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二下冊《短文三篇》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二下冊《短文三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短文三篇》教學設計

  熱愛生命

人教版高二下冊《短文三篇》教學設計

  蒙田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2.注意學習課文語言,摘抄名言警句。

3.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4.要在閱讀過程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5.讀懂這三篇短文,領悟文章哲理美和語言美。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要在閱讀過程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通過文化論著的閱讀,可以瞭解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領悟文章哲理美和語言美。

(板書)短文三篇

二、明確目標

1.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2.要在閱讀過程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1)蒙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興後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啓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

蒙田出身貴族,祖上是波爾多人,他早年學習拉丁文,在波爾多市唸完中學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出,閉門讀書思考。後來,他在政府部門任職,成爲波爾多市議員,並兩度被選爲波爾多市市長。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親死後纔開始撰寫《隨筆集》。

2.關於《熱愛生命》

生命活動表現爲日常的生活,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熱愛生活。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表明自己熱愛生活的態度:“壞日子”,飛快地“度”過去;風和日麗的時候,則“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接着,作者把“哲人”與自己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態度作比較。“哲人”消極地看待生活,彷彿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而自己認爲“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是優越無比的,是值得稱頌,富於樂趣的。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如果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不正確,“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說的“糊塗人”正是如此。

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談到生命的孿生兄弟:死亡。人們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同時,“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着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所以“我們”要更加講究生活、專注於生活。作者以自己爲例,自信“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經進入老年,但還是“迅速抓住時間”,“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使自己最後“剩下的”生活過得“豐盈飽滿”。

3.文章主旨

“生命”的含義是指人的生命,具體指的是人生、生活,倡導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4.藝術鑑賞

本文在表達上有何特點?

提示:這篇文章以議論爲主。直抒胸臆,想素深刻。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對比論證,觀點鮮明而突出。兩種日子,兩種不同的度態度和方法;“哲人”和“我”不同的生活態度。這樣,通過對比,批判了悲觀厭世虛無主義的人生觀,給人以警醒,又倡導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以人以啓迪。

5.對比手法:

首先,把日子分爲兩種,一是令人不快的時候,一是風和日麗的時候;

然後,對兩種不同的日子採取兩種不同的度日態度和方法;

最後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對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對比,他們“打發”“消磨”“無視”它,認爲生命是“苦事”“賤物”;“我”認爲生命是“值得稱頌”“富有樂趣”的,是“自然的厚賜”,是“優越無比的”。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鑑賞兩位哲學家深邃的思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捕捉關鍵信息和對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2.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板書課題。

人是什麼?請問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看看帕斯卡爾關於人的思考。

二、關於帕斯卡爾。

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有一位著名的啓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國啓蒙思想家和文學家蒙田的影響。蒙田認爲思想很難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寫下來,樂事,我寫下的卻是思想逃逸了”,因爲人的記憶能力差,念頭過多,要捕捉到有價值的思想全靠運氣。於是帕斯卡爾追隨蒙田《隨筆錄》的方式,記錄下偶然閃現出的思想,並保持原貌,這就是《思想錄》。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比邏輯演繹的思想更加真實、細緻,是一種智慧而不是胡思亂想。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思想錄》中有關思想價值的一個段落,來體會其思想的光輝。

三、要求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閱讀課文,重點看看文章說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麼樣的特點?爲什麼說人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思想既然是無與倫比的東西,爲什麼又說它有缺點又是卑賤的?如何認識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一體?

師生討論問題;

①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即:人之偉大源於他擁有思想。

② 作者以“葦草”爲喻說明什麼?爲什麼要這樣比喻?

◆形象寫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擊。這樣比喻是爲了襯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爲思想,可以概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③爲什麼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爲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誌。因爲人是高於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絕對的優勢,它的優勢表現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也正因爲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裏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爲人的起碼條件。

④怎樣理解“表現爲天使的人卻表現爲禽獸”?

◆作者認爲,人的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纔會想表現爲天使;但是這個善良的願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如的邪惡,而人又常常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種邪惡。有一句老話:善良的願望優勢把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願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愛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等描繪,但在歷史上,有多少罪惡都是憑着這些善良的願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於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啊!思想又由於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啊!”這裏的“本性”和“缺點”指什麼?

◆思想是偉大的,因爲它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驚歎的、無與倫比的東西。正是它使人如蘆葦一樣脆弱的生命變得有力;使人高於其它萬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強悍的對手,成爲萬物靈長;使人擁有了尊嚴,形成了人的偉大。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時,它又是卑賤的的。帕斯卡爾認爲“慾念和強力是我們行爲的一切根源”,人們總是被許多虛幻、邪惡的慾念包圍着,它驅使人們追求享樂、追求安適、追求衣食溫飽,追求天倫之樂,人們永遠不會滿足於此,妄想得到更多得到更高的來自別人的關懷,所以思想難以超越這些虛榮而真實地生活。這就是思想的缺點。

⑥第八、九兩節反覆強調了什麼意思?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又是強調了什麼?

◆八九兩節寫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人是一個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貴的是,人能認識到他的可悲,其他萬物,譬如一棵樹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偉大的。

帕斯卡爾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嫉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膚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着人的心靈,他敏銳地察覺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東西莫過於我們在一切事物裏都發現相反性。人的偉大與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

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國王”類比,仍然強調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

四、總結:“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著名比喻,不僅確立了思想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也蘊含了帕斯卡爾對於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與激情。帕斯卡爾認爲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

五、關於《思想錄》

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反覆論述: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於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一,高貴與貧賤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的統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接近於一個真實的人。

六、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