憂鬱頌》《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詩想像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恆的美,一如溫柔、清麗而又夢幻般恬靜的月光,洋溢着和進步的自由精神和人類的崇高理想。他主張詩人以“美的夢幻”“自由的想象”進行創作,表現“永恆的美的世界”。他的詩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後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有大的影響。詩人25歲宏才初展時,就不幸與世長辭。他留下的墓誌銘是:“這裏安息着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葉塞寧(1895~1925)原蘇聯詩人。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他五歲開始閱讀,八九歲就能寫詩。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範學校。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他的詩早期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讚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後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應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於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後在精神憂鬱中自殺。

3.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

4.把你閱讀時的困難、疑惑寫下來,相互交流。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星,今天讓我們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中去走一走。(複習田園詩的知識: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爲題材),提示學生背誦《過故人莊》《歸園田居》《飲酒》等田園詩。

(二)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請一生介紹作者。

2.範讀。其餘學生聽讀,在課文裏標記節奏、重音與情感。交流朗讀體驗並進行片斷範讀。

3.齊讀。

4.提問,如果讓你給詩歌添加一個副標題,你會怎麼加?爲什麼?

(藉此問,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5.激發想象,感受畫面。

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從這首詩歌裏,你看到了怎樣畫面?用散文性的語言描述出業。

6.大自然的歌聲還有哪些?(鼓勵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機。)

如:蟬的叫聲,蛙的叫聲、樹林的鳥叫聲、風穿過樹葉的聲音、冰雪覆蓋下的流水聲

7.學生模仿課方吟誦一節詩: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三)指導自讀《夜》。

小組合作學習法。

1.小組合作配樂朗讀。(先自由練習,再配樂範讀。把握語調:輕柔舒緩,體會意境,靜謐美麗。)

2.小組合作完成以下練習。

(1)詩歌抓住了夜的什麼特點來寫?

明確:詩歌寫出了夜靜謐美麗的特點。

(2)詩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明確:詩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純然繪景中滲透着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3)比較本課兩首詩在內容和手法上的異同。

明確:內容上,兩首詩都在描寫大自然,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現大自然的生機,第二首重在表現大自然的靜謐和美麗。

表現手法上,兩首詩都運用了反覆吟誦的表現形式形成迴環復沓的旋律美。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靜襯動,後一首是以動襯靜。

三、學生小結學習感受。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設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對本詩歌的教學我旨在探索用詩歌的方式解讀詩歌。所以,在反覆閱讀詩歌的基礎上抓以下五個點來構建課堂教學:

1、從“蟈蟈的樂音”與“蛐蛐的歌兒”入手,把握詩歌語言的詩意特點,並由此引出詩歌的主旨:大自然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2、閱讀詩歌中“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兩個句子變化,把握詩歌行文的特點。

3、抓住夏天“蟈蟈樂音”中的“喜悅”與冬天“蛐蛐歌兒”中的“溫暖”體會詩歌詞語的凝練和詩意的美。

4、從詩歌的形式出發,溯源“十四行”格律詩,瞭解英國“十四行”格律詩的特點。

5、迴歸內容,提問由“蟈蟈”與“蛐蛐”你聯想到什麼?體會:詩歌,是詩人的隱喻;詩歌,會留下詩人的影子。“蟈蟈”與“蛐蛐”就是詩人的化身。

二、教學目的

(一)通過詩歌的詞語、意象、詩句解密詩歌。

(二)重點把握“蟈蟈”與“蛐蛐”兩個意象,從中體會詩人的“喜悅”與“溫暖”。

(三)通過閱讀與觀察,發現“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

(四)通過聯想,理解“蟈蟈”與“蛐蛐”就是詩人的化身。

三、教學過程

(一)熱課。

你的興趣愛好是什麼?(調試話筒,播放音樂。)

導入:同學們剛纔聽到的音樂是瑞士著名的音樂團隊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老師從剛纔的音樂中抽出了一種聲音,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

(放蟈蟈的鳴叫。)

請你說說:你聽到了什麼?

夏日裏蟈蟈的叫聲。

用“叫聲”不好,換一個優美的詞語?

“歌唱”。“聽到夏日裏蟈蟈在歌唱。”

其實,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學過一篇有關蟈蟈的文章,大家還有印象嗎?法布爾的《綠色蟈蟈》,我們來看看法布爾是怎麼描寫蟈蟈的叫聲:

“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餘的則是伴唱。”

法布爾把蟈蟈的叫聲比作“歌聲和樂段”,那麼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把蟈蟈與蛐蛐的叫聲描寫成什麼?

“蟈蟈的樂音”、“蛐蛐的歌兒”請大家從詩歌中劃出來。

請大家推薦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詩歌。其他同學思考:你從“蟈蟈的樂音”和“蛐蛐的歌兒”中聽出了什麼?

詩人無限的'喜悅、無限的生機、生命即使短暫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溫暖------

其實,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歲的濟慈與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聽爐邊蟋蟀高鳴。亨特建議,他和濟慈即興以蟈蟈與蛐蛐爲題材各寫一首詩歌,由克拉克計時。濟慈同意。結果濟慈先交卷,就是這首詩。詩人藉助炎炎夏日的蟈蟈樂音與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兒,讚頌

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與活力。(6分鐘)

(二)梳理關鍵句。

我們也回到那個奇妙的夜晚,感受蟈蟈的樂音與蛐蛐的歌兒,感受大自然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這種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體現在詩歌中一個反覆出現的詩句,請大家一齊朗讀並劃出來?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兩句詩歌,其他同學來點評一下?

後面詩句感情更加強烈。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後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們看看詩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觀察一下,譯文與原文有什麼區別?

第2個句子是沒有“呀”,這個“呀”是譯者加上去的,有什麼目的?

情感上的遞進。一是便於抒情,二是行文需變化。

那麼,我們可以把“呀”,放到第一個句子嗎?

不行。開篇鏗鏘有力表明自己立場,爲後面抒情鋪墊;詩歌講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開頭抒情。

請大家再觀察這兩個詩句,還有什麼發現嗎?

詩句後面用了冒號。這個標點符號有什麼作用?

引出下面的詩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說前面寫得是蟈蟈的樂音;後面寫得是蛐蛐的歌兒。(4分鐘)

(三)解讀意象。

(1)、解讀“蟈蟈”意象。

詩人在詩歌的前半部分藉助“蟈蟈的樂音”表達什麼情感?請用一個詞語概括。(齊讀課文蟈蟈部分的詩句)

“喜悅”(板書)

你這種感覺走進了蟈蟈的心靈,也走進了詩人的心靈。請同學把這幾句詩歌中帶有“喜悅”情感的詞語圈出來,並加以細細評點?(可以結合鳥的意象,比較蟈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因爲喜悅。

“盛夏的豪華”:交響樂,氣勢宏大,蟈蟈的狂歡。

“新割的草地”:用嗅覺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唱得疲勞”:喜悅之極,一直歌唱。

“舒適地棲息”:生活的愜意,內心的滿足。

“可喜的草叢”:草叢也充滿了喜悅。

“飄蕩”:喜悅之情油然而生。(8分鐘)

(2)、解讀“蛐蛐”意象。

蟈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兒,那麼到了冬季,萬物沉睡,大自然中的聲音消亡了嗎?

沒有。還有誰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

我們先認識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圖片)。蛐蛐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蟋蟀”。那題目能不能改成“蟈蟈與蟋蟀”?

不行。疊詞產生節奏音韻的美。

再來聽聽“蛐蛐的歌兒”(播放蛐蛐的叫聲)。結合詩句你從“蛐蛐的歌兒“中聽出了什麼?用一個詞語概括。

“溫

暖”(板書)

說說詩歌中哪些詞語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溫暖”?

“彈起”。能否改成“唱起”“發出”。辨析。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在這裏彈琴。”

(動靜結合)

“升高的暖氣”感受到冬日的溫暖。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受到那聲音/彷彿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從冬日的蛐蛐聯想到盛夏的蟈蟈,體會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帶給我們盛夏的溫暖。

(小結:)爲什麼在詩歌的結尾要從“蛐蛐”重新寫到“蟈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溫暖外,還有什麼用意呢?(討論)

詩人旨在表達“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不會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從夏天一直延續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聲不斷。(6分鐘)

(四)詩歌拓展。

(1)餘音。

至此,我們完成對詩歌的解讀:詩人藉助炎炎夏日蟈蟈的樂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兒,讚揚了大自然地無限生機與活力。但是,老師的腦海中總存在幾個疑問?

1、這麼淺顯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課本里嗎?

2、詩歌中寫蟈蟈的內容明顯多於蛐蛐的內容,這是頭重腳輕,有悖於中國傳統文學結構?所以,題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與蟈蟈”?

於是老師多次閱讀、反覆觀察這首詩歌,結果發現了一個“祕密”。老師先賣一個關子,請大家來觀察這首詩歌的結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打出詩歌完整的體例,讓學生髮表看法。)

《蟈蟈與蛐蛐》的教學設計 篇11

蟈蟈與蛐蛐活動教案已經爲大家準備好啦,老師們,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教學設計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

[教材分析]

這首歌曲調幽默詼諧,具有北方戲曲的演唱風格。整首作品以蟈蟈和蛐蛐吹牛皮這一事件爲主線,以幽默的故事情節引起幼兒演唱慾望。幼兒通過活動,不但能瞭解北方戲曲的演唱風格,還能獲得表現力、創造力和社會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由於這首歌的歌詞較長,演唱風格又是孩子們不常接觸的戲曲類型,因此要分三個課時來進行,我本次執教的是第二課時。

[活動目標]

1、體驗和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2、瞭解北方戲曲拖長腔、迴環的特點,並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的道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學會與教師分角色朗誦歌詞

2、歌曲原聲帶和伴奏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朗誦歌詞導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二、欣賞歌曲,瞭解歌曲的風格

完整聽音樂一遍,提問:這首歌有趣嗎?

哪個地方有趣?[拖長腔、兒化音]

跟我們以前學的歌有什麼不一樣?[聽起來像唱戲]

三、學唱歌曲

1、提問:這首歌是不是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師範唱,幼兒找出並學唱歌曲中說白的兩句話]

2、提問:蟈蟈和蛐蛐在介紹自己時是怎麼唱的?[幼兒學唱前四句,並總結出前三句旋律一樣,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後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問:吹牛皮是什麼樣子?[幼兒模仿吹牛皮時得意的樣子]之後換角色演唱。

4、提問: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時候誰來了?大公雞是怎麼把他們吃下去的?[幼兒學唱最後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結學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詞唱清楚。

3、自己選擇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現出得意神情。

五、遊戲中提升經驗

1、教師扮演大公雞,幼兒扮演蟈蟈和蛐蛐,進行遊戲。

2、討論:吹牛皮有什麼不好。

3、小結:以後都不做吹牛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