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前方》 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教案《前方》 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高一語文教案《前方》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教案《前方》 教學設計

1.瞭解攝影散文,知道其特點。

2.理清文章脈絡,理解重點字詞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虛實結合、反彈琵琶

教學重點

重點字詞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學難點

寫作手法:虛實結合、反彈琵琶

教學方法

反覆閱讀,深入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請學生說一說對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衆多、貧困??)

展示照片,讓學生說說對該圖片的理解(什麼內容、怎樣的生存狀態、由此的聯想等)。

總結學生所述,歸納出共同關鍵詞,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等。 介紹照片背景: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流動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攝影師拍了這張

照片,取名爲《前方》,曹文軒先生看了之後,展開聯想與思考,寫了這篇攝影散文。(板書:

題目、作者) 介紹攝影散文:(板書:攝影散文)攝影散文是攝影文學的一種,是按照藝術創作的規

律,通過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攝影畫面的表現,運用散文語言,形象地創造生活世界、塑造人

物、抒發情感的綜合藝術形式。鑑賞時主要抓住2個特點:1.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

真的再現能力;2.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

 二、文本研習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速讀全文並思考:1.文中哪幾段直接寫照片上的內容;2.其他段落寫了什麼內容;3.全

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明確:1.直接描寫照片內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餘10段均是由照片展開的聯想以及作者的感觸

3.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1

照片切入,引出下文

中間10段展開聯想 展開聯想,抒發感觸

第12回到照片,呼應開頭

(二)研讀文本,分析重點難點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開聯想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筆,究竟寫了哪些內容,我

們來逐一進行分析。文章第一段裏講到: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說明了人們有離家之舉,

那麼人離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嗎?

明確: 3、4段)遷徙的習性 離家原因:(第2段)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第5段)外界的誘惑

(第6段)無奈的選擇

7段)前方的誘惑

剋制不住的體現:

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第3段)

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

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點出了人有離家之舉,也說明了離家的原因,接下來作者又寫了些什麼呢?讓學

生閱讀7-10段,並分析。

明確:

前方召喚

思考:“前方”的含義——理想

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擁擠不堪的車、坑窪不平的路、拋錨無法修復(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實質上”三個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從本質上說。因爲從生活現象上說,各人在生活中的情況不一樣,不

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舉的例子:坐遊艇、飛機、火車等等,但從本質上講

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

還是一場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錢的人也好,沒錢的人也罷,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是一個悲劇,那麼這悲劇又

體現在哪些地方?

明確:

總想到達目的地而不能到 理想難以實現

人的悲劇性實質(第11段) 在外思家

無法還家 精神無法寄託

還家無家

這裏面四個“家”,分別有什麼含義?

前三個是指現實生活中的家,而最後一個是指精神家園。

小結:

三個重點詞

前方:在這兒不是單純的空間概念,而是鼓舞人們前進的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這裏不單單指現實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過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實指現實生活中遮風避雨的家,又虛指人的精神家園,精神的棲息地。

三個關鍵句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人的悲劇性實質

(三)回顧全文,領悟反彈琵琶

A. 反彈琵琶

這個專題呢稱之爲“月是故鄉明”,也就是思家懷鄉的意思,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寫去前方的文章,爲什麼放在這兒?

明確:

文章表面上雖是寫離家寫遠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爲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託,追求精神家園。因此,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這裏的。曹文軒的這種寫法被稱爲“反彈琵琶”,即逆向思維。優點:突破傳統思維,立意新穎,令人印象深刻,發人深省。

B. 虛實結合

《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對照片的真實描述,還有作者的聯想。

本文中除首尾兩段是直接對照片進行描述外,還有第八段中的“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第十段中“擁擠不堪”、“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 等。

雖然作者對照片的描述雖不是很多,卻很傳神 ,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以自己充滿悲憫之情和深刻人文關懷的文字闡釋了人生哲理。這種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使這篇攝影散文沒有被攝影作品所束縛,更沒成爲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