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

教材分析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一篇充滿民族風情的遊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向我們介紹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字裏行間流露出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對遊記很陌生,但通過對本單元課的學習,對遊記這一題材有了一定的瞭解,能流暢的使用導遊詞向遊客介紹景點,學會了如何當一名很好的導遊。雖然平時鍛鍊的機會很少,但通過課文文本的學習,學生也不膽怯了,變的興趣濃厚,積極參與,學生由口頭表達轉爲書面表達的訓練,同時也形成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閱讀中學生的語言鑑賞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

2、學習文章巧妙的佈局,學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景物。

3、鍛鍊提高語文鑑賞水平和寫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預習、展示、拓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對文章的`內容、寫法進行鑑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自然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習導遊詞的寫法,小標題的運用。

2、品味並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人文美,培養審美情趣。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2

知識目標:

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緬懷“苦難”的情懷及學習作者苦中作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體會作者緬懷“苦難”的情懷及學習作者苦中作樂的精神。

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法、探究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問導入 (2.5分鐘 8:50:00)

師:同學們,如果要用一種顏色形容你的童年,你會選擇什麼顏色?爲什麼?

生:

師:我會選擇綠色。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山村,雖然物質匱乏,卻是我和小夥伴快樂的天堂,我們遊戲的道具全都來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過家家、夏天拈一片細長葉子吹口哨、秋天比賽爬樹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裏砸一塊冰用草繩拴着玩,偶爾還會舔上幾口。

師:我們的童年絢麗多姿難以述盡,而季羨林先生卻說“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黃”。季老先生爲何這樣說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到季羨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尋找答案。(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出示課件】 (4分鐘 8:52:30)

1、生字詞注音(四位學生上臺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學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 chuán shū nì sù líng dīng gēng

教諭 椽子 生疏 溺愛 肅然起敬 孤苦伶仃 萬象更新

hún è méi cuān lù nìng

渾渾噩噩 光大門楣 躥房越脊 綠林英雄 寧大嫂

【更改後齊讀】

2、詞語解釋

教諭:學官名。宋京師小學和武學中設。元、明、清縣學均置,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生疏:不熟悉;疏遠,關係不親密

瑣事:繁雜零碎的事

溺愛: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寵愛

肅然起敬: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一切景象;更:變更。用作褒義。多用來形容景象或事物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氣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獨,沒有依靠。孤單困苦,沒有依靠。

相依爲命:互相依靠着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不以爲然:然:是,對。不認爲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僅僅。家裏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渾渾噩噩:形容無知無識,糊里糊塗。

習以爲常: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

綠林英雄:泛指結夥聚集山林中的反抗政府或搶劫財物的組織集團。

龍肝鳳髓: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3、作家作品 (3分鐘 8:56:30)

(1)學生簡介

(2)教師補充【出示課件】

季羨林(1911.8.6~20xx.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學者、翻譯家和作家。季羨林先生精通12國語言:漢語、南斯拉夫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奉爲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本文選自《季羨林自傳》:季羨林先生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爲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鬥經歷和情感世界。

三、研讀探究

1、季先生在介紹自己的童年生活時,一開始就說“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同學們,“灰黃”的顏色可以讓你聯想到什麼?(1.5分鐘 8:59:30)

明確:荒涼、沒有生機、沒有希望、帶着飢餓和痛苦。

2、作者爲什麼說自己的童年是“灰黃”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勾畫批註要點,然後小組討論歸納。(討論3分鐘,歸納4分鐘 9:01:00;9:04:00)

明確:出生時社會 混亂黑暗、家境衰落貧窮至極、平日生活異常艱苦、六歲離開母親去濟南。

資料補充:

①季羨林出生於1911年。那一年,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北方發生瘟疫,南方發生水災。社會 混亂得一塌糊塗。

②“然而真正從心眼裏愛我的只有母親一人,別人不過是把我看成能夠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這一層道理一個六歲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可是離開母親的痛苦我卻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一條老狗》 【出示課件】

去濟南使他離開了母親,生活條件的改善卻伴隨着痛苦的思念。所以作者才說自己“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在濟南期間,季羨林只回過三次家,不是探病就是奔喪。此後,在母親的有生之年,母子倆再未見面。這對與母親感情深厚的季羨林來說,無疑是永不能挽回的“永久的悔”,而且這種“悔”隨年齡的增長,愈發痛徹心扉。季羨林去世後,於20xx年4月5日清明,他的骨灰在他的家鄉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安葬。至此,季羨林先生實現了回到“母親身邊” 的生前遺願。

3、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會選擇哪一個字?(9:08:00)

明確:苦

4、作者寫苦難的童年生活,目的僅是爲了“展覽”“控訴”苦難嗎?(9:08:30)

明確:不是

私以爲,季先生是爲了“緬懷”苦難。他是在表達這樣一個主題:再深重的苦難也無法剝奪永恆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爲作者內心深處對人性美、人情美的繾綣情懷,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難的背景下也閃現了耀眼的光芒。(1.5分鐘 9:09:00)

5、請同學們再次快速閱讀《每天最高的享受》和《開始認字》兩部分,然後討論歸納“我”的童年在苦難的“底色”上還有哪些“亮色”? (討論2分鐘,展示2分鐘 9:10:30;9:12:30)

明確:每天吃半個白麪饅頭、偷吃死麪餅子、與小夥伴暢快地遊戲(可以看得出來我是很快樂的。)

6、在這何其簡單的快樂中,卻使我們看到了那些珍貴而美麗的人性和人情。請同學們說說,你看到了哪些珍貴而美麗的人性和人情?(2分鐘 9:14:30)

明確:人性--善良、友愛、天真、活潑

人情--鄰里情、親情、友情

7、我們探討至此,老師有一個疑問了:作者說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黃”,你覺得真是這樣的嗎?(9:16:30)

明確:不是。

8、作者寫了童年這麼多事情,卻在第八段說“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你認爲這到底有沒有意義?簡要說說理由。(3分鐘 9:17:00)

明確:作者用“受用不盡”點出“身邊瑣事”的價值。在作者看來,窮苦的童年正是寶貴的財富,它能讓一個人自立、自勵、質樸、進取,珍惜一切、知足常樂,克服人生中的艱難困苦,直達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難的貧瘠的土壤裏還能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花來。反之,過度舒適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讓人脆弱、懶惰、一事無成。

美學大師朱光潛的一句名言:有錢難買幼時貧。“幼時貧”之所以如此保貴,在於它能夠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領略人生,認識生活的艱辛,從而增強競爭意識,發憤長志、求知、學本領,乃至成就事業。

9、仿照例句,談談你對“苦難”或“貧苦”的認識。(寫2分鐘,展示2分鐘9:20:00)

在苦難的土壤中,快樂和幸福也會倔強地發芽開花。

在貧苦的底色裏,樂觀和希望也會驕傲地發光發亮。

10、談收穫:可從思想內容方面、寫作技巧方面、待人處事方面、生活態度方面、教育孩子方面談你的收穫。(3分鐘 9:24:00)

四、教師總結

季羨林寫的一百年前的童年生活,既有刻骨銘心的痛苦,也有難以忘懷的快樂。他教導我們應該擁有“審苦”情懷,珍惜在苦難生活中磨練意志、積極進取的機會;也應具有在窮苦生活裏找尋樂趣的能力,珍惜人性美和人情美。這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學們能珍惜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苦惱與挫折,勇敢面對,還能苦中作樂。(1.5分鐘 9:27:00)

推薦:(1.5分鐘 9:28:30)

曹文軒《青銅葵花》(城市小女孩葵花和啞巴男孩青銅的苦難生活,但他們在苦難面前總是從容的、鎮定的)

伊朗電影《小鞋子》(丟了一雙鞋子的阿里兄妹承受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對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滿了強烈的溫暖的感覺,那是一種樂觀的充滿希望的情緒。)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2、體會作者以一滴水的視角去遊覽麗的新穎構思

3、抓住作者重點介紹麗四方街的景物特徵,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點)

4、體會作者化身一滴水經過麗,介紹麗的新穎構思。(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她的名字叫麗,因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聚的地方。作者阿來以一滴水的獨特視角,帶領我們去遊覽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讓我們來賞讀這篇佳作。

二、作者簡介

三、關於麗

四、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1、文章標題有什麼意義?

一滴水實際上是指作者自己。題目的含義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遊歷麗,向人們介紹麗這座古城。

2、文章標題中“經過麗”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具體體現是,順着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車轉輪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從水車上譁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我穿過一道又一道小橋”,“我經過—————經過—————經過—————經過—————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黃昏時,三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裏”,“黎明時,作爲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邊,躍入流,奔向大海。”這些語句實際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可見文章的內容是按作者的遊蹤來安排的。

3、再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詞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紹了麗哪些景觀?作者介紹了麗的四方街。

五、課文精讀

1、文章的這一滴水在形體上有什麼變化?

開始是玉龍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爲冰川的一部分,然後融化成一滴水。作者開始交代一滴水的來源,實際上是介紹麗源頭及地理位置——————玉龍雪山

2、這一滴水到麗經歷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龍雪山頂上的形體的演變,再是奔入麗卻跌入水洞中,經歷漫長黑暗與等待才冒出來,後又經歷水車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終來到麗,穿行於最美麗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樣介紹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對它進行了三處介紹。

一是第三自然段,簡單介紹了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因徐霞客揚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車上眺望,蒼勁的老柏樹,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麗。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體而詳細的介紹,有銀器小店,玉器店,字畫店,納西人家以及黃昏時的茶樓酒吧,喧譁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麼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爲什麼介紹東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時間這一線索的?

7、作者爲什麼讓自己化作一滴水遊歷麗?

8、我們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紹自己曾遊覽的地方?

六、據以上問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寫自己是玉龍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體介紹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遊覽麗的經過,重點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學後記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積累實詞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品味語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峽的美,激發熱愛祖國山河之情。

教學重點

積累實詞、品味語言、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兩個句子。

2.品味語言。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長江,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6300多公里,流經四川盆地東緣衝開崇山峻嶺,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壯麗,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

欣賞“三峽風光”(多媒體展示),觀察山與水的特點,說說你的感受。今天,我們就隨着北魏的酈道元一起走進1500年前的三峽。

二、酈道元和《水經注》

酈道元是一個忠於國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悅趁雍州刺史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做關右大使,被拒.途中,蕭寶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兩個兒子一同殺害。

酈道元是一個治學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資料引書437種,輯錄了碑刻350種左右,採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分析研究,實地考察,尋訪古蹟,追根溯源。

(學生根據故事評價酈道元其人)

《水經注》:1.是對《水經》的註釋,注:解釋說明。

2.《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以上內容幻燈展示。)

讓我們懷着對酈道元的崇敬之情來讀《三峽》。

三、朗讀訓練

1.根據多媒體上的字音提示,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教師範讀,生聽、注意哪些地方的斷句和你讀得不同?

A.清/榮/峻/茂

(單音詞,一個字等於一個詞,甚至等於一個句子的含義)

B.沿/溯/阻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峽》語言的特點,簡潔.語言簡潔,表意十分豐富,酈道元不愧爲擅寫山水的大家。

3.學生練讀

規則:不讀破詞義,不讀斷韻味。

4.指名讀課文

四、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小組合作)

1.不會譯的、拿不準的、有疑問的寫在黑板上,或請老師幫寫在黑板上。

2.全班討論解疑。

實詞積累:闕、沿溯、襄陵、疾、絕讞、飛漱、屬引、傳響

難解詞義:峽:兩山這間從水 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

懸泉:從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懸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藉助註釋加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意)

重點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兩句合爲一句,既精簡了字詞,又保持了願意)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綠潭映倒影)

師總結:兩句均爲合敘句。

五、思考題

“自三峽七百里中”,“其間千二百里”如何翻譯?這個問題可由學生提出,注意註釋3的提示。

第二課時

一、釋題導入

指名解釋“峽”字及“三峽”兩字的`含義。

二、理清結構

1.指名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本文寫了三峽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山”、“水”、“春冬景”、“秋景”特點的詞?

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用簡練的字概括:連、高、峻、奇。

師:山高峽窄,這就是著名的景觀“一線天”。有感情地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山的高峻與雄奇。

水:急語速略快,讀出水的雄渾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於變化,讀出山水之美,山水動靜之趣。

秋:悽語調哀婉低沉,突出其淒厲。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鳴使人備感傷心。

學生總結出一條,我就趁熱打鐵,讓他們把自己的理解變成聲音。

讀出來,邊思邊讀,加深體會,昇華主旨。當然,學生讀不到位的,教師示範,指導學生去休會,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較難)

三、品味語言

多媒體提示:1.從描寫角度:正面與側面動態與靜態。從聲、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寫山水的高明。

例如寫山的正面: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障 隱天蔽日

側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也可以說從哪個詞或哪一處景能打動你?例如“飛漱”飛流沖刷,具有動態美。

小結:三峽四季之景,瞭解如此全面,描寫卻又如此細膩,可見酈道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纔給我們留下一個1500年前美麗而又神奇的三峽。讓我們和酈道元一樣懷着一顆愛國之心,陶醉在祖國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體:讓學生們下課到網上了解“三峽懸棺”“三峽工程”和“今日三峽的景色”等內容,把課堂的餘趣延伸到課外。

教學反思:

一、朗讀

朗讀是易於記住字形和字音,默讀易於理解,記住字的義,讀的多了,一些經典的散文、詩歌、片斷也會背了。每拿到一篇課文,我總會先大聲朗讀幾遍,每次上語文課我都會或多或少讀上一段;我的學生都很喜歡朗讀,也能大聲大膽地朗讀。讀是有魅力的,或充滿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讀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議論文和說明文,也能讓最調皮的學生常常目不轉睛的陶醉於我的朗讀中。

我在語文課上讀的特別多,我特別講究讀出韻味,我常常設計出不同形式的讀、設計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嘗試讀不同風格的作品,讀幫助我提高了文素養,也使我在語文課上牢牢的抓住了學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時代背景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離不開人,畢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們的故事和經歷本身人格的感召,可獲得精神的昇華。藉助作者的資料和時代背景來解讀文本,我在《聽潮》,《右溪記》,《小石潭記》,《故鄉》等課文中得到成功的嘗試,學生對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滲入到他們的靈魂中,“知世論人”,“知人論文”這種解讀文本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使他們對文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有了正確的方向。

三、課上生成的一個問題

“自三峽七百里中”

“其間千二百里”如何翻譯?

課文註釋3告訴我們,古代“裏”這個單位比現在的“公里”和“裏”小得多。“自三峽七百里”其實相當於現在的兩百公里左右。我們是按現在的“裏”或“公里”來翻譯,還是按古代的“裏”的單位來翻譯呢?

有的同學認爲要換算,也有的同學認爲不換算,在全文翻譯結尾做一個註釋就可以了。例注1:當時的七百里,相當於現在的兩百公里左右。

本來,我是贊同翻譯時,換算成現在“裏”的單位的。聽學生做註釋一說,覺得妙極,真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呀!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初中三年級。家裏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牀,一張單人牀,一張學生桌,家裏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爲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裏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着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1)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鬥的友誼。

(2)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裏,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爲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啓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通過這篇小小說向人們展示的社會現象,感悟深含在文中的做人的道理。

2、學習這篇小小說展現主題、刻畫人物的方法

課前準備:

預習文章,完成預習卡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教設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課的學習: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的大街小巷廣爲傳唱,因爲它唱出了人們的心聲。家是溫馨的港灣,孩子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牽掛。寫家書是父母和孩子寄託思念、互相關心的一個重要方式。可有一個大學生寫回的家書卻是寥寥的隻言片語,除了讓家裏寄錢,再也沒有下文。這是爲什麼呢?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呢?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胡凱的《家書》,走進這一家子去看一看吧。

二、教師出示教學目標,學生齊讀。

三、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配樂,其他學生認真聽,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小小說的主要情節:

收信——( )信——( )信——( )信

五、再讀課文思考:

1、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2、菊的哥哥是一個沒有出場的人物,你能根據信的內容說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嗎?

3、你認爲作者寫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六、細讀文章,品味賞析:

這篇小說通過哪些手法將文章刻畫的人物和要表達的主旨展現在我們面前?

七、質疑問難,教師點撥。

八、感悟收穫:學了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或者說文章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九、欣賞李春波的《一封家書》,比較和本文中的兒子的異同點。

十、拓展延伸:

1、請以菊的哥哥的名義再寫一封信,你認爲他在收到這封六個字的家書之後會怎麼回信?

2、請以菊的口吻再給哥哥寫封信。

十一、佈置作業

拓展延伸中兩題任選一題做在作文本上

預習卡

課題:: 作者:

字詞積累

你認爲作者寫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這篇小說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人物、表達主旨?(請舉例說明)

質疑問難

感悟收穫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7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 美育滲透點: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 。(幻燈片展示) 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

韓愈:字退之…… (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愛蓮說 蓮——人 託物言志 馬說 馬———人 託物寓意

二.正音(學生聽,注音 劃出通假字)

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 駢 槽櫪 一食或盡粟一石 邪通耶 食馬者 (幻燈片 顯示注音)

聽錄音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 (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 (是,這 也,表判斷) 才美 (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 (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1.說 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嗎? 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後讀

“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展示幻燈——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爲什麼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爲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幻燈)

散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還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後發出感慨。

最後寫 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六,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

韓愈當時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寫下此文(幻燈片)

七。 遷移

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1。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2。如果你懷才不遇 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

C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8

授課時間:xxxx年12月8日

授課班級:八(6)班

授課人:吳覓績

課題:幽徑悲劇

教學目標: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維護真、善、美的思想感情與決心。

2.培養學生欣賞美、保護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反覆閱讀文本,抓住“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一核心,在賞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悲劇原因,體會作者的情感,確立維護真善美的責任感。

教學難點:

幽徑悲劇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師:魯迅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文學大師季羨林的《幽徑悲劇》,來感受美的毀滅帶給人們的心靈的震撼。

二、整體感知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作者寫了一個什麼悲劇。

明確:北大校園裏燕園幽徑上的一株古藤蘿無端被毀的悲劇。

三、賞藤蘿之美

1、引導學生賞析藤蘿之美

師: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文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就有一雙慧眼,他在燕園的幽徑中,發現了一個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徑中的一株古藤蘿。

閱讀課文,請找出文中表現藤蘿之美的`語句,並說說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從用詞、修辭、形象描寫、情感表達等角度來談。)

(1)外在形象美

(明確:文章具體描寫了這棵古藤“盤曲而上”之形,“驀地”撲鼻之香,寫了“襲入耳內”的蜜蜂聲襯托花香,“萬綠叢中一點紅”之色,從形、聲、色、味不同角度描寫。)

(2)內在品質美

師:我們感受到了古藤蘿的外在形象美,不過,對一個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夠的,還應關注它的內心,關注它的性情、品質。藤蘿的外形是美麗的,那麼內在呢?

(A.它在這裏已經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樹一向和睦相處。B.它雖閱盡人間滄桑,卻從無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爲人間增添美麗。)

分析:友好(和睦相處)、善良、奉獻美麗。

(3)飽經滄桑美、生命活力美

師:藤蘿是真、善、美的統一體,是美的化身。它的美僅僅就這些嗎?請同學們再將這些語句放在一起讀一讀,聯繫起來想一想。

然後小組內討論。

(明確:“一段蒼黑古勁像蒼龍般的粗幹”、“它在這裏已經呆了二三百年”,藤蘿經歷風霜雨雪,經歷人世滄桑,經歷史無前例的“浩劫”,成爲惟一的倖存者,燕園藤蘿界的魯殿靈光。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株藤蘿已經成爲歷史的見證者,顯現出歲月的滄桑美。古老的藤蘿飽經風霜,歷盡艱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與生機。)

2、師:這是正面描寫了藤蘿之美,那麼文章開頭就寫的是藤蘿嗎?那麼寫的是什麼?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9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落實的字詞句,掌握易讀錯的字,理解重點字詞。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過探討記敘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4、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委婉勸說別人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委婉勸說別人的能力。

教學方法:練習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詞句

(一)讀準易錯的字

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期(jī)年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二)理解標題中的“諷”、“諫”兩個字意思

1、諷,這裏是動詞,諷,這裏是動詞,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

2、諫,這裏是名詞,指批評意見。

(三)鞏固其它字詞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雖欲言(9)皆朝於齊

(四)翻譯以下各句: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二、再讀課文,感知文意

(一)提問:結合,說一說怎樣朗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把握課文

1、你能講一講記敘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2、鄒忌是怎樣成功說服齊王的?

3、討論:鄒忌和齊王分別是個怎樣的人?爲什麼?

四、拓展延伸

提問:鄒忌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什麼啓示?

五、學一學勸說

語境1:初春天氣,時冷時熱,假如你要勸你的母親多穿件衣服,你該怎麼說?你的母親要勸你,又該怎麼說?

語境2:小英時不時的在看男同學寫給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親,你將如何與女兒談話?

語境3:齊景公酷愛打獵,非常喜歡捉野兔的老鷹。燭鄒不當心,讓一隻老鷹逃走了。景公大發雷霆,命令將燭鄒推出去斬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樣進諫才救得了燭鄒?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

2、發揮想像力,以鄒忌或齊王爲第一人稱改寫這個故事。

3、課外選讀《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寓言故事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0

教材分析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滲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但與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物的敘述,而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作者描繪了富陽至桐廬一百多裏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緻,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本課作爲本單元的開篇講讀課文,以寫景爲主,借寫景來抒發作者的人生情趣,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起着引領學生走進文言文學習的重要作用。

學情分析

八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了一些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讀,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大意。但對於寫景的技法文章的內涵,學生不會自主分析學習鑑賞,這是學生的難點;還有朗讀,學生能齊讀、自由讀,但不會有感情的朗讀,不能讀出文言文的音韻美,所以要指導學生學習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逐步提高鑑賞水平。

3、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重視朗讀訓練,進一步培養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註釋和資料,讀準字音,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彙並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通過教師點撥。討論及學生自讀,試讀,有感情讀等方式,體會本文多角度,多層次描繪景物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基本內容並掌握常用文言詞彙;體會本文多角度多層次描繪景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

教學過程

一、研讀課文理解說明的內容,劃分文章結構。

課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採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充分說明了“一杯牛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這個不爭的事實。

1段:以日本爲例,說明牛奶的益處。

2段:以泰國爲例,說明牛奶行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3段:說明借鑑兩國經驗,中華民族也定能更加強壯。

第二部分:(4—7段)作者用大量的'數據作比較,並舉例說明牛奶的營養價值和所含營養成分。

4段:用事實說明一杯牛奶所含的營養成分,是其它食物無法比擬的。

5段:列數字、作比較,說明牛奶是含鈣最豐富的天然食品。

6段:說明牛奶還具有保健功能。

7段:舉例說明奶製品比天然奶更有益於健康。

第三部分:(8—12段)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說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我國人均每年奶類的消費量,說明我國牛奶受冷落的原因。

8段:與別國比較我國人均喝奶量極少。

9—11段:分類說明人們不願喝奶的原因。

12段:提出倡議國人要爲了身體健康和民族強盛一生莫斷奶。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篩選重要信息,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科學性。

1、一杯奶能強健一個民族的原因?

作者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

——日本爲例,年輕人的身高、體重、耐力都增高了。

泰國爲例,身高增長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2、牛奶的營養價值是什麼?

——蛋白質、氨基酸含量;含鈣最豐富的天然食品;富含各種維生素;保健

3、鈣缺乏的後果是什麼?

4、喝奶粉或奶製品有用嗎?爲什麼?用的什麼方法?——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

5、牛奶在我國受冷落的原因?——成人認爲不需喝奶;出現消化道症狀;怕牛奶 膳味、怕麻煩;承擔不起費用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2

教學目標

1、調動訓練學生聯想想象思維,身臨其境地閱讀文本。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細品文本語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發掘解讀文本的個體生命意識及民族文化內涵,薰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心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擔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學難點

深入發掘解讀文本隱含意蘊,理解其個體生命意識和民族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夜伏案,掩卷靜思,阿來筆下的麗喚醒了屬於我的詩和遠方。如夢如幻,多麼美好啊!沉醉之中,我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字句:“何妨去做個詩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詩氣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滴水經過麗》,盡情暢遊在麗的詩情畫意裏。

二、浸潤經典賞畫意

作者筆下的麗,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淵明筆下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聰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筆下的麗,捕捉到了怎樣的風景呢?

請你選取形象鮮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簡潔生動地描述畫面。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雲海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彷彿觸到千百年前麗的清涼,嗅到家家戶戶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裏悠揚的古樂和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着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餘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詩情

麗風光無限,風情怡人。讓我們帶着初遇麗的歡喜,細細咀嚼這座古城的悠悠詩情。請細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讀文本,抓住重點字詞句,品析本文的語言之美。

預設:

1、“又”“想”“被”

2、“看見了”“來到了”“經過”“看到了”“喧譁”“一滴水”“麗壩,麗壩”“麗,麗”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帶着美好的夙願,經歷着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爲即將開始的長途旅行積蓄能量。

3、“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譁;在這裏,盡情換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示例:對比,讓你感受麗古城淨化心靈,安頓靈魂的靜謐純淨,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麗古城的讚美和敬意。

4、“一些薄雲掠過月亮時,就像麗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隻碩大的銀盤。”

示例:詩意的比喻,精妙的聯想,把薄雲掠過月亮的景象比作麗古城的銀匠擦拭銀盤,突出薄雲掠過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飄逸之美、靈秀之美,讓人慨嘆並沉醉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彷彿能見到作者對麗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頂見真諦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家國天下在我心中。“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

我們旅行,讀書,並不是爲了從中訴求什麼,而是因爲:世界如此美麗,生而爲人,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它,觸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獲益匪淺,願分享給大家,請善思的你靜靜聆聽,希望拋磚引玉,讓你重新審視文本的.意蘊之美。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也是修德養性的關鍵,還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是國與國共處的原則。反覆閱讀文本,我在字裏行間讀出了傳統文化“和”。

(一)從個體角度來看

1、個體與自我的和諧。譬如,經過麗的這滴水,它執着尋訪四方街的夢想,經歷山高水長,激流淺灘,最終美夢成真,迴歸入海,完成了生命歷程,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2、個體與他人的和諧。譬如,遠方來的遊客和民居的主人親切交談,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鄰里和諧融洽的閒聊,歡聲笑語……

3、個體與自然的和諧。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麗滋養了人們,人們也美麗了麗。人們在永恆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裏像個純淨安然的嬰孩,返璞歸真,找到了心靈安適之所,建構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園。

(二)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

1、麗古城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逐步融合。譬如,麗四方街白鬚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樂,也有華燈初上時燈紅酒綠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由此,得以窺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脈絡。

2、麗古城以其亙古不變的歷史積澱和文化魅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們前來觀覽膜拜。麗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樣堅定有力,彰顯了我們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懷和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詠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間,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親吻大地。我們的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麗一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樣博大盛情,笑迎中外遊客,四海賓朋。

請熱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陽的宣傳志願者,學習借鑑本文擬人的手法,爲美麗的古城洛陽一句話,爲美麗的洛陽花會添光彩!

示例:

1、我願意是古城河邊的一株垂柳,春風拂面,撫慰那遠行的天涯遊子。

2、我願意是古城花園的一隻夏蟬,守候在凋零的落紅身邊,初心不改。

3、我願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雲,爲奼紫嫣紅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陰涼。

作業佈置:

1、複習再讀《一滴水經過麗》,並參考課外閱讀書目,完成課外閱讀。

2、選擇課外閱讀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後感。(字數不少於300字)

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威廉、華茲華斯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我愛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絕》張抗抗

《赤壁賦》蘇軾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3

【教學要點】

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學習本文精練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寫作背景:

寫於作者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爲“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慼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爲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鬱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出處: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諡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釀(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輒(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餚(yáo) 蔌(sù) 酣(hān) 觥籌(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點詞: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⑵ 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⑶ 名之者誰:爲……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發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⑺ 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⑼ 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滁皆山也。”

⑵ 西南諸峯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臨於泉上”

⑸ “來飲於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⑺ 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 “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⑵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⑶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⑷ 劃分層次?

① 滁人遊山之樂 (……遊也。)

② 衆賓宴飲之樂 (……歡也。)

③ 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學生串譯。

3、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⑴ 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⑵ 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⑶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小結:寫酒宴散,衆人歸的情景。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4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閒愁”爲主題。但本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作者其它的“閒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於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爲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導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恆的感慨。那麼在曾經貴爲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並由此導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小學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瞭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本,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並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爲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並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本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啓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並採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並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佈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瞭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並在自我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八年級語文公開課教案15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新聞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意識,提升對社會的觀察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瞭解採訪和選擇新聞的基本知識。

3、進行採訪實踐。

二、重難點(課時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採訪和選擇新聞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進行採訪實踐。

三、教學過程

(資料鏈接)(平板推送課前預習)

1、新聞採訪基本概念把握:

新聞採訪記者

2、普利策獎(PulitzerPrize)

(課堂合作學習)

主問題一:怎樣選擇新聞?

1、選擇新聞的標準是怎樣?

選擇新聞的標準就是新聞價值。必須是新發生的事實或新發現的事實:這個事實必須帶有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必須能引起人們的普遍興趣。

2、如何進行新聞採訪寫作?

(1)熟悉實際情況:新聞是新近發生的重要事實的報道。但是,尋找新聞卻不能一開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實上,而必須首先熟悉舊的事實,熟悉了實際情況,就等於在腦子裏畫出了一條清晰的地平線。

(2)要時刻處於採訪狀態。

(3)要求記者具有新聞敏感。

主問題二:如何獲得採訪線索?

新聞線索是新聞事實的苗頭或信號。有了新聞線索,有編輯部獲得,然後指定記者去採訪。但大多數新聞線索卻要靠記者去撲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

3、切身體驗或身邊消息傳聞等。

主問題三:採訪前的準備工作。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採訪的理解,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展示,各組相互補充。)

參考:

1、對採訪的題目的.基本情況要了解。

2、相關的資料準備:資料準備的內容非常廣闊,不僅要有科技知識,還有各行各業的知識以及複雜的社會生活意識。

3、研究採訪對象:

採訪對象有兩類,一類是隻能作爲提供他人或事實材料的消息來源,另一類本身就是報道對象,即新聞人物。

4、問題準備:記者提出的問題,最好在採訪準備好時就設計好,特別是初當記者的,應在本子上記上幾個、十幾個最重要的問題,做到心中有底。

5、物質準備:照片,相關數據等資料。

6、發稿準備。

(課堂活動)

1、小記者分組模擬採訪

教師提出參考主題(例如採訪最近考試成績優異的同學,採訪食堂或小賣部工作人員,採訪班上參加體訓的同學等),學生分組進行模擬採訪。

2、自我總結模擬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