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4篇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

教罷胡適《我的母親》一文,頗多感慨。作者的母親,一個備受生活磨難的舊中國婦女,她對“我”教之嚴,愛之慈。作者以飽蘸深情而又質樸的文字,抒寫下兒子對她的尊敬、感激,讀來確實讓人淚眼朦朧。 胡適母親馮順弟,出生安徽績溪的農村,是一個普通的女性。年輕時不幸喪夫,年紀輕輕就擔負起了大家庭的重擔,作者說“ 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調和家庭矛盾,忍辱負重,苦心經營,對兒子嚴慈相濟,言傳身教,令人感佩! 這個女人不尋常,她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的母親,她是北京大學校長的母親,而她本人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村婦。 文中有兩個細節: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着臉,咬着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着,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牀,輕輕的哭一場。……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裏,她氣的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衆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對待不同的人事,作出不同的哭泣,這裏面大有學問。受了兩嫂子的氣,母親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時,輕輕的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如果大哭,則顯得有失家長(後母)身份,不夠穩重,往後就掌管不住這個大家庭了。聽了五叔的牢騷話,她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寡婦門前是非多”,一句輕薄的話可能就惹得一身騷,事關名節,所以要大哭一場,大鬧一場。如果在這個時候輕輕的哭,就顯得懦弱好欺負,就是等於默認了自己有過失節行爲,客觀上還助長了五叔的囂張氣焰,是非常不恰當的。通過這兩個細節描寫,一方面我們感覺到胡適寫的自傳具有“實錄”的特點,真實,不隱惡,不避家醜,語言得體(旁白:宋丹丹--那傢伙,那是相當得體的啊!);另外一方面,我們感覺到這個女人實在太有智慧了,眼淚裏面所隱含的鬥爭的策略,使之成了一種的威懾力強大的武器,簡直是以柔克剛,無堅不摧了。 課堂上,讓學生比較兩處的哭泣的細節,完了,我總結道:女人的眼淚是一門藝術啊!聰明的女生要學會,聰明的男生要領會。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4篇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2

《我的母親》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爲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整個大的課堂思路是:讀母親--談母親--品母親--寫給母親。先由閻維文的一首母親導入新課,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從中深刻感悟母愛這一永恆的話題,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快進入情境。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二環節是學生對文本的讀與品及交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能結合具體事例和相關細節細細品讀母親的形像,並能較爲深刻地把握這個形像。但是存在許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教師的個性解讀缺少力度,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閱讀,深入文本,查閱大量資料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只有這樣,在課堂上纔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能力。

其次,由於學生緊張,課堂交流不夠,很多學生不敢大聲地將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分享。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環節口頭表達訓練:我最想對媽媽說

這個環節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去愛自己的母親,把對媽媽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孩子們發言不夠大膽,表達感情過於拘謹,因此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上我表現的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大膽與潑辣欠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有待提高,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與學生們一道努力去做。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3

曾有一位老師這樣說:“課不新就不要拿出來。”是的,循規蹈矩、平平淡淡的課有什麼必要給人看呢?反思我的課確有獨特之處,但與幾位優秀者相比,真的很難說出一個“新”字來。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於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爲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纔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

其次,主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並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爲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裏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4

今天第一節課學習了胡適的《我的母親》,雖然課前設計,自認爲已經很詳細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感覺到有不妥之處。

1、導入的重新設計

《我的母親》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述對母親或母愛的認識,並且帶領同學們一起誦讀一句關於母愛的名言。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爲前一段時間的學習中,感覺到學生缺少責任感和對父母社會的感恩的心,上課學習積極性差,而且不少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所以,就佈置學生讓他們回家後好好的看看整日爲自己操勞的父母,想激發學生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感恩的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意識到這樣的導入,遊離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所以就改成了引導學生一起讀單元提示,領悟到本單元第一課是《藤野先生》到這第二課的《我的母親》都是回憶性的文章,而回憶性的文章應該如何學習,回憶性文章中內容的如何計和安排,這樣的一個總結加上引導,帶學生開始學習第二課《我的母親》,明確回憶性的文章應該選擇以往的難以忘懷的事情,表現被回憶者的思想感情和品行,觀察角度多是當年的視角,不是單純的對被回憶者的評價,重點寫的是難以忘懷的典型事例,讓讀者自己體會感悟。本課《我的母親》語言平實,選取了作者童年少年的視角來寫,選取了母親的幾件令其難忘的事情,表現母親的品行。這個重新設計的導入,似乎長了些,但是與課文學習緊密相關。

2、課文學習要深入

《我的母親》的教學設計基本上是按照教參設計的,基本上解決了教參上出現的所有的難點重點,包括課後的練習題。但是這樣一個泛泛的學習,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課文的學習引向深入呢?有關母親的事情都找出,並且分析了母親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在寫與母親有關的事情時,要寫上一件表現母親有剛氣的事情呢?問題就在於這裏作者要表現的是,母親並不是一個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綿軟的人,而是因爲作爲一個後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團結團圓,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時一樣,其實母親所有的忍讓和忍耐包括對作者嚴格的教育都是源於對丈夫的深沉的愛,這種愛都發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雖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兒子在她的教育下成爲了像他老子一樣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們能如同以前的一樣的生活,她嚴格教子,她寬厚待她那些非親生的孩子。忍讓是因爲愛,嚴格也是因爲愛,胡適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一個充滿了愛的母親。這樣的一個深入研究,纔可以讓學生真正的明瞭母親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麼,纔可以真正的瞭解母親的品行,她的善良、寬厚,仁慈和崇高。

這一點在教學設計上沒有出現,就是因爲當時備課太草率,沒有真正的走進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是需要耐心而細緻的,備課更是如此。

3、在教學設計上,學生活動還是太少

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效果纔會更好,這節課,如果加上更多的學生活動,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如學生在課上完成《能力訓練》,能把課文多讀幾遍,思考問題的時候,能真正的動腦動口……

學生自有學生本身的特點,有存在的問題,不能一味的埋怨學生,作爲教師要因勢利導,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認真的全心全意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讓學生走上學習的正途上來。所謂的教無止境是也。

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