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大綱

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寫教案是每一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做的一件事,那麼你知道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歡迎閱讀。

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

  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並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取樣、測量、整理數據、畫曲線圖等方面得到訓練,並使學生通過實驗得出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高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能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的探究。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探究活動:測量和獲取實驗數據

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這是說的變異現象。

學生舉例,踊躍發言。

討論使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兩人合作完成測量工作,並做好記錄。

學生整理數據、畫出曲線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計算平均數。

學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應該是基因不同導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環境引起的。

看書上第44頁的圖片 中國有句諺語“一母生九子,十個樣”,你從這句話中能悟出什麼?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你還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我們前面學過的各種相對性狀,其實也是通過變異產生的。下面我們對一種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地探究。

組織學生進行測量,應儘量減少誤差。

與學生一起分析處理實驗結果

爲什麼都是花生卻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個大有的個小,是什麼原因?小花生也一樣。得出結論: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引導學生分析性狀是受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差異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環境不同引起。

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析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有關。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變異,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變異。

引導學生分析高產奶牛的選擇繁育、小麥的雜交育種、甜椒的太空育種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中國有句諺語“一母生九子,十個樣”,你從這句話中能悟出什麼?

學生:這說的是變異現象。

教師: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生物變異的知識。(板書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變異現象?

學生:比如金魚有許多種,菊花有許多顏色和形態,狗有很多品種。

教師:說得很好。不同種類的生物固然千差萬別,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這都源於生物的變異。

教師:我們前面學過的各種相對性狀,其實也是通過變異產生的。下面我們對一種性狀的變異進行深入地探究。(板書 一、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教師:按照課前分好的小組,每個小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請你選擇適當的工具,來測量每個花生的長度。注意怎樣測才能使誤差降到最小?同時作好記錄。

學生:討論使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兩人合作完成測量工作,並做好記錄。

教師:把你數據進行整理,畫出曲線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並計算出平均數。

教師:通過測量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卻有大有小。

教師:是的,這下你就認識到了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板書 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教師:爲什麼都是花生卻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個大有的個小,是什麼原因?小花生也一樣有長有短,爲什麼?

學生:學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師:生物的一些相對性狀表現出的是數量差異(如大小花生的果實大小)。由於任何性狀都是控制該性狀的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基因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實的長度有長有短,這主要是環境引起的變異。但環境引起的變異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實大小總在一定範圍內波動。

學生:哦,是的,我畫的曲線圖就顯示了這種情況。比較這類相對性狀的差異,應該比較它們的數量的平均值。你們計算的平均值有什麼差異?

學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師:正常情況下,大花生果實長度的平均值應大於小花生果實的平均值。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遺傳物質的差異引起的。

教師:從以上的分析討論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花生果實長度的變異,有的是環境引起的,有的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

教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這兩種變異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學生: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變異應該可以遺傳,僅由環境引起而遺傳物質未發生改變的變異是不能遺傳的。

教師:是的。(板書 變異的原因和類型)

教師:人們在瞭解了遺傳變異的原理後可以把它應用在培育新品種上,請同學們來看書上的例子。(板書 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學生:看圖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師:由於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後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後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教師:大家再來看看小麥的雜交育種是怎麼回事?

學生:通過雜交,把好的基因組合在一起,即後代既高產又抗倒伏。

教師:同學們判斷正確。那太空椒又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

教師: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學生:就是基因突變吧?

教師:對,基因突變可以引起生物的變異。還有染色體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變異。利用遺傳變異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還有許多,同學們課後可以查閱資料,一起交流。

教師:出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或有關錄像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科學家的偉大和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

教學點評:

該教學案例較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指導的教改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分析資料,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層層深入,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下生命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於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以及新的研究進展;

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果,鍛鍊運用證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於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2。難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於生命起源的過程。

課前準備

1。有關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說的視頻資料

2。學生課前通過閱讀科普書籍瞭解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教學設計

導入

世界各地關於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 閱讀資料 展示《聖經》片段和“女媧造人”、“自然發生說”的古文,將學生帶入悠遠而神祕的氛圍,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學生代表介紹宇宙大爆炸、星雲假說,其餘學生根據資料總結原始地球狀況 幫助學生代表準備發言,提供視頻和圖片資料,指導學生推理、總結

米勒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可以產生生命起源所必須的小分子的有機物 觀察米勒實驗的裝置,分析實驗設計的原理和結果 提供視頻資料,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簡單講解有關化學知識

從有機物到細胞的過程 觀察小實驗和圖片,推理想象 將幾滴油滴入水中,振盪食管,讓學生觀察經久不散的小油滴。

簡單講解由有機物組成細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 學生代表交流發言,介紹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其它學生分析這些觀點分別有什麼證據支持,又有什麼證據反對 組織學生交流,提供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廣袤的宇宙、絢麗的銀河、燦爛的太陽系行星、蔚藍的地球……)廣袤宇宙有無數的星體,然而只有我們蔚藍的地球母親孕育了千姿百態的生命。這些生命是怎樣來到這地球上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這樣的傳說。——“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爲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引自《太平御覽》卷七八)

哪位同學爲大家解釋一下?

學生:說開天闢地以來,地球上本沒有人,女媧用黃土捏泥人。

教師:很好,那麼什麼叫“劇務”,又什麼是“引繩於泥中,舉以爲人”呢?

學生:大概是太勞累了,就用繩子浸在泥裏,再舉起來,甩出的泥點變成人。

教師:看來我們的同學們知識很淵博呀,那麼,今天的科學家們對生命起源又有什麼見解呢?

(按照事先抽籤的順序進行小組發言。下面是發言的提綱,真正發言中不僅有形象生動的事例,還配合了教師提供的錄像。)

小組1:我們小組負責介紹“宇宙起源”這部分內容。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學說),15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爆炸噴射出了由氫和氦組成的星雲,星雲旋轉運動着,並且緩慢地收縮,逐漸形成了一個密度較大的實體。由於收縮時磨擦產生的熱量,溫度繼續上升,直到在高溫下發生熱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時就形成了一顆恆星。在恆星周圍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它們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爲小的團塊。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組2:我們小組來介紹原始地球的情況:根據第一小組介紹的宇宙爆炸的理論,地球逐漸收縮過程中溫度很高,所以當地球表層溫度逐漸下降時就表現爲頻繁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形成了大氣層。這個大氣層不同於現在地球的大氣層,它是沒有氧氣、氮氣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隨着地球表面溫度降低,大氣層中的水蒸汽冷卻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殼下陷及低落處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鹽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噴發出的物質。

小組3:我們組負責彙報“米勒實驗”: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儀器裏模擬原始地球條件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動畫展示實驗儀器)。一個星期後他檢測出很多簡單的有機物,包括氰化氫、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還在他的產品中發現了甘氨酸和丙氨酸,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簡單的,也是在各種蛋白質中最常見的。

小組4:我們彙報“其它生物學家的研究”:米勒試驗結果公佈後,許多生物學家便也開始進行同樣的實驗,他們都證實了米勒的實驗。到1968年,蛋白質結構中的每一種重要的氨基酸,都用這樣的實驗製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學家胡安·奧羅於1961年和1962年實驗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這是DNA和RNA的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魯瑪又合成了一種屬於“卟啉”類的分子,而綠色植物中極重要的葉綠素分子也屬於卟啉類。至此,人們已經不懷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學物質,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製造出來。

小組5:我們彙報的題目是“從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當科學家通過實驗認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就推斷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簡單有機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質、核酸等複雜的有機物。他們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質、核酸及其它物質的適當混合物,就可能形成類似原核細胞的結構。但是這些過程完全都是推測,有些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如奧巴林的“微球體”實驗和福克斯的“類蛋白質”實驗,但在實驗設計中都還有疑點。所以,關於有機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現在還沒有人能說明白。

小組6:我們彙報的內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類似太陽的恆星在銀河系內1000億顆,其中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還要行星到恆星的距離恰到好處、有水存在、與地球有類似的化學組成。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於不同的進化階段。經過科學家計算,能夠進化到高科技水平,並能發射無線電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萬顆。如果它們均勻地分佈在銀河系中,則相鄰兩顆之間的距離約爲4600光年。因此我們認爲,宇宙中還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們恐怕暫時無法同他們進行有效的聯繫。

教師:同學們準備充分,發言全面,帶我們領略了宇宙的神奇奧妙,也讓我們爲各國科學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嘆。我們經過學習,也將掌握這些科學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