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一年級作文 > 高一年級議論文大綱

高一年級議論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高一年級議論文1

自律,換而言之,就是嚴於律己。它是與監督想對立,更強調自我約束和自覺規範的一種意識。自律,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爲上從嚴要求自己。古人云;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從古至今都把能否嚴於律己當作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下的標準。因此,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時候情況下都做到自律。

高一年級議論文

要想做到自律,首先要理解監督和自律的關係。監督意指被動地接受來自外界施加於自身的規責和看管。而自律則是主觀的,能動的適應。它們均能達到約束行爲的目的,自然都是必要的。但想較之下,自律顯得更爲重要和積極。就作用而言,監督也是爲了使人們更好的自律。

要真正做到自律,並不容易,它是自己與自己的約定和承諾。還需要做到很多。

先之,要從自身嚴格要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現在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真得很複雜。有無數的新奇和誘惑,如何正確的對待關係到我們的一生。來自網絡的紛繁複雜的虛擬,來自現實無花八門的騙人把戲,我們的確很難應對。所以,自律就非常的重要。保正不做第一次就是一種拒絕,就是一種自我保護。

再之,要經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評和自我約束。德過哲學家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夠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機會改正。一個人的愚笨不在他的無知,而在他不知自己的無知。一個學會審視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纔能有自知之明。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砸己,什麼可爲,什麼不可爲,什麼堅決不爲。我們要問自己,你在做什麼,你該做什麼,對你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的前提是沒有妨礙到別人,而不是隻爲了自身。

次之,不怕醜,不怕痛,不護短,有過必改,有錯必究。一個多麼高尚的人,也不免會犯錯誤,而勇於改正會讓他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說,公開認過有益於靈魂。是的,一個人不羞於承認自己犯了過錯,說明他變得更加豁達。中國自古就有諺語: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勇於認錯不但是自律的態度,更是做人的氣度!

作爲學生,我們更應該學會自律,學會做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律,我們纔可以自尊自愛,只有自律,我們纔可以自省自知,只有自律,我們纔可以自立自強!

高一年級議論文2

“外表”的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內心的美才是最重要的。——題記

朋友,你認爲怎樣的人才是最美的呢?是認爲人外表美才是最美的美。還是認爲有知識的人才是最美的呢?而我自己卻認爲心靈的美,纔是真正的美。

我認爲一個人,就算是外表再美,沒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那這個人的外表就像是一件空皮囊,沒有一點用處;一個人,就算有再多的知識,沒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那這個人的知識就像是一件裝飾品,不但沒有一點用,還反而會危害社會。

我自己認爲心靈的美,纔是真正的美。我看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東施的人,她雖然長的很醜,但她卻被知縣稱爲賽西施,這是爲什麼呢?正是因爲她的心靈十分的美,在一次一個小孩掉到大便池裏去,別人都在旁邊說着要去救,可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下去救那個小孩。也就在這時,這個叫東施的人正好走過看到了,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下去救人。把那個小孩救起來後,她自己已經渾身都是大便。她爲什麼會去救那個小孩呢?是因爲她具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知縣就是因爲看到了這一點,纔會稱她爲賽西施,而且世人都在讚美她。

其實,這種事跡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就像有一會,我和媽媽一起乘公交車去鄉下玩。坐在我前面的是兩個大姐姐。坐在裏面的一位穿得很時髦,留着長長的波浪捲髮。而另一位卻恰然相反,穿着樸素的外衣,只留着長長的平發。車子開過了幾個站後,上來了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可全部的座位都以滿了。就在這時,那位身着樸素的大姐姐馬上起身,笑嘻嘻的把坐位讓給了那位老人。而另一位穿得很時髦大姐姐卻不屑一顧。這時我覺得這位大姐姐在樸素的衣服與普通的平發,以及那顆善良的心的完美組合下,就像一位善良的天使。

在歷,那些長的漂亮的人又有幾個被載入史冊呢?無非就是四大美女和一些貴妃,可這些屈指可數,而且其中也有許多是因爲心靈美的關係被載入史冊。還有單單是因爲心靈美的人被載入史冊的人呢?卻數也數不清!像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人的一生是很漫長的,在這人生的漫長路途上,朋友請保有一顆美麗、善良的心靈吧,讓它幫助你爲世界做也些好事!人的外表美不一定是最美的,人的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

人外表的美,不一定代表一切。而相反的,人內心的美,卻可以代表一切。

高一年級議論文3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周易?繫辭下》中的一句話,說明了要長久不衰就要學會變通,勇於創新,否則可能使人生僵化。

創新爲成功提供源泉。魯迅曾說過:“不革新,是生存也爲難的”。而現實中也驗證了這句話。比如秦朝時期皇帝的暴虐,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日擔心受怕,若此制度持久以往,那麼後果必不堪設想,然而也正是因爲朝代的更替,和新法的創新才得以使之變得更加美妙;成功就像幾個音符,創新可以使之更加優雅;成功像幾片雪花,創新可以使之更加神祕。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若是沒有及時找到源泉,再怎樣堅持不懈,也一樣會與成功失之交臂,成功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我們能及時在沙漠中找到源泉,那麼就離成功更進一步。而創新就是成功的源泉,要成功需創新。

創新爲成功提供力量。只有不斷地變革創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纔會有“天藍藍,草青青,風過蟲二鳴;春放紙鳶秋望雁,夏聽雨荷冬賞雪”的意境;纔會有“黃髮健,垂髫康,炊煙裊裊香;百佳民謠笑聲朗,一壺溫酒伴夕陽”的蘊味。就像沒有汽油的汽車,無論怎樣情感召喚它都不會跑上大道,這又和廢鐵有什麼兩樣呢?也就是說不管任何東西,只要沒有動力的支撐,也就什麼用也沒有了。孔子的弟子不管學得和孔子再怎麼相像,那也只是模仿別人,根本就顯現不出自己的特徵和個性,只是生活在別人的影子下的,旁人最終還是不明白你的特色在哪。所以我們要學會創新、勇於創新,活出自己的特色,甩開別人的陰影,讓別人更清楚地看到你,爲成功增添一份動力。

創新爲成功插上羽翼。爲學需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所以我們應學會創新,熟知今是昨非,爲青春增添活力。現在的中學生都應樹知創新的重要性,創新的方法更要運用於學習當中,要學會舉一反三,可更有快速,更有效的學習。但也不要誤會創新一詞的真正意義,創新不是穿五彩斑斕的服飾,也不是月光。當然創新運用到生活中也是好的,但是要正確地去運用。讓創新如一個天使般,爲

我們插上理想中的羽翼,讓我們快速超成功的方向飛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說明讓我們可以天天都創新,創新有經久不衰的用義,學會創新,勇於創新;才能更快通往成功之路,不至於僵化。

高一年級議論文4

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

——題記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觀的人會抱怨它的不足;樂觀的人則會慶幸還有半杯水,因而後者得到了滿足。

同樣的半杯水,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慨。這告訴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顆平常心,學會用感恩的心來感謝生活,感謝命運。等我們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幾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發人深省的。一個人如果癡心妄想,那他貪婪的心就永遠不會滿足,甚至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嫦娥拋其夫君,偷食仙丹,妄圖成仙,換來的卻是廣寒宮的無限冷清與寂寥;和珅位高權重仍不知滿足,徇私舞弊,留下了千古罵名。而莊子、陶潛等隱士淡泊名利,逍遙世外,卻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談。

世事就是這樣的辨證,上帝讓壞人享盡安樂,但最終以嚴厲的懲罰爲代價;上帝給予好人平安與幸福,卻讓好人歷經磨難。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這樣,沒有絕對令你滿意的事,關鍵在於你是否得到滿足,能夠樂觀地對待生活。

不過知足並非一味地安於現狀,不求進取,而是一種適可而止的生活態度。如錯把知足當作安於現狀,裹足不前,那你只會成爲井底之蛙。

知足就是父母買給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揀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來之不易的東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裏永遠有着溫暖的陽光。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們在給予的同時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們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報,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爲他們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滿足,當然也往往會大失所望了。

請記住:學會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卻煩惱;學會知足,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風雨兼程的艱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才能和諧、平靜、適意而真誠。因爲知足常樂啊!

高一年級議論文5

漫畫的主要內容是一位父親爬上大樹,而母親將一筐蘋果遞給父親,於是,父親將一個個的蘋果砸向自己兒子的腦袋,父親心想到:不信把孩子砸不成牛頓第二。可是兒子卻在樹下大聲痛哭。

故事裏諷刺了一些父母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點走向成功,於是不惜一切的代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他們的教育方法脫離實際,一味地生搬硬套別人的方法,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感受。在我看來,天才不是砸出來的,父母應該結合實際,選取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很理解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期望,但期望歸期望,父母不能將自身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雖然牛頓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但我們終究不是第二個牛頓。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與衆不同的個體,當我們都成爲牛頓時,那麼這個世界有何意義呢?

天才不是砸出來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再者,子女對一件事情沒有興趣,*他去學習,這樣只會讓他對學習產生厭倦。如方仲永,他的父親要求他寫字換取錢財,他的父親本身的教育方法就有問題,他的父親只是把方仲永當成賺錢的工具,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讓方仲永去學習,最終方仲永只能泯爲衆人矣。這告訴了我們很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如果父母真的是爲自己的孩子着想,就應該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量身定做一套適合他的教育方法。

當然,光是有一套好的教育方式是遠遠不夠的,這還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如果孩子的態度是積極的,那麼這裏成功也就不遠了。如果態度是消極的,那麼好再好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也只是浪費。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合理的制定教育方法呢?首先我們得清楚孩子的興趣愛好,並鼓勵其向這些方面發展;其次,父母擔當的角色僅僅起引導作用,而不是操控自己的孩子;最後父母要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適當的採取獎勵機制,爲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做到以上幾點,經過孩子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相信成功便會越來越近。

總而言之,教育不是兒戲,父母不能對孩子一味的採取圈養或者放養的政策。過度只會害了孩子,堅持適度原則纔是正確的。還有別人的方法不一定就是的,只有適合自己的纔是的,所以,我們務必謹記:天才不是砸出來的,而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一點一滴的積累出來的。

高一年級議論文6

成長的道路崎嶇不平,有歡樂也有煩惱,其中有幾件事讓我至今難忘。

第一件事是學騎自行車:那是我6歲時的一個下午。陽光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我在操場練習自行車。那時我還不會騎,只能讓媽媽扶着後座,幫我把持住自行車。但是,每當媽媽一放手,我就一下子向一邊傾斜過去,重重地連車帶人摔到地上。時間過得很快,夜色籠罩了大地,我只能回家。雖然今天沒學會騎,但我依舊很開心,因爲我已經掌握技巧,只要多加練習,就可以學會騎自行車了。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牀。剛洗漱完畢,我就推着我的自行車到樓下練習去了。今天真是個好日子,第一次騎上自行車就學會了騎,根本不用媽媽扶,就可以在操場上自由地騎來騎去了。我高興極了,在小區裏騎了一上午的自行車。可是,在我騎最後一圈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在轉彎口,一個大坑出現在我面前,我急忙剎車,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我只好硬着頭皮往前衝,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我在自行車顛簸時鬆了手,人一下子摔下地,車也在我前面側翻了。自行車倒沒什麼事,可我卻擦破了一大塊皮。

第三天,我決定忍痛去"會會"那個大坑,於是我騎上自行車,在小區裏騎了起來。又到"大坑轉彎口"了,我一邊緩慢地剎車,一邊向大坑衝去,經過一陣"漫長又痛苦"的顛簸,我安全通過了"大坑轉彎口",我高興地歡呼起來:"我學會騎車啦!太好了!"......

成長時不僅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還有一件事讓我受益匪淺。第二件事是競選大隊委:那是我十歲時的一個星期五,學校的報告廳裏坐滿了人,他們正在舉行大隊委競選,我也坐在其中。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終於輪到我了,我走臺去,開始演講.3分鐘過去了,演講結束我走下臺來,期待着宣佈新一屆大隊委名單。四十分鐘過去了,所有票數已統計完畢,開始宣佈名單:"5號,7號,10號,13號,19號,23號,28號,30號。"我仔細聽着,但沒有我的號碼.回到家,我傷心地坐在椅子上,發着呆,媽媽似乎知道事情的情況,走過來,語重心長地說:"成長道路上難免有些挫折,人也必須在挫折中成長,這次不行,下次再來!"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現在,回想這些故事,我知道了或模模糊糊懂得了,成長,就是在挫折中不斷練習,直到成功。

高一年級議論文7

人之所以會累,是因爲我們追求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然而*是無止境的,要懂得在擁有中感到幸福,在失去中也是一種幸福,懂得了這一切就能懂得即使累、苦,那也是快樂的,因爲我們知道在累中尋找樂趣。

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值得我們記憶的東西,也有一些必須要放棄的東西。放棄與堅持,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問題的一種態度,勇於放棄是一種大氣,敢於堅持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孰是孰非,誰能說的清道的明呢?

不知從何時起,在我的生活裏、腦子裏已經住進了一個人,每到夜深人靜,無聊的時候我腦海裏總會浮現出一些跟他在一起玩的畫面,越是往下想就越煩悶,煩悶事情怎麼會搞到今天這個地步,就像手裏的沙子,我愈是捏的越緊,在我手中的沙流失的越快,這本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偏要留在自己的身邊,到頭來弄得大家都只有不歡而散的下場,我一直在想我究竟是該放棄還是該堅持?直到某一天我終於想通了,我毅然決然的放手了,手中的沙不再流失,因爲我已經鬆手了,原來鬆手後的感覺竟是那麼的舒服,沒有了猙獰,沒有了累,沒有了痛苦……

既來之,則安之。爲什麼有些人能在困難中看到彩虹的絢麗,而有些人卻一蹶不振呢?那是因爲那些人都把壓力變爲一種動力,不管多累多辛苦都認爲這是值得的,並在其中找到了累的意義,而有些人卻感到累了就直接半途而廢,從而就懶惰成性,大都認爲這隻有一個“累”字,卻不懂從更深的一層去想。愛迪生髮明瞭一千多種東西,曾有人問他不覺得累麼?他回答說:“看到自己發明出來的東西是那麼的成功和得到人們的認可,這又怎麼會感到累呢?”做自己喜歡做的東西,即使累也會感到開心,做自己不喜歡做的東西,即使很輕鬆也會感到身心疲憊。

有時候在該放棄或者該堅持的這個話題上纏繞的太多反而越得不到心中的那個標準的答案是什麼,有些事情的決定是需要果斷和堅定的,這樣子拖下去累的總會是自己和身邊的人,與其這樣不清不楚的下去倒不如早點了斷這一切,讓這層莫名的關係變得更加的清晰,身心便會覺得像丟掉一個大包袱般輕鬆、自在。

放棄和堅持只是一線之隔,只要理清自己的意念,也就清楚自己真正的想要什麼,就不會無時無刻感到有一種無形的累,拋開一切,你會覺得這所有都是截然不同的,累了吧,是時候放手了……

高一年級議論文8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春風桃李,落葉梧桐。萬物靈長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着自己音容相貌。好像自然的事物沒有是什麼亙古不變的。但是不變與變化應該是互相依附的存在。

執子黑白的人生,落在經緯交錯的方格中,步步爲營,如履薄冰。他以宏觀萬變,應對棋局的滄桑鉅變。吳清源先生的人生就是這樣,他與他的棋子落在那個格局混亂的民國時代。棋局上的他,以詭異簡潔的手法,變幻莫測的棋局,讓對手“繁華殆盡”棋局之外的他,同樣是一個隨世事漂泊的,一個只心繫圍棋的獨行者。而無論是在對弈中還是生活中,吳清源先生都是以萬變之化,應對萬變之事。

“百讀紅樓百動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從細筆驚新語,重向高山愧舊琴”這,就是文學泰斗周汝昌先生一生的精神寫照。

當初曹雪芹耗盡畢生心血,歷經十年滄桑,在“紅樓”的筆耕中走到了他自己生命的盡頭。而文學大師周汝昌,在研究“紅學”長達六十年的旅途上,同樣奔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可誰知,在這條生命的長跑中,他所度過的心酸苦楚。年少的周先生,治學書畫,絲竹粉墨,無一不精。他雖生於書香門第,但是他的年少時光卻是在那個哀鴻遍野的社會裏聽着軍閥混戰的炮聲度過的。而引領他走上紅學之路的是與胡適先生的一次偶然相遇。從此,這位紅學大師真正的'旅途便開始了。無論是長達八年抗戰,還是對文學家地獄般的*,都沒有絲毫擊退這位大師前進的步伐,當週先生完成他當初對胡適先生的提議時,已經度過五十六個春秋,於是百感交集的周先生賦詩道:“五十六年一願償,爲芹辛苦亦榮光”他用他那一生未變的宏願,勇敢的應對中國百年的滄桑鉅變,當真是“以不變應萬變”

無論是萬變的吳先生還是不變的周先生都已經遠離了我們,而在生活中迂腐的人永不改變,趨炎附勢的人變得過火。大抵都是因爲他們對生活與未來充滿迷茫與恐懼,以至於迷失了自己,而歷史在永恆的變化中,終將會模糊這些人的印記。不被世人所追憶。

吳清源先生和周汝昌先生的身上都存在着“不變”與“變化”至於原因,在我看來,兩位先生甚至是許多偉人,都有着一個永恆不變的信念,來抗擊世事的滄桑鉅變。

所以不變的信念就好像未經雕刻的胚玉,在歷史的如刀般的變化中,堅持本心,終將會刻出令人敬仰的雕塑。

高一年級議論文9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最早是孔子說的,《論語》中記載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溯其本意即爲:仁者追求山一般的崇高、寧靜、祥和;而智者追求水一般的快樂、靈動、悠然……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性格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終日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倒是好生自在,寧靜祥和,與世無爭,所以平靜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俞伯牙與種子期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而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伯牙摔親謝知音’的情感誠然令人感動,由此可見,天長地久的友誼也是一種幸福。不同的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都無貴賤之分。

“幸福就是開心”這種思維模式逐漸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實也不盡然,追求幸福好比攀登高峯:若只爲觀賞風景,儘可乘索道上山,一睹風光;也可一步步登上山頂,看到美景的同時,還會有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而在攀登的過程中,愈是舉步維艱,到達山頂後的成就感變愈是強烈。同樣的道理,若想收穫幸福就應有所付出收穫幸福的同時必須是開心的,但開心的是未必能表露出幸福。

麻煩的是:有的人曲解了幸福的含義,而在這些人之中,有的以爲腰纏萬貫的財富就是幸福,所以他們想着法掙錢而忽略了‘錢是掙不夠的’這一客觀事實,所以慾望從未被滿足,以至於年耄垂死時還對他的財產念念不忘,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無論是高官還是厚祿都不能稱得上幸福。

前不久‘走基層’活動中記者瞭解到大多數人覺得當下的生活稱得上是幸福,而且他們依據就是當今國泰民安,生活穩定。百姓們認爲‘家庭和睦’,而這與《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其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從中能夠看出,幸福的含義就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樸素的渴望。

幸福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肯爲幸福付出,才能收穫幸福;而且要對自己的收穫予以肯定,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悟幸福的內心;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者方能常樂。

高一年級議論文10

明朝理學家薛宣曾說過一句話:“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爲何事,要作何用。”確實,不假思索的閱讀是膚淺的,閱讀是爲了讓人們更加理性,更理智地看待人世。

小時候讀《小飛俠彼得。潘》,深深地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時常幻想要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彼得。潘那該有多好。於是在每天睡前我都要纏着媽媽給我念上一段,聽多了就許下一個願望:我長大了要做一個偉大的探險家,去尋找一個像夢幻島一樣的夢幻王國。

漸漸地,漸漸地,我終於看到了結局,當看到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看着長大的溫迪和她的孩子們快樂地玩耍時,他難掩的哀傷時,我忽然明白了一點什麼。現實生活中是不會真的有一個夢幻島的,我們會長大,會有煩惱,但我擁有的一點也不少,我擁有很多人的愛與關懷,不用像彼得。潘一樣做別人幸福的旁觀者。

文章在瘋狂中傳遞了一種理智的魅力,它象徵了永無止境的快樂、永遠的童年,但通過對它的閱讀使我更理智地明白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別人的愛才是那彩色帷幕的真諦。

閱讀使人理智恰巧表現於它把所有的精華真理都深深藏在文字絢爛的羽翼下,而真正理解它的過程中,人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理智的飛躍,它使我們拋開所有浮誇,直面真實與理智的浪潮。

還記得初中時老師要我們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初看我僅僅對那位辛苦了85天好不容易等來大魚,卻最終分食鯊口的老漁夫聖地亞哥表以深深同情,他的生命悲哀而令人感慨不已,我深深陷在了悲情的迷惘中。

恰巧當時我從圖書館了借來了海明威的《喪鐘爲誰而鳴》,我深深地爲其中的主人公喬頓爲西班牙反法西斯鬥爭而獻出生命時,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一次看《老人與海》,那老漁夫聖地亞哥就算只帶回一具魚骨也仍然與鯊魚抗爭的形象一下子閃現在了我腦海中,我從青年喬頓和老漁夫聖地亞哥身上領略到了一種人性堅強的魅力。“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老人那看似不幸的形象可以理智地看待爲是一種總與厄運抗爭的精神,即使可能不敵,但尊嚴與作爲一個人的堅持不容許我們有一絲一毫的退縮。

閱讀是培養理智的一個過程,它讓我們用更客觀,更貼近作者心靈的角度去看待文章,去聆聽一個智者的內心獨白,或許結局並吧一定皆大歡喜,但人性總是閃耀着光輝。急躁之下的想當然是品不出文筆間的山間鳴澗的,閱讀使我們變得理智,變得更懂用心去讀這個世界。

讀《夏洛特的網》讓我看到了友誼那付出生命去扞衛的感動,使我更理智地對待每一個朋友,理智地維繫着友誼的可貴;又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爲個人理想而不悔奮鬥一生的追求讓我更理智地看待夢想,明白它與現實並不衝突的存在。

閱讀是一把探索生命的鑰匙。詩人何其芳有一句話“讀書就是翻譯,因爲從來不會有兩個人的體驗是相同的。一個拙劣的讀者就好比一個拙劣的譯者:他會在應該意譯的時候直譯,而需要他直譯時他卻意譯。”因此,閱讀的過程恰巧使我學會變得更爲理智,看清什麼是作者意在抒發和傳揚,什麼又是作者興起的一時快筆。就似開礦,閱讀就是爲了理智地通事理,從而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裏。

理智是閱讀的一種選擇;閱讀是引領我,使我理智的智慧通道。我願在每一本好書面前停留,就像理智的積澱使真理在我面前一一停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