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教案15篇

初三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三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語文教案15篇

初三語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篇。

從語文教材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表達作者思想感情。

本課在本單元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人物分析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2、教學目標及要求

①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②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

③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3、重點難點

①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觀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②構思新穎巧妙懸念的設置

二、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共性——善變的性格

3、自主討論法

深入理解小說主題。

三、學法指導

本文在分析人物,環境時抓住一個“變”,在構思鋪排時抓住一個“巧”字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大家在初二學過一篇《變色龍》還記得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變色龍”是指誰?爲何稱之爲“變色龍?有何特點?”

明確 變色龍——奧楚蔑洛夫

特點——善變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另一個外國的作家寫的一篇也是講述人善變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2、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

3、整體感知小說,知線索

明確: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財歸來是敘事明線,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爲暗線。

情節: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節:人物態度,找出菲利普夫婦言行變化的代表句。

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遇于勒)——結局(躲于勒)

人物態度對比:

前: 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後: ↑ ↑ ↑

恐怖 流氓,壞蛋 不安

是他→流氓

↑ ↑

哆嗦打聽 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討論)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庸俗的小市

對 民,愛慕虛榮。

比 “我”一個也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說中環境描寫,各自的作用?(略)

7、小說主題討論:

金錢至上

8、發散訓練

①小說的結局怎樣?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③寫作:請以“人與人這間”爲題,反映當代人際關係的中心。

初三語文教案2

一、材料導入

課間展示閱讀材料投影,學生自讀(名字爲《讓孩子多睡會兒》)上課自然導入

二、落實重點,明確選材真實可信的範圍

1.老師引導學生一起逐步填齊24小時時間“表”:

重點內容:以“我”爲中心;

標出相應時間所在的地點;

標出相應時間接觸的人;

標出相應時間的常規活動;

補充假日部分,小表作爲補充。

2.分析圖表,小結選材範圍以及可以生髮的主題:

地點:學校、 家中、 路上

時間:11小時---12小時—1小時

主題:友情、 師生情---親情---關愛,個人意志品質的磨練

學生嘗試回憶自己寫過的作文題目所選的題材,提出並自己把材料放進表內相應內容

學生可以把三個地點發生的事情任意變化時間,社會生活接觸時間少,多數屬於所見所聞,感觸不多,不作爲重點選材範圍,可以作爲日常生活的大社會背景,而天天奮戰的課堂、天天滋養我們的家庭是生活的二十四分之二十三,隨手可以提取題材,生髮積極向上的主題。

三、 進攻難點,力求選材找到合理新角度

在“我”熟悉的領域選材,表達相應的主題,歌頌真善美,就拿到了基本分,情節語言生動一些,屬於中等偏上的作文,如果再想拿高分,就要出新。

看圖表,我們可以創新的題材已經不多,既讓人相信又是別人沒有寫過的題材很少了,可以繼續嘗試,繼續觀察,我們可以努力嘗試在同樣的主題下同樣的題材下嘗試別人沒有寫過的角度,哪怕就是一點點,也可以讓閱卷老師發現一點亮點,無形中分數就從中等又上移了一步,成爲比較優秀的作文。

1老師引領全體同學歸納所寫過的作文的選材新內容、新角度

家庭:母愛—曹倩雯作文寫媽媽悄悄看化學書(新題材)

歐陽北平寫媽媽自己下班也被雨淋了但是到家了還是給孩子送傘,結果回家後細心的孩子發現媽媽發燒了,然後大量的心理描寫,接續前文大量的鋪墊。(新角度)

個人成長----宓源 寫作業堅持與否,個人意志品質磨練

學校類:

師愛:輔導——?需要新角度

學生生病,老師揹着送醫院,題材不新,還可以不可以變換角度(個人認爲不宜大力提倡)

友情:同學矛盾---?

“我”的成績單下來了,一個同學給自己開心,自己還誤會,然後聽說這個同學也考得不好,自己通過一系列矛盾的解除刻畫人物(新角度)

社會類

關愛:張秉義---買籃球雜誌時候和遇到乞丐時的選擇,(新的角度)

張思澤--是否搭陌生人車子,被搭和要搭車兩個角度

2老師讓學生自己就同樣師愛、母愛兩個主題找新的角度

3交流、歸納

初三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②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解讀、品讀中把握詩歌豐富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1、重點:品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難點: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瞭解《詩經》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象、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美地範讀

一、教學過程:

導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懂怎麼說話。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那麼同學們讀過《詩經》嗎?

二、七嘴八舌話《詩經》

1、請學生談談對《詩經》的認識、瞭解

(PPT展示《詩經》文學常識)

①《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②《詩經》六義:

作品分類:《風》、《雅》、《頌》

表現手法:賦、比、興

2、教師問:《詩經》離我們遠嗎?

PPT展示———跟《詩經》有關的

成語

②名句

③詩詞

④名號

《詩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着我們。它的文化傳統就像空氣一樣滋養着我們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詠三嘆吟讀《關雎》

1、全班齊讀(訂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讀(讀準、體會節奏—四言二字一頓)

3、學生個讀、評讀

4、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思考: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個君子對一個淑女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四、詩情畫意譯讀《關雎》

1、吟讀詩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這首詩當成是一個劇本,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

雎鳩和鳴圖——舒緩、平正(美好,生機,歲月靜好)————PPT圖片展示

少女採荇圖——渴慕、愛慕(清新、活潑)

長夜難眠圖——憂思、惆悵(速緩、調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樂圖——喜悅、莊重(“鐘鼓樂之”語頓、重音)

2、學生想讀詩歌,展開想象以文譯讀

3、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請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文。

五、意趣盎然品讀《關雎》

引:好詩不厭百回讀,《關雎》被冠於《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大家深入品讀比詩,讀出其美。

初三語文教案4

1、說明文的類型:

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

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

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爲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2、說明文的語言:

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3、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複交叉的現象。

③.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

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

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裏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

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爲、所以”“首先、其次”)。

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準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說明對象:

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

“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中心句:

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爲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爲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見考點:

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初三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2.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3.瞭解愛情的特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

法的好處。

2.品味含義深刻的語言,瞭解愛情的特

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對待早戀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太願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教學方式:

朗讀、複述、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繁衍 剎那間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佇立 凝視 繁殖

2.查找資料,瞭解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二、導入新課:

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

三、介紹作者: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爲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爲出版,如衆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四、閱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

1.朗讀課文,注意揣摩寫信人的心理和語氣。

2.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

(父親)對此的態度。

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

25段:告訴女兒該如何對待愛情。

3.再讀課文,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或值得思考的問題,集體展開討論。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體會文中父親的形象和文章的寫法:

1.你是如何理解愛情的?

提示: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向學生闡明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

提示: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從而引出下面的問題:

1.文中的“我”對此的態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誌,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2.“我”爲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穫,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研讀課文,注重自己的體驗。

五、閱讀課文第5—25段:

(一)請同學複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提示: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

2.五十多年間,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促使那一對男女(後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麼?

提示:是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故事中爲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

提示:真正的愛情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

5.五十多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

提示:是忠誠、心靈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 爲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提示: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7.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

提示:善待愛情:以人的方式去愛。

(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爲了繁衍後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爲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

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六、品味語言: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

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

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

變成一壞黃土,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

人,才成爲真正的人。

七、延伸拓展:

結合研討與練習三,對照文章,談一談你對愛情的理解。

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繼續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鄒忌勸說齊王納諫是愛國的表現。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啓發式提問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爲了國家的前途而勇於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遊刃有餘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註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是接受、採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採納臣民的意見。

2.《戰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容。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鑑》(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範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後自己理解其內容

五.課文重點內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並板書。

1.實詞

zhāo早晨(名詞)私人,自己(代詞)朝cháo朝廷(名詞)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詞)cháo朝見(動詞)偏愛(動詞)身長,長(形容詞)修修建(動詞)整治(動詞)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爲“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爲“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爲美”“認爲……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於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後置(介詞短語後置)

欲有求[於我]也(欲[於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於市朝](能[於市朝]謗譏)皆朝[於齊](皆[於齊]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於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者也。判斷句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式標誌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學生結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第二課時

六.課文難點內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麼內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想,然後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麼?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暱)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於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讚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讚美,鄒忌態度如何?得出什麼結論?

他並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也。

5.反覆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後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論:“蔽甚”。(這裏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採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果如何?

最後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外出現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七.學習借鑑

1.設喻手法 在今後生活學習中可借鑑,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鑑,注意該詳的地方定要潑墨如水,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過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容借鑑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爲鞏固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進步。今天,我們爲實現“四化”有借鑑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全文

九.作業設計(略)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初三語文教案7

一、導入: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澆灌了禾苗,盪滌了灰塵,也浸潤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麼東西?

——雨。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鄭愁予的詩《雨說》,看看這位天空的淚水是如何給田野帶來微笑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

2、標題爲“雨說”,那麼,雨說了些什麼呢?

(雨說: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萬物的;我是在白雲的襁褓中笑着長大的;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既然“雨說,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那麼,“雨”爲什麼要來探訪四月的大地?第一節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注:齊讀第一節詩後,討論板書如下)

田圃

禁錮

種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魚塘

滯留

游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啞

調子

(暗示了社會生活的艱辛)

2、“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你們”是指什麼?說說“雨”怎樣來親近它們的?作者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意義?(重點探討:第5、7、8這三節詩。)

踩——田圃——潤如油膏

看——牧場——抽發新苗

繞——池塘——說聲好

聽——溪水——練習洗衣謠

柳條——笑彎腰

石獅子——笑出淚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復甦的景象

愛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嘩啦啦響

人(兒童)

注:(1)、聯繫上面的內容,說清對比手法的運用。

(2)、聯繫寫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認真體會第五節詩中採用擬人手法的運用並充分的聯想,說說牧場是如何的抽發出怎樣的新苗?雨是如何對魚兒說聲好?溪水是如何的練習怎樣的洗衣謠?

(4)、想象第七節詩所描繪的畫面。

(注:採用讀的形式來完成。)

(5)、第八節詩中的“旗子”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春天”僅指季節嗎?爲什麼?

(6)、討論以下的問題3。

3、爲什麼說雨在“白雲的襁褓中笑着長大”?它所說的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A、白雲——自由的象徵。

B、

(1)、雨具有返老還童之心;即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雨是帶給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萬物都像它一樣,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所以這句詩也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憧憬。

4、雨爲什麼說“來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句中的“蘋果”的含義是什麼?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注:

A、見書中句子;

B、引導學生體驗吃蘋果時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態後。點明:“蘋果”的深刻含義具有雙關語意:一是指真正的蘋果;一是指作者帶給少年兒童的自由、快樂、幸福就像甜美的“蘋果”一樣。

C、表明了“雨”的真正來意。

四、作業:

1、說出描寫春雨的詩句。(至少兩句)

《初春小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五。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處處…夜…花…”

2、以“雨的自述”爲題,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初三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會在快速閱讀中準確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2、學習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學會逐步深入地描寫內容。

3、瞭解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瞭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嚮往和平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課文較長,在短時間內快速閱讀準確捕捉有價值信息要依靠課前充分預習。

2、引導學生探究猶太精神的來由及正確認識猶太精神的價值。

預習:

1、瞭解電影《索菲的選擇》、《辛德勒名單》的情節內容,瞭解猶太民族的苦難歷史。

2、課前收集作者鐵凝資料,瞭解其創作歷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導入

1、提示單元學習主題: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要求快速閱讀文章,準確捕捉文中有價值的信息。

2、引入課文:板書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名字。

簡單介紹: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達爾文(生物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

這些人的非凡的成就是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但他們都屬於同一個民族:猶太民族。猶太民族中傑出的人物遠遠不止上述的幾位。爲什麼猶太民族會如此的優秀?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鐵凝一起通過一個在語言方面有出色成就的猶太青年去揭示這個答案吧。

3、請同學查看作家鐵凝的資料(新課程導學),回家後積累在《作家作品資料本》上。

二、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課後練習一,讀了本文後你會留有怎樣的印象,在這些印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可刪除)

三、剛纔很多同學都提到了戴維·費爾斯汀的傑出的語言才能,那麼作者在文中寫到了戴維的那些語言成就呢?(小組交流討論發言)

明確:四件事:1、閱讀中文長篇小說,2、流利的普通話,3、通過美國漢語水平高等級考試,4、還掌握了多門外語。板書:傑出的語言才能,優秀的猶太青年

四、戴維爲什麼能夠取得這麼出色的成就?(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明確:是戴維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戴維家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從文中找到相關的描述。

明確:親情,和諧樸素而有剋制,彼此關切,能細緻地欣賞對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給了戴維處世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向難題進攻的巨大韌性和耐力。

板書:和諧的家庭氛圍,愛而不溺的教育

五、說到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能。因爲智能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遠跟着你。”

1、這個故事發生在幾乎每一個猶太家庭中,我想,戴維的父母在小時候也一定講過同一個或者類似的故事,一個家庭良好的氛圍和教育能夠造就一個傑出的人才,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一個民族的衆多傑出人才呢?

(民族精神)2、作者在哪裏發現了猶太的民族精神?猶太會堂,費爾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來語說“生命”與“和平”的時候。

3、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尋找最能概括猶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討論交流)

“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着的祈禱,支撐着猶太民族不斷戰勝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難,使他們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視爲自身的發展開創更理想的環境。”

板書: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生命與和平相愛,才造就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千千萬萬個戴維這樣傑出的人物。

六、作者在猶太會堂中找到了猶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維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爲什麼還有後面的幾段文字呢?(小組討論交流)

1、最後這幾段,作者將探究發現的民族精神歸結到個人的身上,在戴維身上來印證這個結果,抒發自己的感受。

2、作者爲什麼願意相信戴維小時候的願望與生命、和平有關?

明確:因爲作者發現:猶太人經歷了苦難與屈辱具備了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使得猶太民族的智能和創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們都能把生命與和平緊緊結合在一起,那麼,我們,人類也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

3、在14段中,作者連用5個因爲,有什麼好處?明確:展示戴維成長的人文環境,道出猶太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源泉

小結:

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祖先的輝煌和千百年來的屈辱史的猶太人具備了熱愛生命與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孕育了猶太家庭和諧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造就了傑出的猶太人。作者在寫作時將這個探究的過程倒過來寫,個人——家庭——民族。這種寫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見大。

初三語文教案9

學習目的:

1、快速瀏覽課文,說出作者喜歡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2、瞭解作者的非凡經歷,說出給你的人生啓迪。

3、學會在敘述中恰當地穿插議論和抒情。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組織學生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

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瀏覽課文,說出作者大概寫了多少喜歡,作者喜歡的是那些事物。從這些喜歡,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讀讀、思思

交流、明確

3

組織交流

明確

二、理解性閱讀,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問題探討:請你根據課文說說作者“觸摸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爲一個有很多缺陷的人,她爲什麼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2

反覆誦讀文中你喜歡的詩意盎然的句子,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反覆誦讀文中詩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仿寫一段話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結合課後探究練習四以“忘我是快樂的”爲開頭寫一段話。

仿寫一段話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瞭解作者生平資料及帶給你的啓示。

第二課時

一、拓展性閱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組織

學生活動

1

學生說說海倫·凱勒不向命運屈服,戰勝殘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經歷,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啓迪。

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啓迪。

學生書面準備後,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閱讀資料

天才與苦難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

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兩項饋贈,又善於用苦難的琴絃把天才演湊到極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四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四十六歲牙牀突然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柺杖。五十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着他的機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她僅活到五十七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八次。

上帝搭配給他的苦難實在是太殘酷無情了。但他似乎覺得還不夠深重,又給生活設置了各種障礙和漩渦。她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十至十二小時,忘記飢餓和死亡。十三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着流浪生活。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它親人。

苦難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擁抱得那麼熱烈和悲壯。

其次,他纔是一位天才。三歲學琴,十二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並一舉成功,轟動輿論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是帕爾馬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爲徒。他的親身使盧卡觀衆欣喜若狂,宣佈他爲全國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而且發展了指揮藝術,還創作出《隨想曲》、《無窮動》、《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協奏曲及許多吉他演奏曲。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扎克、肖邦、司湯達等都聽過他演奏併爲之激動。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上帝創造天才的方式便這般獨特和不可思議。

命運對霍金同樣十分殘酷。17歲時,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學,21歲時,卻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霍金的人生面臨着嚴重的挑戰。如果他在命運面前軟弱一下,對自己說“算了,反正一共只有兩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裏想,反正就是一死,命運的能耐再大,最壞也不過如此。他對命運說:“隨你的便吧。”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疾病不斷地向他進攻。他的病情漸漸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縮下去,走路越來越不穩,連站也變得困難起來。爲了與咄咄逼人的病魔鬥爭,他努力鍛鍊。他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樓。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難地走上樓去。

病情不斷的加重。霍金終於站立不住,坐上了輪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動能力,十個手指中,只有兩個還能活動。1984年,他說話已經相當困難,吐字不清,說幾個詞要花好長時間。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療時切開了氣管,從此就再也沒有發出聲音,只能在心裏講話。後來,人們爲他在輪椅上安裝了一臺電腦和語音合成器。他用僅有的兩個完好的手指在鍵盤上敲出要說的詞,組成相應的句子,經過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來。他就用這個辦法,進行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

命運帶給霍金的苦難實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難以想象,難以忍受的。但命運在他頑強的挑戰面前似乎退卻了,一個兩年半過去了,又幾個兩年半過去了,他還是堅強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運的挑戰,不僅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創造。腳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飯、說話都要別人或機器幫忙,體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腦還很行。他讓助手把資料攤在小桌上,一頁頁的閱讀。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着,論證着,推理着,計算着。他思考着宇宙從什麼時候開始,時間有沒有盡頭。他發現了黑洞的蒸發性,推論出黑洞的大爆炸,他還建立了一種非常美的科學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寫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發行量達1000萬冊。他被選爲皇家學會會員,成爲只有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躋身的盧卡遜數學講座的教授。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蹟表明,人是可以向命運挑戰的。

初三語文教案10

[教材分析]: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溜鬚拍馬、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奧楚蔑洛夫的形象。選取社會生活片斷,表現尖銳重大社會問題,也即以小見大,是契訶夫短篇獨特之處。

教讀本文,應抓住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理解小說深刻的社會意義。抓住“變”這個文眼,引導深入探究,完成教學。同時充分發揮的主體作用,鍛鍊的概括性和發散性,對人物分析有一個更感性、更全面的認識。

小說主要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展開情節和表現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採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靈活開展。以編演課本劇的活動形式,爲學生深透理解文意並進行個性化創作提供平臺。

[教學目標]:

目標

1.理解、積累“沉靜、無精打采、異想天開、徑自”等詞語。

2.瞭解契訶夫的小說創作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把握奧楚蔑洛夫這個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目標

1.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2.體會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在小說中的作用。

3.領會小說的諷刺藝術。

德育目標

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培養學生做人正直、表裏如一的意識。

[教學重點]:小說用個性化人物語言刻畫奧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

[教學]:

1.誦讀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說以對話取勝,語言有顯著的特色。課文運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突顯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活潑的分角色朗讀形式,體會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變”,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問難,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同時本文是一篇諷刺小說,人物形象具有類型化的特點,分析人物性格時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奧楚蔑洛夫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說起人們眼下追求的個性寵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的,實蜥蜴中的一種叫變色龍的,它會隨着環境顏色的改變而改變皮膚顏色。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1884年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就叫《變色龍》,其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變的技能。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去了解那裏發生的故事。(板書文題、作者)

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具有世界聲譽的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革新家。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讀完。1879年入莫斯科學醫,1884年畢業後在當醫生之餘從事文學創作。在行醫過程中,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知識,積累了創作素材。他的早期創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醜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性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八十年代下半期,隨着社會階級鬥爭的日益尖銳,他的創作視野逐漸寬闊,題材愈加豐富,批判性也隨之加強。1890年。他到庫頁島旅行,進一步瞭解了沙皇專制的罪惡。1892年後定居莫斯科鄉下,從事戲劇創作。契訶夫一生寫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名篇有《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裝在套子裏的人》《新娘》等。劇本有《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等。

《變色龍》寫作於1884年,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爲了強化反動統治。豢養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爲其鎮壓人民服務。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了一層面紗。沙皇專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乾的卻是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勾當。《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助讀: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詞。

沉靜:文中指環境寂靜。

無精打采:形容不高興,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體)強壯高大。

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離奇,不切實際。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②(行爲)放蕩、沒有節制。着重於極其荒謬,令人難於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緒、氣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靈活。

恐嚇(hè):以要挾的話或手段威脅人;嚇唬。

徑自:副詞。表示自己直接行動。自顧自,任意地。

(2)選取日常生活的片斷進行藝術概括,以此來反映尖銳重大的社會問題。是契訶夫小說創作的特色。那麼,本文寫了怎樣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誰?文章又是主要採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描寫了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手指”這一案件的經過。主要人物是奧楚蔑洛夫。主要運用對話刻畫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

2.學生自讀課文,根據對小說內容的初步理解,給課文另擬一個題目。

學生可能擬出的題目是:

一個見風使舵的人

一個變化多端的人

兩面人

勢利眼的警官

3.學生全文,理清故事情節。

思考:奧楚蔑洛夫警官在處理“狗咬人”事件過程中,前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變化的原因和內容。

學生梳理、概括,教師提示:

最初:聽了赫留金申訴,不知狗主人是誰時

對小狗——野畜生,瘋狗,把它弄死好了。

對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羣中有人說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它是那麼小,它怎麼會咬着你的?

對赫留金——你那指頭一定是給小釘子弄破的。你們這些鬼東西。

第二次: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下賤胚子。

對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們絕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說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名貴的狗。狗是嬌貴的動物。

對赫留金——你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廚師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廚師說是將軍哥哥的狗時

對小狗——這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

對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學生合作探究:

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態度五次變化,那麼其中有沒有始終不變的地方?

學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在五次變色中,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徵始終不變,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師生共同歸結奧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師明確:

奧楚蔑洛夫是一個溜鬚拍馬、媚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沙皇專治統治的忠實走狗形象。

6.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四、分角色朗讀,體會形象特徵: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奧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葉爾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擔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儘量瀆出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尤其注意省略號的停頓。

3.學生分組試讀。

4 初中學習方法.教師指定學生分角色朗讀。師生共同點評朗讀表現。

五、佈置作業:

續寫課文內容。要求:警官走後又發生了什麼事。400字左右。

初三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隱匿、榮膺、一氣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鍼氈、芒刺在背”等詞語。

2.瞭解劉紹棠及其充滿濃郁民族風格和審美情趣的鄉土文學創作。

3.瞭解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岸上農村的世態人情與精神風貌。

能力目標

1.欣賞文中刻畫的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

2.體會小說中精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揣摩語言運用的高妙。

3.擴大閱讀視野,進一步理解小說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德育目標

感受小說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會小說高妙的語言運用。

2.把握人物性格,領會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

3.理解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閱讀古典小說《水滸傳》,其中那些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蕩氣迴腸。比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們學習劉紹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的鄉土作品。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紹棠,走近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人。1949年讀中學時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到河北文聯工作半年,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深受孫犁作品薰染。翌年發表成名作、短篇小說《青枝綠葉》,並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7年發表小說《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論文,被錯劃爲“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蛾眉》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讀準下列字音。

擀(gǎn) 剜(wān) 醃贊(ā zā) 到氣(dáo)

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墜地

榮膺(yīng):光榮地獲得。 膺:承受,承當。

隱匿(nì)隱藏、躲起來。

如坐鍼氈(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紮在背上一樣。

影影綽綽(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合作交流

⑴第一部分最能表現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麼事情?分析一下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表現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鬧運河灘。作者運用了外貌描寫(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動作描寫(“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兩隻叮叮噹噹響的黃銅鐲子,一陣風衝下河坡,阻擋在這幾個縴夫的面前,手戳着他們的鼻子”,“老大一個耳刮子掄圓了扇過去”),語言描寫(“不能叫你們醃臢了我們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睛!”),神態描寫(“一丈青大娘火了起來”,“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寫外,小說還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縴夫無力招架的狼狽形態來反襯一丈青大娘的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威武勇猛。

⑵ 在這篇課文中,何滿子的奶奶爲什麼號稱“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個高腳大,身強體健,性格豪爽,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愛打抱不平,這種女中豪傑的形象,與《水滸》中的著名女將一丈青扈三娘頗爲神似,所以得名。

探究質疑

1、 爲什麼爺爺號稱“何大學問”?

爺爺的外號帶有戲謔的性質。他貌似關公,脾氣性格也像關老爺一樣,俠肝義膽,仗義輕財,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爲朋友兩肋插刀。同時善於講故事,想像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因此得了個“何大學問”的外號。

2、 自從爺爺被尊稱爲何大學問以後,他在學問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說明了什麼?

看書唸書、不恥下問、咬文嚼字、拜祭文廟、自我反思、爲孫請師。這表現出他對文明進步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渴求知識而不得的貧苦百姓的心聲。

精讀品析

1、小說中寫到了哪些人物?他們各有什麼性格特徵?

一丈青大娘: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熱情正直、淳厚朴實。

何大學問:俠肝義膽 仗義輕財 慷慨豁達 好戴高帽

何滿子(線索人物):機靈頑皮、純真稚氣。

運河人民:扶危濟困 赤誠相見。

2、 小說語言具有什麼特色?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充滿鄉土氣息。

拓展延伸

1、閱讀“自從他被尊稱爲何大學問以後……難道孫兒到頭來也要落得個趕馬或是學徒的命運?”後回答。

⑴ 選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什麼?

承上啓下。

⑵ 他被尊稱爲何大學問,那麼他是不是真有大學問?(用原文回答)

可從沒進過學堂一天,斗大的字認不得三筐,而且只會念不會寫。

⑶ “他也真在學問上下起功夫來了”,這裏的“真”應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動:看書唸書、不恥下問、咬文嚼字、拜祭文廟、自我反思、爲孫請師。

⑷ 請概括選段的語言特點。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充滿鄉土氣息。

⑸ 你還在哪部作品中讀到與女主人公類似的人物形象,試分析她們性格的共同之處。

如《水滸傳》中的扈三娘、孫二良、顧大嫂。共同點:潑辣能幹厲害,有正義感。

初三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兩首詩歌。

2、明志——進一步瞭解陶淵明的人生志趣。

3、品味——體味陶淵明田園詩歌的獨特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朗讀成誦,理解詩歌中名句的內涵。

教學難點:

對陶淵明人生志趣的正確認識,體會其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不知道什麼時候,在現代漢語中出現了“考公”這樣一個詞彙。意思是指考公務員的人。古人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定律。那麼,我想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當你走入社會時,面對擺在你面前的兩條路,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1、通過科舉出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2、過着歸隱田園的生活,尋求一份怡然自得。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繁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一道選擇題,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五首》就寫於他歸隱後的一年。其中記述了他的農耕生活,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思索。今天,我們就其中的一首,來了解一下陶淵明的舍與得,從而進一步走入這位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 朗讀文章

1、 教師範讀基礎上,學生自讀。

2、 學生朗讀,教師針對字音、停頓進行點評。

理荒穢 荷鋤歸 草木長

三、 通譯全詩 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生活圖景?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南山勞作的生活圖景;雖辛苦但卻倍感恬適、滿足,洋溢着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

四、 詩歌賞析

1、找出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句。並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一下,詩中的生活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辛勤——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賞析:興,有“起”的意思。帶月,披星戴月。“晨”“月”這兩個時間名詞,揭示勞動時間跨度長,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艱苦——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賞析:道路狹窄草木繁茂,在草木中穿行,露水打溼了衣衫。這一句緊承上文中的“歸”,寫歸途的艱險。而且對露水的描寫,再次印證了生活的辛苦。

2、作者耕種的效果怎樣?

【明確】草盛豆苗稀。

賞析:“盛”和“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詩人不善農桑。“草盛”二字又與下文的“理荒穢”相照應。

3、如此艱辛,可卻是豆苗稀的結果。面對這樣一種境遇,你的心情會怎樣呢?(失落;放棄。)從這幾句的字裏行間中,能看出他的心情嗎?

【明確】樂此不疲——“荷”,即爲扛,但卻更具美感。筆調悠閒,寫出了勞動後的輕快愉悅。“帶月”就更具浪漫氣息,本是勞作一天精疲力竭,可這二字猶如神來之筆,變勞苦爲歡快,化睏倦爲輕鬆。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岡之後,心滿意得的扛着鋤頭,哼着詩句,踏着月光漫步歸家的情景。由此看出,作者心情的愉悅、自得其樂和享受。

無怨無悔——“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句詩揭示了作者心底所想,成爲全詩主旨之所在——也即使農家勞動艱辛,也仍然願意堅守田園。

4、作者爲什麼放棄舒適的官宦生活而偏偏選擇做一名艱辛的農夫?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陶淵明的成長經歷及其生活時代的情況。

【明確】時代背景——東晉末年時局動盪: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政治上施行“門閥制度”,使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

初三語文教案13

一、檢查學生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鍾”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鍾: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鬥爲一鍾.萬鍾: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爲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爲,爲(之)全句:從前爲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爲宮室之美爲之]第一個“爲”,Wei4,介詞.第二個“爲”,wei2,動詞,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三、內容結構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爲四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題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闢也”),從正面闡述,說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於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寧願赴死也不願行不義.這裏所說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於“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複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接着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裏使主題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孟子認爲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義”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爲了“義”,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子從“性善說”出發,認爲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段

本段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爲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爲“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三層(“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鍾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爲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爲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對比,指出爲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來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鍾”’,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爲什麼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種假設,可以魚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義都不捨棄,只是假設當你在遇到兩者中必取其一的時候,你當作怎樣的選擇的問題.

3. “所欲有甚於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義;不義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麼,“捨生取義”的含義是什麼?請根據下面一則孟子的語錄概括總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對於後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捨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範,成爲正義事業、正義行爲的代稱.現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捨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爲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6.課文第二段內容隱含一個什麼典故?可以用我們蒐集的哪句孟子名言來印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着“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終因遭毀謗,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着悲憤投入汩羅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捨身取義,留名千古.魯迅以筆代槍,在文壇掀起千層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動人詩句.

對於今天的我們,親歷生與義的重大抉擇也許很難得,但我們的人生不乏選擇.我們一直在選擇,謹慎地選擇.

1.模仿下面一段話,發表對選擇的感言.

選擇博愛,我們品味異樣精彩的人生;選擇回憶,我們度量往事的厚重;選擇誠信,我們暢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選擇堅強,我們感受經歷失敗後的成功的甘甜;選擇關愛,我們因幾顆心同時跳動而愉悅不已……

2.請講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選擇的故事,並談談選擇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例:一個14歲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對離婚的父母,她會選擇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選擇,因爲選擇了母親,她就選擇了富貴、選擇了澳大利亞;選擇父親,她就選擇了貧窮,選擇了中國.人人都說這太難了,可小女孩選擇了父親,選擇了含辛茹苦單獨撫養她長大的父親,捨棄了富有卻極少見的母親.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對這種艱難的抉擇,小女孩做到了無愧於心.

六、佈置作業:背誦課文完成本課點津

初三語文教案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的要素,並能抓住要素品讀小說。

2。理清故事情節,理解文章主題。

3。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1。抓住線索理情節,理解文章主題。

2。小說的線索。

教學方法:

熟讀、複述、歸納。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一、消息導入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則消息: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專電據美聯社報道,一個致力於捍衛法語免遭英語入侵的法國團體,“英語跟屁蟲學會”23日將年度“英語跟屁蟲”大獎授予了法國電信公司總裁,因爲他使用英語來命名公司產品。

大家看完這則消息有何感想?法國人一直以自己的母語爲榮,認爲法語是全世界最美的語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一羣法國人和他們的母語——法語有關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都德(1840—1897),法國小說家。1857年17歲時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磨坊書簡》,描寫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長篇小說《小東西》,反映的是法國的學校生活。

《最後一課》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剛結束兩年。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法國戰敗,當時無能的資產階級政府同德國締結《法蘭克福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東部地區,賠款50億法郎。

這篇小說反映的就是阿爾薩斯淪陷以後,當地人民在普魯士侵略者強行禁教法語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具體歷史請參見教學參考書113頁)

(由學生根據課前預習情況介紹,教師補充)

(此環節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教師指導,讓學生學會從大量信息中挑選有利信息爲我所用。)

三、檢查預習

1。 生字詞: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用投影展示)

懲罰(chéng)懊悔(ào)寧可(nìng )字帖(tiè )

捂着(wǔ )挾着(xié )詫異(chà )祈禱(qí )

宛轉(wǎn )戒尺(jiè)踱(duó )哽(gěng )

鑰匙(yào shi) 暖和(huo )思量(liang)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宛轉: 形容歌聲鳴聲高低起伏非常動聽。也寫作婉轉。

詫異: 驚奇。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

懊悔: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

初三語文教案15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覆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導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爲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爲什麼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爲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

2、李白究竟爲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3、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於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爲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爲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4、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5、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於孤獨。李白——”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淒涼孤獨的複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