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典詩歌中的比喻

古典詩歌中的比喻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什麼是比喻?朱熹說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詩集傳》),俗話說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寫事物和說明道理時,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這種辭格就叫做比喻。

古典詩歌中的比喻

比喻是一種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辭手法,。人們表達感情、說明道理、寫人狀物、述事描景、傳形傳神、繪聲繪色,皆離不開比喻,堪爲辭格之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甚至說“比喻是天才的標誌”。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來寫景、抒情、寓理和刻劃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

例如“愁”是一種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詩詞中,詩人使用多種比喻使這種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可感,如在李白的詩中“愁”有長度:“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一水牽愁萬里長”(《橫江詞》);在陸游詩中不但有長度:“十丈愁城要解圍”(《山園》),還有體積:“閒愁萬斛酒不敵”(《草書歌》);甚至還有範圍:“世言九州外,復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虛,僅可容吾愁”(《江樓吹笛飲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詞中“愁”還可以到處移動:“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在李煜詞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樣滾滾東去、不可遏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處蔓延:“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賀鑄《青玉案》則用五種形象化的事物煙、草、風、絮、雨來顯示閒愁的繁多、濃重、綿延不絕:“試問閒愁都兒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形成一種複合比喻。

再如音樂,是種作用於聽覺的聲音,不可視也不可觸,但如何讓它可視可可感、可觸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過比喻做到了這一點。詩人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音樂輕音和重音的交錯彈奏,就不只是聽覺,也有視覺;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形容樂境中流暢和冷澀兩種境界,不止是聽覺,也有觸覺。再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其中誇張李憑彈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幾乎都是採用視覺,如“空山凝雲頹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等。這中間又夾入觸覺、想象和誇張。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聽覺比喻,也有視覺和觸覺,如開篇的一連串比喻就是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呢呢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鑾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2、使具體的形象的變得優美動人

如詠雪,唐朝張打油有首打油詩:“江上一籠統,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詩頗有幽默感,不愧稱爲“張打油”,此詩的比喻雖然準確,但形象卻不夠優美,而優美則是比喻的一個要素,例如我們形容夫妻恩愛、朝夕相伴,可將他們比喻成鴛鴦鳥,連理枝,從未有人將他們比喻成血吸蟲,因爲其形象醜陋又有害人體,但如僅從準確性來說,血吸蟲倒是雌雄同體,從不分離的。《世說新語·言語》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這位得到謝安稱讚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謝道蘊。比起謝朗(小名胡兒)的比喻“鹽撒空中”,謝道蘊的“柳絮因風起”確實高明得多。試想一下,無數鹽粒從空中落下,會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受?而柳絮迎風起舞,則妙曼而美好。岑參的《白雪歌》形容飛雪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駱賓王《詠雪》:“龍雲玉葉上,鶴雪瑞花新”,吳均《詠雪》:“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盧梅坡“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呂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豔”,張元“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等,這些關於“雪”的比喻除了準確外,或是優美,或是雄奇,都給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發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詩歌最重要的特徵是抒情,沒有抒情就沒有詩歌,敘事詩也不例外,因此,對詩中吟詠的事物必須動之以情,運用比喻就是使詩歌富有抒情性的手法之一。如賀鑄的詞《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牀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這是一首悼之詞,表現作者對亡妻趙氏的深摯追懷,以情思纏綿,婉轉工麗見長。詞中通過舊地重遊抒發感情,追念了作者與亡妻長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來的深厚愛情。出語沉痛,情真意切,哀怨悽婉,動人肺腑。詞中除了上片起首二句用賦體直抒胸臆外,多用比喻,比喻使其哀怨思念之情更加悽婉、更加深沉。首先,詞牌《半死桐》就是個極爲準確形象的比喻。唐代李嶠《天官崔侍郎夫人吳氏輓歌》中有“琴哀半死桐”之句,賀鑄引來比喻喪偶後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就像梧桐半死一樣。李商隱《石城》詩:“鴛鴦兩白頭”,賀鑄又引來改寫成“頭白鴛鴦失伴飛”,與“梧桐半死清霜後”形成精妙的對偶比喻句式。它比起李嶠和李商隱的詩句,不僅形成工整的對句,形式更爲精美,由於由單比變成複合比,情感上也更爲哀怨、動情。緊接着的“原上草,露初晞”化用漢樂府喪歌《薤露》篇中的“薤上露,何易晞”,與“梧桐半死清霜後”兩句共同構成“博喻”,由對亡妻的悼念進入人生苦短又“去日苦多”的更爲深沉的悲哀。從中不僅再一次感到賀鑄深厚的文學修養、化用前人成句的功力,也看到詞人運用比喻的極爲高明技巧。

比賀鑄稍後的吳文英有首《風入松》,其上闕也是多用比喻: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四明(今浙江寧波市)人。其詞典雅諧暢、含蓄委婉,能於工麗的周邦彥與清空的姜夔之外,別開生面,自成一格,很得力於比喻手法的運用。吳文英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官,卻也算不上隱士,以江湖遊士身份輾轉依附於官僚權貴之門,生活來源倒不匱乏。吳文英年輕時在杭州與一女子相戀,度過一段極爲浪漫的生活。在詞人離開杭州的十多年間,曾多次回憶這段戀情,也都是用柳、雨、荷、孤燕作喻:“淚香沾溼孤山雨,瘦腰折損六橋絲”(《晝錦堂》),“西湖斷橋路,想繫馬垂楊,依舊欹斜。葵麥迷煙處,問離巢孤燕,飛向誰家”(《憶舊遊》)。十多年後,詞人後再次赴杭,聞女子已死,詞人悲痛異常,寫下《青玉案》親自祭悼,詞的開頭也是以柳作喻:“短亭芳草長亭柳,記桃葉,煙江口”。在這首《風入松》中,詩人除了環境的渲染和氣氛的烘托外,也多用暗喻,如“愁草瘞花銘”即是以花喻人,以“瘞花”暗喻美人已逝,以“愁草瘞花銘”來暗喻對昔日情人的追悼。追憶昔日,那樓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語輕聲,攜手分離處的黯然神傷,都勾起詞人難以消除的隱痛,“一絲柳,一寸柔情”這個貼切的暗寓使這種傷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在中國古代詞人中,用比喻來抒情並取得出色成功的例子相當多,如秦觀“柔情似水,佳期如夢”,“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如愁”;李煜“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微雨雙燕飛”,“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周邦彥“並刀如水,吳鹽勝雪”,“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墜處遺香澤”,黃庭堅“月仄金盆墜水,雁回醉墨書空”,“一杯春露莫留殘,與郎扶玉山”等等。

  4、使詩中的`人生哲理含蘊更爲豐厚、更爲深沉

古文中的比喻與古詩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說理性散文中的比喻,只是用來說明道理。在說理性散文中,只要是能說明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比喻,而且比喻本身並不是道理,如買櫝還珠、刻舟求劍、鄭人買履等。詩歌則不同,詩的比喻往往成爲詩的形象一部分,那種通過比喻來闡釋哲理的成爲哲理詩或詩中蘊藏的理趣。這種寓意就在形象之中,而不是到形象外去尋找,如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此詩是慨嘆人生的不可知性,也夾雜着生命短促、世事蒼黃、物是人非的嘆喟,充滿一種迷茫不可預測的哲學思辨。起因於有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澠池,由於馬死了,兩人只好騎着跛驢到僧寺去寄宿。興會所至,在寺廟的一堵牆壁上題下了一首詩。這一次蘇東坡故地重遊,當初接待他們的老僧卻早已死去,只存一座靈骨塔,當年兄弟倆題詩的那堵牆壁也塌壞了。看到物非人也非,東坡百感交集寫了這首詩。比喻在這首詩中起了貫穿全篇的關鍵作用。在蘇軾看來,人生在世猶如飛鴻,充滿了不可知性,人生蹤跡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然在一塊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鴻飛雪化後,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了。然而,它畢竟飛過了,飛鴻踏雪的輕盈,不計何處的灑脫,驚鴻一瞥的浪漫,還有那翩然來兮的無悔,飄然歸去的無跡,這就是蘇軾理解的最優美人生態度!

蘇軾還有首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其中對“神似”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蘇軾在闡釋的過程中也運用了明喻,指出“形似”的見解就像個孩子一樣非常幼稚。詩歌和繪畫一樣,都要講究“神似”,講究本質的真實而不是外表的相似。這個明喻,既讓讀者形象地看清形似論者的浮淺,也可看出蘇軾爲人的率直認真。蘇軾詩歌中曾多出使用比喻來闡明哲理,如《題西林壁》中詩人用“橫看成嶺側成峯”這個比喻來闡明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中,又用“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來說明同樣的道理。在《慈湖夾阻風》中,用“且並水村欹側過,人間何處不巉巖”來感嘆世道的艱難和人心的險惡。在《法華寺橫翠閣》中,用“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來闡釋江山易代、人生苦短的人生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