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一年級作文 > 心平氣和的小學一年級讀後感

心平氣和的小學一年級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我今年教一年級,開學的情景我記憶猶新:開學初,沒完沒了的叮囑、喊叫,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身心的疲憊,精神的焦灼成了我當時的心理寫照。幾乎每天都是在忙碌、繁雜、焦躁中度過。就在那時,我發現了《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

心平氣和的小學一年級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我僅學到了三個詞:心平氣和、一年級、讀書。拿“心平氣和”這四個字來說。剛開始我也參照書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一年級一些課堂行規教育,與家長的溝通方式等。但有時自己還是難以“心平氣和”,後來我才發現,這裏的“心平氣和”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情緒的調控,而是引導我們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轉換,從單一的實踐工作者向學習型、研究型、探索型教師轉變,以一種研究的角度去觀察、剖析學生由於缺乏知識或經驗而發生的不良行爲,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律和特點。如此下來,每日工作之後剩下的就不再是對日常瑣事的煩亂,而是一種收穫、透悉孩子行爲背後的工作經驗或者教育理論的經歷,使自己的內心平靜而充盈。

而“一年級”這個詞,我原先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孩子入學啓蒙的階段,但薛老師的見解讓我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在這本書中,她提到:有些班級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提早結束了一年級的生活狀態;而有些班級到了“二年級”仍然處於“一年級”的生活狀態。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小孩子在一起學習知識的同時,他是否在學習公共生活,也就是說他是否在學習秩序。在她的班級當中,她用兩個關鍵詞來給自己班級的秩序下定義:第一個是“音樂”,她對文本的教學設計非常簡單,更多的是在孩子們疲乏時把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時間拿來給孩子們欣賞音樂,陶冶性情,讀後感《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從電視劇“小龍人”的主題曲到著名的古典音樂“漁舟唱晚”,孩子們從剛開始的喧鬧到如今能安安靜靜地趴在那裏聽完一首完整的古箏曲,對孩子們的性情是一種非常好的薰陶;第二個是“輕輕地”,借鑑蒙臺梭利教育法中的靜寂遊戲中出現的效果,她在管理班級事物時,她努力讓自己的說話聲音輕柔,讓孩子讀書時輕聲細語,發現這樣更能讓孩子們認真傾聽教師的說話內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她這裏使用的是“秩序”這個詞語而不是紀律。已經不記得她原文是怎樣解釋的,大意是說秩序是每個生命個體從內心深處自發地去遵循的一種合理而有序、主動而和諧的規律,是與生命個體的內在的拍點是相契合的,而紀律是一種需要外界的力量督促我們去遵守的一種規律。在她看來,對於一年級而言,學習公共生活的秩序比學習知識技能更爲重要。而現實中,我們往往對這一點認識不足,或者認識到了,但還沒有很好地去身體力行。

翻開這本書,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第四部分內容“聆聽大師”。因爲,我覺得第一部分內容,其實我們每位老師每天也在做着,區別也就是我們並沒有將它記錄下來。薛瑞萍老師之所以能擁有“心平氣和”,除了她在日誌中的傾訴、反思、總結之外,她在一些教育論著中與一些教育大師的精神交流也是主要因素。記得剛走出校門時也曾翻開一些教育論著的扉頁,卻發現那些術語像是陌路人一般,無法讀取那些文字背後的思想,更別說去學習蘊藏其中的教育理念,只能無奈地放下。但在這本書中,薛老師以她20年的教育經驗和實踐,以她個體化的閱讀和閱讀表達,讓我嫉妒地發現原來教育論著中的精神世界如此精彩。也有不少朋友看了薛老師關於教育論著的讀書札記而興致勃勃地去翻閱那些書籍,卻發現仍然是欲入無門。薛老師用一句泰戈爾的詩句來解釋:“且把你一生中的空隙留在原地,讓音樂從空隙的深處涌將出來。——這是隻有書蟲才知道的快樂。”她是這樣解讀這句話的:“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賦予沉默的文字以美妙的曲調,因爲是你在讀,精闢的論述注入了你的理解;因爲是你在讀,原本豐茂的樹木,生長出帶有你印記的枝葉。”讀書,讓知識和趣味互相交融,見解和品性依次增長;由此形成習慣,進而成爲性格,當然一輩子便“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