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1

  一、教學目標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

1.藉助漢語拼音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根據詩意,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題示標

(一)板題導入

1.揭示並解釋題目《登鸛雀樓》激發興趣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登鸛雀樓》

3.用課件出示教學目標。

二、小組討論,組內糾錯。

大聲讀兩遍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做到不錯讀,不漏讀。

(一)個人自學

1.學生自主學習(生按提示自學,師巡視指導。)

2.自己檢測自學效果: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後生字詞和整首詩文。

(二)小組糾錯

和小組內夥伴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輪流讀生字詞,交流對生詞的理解。

(三)班內質疑

1.檢查正確認讀生字詞

多媒體出示本課生字詞,指名讀。

(2)課件出示:多音字

盡 更

三、質疑拓展,討論總結

(一)自學自測

學生自學,認真朗讀詩文,嘗試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小組糾錯

小組輪流朗讀詩文,互說詩句的意思,互相糾正錯誤。

(三)質疑拓展

1.指名學生朗讀詩文,師生共同糾錯。

2.結合重點詞語理解重點詩句,進行朗讀指導。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指導:

(1)理解詩句學習一、二兩行。

指名讀一、二兩行。

①出示課文插圖。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太陽依傍着山巒漸漸下沉、消失,黃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羣山背後漸漸西沉;黃河水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波濤滾滾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2)學習三、四兩行。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指名讀三、四兩行。

理解:

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這首詩蘊含了什麼哲理?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背誦古詩;

2.根據對詩歌的理解,畫一幅畫。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題示標

(一)板題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有沒有李白寫的呢?(靜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板書《望廬山瀑布》)

3.用課件出示導學稿。

二、小組討論,組內糾錯。

請同學們藉助拼音大聲朗讀詩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難讀的詩句多讀幾遍,直到讀熟練。

(一)個人自學

1.學生自主學習(生按提示自學,師巡視指導。)

2.自己檢測自學效果: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後生字詞和整首詩文。

(二)小組糾錯

和小組內夥伴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輪流讀生字詞,交流對生詞的理解。

(四)班內質疑

1.檢查正確認讀生字詞

多媒體出示本課生字詞,指名讀。

2.指名讀,去拼音讀,小組比賽讀等方式進行拼讀。

三、質疑拓展,小組總結

(一)自學自測

學生自學,認真朗讀詩文,嘗試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小組糾錯

小組輪流朗讀詩文,互說詩句的意思,互相糾正錯誤。

(三)質疑拓展

1.指名學生朗讀詩文,師生共同糾錯。

2.結合重點詞語理解重點詩句,進行朗讀指導。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

交流對第一行詩的理解。

(1)指名說說詩句中關鍵字的意思。

日:太陽照:照耀(如果不這麼細緻地去分析,孩子們很可能把日和照當成“日照”這個城市來對待。)

香爐:香爐峯,廬山上的一座山峯;

生:飄浮

紫煙:紫色的煙霧

(2)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交流對第二句詩的理解。

方法與步驟同第一句。再指導學生進一步有感情讀詩句時,要引導學生品味“掛”字的妙用

交流對第三四句詩的理解。

理解這兩句詩,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後理解詩句的意思。詩意理解後要抓“飛流直下”與“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氣勢。

每句詩的意思理解完後,要回歸整體,讓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歸納總結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背誦、默寫詩文;

2.根據對詩歌的理解,畫一幅畫。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3、指導學生觀素描圖,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說說

小朋友,我們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

二、學習古詩《鋤禾》

1、出示古詩圖文:看圖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解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

鋤:鋤頭,這裏表示動作。禾:禾苗。“鋤未’是什麼意思呢?

3、講讀詩句第1句。

(l)自讀。看圖:圖上畫了什麼?

(2)看圖理解;“日當午”:太陽當頭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裏去了。

(3)這幅圖以及第一句詩說明了什麼?應該怎樣朗讀呢?

(4)小結:古詩1、2兩行寫了農民頂着烈日在內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這是詩人所看到的。

4、講讀第2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邊讀邊想;這句詩告訴我們什麼?

(2)指名說一說。

(3)指導朗讀。

(4)小結:這兩行告訴我們糧食來得不容易,這是詩人所想到的。

三、鞏固詩意,練習背誦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輕聲地和老師一起說。

3、指名說。

4.背誦表演古詩.

5.這首《鋤禾》告訴我們什麼呢?你讀了之後有什麼感想?

四、指導寫字

1.“禾”獨體字,與“木”比較,書寫時筆畫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獨體字,與”幹”、“牛”相比較.

“粒”左窄右寬。

“辛”、“苦”:這兩個字都有一長橫,要寫得穩而長。

2、師範寫‘禾、粒、辛、苦”

3、生描紅、臨寫。

教學後記:學生懂得了糧食來之不易,學會要愛惜糧食。

第二課時

一、

課前說說:

我們吃的糧食來之不易,平時要怎麼樣做?

二、指導看圖

問:這幅圖上畫了誰在幹什麼?

三、講讀詩句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這裏讀第三聲,也指穀粒.

2、體會“春——秋”、“種——收”、“一粒粟——萬顆子”的對比,感受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勞和取得豐收的不易.(指導朗讀)

3、聯繫詞句,學會擴展成語,積累成語.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精耕細作、千倉萬箱

4、可是面對一片豐收,農民爲什麼會出像詩句中的悲慘象呢?

5、學習“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閒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指導朗讀.

體會“無閒田”與‘猶餓死”的強烈對比,讓學生感受遍地豐收景象與農民怕死荒野這兩幅圖,在心中激起“爲什麼”的疑問。

7、此時此刻,你們想說什麼?想問什麼?

8、小結:農民在黑暗的社會裏受到剝削階級的殘酷剝削,過着悲慘的生活。

四.鞏固詩意,指導背誦

五、指導寫字

1、收:左窄右寬.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與平穩。

閒:“門字框”要寫得舒展些.

2、師範寫,生描紅,仿寫。

教學後記:學生對舊社會的農民的悲慘生活,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愛惜糧食,不吃剩一粒米飯。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一下《古詩兩首》教案之二,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3

  教學目標:

⒈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⒉朗讀古詩,初步瞭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⒊背誦古詩。

⒋瞭解詩的內容,體會汪論與李白之間的情意,體會母親的偉大。

  教學重點:

⒈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⒉讀背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感悟古詩所蘊涵的情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自己蒐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你知道哪些古詩?願意背誦給大家聽嗎?

(指名背誦)

你知道李白的詩嗎?願意背誦給大家聽嗎?

(指名背誦)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板書課題:《贈汪倫》學生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

⒈請藉助拼音把這首古詩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⒉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檢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讀得正確。

⒊學生再讀古詩,把你初次看到這首古詩的感受讀出來。

⒋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讀

⒈分小組,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學聽,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

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了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反饋)

⒊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制導。

⒋請一個同學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說。

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李白與汪倫之間的友情很深厚,請你讀給同學聽聽。想一想當時的情景,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

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五、學生背誦古詩。

六、檢查識字情況

⒈出示生字卡:

贈汪將欲踏潭

⒉教師抽讀,並說說識字方法。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唐代詩人“孟郊”他寫了一首古詩《遊子吟》詩人選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臨行縫衣的場面。不僅寫出了母親爲講出遠門的兒子細針密線縫製衣服的動作、情景,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母愛的偉大。

特別是最後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請同學們自由的讀詩,去感受其中的含義。

二、初讀古詩。

⒈請藉助拼音把這首古詩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⒉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檢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讀得正確。

⒊學生再讀古詩,把你初次看到這首古詩的感受讀出來。

⒋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讀

⒈分小組,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學聽,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

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了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反饋)

⒊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制導。

4、誰能說說最後一句的含義?

5、請一個同學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說。

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五、學生背誦古詩。

六、檢查識字情況。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臨寸

⒉教師抽讀,並說說識字方法。

第三課時

一、複習。

⒈認讀會認字。

⒉指名背誦古詩。

二、學習會寫字。

⒈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乘將踏桃遊郊線寸

⒉指名說詞,看誰說的多。

⒊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認爲怎樣寫纔好看。

⒋同桌說一說識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⒍教師範寫。

⒎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作業:

把學過的古詩背誦給家裏人聽。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4

  教學目標

認識“樓、依”等12個生字,會寫“樓、依”等10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並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寫的,都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由自主就抒發的讚美之情。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自由讀詩

自主識字

認讀。

讀準“瀑、布”,韻母都是“u”,聲母分別是“p”和“b”。

“盡”是前鼻音,“層”是後鼻音。

識記。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對照識字。

“樓、依、遙”都是形聲字,根據熟悉的構字部件來識記,也可以採用換偏旁的方式聯繫熟字來識記。

“欲”組詞“慾望、食慾”識記字義。

“層”,看看插圖,這鸛雀樓一層疊着一層,數數有幾層。

“爐”,從“火”從“戶”,表示家裏盛火的器具,聯繫生活想一想見過哪些爐子——煤爐、微波爐。可將“爐”與“廬山”的“廬”作比較鞏固字形。

指導寫字

“樓、依、爐、煙、掛”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樓、依、爐、掛”要特別注意筆畫的穿插。“爐、煙”左側“火”的捺應改成點。

三、朗讀感悟《登鸛雀樓》

板書題目,並解題

[登鸛雀樓]題意是登上鸛雀樓。

師:簡介鸛雀樓,簡介作者

理解詩句之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詩句之意: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更:再。詩句之意: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麼?(《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行寫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勢雄渾的意境;後兩行寓理於詩,寫出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句解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意思是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黃河入海流”寫近景,意思是滔滔黃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寫出了水的氣勢磅礴,景象壯觀。兩行詩對仗工整,“白日”對“黃河”,景物相對,色彩也相對;“依山盡”對“入海流”,動詞相對,厚重有力,既構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達了充沛的氣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層,表達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詩中的“千里、一層”都是虛數,可理解爲更遠、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看圖想象,有感情朗讀。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登鸛雀樓》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雄偉壯觀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誦讀背誦。

四、作業佈置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

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登鸛雀樓》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背誦《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感悟《望廬山瀑布》

板書題目,並解題

[望廬山瀑布]望:遠看。題意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師:簡介廬山(見附錄)

簡介作者:(見附錄)

理解詩句之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陽光照射。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山峯尖圓,煙雲聚散猶如香爐那樣,因此而得名。)生:發生,產生。(指山間雲煙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紫煙:紫色的雲煙。(因爲有太陽光的照射,雲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遙:遠。前:山前。川:河流。詩句之意:太陽照在香爐峯上,峯頂雲霧瀰漫,濛濛的水汽透過陽光,呈現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着香爐峯。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絲帶高掛于山川之間。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飛奔的流水。直下:筆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虛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長。疑:懷疑,以爲。銀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現的明亮光帶(天河)。落:瀉落下來。九天:指天的處。(古人認爲天有九重,所以稱九天。)詩句之意: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峯上直瀉而下,使人以爲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麼?(第一行寫背景;第二行寫靜態;第三行寫動態;第四行寫聯想。)具體寫瀑布的詩句是哪幾句?(二、三句)

詩句解析

前兩句:寫詩人遠望廬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個“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掛”字化動爲靜,寫出了瀑布的雄奇壯觀。

後兩句:“飛流”二字表現出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虛數,極盡誇張地寫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飛流的壯觀。一個“疑”字率直道破這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誇張)

師: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寫背景時,“生”字形象寫出了山間煙雲猶如從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的一團白煙,飄渺與青山藍天之間。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貼切的比喻,表現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從而使整個形象顯得更加雄偉壯麗,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第三句是誇張。不是實指,而是形容其長、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掛、飛、直下、疑、落。)

師:“生”(上有)。“掛”字化動爲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遙看時的形象,點名“遠看”題意。“飛”把瀑布噴涌而下的景象描繪地極爲生動。“直下”既寫出山高峻,又顯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這些眼前。“疑”是大膽、奇特的想象。

你讀後有什麼感受?(瀑布氣勢磅礴,景色壯美。)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的情懷。

誦讀背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誦讀:一、二緩、舒;三、四快、高。

三、作業佈置

讀下面兩首古詩,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背《望廬山瀑布》,並完成課後練習題。

四、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望廬山瀑布

白日……

所見 遠望——照 生

黃河…… 遙看——看 掛

欲窮…… 近觀——飛 下

所思 聯想——疑 落

更上……

小學二年級語文第8課《古詩二首》教案5

課題

古詩二首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本課安排的是兩首古詩,分別是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和唐朝詩人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兩首古詩都用凝鍊精妙的語言描寫了祖國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兩首古詩意境深遠,極具畫面感。《望廬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於教材特點,在教學中,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發揮想象充實美,聯繫生活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兩首古詩文字優美,充滿韻味。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時又使學生的朗讀能力、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採取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識字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

3.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及蘊含的哲理。(難點)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能夠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學生)

2.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談話導入,引出古詩(用時:5分鐘)

1.引導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古詩。

2.教師板書《登鸛雀樓》,教學生識記“樓”字。

3.結合學生質疑介紹“鸛雀樓”。出示圖片。

4.介紹詩人王之渙。

5.範讀全詩,指導朗讀。

1.學生背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學生認讀“樓”,再想一想怎樣記住這個字。

(1)學生跟着老師範寫進行書空“樓”。

(2)說說注意點,並臨寫一個。

3.學生讀題質疑。欣賞圖片,瞭解“鸛雀樓”。

4.瞭解詩人王之渙。

5.跟着老師朗讀古詩,讀出節奏。

1.學生交流自己學過的古詩不多,它的作用是創設一個詩歌的氛圍。

2.鸛雀樓、詩人的資料只需老師簡單介紹即可,而瞭解鸛雀樓的雄偉壯麗是爲學習詩歌做準備的,所以應該用圖片介紹。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用時:25分鐘)

1.教師朗讀古詩,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想象詩人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交流過程中相機地說出一些詞語幫助學生積累。如:山窮水盡、層林疊翠、煙消雲散、名山大川等。

2.指導學生讀詩句,師生合作畫簡筆畫,理解“白日”“依山盡”。

3.指導學生說說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4.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發揮想象:小朋友,見過夕陽西下的景象嗎?看到這麼美的情景你會情不自禁地說些什麼呢?

5.指導朗讀,讀出詩中描繪的意境。

6.指導想象:如果再往上走,還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師小結: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還得繼續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8.指導學生找到詩中描寫這個意思的詩句。

9.指導朗讀,理解“欲窮”“千里目”“一層”。

1.學生聽讀,思考:詩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幾句詩寫出了這些景物?(1)用筆在詩句中圈畫出來。(2)圖文對照,想象畫面,並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說說這些景物。(3)認真讀詞語。

2.自由讀第一、二兩句詩,和老師一起畫簡筆畫,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陽。“依山盡”就是指太陽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後消失在天邊。在理解詞義中識記“依”“盡”。

3.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會說些什麼?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6.想象:再往上登,還會看到哪些景物?(如:船隻、飛鳥……)

7.聽老師小結,再從詩句中找到後兩句,理解詩歌蘊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8.理解“欲窮千里目”的意思,瞭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遠。

9.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理解“一層”指很多層。

1.這首詩是五言絕句,學生要想領會這二十個字中描繪的意境以及蘊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師渲染氣氛,讓學生通過圖文對照、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進行想象畫面。

2.古詩很凝鍊,在指導學生理解字詞的時候,要避免簡單告知,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如根據詩句合作繪畫等。

3.古詩的意境深遠,無需學生多講,要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用時:8分鐘)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依、盡、層”,再次認讀,並練習組詞。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書寫注意點,並指導臨寫。

3.教師範寫生字,重點講解“盡”的書寫要領。

4.教師利用投影儀展示同學的書寫成果,組織交流反饋。

1.學生認讀生字並組詞,比一比誰組得多。

2.學生觀察並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注意點。

3.觀察老師範寫,一邊觀察一邊做書空練習。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書寫的.優點和不足,並改進。

1.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生字的特點。

2.重點指導“盡”,引導學生抓住漢字書寫規律。

四、課堂小結,佈置作業(用時:2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識字。

2.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將詩句中描繪的畫面講給家長聽。

1.學生從老師的總結中知道:要多動腦筋想多種方法學習生字。

2.學生完成作業,並請家長對自己的作業做出評價。

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從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順、是否能讀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語氣等方面進行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複習回顧,導入新課(用時:3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古詩《登鸛雀樓》。

2.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1.學生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鼓勵學生採用不同形式說詩中描繪的畫面,進而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

二、理解詩題,知曉詩人(用時:5分鐘)

1.介紹詩人李白。出示ppt資料。

2.板書詩題,指導學生讀題,讀準“瀑”“布”。識記這兩個生字。

3.指導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說題目的意思。

4.出示圖片,欣賞廬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態。

1.聽老師介紹詩人李白,瞭解他的詩歌特色。

2.朗讀題目,讀準字音。交流識記方法。

3.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4.看圖說說瀑布的樣子,瞭解廬山。

教師要教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題目的意思,從而爲下面理解詩句打下基礎。

三、初讀疏通,初知詩意(用時:15分鐘)

1.出示帶拼音的詩句,指導學生朗讀古詩,相機正音:讀準“紫煙”。

2.認識生字:相機區別“爐、煙”,學寫生字“照、爐、煙、掛、川”。

3.指名讀整首詩,糾正、齊讀。

4.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

讀古詩特別要讀出詩的韻律美,韻腳一定要讀準,讀到位。(如“煙”“川”“天”)

5.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範讀並指導讀出古詩的節奏美。

1.學生自主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認識生字,交流識記方法,區別“爐、煙”。

3.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生字“照、煙、川、掛”。把難寫的字多寫幾遍。

4.朗讀全詩,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準韻腳。

5.學着老師的樣子讀出詩歌的節奏。

1.教師要不遺餘力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

2.在指導生字書寫的時候,要發揮示範的作用,要能及時反饋。

四、再讀課文,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用時:15分鐘)

1.指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麼。

2.播放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教師解說。

3.指導朗讀第一、二兩句詩。理解詩意。

(1)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精妙。是誰把瀑布掛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4.指導學生細讀第三、四兩句詩,理解字詞,感受詩歌意境。

(1) “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麼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誇張用法。

(3)補充“銀河”“九天”各指什麼。

(4)“疑”是什麼意思?作者“疑”什麼?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5)指導學生朗讀詩句。

5.小結: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露無餘。

6.指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7.指導背誦。

1.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麼。

2.欣賞廬山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讀第一、二兩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個“生”字就把香爐峯描繪成一個仙境,把雲霧寫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掛在了山上。體會“生”“掛”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4.默讀第三、四兩句詩,圖文對照思考交流: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高、筆直的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誇張用法,突出瀑布長的特點。

(3)通過資料瞭解——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着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九天:天的處。古人認爲天有九重,的一重稱爲九天。詩裏形容極高的天空。

(4)理解“疑”,瞭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從極高的地方傾瀉而下,體會壯麗的景象。

5.聽老師總結。

6.聽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1.理解詩句,教師要指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對於詩中涉及的誇張的修辭方法,教師不多強調術語,讓學生在想象裏、在朗讀中自然體會。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用時:2分鐘)

佈置作業:蒐集其他描寫瀑布的詩歌讀一讀。

在家長的幫助下,蒐集有關瀑布的其他詩歌,並且讀一讀。

如果孩子能力強,也可以寫一寫,還可以爲自己的小詩配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