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範文(精選10篇)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什麼樣的事蹟纔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範文參考,歡迎大家分享。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範文(精選10篇)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1

吳孟超,這個名字對我並不陌生,他是2005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不過當時對他的瞭解也僅限於此,我只知道了他是一位醫術卓越的肝膽外科醫生,他在學術上成就斐然自不必多說,迄今爲止全國只有十四人獲此殊榮。

然而讓我敬仰的是,他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大家,更是一位好醫生、好老師、好黨員,這其中的事蹟更讓人動容。在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前夕,我有幸身臨吳孟超先進事蹟報告會中國科學院專場,現場聆聽他的戰友、學生和患者講述他的感人事蹟和他本人發自肺腑的話語。作爲聽者,感動之處不禁潸然淚下,令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像我這個年齡的人,是在正統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下長大的,並很早就把它作爲人生的奮鬥目標。我不得不承認,在市場經濟大潮到來的時候,我還欠缺與時俱進地與之相融的能力,因而感到迷惘、感到彷徨、感到孤獨。這場報告會,讓我重溫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又經過了一次人生意義的心理歷練。吳老是我爲人、做事的楷模,他的事蹟使我有了繼續堅守的信念和力量。

作爲黨員,學習他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做法

吳老說,“我一生中有過兩次宣誓:當醫生我是宣過誓的,加入中國共產黨我是宣過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諾言!”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這句話在吳老那裏可不僅僅是美麗的裝飾,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他甚至是用別人不解的行動來實踐這一宗旨。

2005年冬天,吳老被推薦參評國家最高科技獎,上級確定的考覈談話時間與原定的手術計劃相沖突。吳老得知後,堅持手術不能推遲。不解的人以慣性思維問到:這是個什麼病人,怎麼這麼重要?吳老說:“一個河南的農民,病得很重,家裏又窮,鄉親們湊了錢纔來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對他們都是負擔。實在抱歉,讓你們等我了。”這就是吳老,他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天還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在吳老所在的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爲了減輕患者的負擔,他寧願不辭辛苦手工縫合手術刀口。他曾批評主刀的大夫:“你幹嗎非要用那個器械?咔嚓一下幾十塊錢,病人的負擔該多重?你不會用手術線?那一根纔多少錢?”捱了批的大夫不敢回嘴,可在他離開的時候還不解地嘟囔:“沒見過院長攔着醫生爲醫院賺錢的!”

什麼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什麼是羣衆的利益高於一切?在吳老這裏還需要蒼白無力的闡述嗎?他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詮釋。當聽到這樣的事蹟,我才爲自己也是一名共產黨員而挺直了腰板,才讓我重新相信我曾經的選擇沒有錯!

作爲科學工作者,學習他“標新立異,一絲不苟,奮勇拼搏,親自動手”的精神 醫界有一句話:德不近佛者不可爲醫,纔不近仙者不可爲醫。吳老是一位傾心爲民、德技雙馨的一代名醫。

他創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他創造了我國肝臟外科手術的經典方法,他推動了我國肝癌基礎理論研究的創新發展,因而他當之無愧地獲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然而讓我感觸最深的還不是這些,而是這樣一位大家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跟隨他身邊近30年的護士長說:“很多人都想知道,吳老的手術成功率爲什麼那麼高,爲什麼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術,更不是靠運氣。他真正的過人之處,是他對待每一臺手術都極其認真負責。”

“儘管吳老醫術高超、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對每一臺手術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不管這個病人是誰,不管病情輕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結果多麼肯定,他都要在動手術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醫生做一次術前病竈確認,上手術檯之前,還要在看片燈上再次查看病變部位,驗證一下,好做到萬無一失。”

“當遇到比較複雜的病情時,吳老一定要召集專家會診。一次會診不滿意,就再來一次,甚至換一批專家會診,充分吸納各個方面的意見,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預見到,把各種應對措施都制定好,他纔會上手術檯。”

於是,吳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稱“中國第一”的手術;於是,吳老是全醫院中做手術最快的大夫;於是,在手術過程中,他就像一個叱吒風雲的將軍,大膽謹慎,有繁有簡;於是在走出手術室,摘下口罩的時候,吳老纔會輕輕地說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

可是,我心裏深深地知道,沒有之前那些嚴密、認真準備的不容易,這樣輕輕的一句“容易”談何容易!

寫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由得記起了汪德昭先生爲我們立下的所訓:“標新立異,一絲不苟,奮勇拼搏,親自動手。”吳老面對科學工作的態度恰是這十六個字的生動寫照。如果沒有標新立異,他何以取得那麼多的中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如果不是一絲不苟,他的手術怎麼會做得又快又好?至於奮勇拼搏,親自動手,我記住了一組數字:吳老從醫68年,做過14000多例肝臟手術。作爲一位快90歲的老專家,他目前仍堅持在臨牀一線,僅去年就主刀手術190臺。

報告人以平和的語氣,聲音也並非很洪亮地報出這組數字,然而會場上卻立刻爆發出意想不到的熱烈掌聲。一箇中國甚至世界知名的大師竟然還在做着一個普通醫生都在做的手術,而且數量如此之多。這與那些成天誇誇其談、上下“忽悠”卻鮮做實事的“科學家”相比,吳老纔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我想,越是期待的東西可能正是自己當前最缺少的東西,這掌聲正是一種對於科學研究真正迴歸的最大企盼。

作爲老師,學習他惜才愛才、甘爲人梯、傾囊相授、虛懷若谷的大家風範。一位良師可以讓學生受益一生。

吳孟超的`老師是醫學大家裘法祖。老師給了吳孟超一生的影響,其一就是教了他怎麼幹淨利索地做手術,其二則爲他指出了將薄弱的肝膽外科作爲以後業務的努力方向。於是這一指點,指點出了中國肝膽外科的創始人,一個人又帶起了中國肝膽外科整個學科。

裘法祖是一位良師,他的學生吳孟超也是一位良師。

如今在肝膽外科領域,有不少領軍人才,都是吳老從普通學生和普通醫生中發現、培養起來的。比如,他會將偶遇的一位“外語水平不錯、工作認真細緻、科研思維也好”但眼下卻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大夫推薦到國外留學;若干年後,他還會冒着風雪交加的嚴寒,夜間驅車6個多小時去拜訪這位學生,邀她回國工作。 於是這一次並不經意的接觸和一次格外的垂青推薦成就了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老的愛才之心、惜才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吳老技高於人而心胸坦蕩。他開辦進修班,自編教材,親自示範,把他獨創的“吳氏刀法”毫無保留地教給每一個進修學生。有人提醒他:“外科醫生靠的就是一手絕活,教給別人,你的優勢就沒了。”吳老卻說:“我國有幾十萬肝癌患者,我一個人救不了那麼多病人,只有把技術貢獻出來,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吳老不僅毫無保留地授之於人,而且甘爲人梯。有的學生在臨牀實踐中感到“吳氏刀法”還有可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考慮到這是老師的成就,不敢貿然嘗試。吳老知道後,熱情地鼓勵說:“後人有質疑前人的膽識,學生有超過老師的勇氣,我們的事業纔有希望,你們不要有顧慮,要大膽地去試。”於是,肝臟手術技術一次再一次地得到發展,手術成功率不斷提高。

吳老胸襟開闊、虛懷若谷,雖身居領先地位卻絕不居高自傲、固步自封。他甘願做學生的學生,從學生那裏學習了先進的腹腔鏡技術,從而最早把這項技術應用到肝臟手術上。

吳老還是一位嚴師。他的學生現在有的已近60歲,提起老師還是吐舌頭:“老師兇!”每到吳孟超查房,年輕大夫們就全身緊張,他會手拿病歷,一項項讓他們揹着說出病人的各種化驗數據!病歷上的字寫錯一個都不成!

老師是過於嚴厲了!可嚴纔是真愛,正所謂嚴師出高徒!

爲人師是一件極神聖、嚴肅的事情。我常常會這樣想。每當想到此,越想就越感到沒有足夠的底氣來擔當。作爲一名老師,吳老也是爲師者的楷模,給我榜樣的方向和力量。

吳老自己說:“作爲一名醫生和老師,看病、治病、做學問、帶學生,是我的本職工作。”這不是什麼豪言壯語,它樸實無華;也不需要成爲大師,人人可以爲之,但現實卻遠遠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吳老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於是他成爲了大師。我自知與吳老無法相提並論,吳老所達到的高度是我無法企及的,但我還是可以像他一樣做人、做事,儘管沒有他做得那麼好。

吳老是夜空上的一顆星,縱然夠不到,但當我困惑、迷惘時,他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在我困難和疲倦時,他給我堅守的力量。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2

看到一則報道,說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醫學專家吳孟超在查房時,總是先把手揣在衣服裏暖熱後,纔開始爲病人檢查。在許多人看來,這不過是平淡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但就是這一個小小的動作,讓我牢牢地記住了這位老人,除了在醫學領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外,更爲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懂得愛的老者,因爲具備了這個前提,他才能從高高的神壇上走下,坦然地接受我們凡俗的尊敬。就像吳老在教育他的學生時說說的那樣:關心和愛護是實實在在的,應當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

在我們的文化與生活中,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具體到每一個人,愛又是一個有點概念化的語詞,讓很多人在實際的生活中無處說起。每每談及,都有些毫無來由的緊張,彷彿這個小小的字眼承載着我們難以承受的重量。時常也會感動於身邊媒體中那些令人動容的故事,可總是無法讓自己的行爲和愛坦然地對等起來。而年逾花甲的吳教授用他那始終如一的耐心與執着,爲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愛的生動的人生教育,他用自己多年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原來愛也可以這麼從容,從容到我們一不經意間的流露,便可以讓接受的人感激涕零。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發覺我們身邊到處充滿了學習的標本,那風雨中的相偎相依,那前途迷茫時的伸手相助;那面對貧困時的感同身受,遭遇苦難是的風雨同舟;甚至是那愛莫能助時的一聲嘆息,那滿溢同情的着意一瞥;那公交車上起身讓座,那人羣中的.伸手相攙,每一點行動都讓我們感動,每一分愛意都是那麼坦然與從容,每一幅畫面都可以讓人淚流滿面。

畢業後來到醫院工作,我得以從一個特殊的視角來體驗愛的真諦。在這個潔白的世界裏,任何人的關係有了詮釋的多向性,白衣天使、白衣戰士們在生與死的邊緣,成爲每一個憂患者心中的救星。愛在這片特殊的領域內成了點點滴滴的生命甘泉,成了絲絲縷縷希望的曙光,每一位穿着白衣的人於病人來講,都鍍上了一層熠熠閃光的神奇。的確,當以生命相托時,那零星的愛意就是沉溺於深水中的人說能抓住的稻草,明知稻草不一定能帶來一片曙光的前程,可抓在手裏畢竟能夠增添一份踏實。可愛之深則責之切,當這份愛有些不若所想的時候,在失望之餘,便有了超乎尋常的反應。可醫生和護士畢竟是普通的人,即使穿上了白衣,也不能完全避開人生的諸多煩惱,完全超脫於塵世之外,當他們的客觀或者主觀影響了日常行爲的時候,便遭到匪夷所思的局面,這可能對他們一些不公平,但從另一個立場看他們所面對的畢竟是一些亟待幫助的人,正如我們面臨醫療糾紛時所產生的尷尬一樣,這的確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前不久安徽省立醫院的護士長丁艾梅因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引起全國新聞媒體得廣泛關注,同時也使得這段比較緊張的醫患關係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有人說,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潤滑劑,沒有人能拒絕微笑。同樣,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是生活中最好的黏合劑,可以把冰冷的兩顆心溫暖如春地連在一起。丁艾梅並沒有驚天動地之舉,她同樣要應對每一個普通護士所面對的一切困難,並且還有需要關心的家庭、尚還年幼的孩子,但她把愛當作自己行爲的準則,並且始終如一地堅持了下來,正如有報道中所說,在丁艾梅這裏這裏,愛心已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切實地轉化爲實實在在的行動。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堅持,積累成她身上可貴的閃光點,使她成爲時代的一個標誌。

我們經常說,溝通從心開始,而交流總是從握手開始的,由握手到交心,這是一個過程,那麼,親愛的朋友們,在你伸出手之前,爲了愛能在彼此之間更好地傳播,請先暖熱你自己的手。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3

吳孟超3歲還不會走路,長大後身高只有1.62米,學醫後申請當外科醫生就因個子矮曾被拒絕。沒有人會想到,這個3週歲後才終於站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海內外走得那麼遠,會攀登到人類肝臟外科領域幾乎是獨步最高峯。

他生於福建省閩清縣白樟鄉後壟村,小村山清水秀,但田地少,種糧不夠吃,他的父親在他3歲那年就“下南洋”謀出路去了。日後吳孟超回顧,他3歲還不會走路,因嚴重營養不良所致。“我的媽媽是童養媳。”這也是家裏太窮的一個證據。

我由此想,吳孟超生在貧窮的農村,先天嚴重不足,對今天所有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窮鄉僻壤的孩子,都是很大的鼓舞!因而,比他的`傑出成就更值得追溯的大約是:這個昔日先天不足的孩子,怎樣成爲中國當代醫學界的一位巨人!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4

吳孟超先進事蹟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國第一張肝臟手術檯,從此再也沒有離開;年屆九旬,手中的柳葉刀遊刃肝膽,精準不減當年;心中一團火,守着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在“感動中國2011人物”評選中,一生與患者肝膽相照的吳孟超院士以德才兼備的大醫風範當之無愧地獲選。繼2006年1月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這位至今依然堅守在醫療一線的老科學家再一次感動了中國。

吳孟超奠定了我國肝臟外科解剖學基礎,開創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帶領中國肝臟外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更加讓人感動的是,他始終將裘法祖老師的教誨裝在心裏,爲將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可以不顧個人的榮辱得失。他每每向學生強調:“一個好醫生,眼裏看的是病,心裏裝的是人。”他每次接診,都與病人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冬天查房,他總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熱,再去觸摸病人的身體,還常常用額頭去感覺病人的體溫。做完檢查,他也不忘順手爲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擺好牀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吳孟超都早早地來到病房,給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聲祝福。他還在醫院裏定下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

很多人覺得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吳孟超事業的'頂峯了,可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絲毫不肯停步,又聯合湯釗猷、顧建人等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發病機理與防治”的建議案,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目前,他正在領導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說,過去的自己是一個實踐者,現在的自己更是一個肝臟外科未來事業的“搭臺人”,而他的同行們則敬佩地稱他爲“無影燈下的常青樹”。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5

走近吳孟超,你會發現,他平時的工作很普通也很繁瑣。他也會發火,也會流淚。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們從他的身上讀出這樣一個道理:成大業者必有大愛。

說服父母,隻身回國,用手術刀突破一個又一個肝臟外科禁區,建立我國肝臟外科理論和技術體系,成爲國際肝膽外科界公認的傑出人物。由於他的.努力,無數疑難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沒有對祖國、對人民、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吳孟超完成不了這樣的大業。

心中始終裝着病人,出差前總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電話詢問病人情況;回家後先要查看病人來信。凡是經他做過手術的病人,多年後再見,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術失敗,‘晚節’不保,想方設法爲病人解決問題纔是我的‘晚節’!”“任何時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吳孟超身上,對病人的大愛是那樣的至真至誠、細膩入微。因這樣的愛而感動得潸然淚下的又何止是病人。

有人說,吳孟超是一位“神奇老人”。他創建了中國的肝膽外科並帶領學科團隊走在世界前列,至今以89歲高齡仍然在柳葉刀尖上領舞。同樣是一種無邊的大愛,支撐着吳老仍然活躍在醫學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爲病人服務的行列中。

今年適逢建黨90週年,也是醫改攻堅之年,我們學習吳孟超,就是希望藉此振奮精神,激勵更多“吳孟超式”的醫務工作者涌現出來。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6

仔細讀過吳孟超院士的資料,感動之餘,不禁爲他高尚的人格、無私的胸懷、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爲共產黨員立起了標杆。廣大黨員幹部應當認真學習吳孟超的先進事蹟,在學習中要注意“知不足”、“不知足”。

在愛黨愛國上“知不足”。由於對祖國懷着深深的愛,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文革開始後,因受華僑身份牽連,黨支部停止了他的組織生活。但他仍然深深地愛着黨,堅持交黨費,寫思想報告。然而時下,有的黨員幹部擺不正自己同組織的關係,幹一點事就向組織要回報,剛剛提拔就向組織要求再“進步”;有的受不得半點委屈,有少許不如意,便滿腹牢騷。與吳孟超院士相比,這些黨員幹部的 “委屈”要小得多,甚至是微不足道。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吳孟超的愛黨愛國情懷,進一步加強黨性鍛鍊,堅定理想信念,把爲黨爭光、爲國爭氣,作爲自己的崇高信念和終身追求。

在服務羣衆上“知不足”。當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經費緊張時,有人建議醫療費漲價,卻遭到吳孟超的強烈反對,“老百姓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說到底就是因爲這個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發展爲了誰?如果大樓建高了,蓋好了,而老百姓卻看不起病,我吳孟超不會開心啊……”爲了給病人省錢,他做了三條規定:只要確保療效,用藥能用便宜的不用貴的.,能用國產的不用進口的;不準給病人過度檢查等。當前,少數黨員幹部羣衆意識淡薄,對待羣衆“冷、橫、硬、推”,有的甚至與民爭利。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像吳孟超那樣,堅持站在羣衆的角度想問題,以讓羣衆得實惠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做事情,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愛崗敬業上“不知足”。吳孟超對技術可謂是精益求精,爐火純青——他創造的“吳氏刀法”以精準見長、快速著稱,心到刀到,如行雲流水。即使這樣,他仍不顧89歲高齡,堅持每晚在臥室繼續工作,雙休日經常到病房查房,撰寫論文,並且每年主刀完成近200臺手術。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學習吳孟超的敬業精神,立足本職工作,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能力,兢兢業業、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人民的厚望。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7

很多人都想知道,吳老的手術成功率爲什麼那麼高,爲什麼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術,更不是靠運氣。他真正的過人之處,是他對待每一臺手術都極其認真負責。

儘管吳老醫術高超、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對每一臺手術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不管這個病人是誰,不管病情輕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結果多麼肯定,他都要在動手術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醫生做一次術前病竈確認,上手術檯之前,還要在看片燈上再次查看病變部位,驗證一下,好做到萬無一失。

當遇到比較複雜的病情時,吳老一定要召集專家會診。一次會診不滿意,就再來一次,甚至換一批專家會診,充分吸納各個方面的意見,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預見到,把各種應對措施都制定好,他纔會上手術檯。

我想,這就是吳老的手術爲什麼總是做得那麼好的原因。也正因爲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術檯,心裏就很有底氣。

去年冬天,上海有個肝癌病人,在一家醫院做手術,腹腔打開後,醫生說,這個腫瘤靠腔靜脈太近,沒法切,我們這裏正好有肝源,建議做肝移植。病人經濟條件不允許,醫生就把刀口又縫上了。他的家人不甘心親人就這樣等死,找到了吳老。

吳老仔細研究了病人的資料,覺得切除腫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他沒有輕易動手,而是兩次組織專家會診,並把病人的親屬請到會診現場,詳細地瞭解病人的情況,每次會診都用去了很長時間。吳老這樣嚴謹負責,幾次把病人親屬感動得流淚,他們說:“吳院長,我們先來找您就好了。你們這樣認真,我們到這裏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認命了。”

手術開始了,這時,我注意到吳老十分從容,上臺、開腹、探查、剝離、切除……流暢地操作着,一切就像以往做過的無數例高難度手術那樣,最後是有驚無險,成功地把腫瘤切了下來。走出手術室,摘下口罩的時候,吳老輕輕地說了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就這輕輕的一句,忽然讓我非常感動,沒有百遍千遍的琢磨,哪有吳老所說的“容易”?

42天后,病人平安出院了,他拉着吳老的手說:“我這條命是您給的,您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救命恩人!”

我上學的時候就聽說,吳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稱“中國第一”的手術,來醫院手術室後,又親眼看見他做了許多別人從沒做過的手術。很多人說,他有做手術的天賦。我很清楚,比他的天賦更爲寶貴的是,他總以開放的胸襟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他那虛懷若谷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教育。

吳老有個學生叫陳訓如,在成都的軍區昆明總醫院工作,最早在我國應用腹腔鏡開展腹部手術,並取得明顯效果。吳老感到這項技術很好,提出派人去學習。有人說,在國內,我們醫院是領先的,有必要去學他們的嗎?吳老說:“不能這麼講,只要是先進的、對病人有用的,我們都應該學。”陳訓如聽說吳老要派人來學習,連忙打電話給吳老說:“您就別派人來了,還是我去上海給您彙報吧。”吳老說:“這項技術你運用得早,你就是老師嘛!這次我派人先去學,過些日子,我也要去學的,你可不要留一手啊!”正是在吳老的倡導和帶動下,我們醫院在國內最早把這項技術應用到肝臟手術上。

1994年2月,一位19歲的大學生遭遇車禍,被急送到我們醫院,當時昏迷不醒,已處於休克狀態。經診斷,這位大學生腹部閉合傷、肝臟破裂、顱腦外傷,生命危在旦夕。吳老和專家們緊急會診,感到病人傷得這麼重,如果實施開腹手術,他將難以承受。吳老決定立刻施行“腹腔鏡下肝破裂修補手術”,經過多名醫生的全力搶救,只用了90分鐘,就補好了全部裂口,止住了肝臟出血。學來的這項新技術,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

讓我特別佩服的,還有吳老那種面對險情不迴避的敢於擔當的精神。外科醫生在手術中,遇到處理不了的意外情況,需要其他醫生來救場,這是免不了的事。不過近些年,由於醫患糾紛增多,擔心出了問題責任不好劃分,願意主動救場的醫生漸漸少了。但在吳老這裏,不管哪個醫生求援,他都是隨叫隨到。他還專門定下一條規矩:“任何時候、任何人,只要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不管我在幹什麼,都要及時向我報告,我會立即趕來支援。”

記得一天中午,吳老剛做完一臺大手術,出來路過2號手術間時,從裏面跑出來的護士告訴吳老:手術大出血了,正在搶救!吳老一聽,轉身就衝進房間,只見手術檯上病人的腹腔內都是血,止血的紗布已經用了200多塊,地上4個2500毫升的大玻璃瓶都裝滿了血,眼看情況就要失控,看得出來,主刀醫生有點頂不住了。吳老立馬上臺,果斷剪下兩根紗布帶子,沿着血管瘤和正常肝組織的分界線,迅速把出血部位捆紮起來,巧妙地緩解了出血。要知道,用紗布帶子捆紮肝臟的出血部位,這絕對是一個非常規動作,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做的。那一幕,至今想來都讓人驚心動魄。事後我問吳老:“您當時想沒想過,如果搶救失敗,可能毀了你一世英名啊!”吳老一聽這話,臉就板了起來:“是我的名聲要緊,還是救病人的命要緊?”那一刻,我覺得,吳老雖然只有1米62的身高,可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8

吳孟超,中國外科肝膽之父,我國最優秀的肝膽外科專家,現在雖然已經是97歲的高齡,但是依然活躍在中國醫學前沿,臨近退休時仍然保持着每年200臺手術,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共產黨員,這種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忘我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黨員去學習。

通過學習吳孟超院士的先進事蹟,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感動之餘,不禁爲他高尚的人格、無私的胸懷、崇高的境界所折服。由於對祖國懷着深深的愛,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文革開始後,因受華僑身份牽連,黨支部停止了他的組織生活。但他仍然深深地愛着黨,堅持交黨費,寫思想報告。當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經費緊張時,有人建議醫療費漲價,卻遭到吳孟超的強烈反對,“老百姓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說到底就是因爲這個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發展爲了誰?如果大樓建高了,蓋好了,而老百姓卻看不起病,我吳孟超不會開心啊”。

吳孟超獲得了諸多榮譽,很多人說他“值了”,但他並不以此爲炫耀的資本,他說“就我的人生來講,這些東西確實夠多了。但是要說"值",它究竟值在哪裏?我想最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作爲一個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的發展與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緊緊聯繫在一起,我們的知識價值、人生價值纔會有很好的體現。”吳孟超同志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好醫生,眼裏看的是病,心裏裝的是人”,他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着自己的話,他視病人爲親人,處處爲患者着想。他所在的東方肝膽醫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能用最便宜且管用的藥給病人就不開貴藥,能不讓病人反覆檢查就不多檢查,這都是吳孟超醫者仁心的表現。相比當前看病難、看病貴,少數醫務人員服務態度生硬,不負責任,醫患關係緊張,醫療糾紛增多等不良現象,吳孟超同志立志、求索、創新、奉獻的精神和關愛、忠誠、無私、服務的實踐,給了我們啓迪和教誨。吳孟超同志的精神和品格,閃耀着時代的光輝,實踐着人民的期望。

學習吳孟超精神,除了學習他愛黨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懷和種種先進思想精神之外,還要學習他的醫者仁心,其實不單是醫者,每一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有一顆愛民的仁心,只有這樣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實現,偉大的精神才能更好傳承,和諧的.社會才能建成。吳孟超院士光輝的一生讓我又一次感動,我不禁聯想到這些名字:雷鋒、孔繁森、焦裕祿、沈浩、楊善洲。吳孟超院士和他們一樣,都是優秀共產黨員,都是令我們尊敬的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從事的職業不一樣,做的事情不一樣,但是,在他們身上,我們都能看到共產黨員優秀的品質,那就是熱愛國、熱愛人民、甘於奉獻、大愛無私。歷史長河中,祖國大地上,還有那麼多和他們一樣默默無聞地奉獻着的人們。正因爲如此,我們的祖國纔會如今天這般富裕、強大,也才能真正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

作爲一名農技推廣人員,我們肩負着爲農民服務、建設富饒美麗新農村的歷史重任,更應當認真學習吳孟超的先進事蹟,學習他對黨無限忠誠、傾心爲民、工作中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的精神,並將這種精神貫徹到工作中去,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人民的厚望。下面談談對農業技術指導工作的“五心”:一要熱心。實施科技入戶,可以把農業新技術送到了田間地頭,爲農民學習新技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幫助他們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但農戶分散,接受能力參差不齊,新技術的推廣,工作繁瑣,困難多多,路難走、範圍大、人難找、時間緊,農資產品樣多。因此不熱愛農業,沒有熱心是做不好入戶指導工作的。二要虛心。由於示範戶同時種植多種作物,許多又有家庭副業,他們對技術的需求是多方面,而一個人的專業畢竟有限,要想受到示範戶的歡迎就必須虛心學習。因此要不斷充電,鑽研業務技術,並利用參加培訓的機會向專家諮詢,向業務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向農民羣衆學習,熟練掌握農作技術,提高自己的指導能力,使自己逐步向成爲業務水平好、示範戶歡迎的複合型的技術指導員。三有耐心。一般來說,農民的科技素質、文化素質都不是很高,對新技術新事物大多持觀望態度,怕失敗,想別人先試自己跟進,進行技術指導必須耐心。這是技術推廣取得成效的關鍵。做到平時定期到戶,關鍵環節主動入戶,技術諮詢隨時入戶,必要時可以電話諮詢,隨時與農戶溝通,保證不誤農時,把實用技術及時送到農戶手裏。沒有耐心,新技術就不能真正推廣入戶。四要細心。對農戶的生產生活要細心觀察,切實關心,爲他們辦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以建立感情與信用。五要有信心。農業科技入戶推廣的技術都是成熟的技術,而且爲我們建立了一條各級專家聯繫的通道,有問題可直接聯繫,我相信有我的熱心、虛心、耐心、細心,有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我一定能做好技術指導員。

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項長期艱鉅複雜的歷史任務。我們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時代的高度,按照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立足本職崗位上盡到自己的職責,牢固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並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實踐和創新。未來的工作千頭萬緒,隨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我一定緊密結合新時期新任務下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履行崗位職責,轉變作風,拓寬思路,不斷創新,在同志們的關心和幫助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做到與時俱進。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9

5月22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常的日子。在這一天,有兩位對中國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偉人離開了。他們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袁隆平爺爺有兩個夢想,他的第一個夢想是“在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一次,記者採訪袁隆平爺爺,他說:“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你年紀輕不知道,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都親眼見過。”記者聽了就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袁隆平爺爺緩緩地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說着就長嘆了一口氣。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饑荒的人們,最能體會飢餓對人的摧殘。是袁隆平爺爺用一粒粒飽滿的稻穀,用夜以繼日在試驗田裏辛苦研究,給人們打開了希望的大門。我想說:謝謝您!袁爺爺,您的“禾下乘涼夢”像一縷星火,被所有吃得飽飯的'人捧於手心,我們將永遠記得您的付出與辛勞,決不忘您的叮囑和您的理想!

吳孟超爺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膽肝外科之父”。

他的一雙手,曾經在無影燈下耕耘70餘載,在肝臟的方寸之地,爲16000名肝膽患者帶來希望。曾經,當一部以他爲原型拍攝的傳記電影計劃在全國上映時,製片方請吳孟超爺爺題寫片名,這位馳名中外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沒有選擇準備好的詞,而是揮筆寫下四個字“我是醫生”。

每天放學後,我們在家中捧着香噴噴的稻米,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疾病被攻克。我始終覺得自己應該更努力地去學習,在兩顆閃耀的星星迴歸到羣星懷抱時,我的耳邊,彷彿響起了袁隆平爺爺的淳淳教導,我的心中似乎感受到了吳孟超爺爺的信念……

王家元史進哄及吳孟超事蹟材料參考 10

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爲自己的事業,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臟外科入門》,並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後創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創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第一臺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患者8年前腹部長了個拳頭大的瘤子,去醫院檢查後認爲是肝癌。兩年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了個醫院去檢查,醫生說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麼久,於是做個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醫生再也不敢接診這個病人了。

吳孟超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直徑竟達68cm。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cm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爲“巨大”,患者的瘤子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導致死亡。

吳孟超帶着助手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覆推敲後,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後來被肝臟外科界奉爲經典。

考慮到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學校和醫院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全力配合。

8點30分,戰鬥打響!

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眼前,讓所有在場的手術室“常客”都有點毛骨悚然。

吳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斷一根血管,並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剝離瘤體。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複着這些動作。

1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複着這些動作。

助手們看着他,大氣都不敢出。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涌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護士見狀,連忙用紗布幫他吸掉。不斷滲出,不斷吸掉。

當鐘錶指向晚上8點30分,在手術檯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

36年過去了,這個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覆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蹟,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xx年春天,一對浙江的漁民夫婦,抱着出生4個月的女嬰求救吳孟超。吳孟超全面檢查後,很快斷定女嬰得的是“肝母細胞瘤”。這是一種少見的.小兒胚胎性惡性腫瘤。當吳孟超把自己手術的想法告訴同事時,大家都爲他捏一把汗。

對付危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吳孟超和同事們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請小兒科專家聯合作戰。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有驚無險地從孩子肝臟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瘤子的體積竟比嬰兒的腦袋還大!10天后,孩子出院。

xx年9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來找吳孟超求治。這個20歲剛出頭的姑娘中肝葉長了個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稍有不慎,就會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討論和論證之後,吳孟超決定再闖中肝葉禁區,手術切除血管瘤。他帶領姚曉平教授用了近10個小時成功將瘤體完全切除。

“這個手術難度確實大,我們在手術中也創造了肝門阻斷新的紀錄,前後阻斷4次共103分鐘,纔將瘤子切下來。”吳孟超記憶猶新地說,“瘤子有排球那麼大,放在一個臉盆裏都快滿了。”

幾十年來,吳孟超就是這樣,以一個醫學科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個鮮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齡,仍然奮戰在肝臟外科最前沿……

這是個近乎神奇的人,他彷彿就是爲了戰勝侵害人類生命的肝癌,而來到這個世界。

在他出生的時候,還沒有一箇中國醫生做過一例成功的肝臟外科手術。1960年,他打破了這個零記錄,成爲中國第一個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臟手術的外科醫生。這年他38歲。

至今,他已經做了1.4萬餘例肝臟手術,這是個世無其匹的數據。令人驚歎的數據還有:其中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過了10年。迄今,如果肝癌手術後復發,人們更覺得不好辦了。在他這裏,經他初次手術和復發後再手術的肝癌患者,生存時間最長者已有45年,今已82歲,仍然健在。這些成就對於人類與肝癌的搏鬥,無疑是巨大鼓舞。

他有一雙神奇的手,比一般人的手要小,顯得精緻而靈巧。他青年時期曾“下放”到黃土高原去搞醫療,也經歷過知識分子都要參加的勞動,那是個講究手裏有老繭才光榮的年代,他勞動時總戴着手套,防止長繭。這在那時,不免要給他帶來麻煩,但他覺得他這雙手不是他自己的,是上蒼給他要他給病人做手術的。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着他那雙比女人的手更加細皮嫩肉的手。沒有一點兒繭的手,才能更敏銳地感覺到病人肝臟內部的微妙信息……人們通常以爲打開腹腔做手術,是看着做的,其實不盡然。有些腫瘤長在肝葉重疊的深處,眼睛看不見。

配合他做手術的護士說,他的手指上長着眼睛。因爲他做手術有時並不看腹腔,而是舉頭或閉目,他的手在患者腹腔內探索……誰也看不見那手在裏面做什麼,卻見他忽然就把腫瘤摘出來了。他今年已90高齡,仍然在做手術,最多時一天要做3臺。這是真的,我目睹了他仍在主刀手術的全過程。他平日握筆的手有些兒微微顫抖,但只要一握住手術刀就不抖了。

我還注意到他握筆的姿勢就像握手術刀,筆桿是直立的,寫字像要刻字似的。每個人不管長大後做什麼,總是先學會寫字的,用硬筆寫字的現代人,握筆姿勢一生都不會改變。可是,這個外科醫生,從小就習慣了的握筆姿勢竟然被他日後握手術刀的姿勢改變了。這需要一種怎樣的歷程纔可能改變?

這個非常傑出的人,叫吳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