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虞美人》教學反思彙編

《虞美人》教學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虞美人》教學反思篇一

《虞美人》是李煜的名篇,篇幅雖小,卻內涵豐富。這是李煜亡國後的作品,詞風哀婉、纏綿,抒情大膽直露。作爲一個君主,李煜是不稱職的,但作爲一個詞人,他無疑是成功的。李煜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詞作家,還是一名修養極高的藝術家。李煜的詞雖然不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但是因爲他敢於真誠、大膽地抒發內心的愁苦和哀痛,在藝術上往往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他的詞仍然不失爲精品。學習《虞美人》重在體會詞中流露的悽婉、哀怨、憂傷的情緒,學習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巧妙地將抽象的愁苦化爲具體形象的事物的抒情方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重在誦讀,用各種誦讀方法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而理解詞的藝術魅力。我結合這首詞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這課的教學。本節課的優點是:

《虞美人》教學反思彙編

一、故事導入,進入情境,並巧設懸念,讓學生很想了解這首詞。公元975年,宋兵攻入金陵,南唐後主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雖被封爲違命侯,實際上猶如囚徒一般。987年的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詞,命樂伎在寓所演唱,太宗得知後極爲震怒,賜牽機藥將他毒死。這首詞就成了李煜的絕命詞,這就是《虞美人》。一首普通的詞何以引起宋太宗的勃然大怒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賞析《虞美人》,從中尋找答案。

二、注重誦讀,以讀代講,學生可以對詞的音韻、內容有較深理解。我先讓學生讀,然後進行指導。讓學生找出韻腳,做好標記;還讓他們注意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讀出悽婉哀怨的基調。然後我示範朗讀,學生覺得這樣讀很好。接下來,我請個別同學讀,大家評比,再齊讀,他們越讀越有味,漸漸入了境。這時候是進入詞境進行賞析的最好時機。

三、賞析時,我先引導學生抓住這首詞感情的落腳點,即“愁”,然後讓學生思考;李煜有何愁,他是如何表達這些愁的。這樣就巧妙地進入對藝術手法的賞析。最後鑑賞詞的最後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學生很容易理解,這是比喻誇張修辭手法,使抽象的愁情變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

這堂課的效果還不錯,學生有學習興趣,感受到詩詞的藝術魅力,這對他們以後的學習有幫助。我的教學目標完成得也不錯。

當然,這堂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鑑賞時爲了抓緊時間,學生思考不夠充分,我講得多。

其次,提了第一個問題“李煜的愁有哪些”之後,直接讓學生思考,沒有結合文本,通過分析詞句來總結出愁的內容,這樣不實在,脫離文本,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體會李煜的亡國之痛、往事之哀和思家之苦等種種愁思。

  《虞美人》教學反思篇二

上完這節課,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對課文的設計會有很多種思路,不能好高騖遠的提出很多教學目標,只要把握其中一點進行深刻挖掘就好,踏實的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同時,指導教師在批評我的同時,也對我個人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短暫的沮喪之後,我很快調整自己,結合自己的教案和郭老師提出的意見,認真回顧了這趟不成功的試教課。

1.個人感覺這個班上課一直以來學生就是比較沉悶,是長期的學習習慣導致,所以活躍性不高也是正常的,但學生還是比較給面子,所以老師提出來的問題能夠很認真的思考回答,也基本能回答出關鍵地方,通過學生的表現說明整節課大的思路沒有錯。

2.課堂應變性還不夠,學生讀完詩歌后沒給以及時點評,所以本想以讀來帶動學生的目標沒落實。

3.對於主題的探究還停留在文本層面,沒能深入進行,引導不夠到位,主題探究單一性。

4.對於學生如何用自己的經驗來理解詩歌從而產生共鳴這一環節,沒有做好引導,學生打不開思路。

5.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導致浪費了一點課堂時間,有效性不夠,也沒有完全體現新課改精神。

我決定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完整的設計一篇教案,保留前一個教案的優點,擴充一些新的內容,讓自己的課堂有一點深度。

  《虞美人》公開課教學反思

選擇《虞美人》作爲本次公開課的初衷是,它李煜的名篇,篇幅雖小,卻內涵豐富。這是李煜亡國後的作品,詞風哀婉、纏綿,抒情大膽直露。作爲一個君主,李煜是不稱職的,但作爲一個詞人,他無疑是成功的。李煜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詞作家,還是一名修養極高的藝術家。李煜的詞雖然不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但是因爲他敢於真誠、大膽地抒發內心的愁苦和哀痛,在藝術上往往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他的詞仍然不失爲精品。學習《虞美人》重在體會詞中流露的悽婉、哀怨、憂傷的情緒,學習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巧妙地將抽象的'愁苦化爲具體形象的事物的抒情方法。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重在誦讀,用各種誦讀方法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而理解詞的藝術魅力。我結合這首詞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這課的教學。

公開課結束後,在本組教師以及各教研組長的評課中,我對這節課做了以下總結。

先來說一說設計這節課呈現出的優點。

一、以“愁”導入,把“愁”貫穿始終,讓學生反覆體會並比較。

二、各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由爲何愁引出世代背景,公元975年,宋兵攻入金陵,南唐後主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雖被封爲違命侯,實際上猶如囚徒一般。987年的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詞,命樂伎在寓所演唱,太宗得知後極爲震怒,賜牽機藥將他毒死。這首詞就成了李煜的絕命詞,這就是《虞美人》。然後引出爲何此詞會招來殺身之禍,進而帶領學生進入文本,並用反覆讀去體味。接着學生討論李煜是如何表達愁的,進而引出意象的分析,通過對意象的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李煜愁的情感。正是如此,李煜才吟出了千古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學生再次品味名句,並啓發學生從修辭等方面深入思考。最後進行課堂拓展,引入項羽,契合《虞美人》詞牌名的由來,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同爲末路王侯,爲何兩人的作品風格有如此大的差異。並由此爲小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從而結束本課。

三、師生配合默契,課堂積極活躍,學生能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思維想法。

但是本節課依然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對於學生回答“借景抒情”,沒有很好的引導,沒有很好的將之與意象的關係進行鏈接。

二、提問方式有些單一,只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待發揮,另外,提問時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個別活躍學生有重複提問。

三、對於導學案的使用方面不是很嫺熟,沒有很好的處理導學案和課件的關係,導致導學案有些被架空。

四、讀的不夠充分,要給課堂瘦身,把讀多多融入,反覆讀,一品一讀。

五、討論方面,沒有給學生要求討論的時間加以限定,如果限定,效果會更好。

六、課堂結束部分,可以放配樂演唱,這樣課堂纔會餘味無窮。

總之這節公開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特別是課改後,對於導學案的使用,是我需要重點改進的地方。相信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會逐步完善對導學案的使用,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