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山水畫之道 貴在水墨

山水畫之道 貴在水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一個從事多年美術設計的人忽而現身於傳統的中國畫界,乍一聽有點莫名,但世間之事發展的諸多可能往往都是由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引發的,況且這件事對大山來說,應該是由來已久的順理成章。衆所周知,中國繪畫一向被認爲是以儒釋道哲學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所表現的也就是中國人對現實世界的理想超越與審美追求。大山在研習了多年後的周易及老莊哲學之後,認定道家思想在中國藝術領域特別是中國傳統水墨畫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陰陽、素樸、道法自然等命題和理念幾乎全面影響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色彩理念、審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基於此,他開始了水墨的嘗試和探索,並一發不可收拾。

山水畫之道 貴在水墨

  大山作品《故園微夢》

在宋代王微的《敘畫》以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周易繫辭上》陰陽和道一樣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中國水墨畫遵從陰陽關係去表現萬事萬物。老子講素(見素抱樸)和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素是白色,玄爲黑色。老子哲學體系中,對五色中的黑白最爲推崇,而文人畫強調墨分五色,黑白二色逐漸取代其他豐富的色彩而成爲中國畫色彩體系的核心,黑與白的演繹,構成了水墨畫最獨特的形式,也體現了東方人獨到的審美心理和價值取向。

自從文人畫成爲繪畫的主流形態之後,以表現自然題材爲主的山水畫成了文人士大夫們感受山水、體悟天地之道的絕佳方式。《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的順物自然表徵的都是自然之美,把自然看作美的本質。中國最早山水畫論的文人畫家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便對道與自然的關係有過專門闡述,如:聖人含道暎物,聖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爲外在之形態,而道則是內在之精神,文人畫家以審美的眼光觀察自然世界而感悟到的'宇宙意識和主體精神在繪畫和詩詞中得到極致體現。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善於發現自然的發展規律,並將主觀世界的精神意念和體悟外化爲筆下的客觀自然物象,從而達到道法自然的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來,對老莊哲學獨有情種的大山選擇水墨風景畫作爲自己藝術實踐的方向倒是最貼合其對中國文化之意和自然之道的追求了。大山的畫一眼望去黑、滿、密,這種畫法並不鮮見,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有此類渾厚華滋之作,這與作者們身在南方常年滿目蒼翠有關。大山的作品用筆腴潤穩健,墨色層次豐富,用密集的點和線來表現日常的現代鄉村景象,隨意紛雜中但又有整體佈局的嚴謹,既有傳統水墨的寫意特徵又兼具現代視覺語言的抽象性。大山試圖在個人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感悟和表現形式的技巧方面找到自己認爲最爲合適的個性語言,一方面固然會在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系統中溯源,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嘗試多種可能性的實驗性探索。隨着這個過程的深入,大山不再沉迷於筆墨的豐富變化,他開始在繪畫中趨向精簡,一筆一墨皆有審慎之後的法度,結構和量感的愈加凸顯,而近來創作的彩墨畫,幾何構圖的厚重筆觸已經具備明顯的抽象水墨的程式意味了。

  大山作品《象外》

這種變化引發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老師李小可先生的直接影響,經過李小可老師的系統課堂教授,大山對水墨的結構和形式語言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並在自如純熟地應用筆墨語言上得到了極大增益。二是石濤的一畫論的啓示。石濤所著《畫語錄》是自北宋以來中國繪畫理論中既完整又深刻的一部著作,體現其美學思想精髓的一畫論思想是至今尚無定論。後人多從形而下來解釋其中的涵義,大山則認爲一畫論與周易的淵源深厚。石濤在他的《畫語錄》之中,的確還使用了來自《易經》中如蒙養之類的概念,以表達石濤想要闡述的最重要的思想。一畫者,衆有之本,萬象之根。是爲道也。石濤由一畫作爲本體引發出萬象萬物的表現形態,就如同由無極生太極,一劃分天地,是故有陰陽,乃定乾坤,而生四象,八卦等等。 一畫就是從形而上生髮到形而下這種多樣性統一的原則在中國畫中的直接運用。

對一畫論的理解和探索影響了大山的繪畫理念和創作思維。在石濤的理論中,繪畫如果遵循一畫原理,就是接近於道這個最爲重要的既是宇宙的也是藝術的內在法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強調天人相通,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一畫論既是畫家對自我和宇宙的統一化認知,又是畫家與大自然審美關係的創作論,因此,石濤提倡筆墨與生活,內容與形式,自然與藝術,技巧與修養都要統一在一畫上,這亦成爲大山的重要理論指導。他承認,一個好的畫家需要先熟悉傳統文化體系和美術史,其次纔是技巧的掌握程度,有了這二者打底,臻至心手相應的藝術理想境界也就時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