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習俗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

說起春節,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那可謂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這麼想的,因爲我們過年的習俗非常多。

先說吃餃子,吃餃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們家可不是隻吃一頓,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兩頓。爲什麼要這樣呢?三十吃餃子是爲了團圓,也可以叫“年夜飯。”初一吃餃子是爲了吃錢,誰吃找錢就代表誰這一年發財(今年我沒吃着錢)。

說完吃,再來乾點活。燒香貼對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燒香也包括上墳!每年初一,都要給祖宗燒錢燒香。我曾問奶奶:爲什麼要燒錢?奶奶告訴我:“這些錢是給他們死人用的,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給老天爺,財神爺,土地爺上香,讓他們多多保佑我們。還有貼對聯。貼對聯的最大難處是:區分上下聯。貼的是否一樣。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習俗“多多益善”。

春節習俗作文一

說起春節,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那可謂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這麼想的,因爲我們過年的習俗非常多。

先說吃餃子,吃餃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們家可不是隻吃一頓,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兩頓。爲什麼要這樣呢?三十吃餃子是爲了團圓,也可以叫“年夜飯。”初一吃餃子是爲了吃錢,誰吃找錢就代表誰這一年發財(今年我沒吃着錢)。

說完吃,再來乾點活。燒香貼對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燒香也包括上墳!每年初一,都要給祖宗燒錢燒香。我曾問奶奶:爲什麼要燒錢?奶奶告訴我:“這些錢是給他們死人用的,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給老天爺,財神爺,土地爺上香,讓他們多多保佑我們。還有貼對聯。貼對聯的最大難處是:區分上下聯。貼的是否一樣。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習俗“多多益善”。

春節習俗作文二

說起春節,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那可謂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這麼想的,因爲我們過年的習俗非常多。

先說吃餃子,吃餃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們家可不是隻吃一頓,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兩頓。爲什麼要這樣呢?三十吃餃子是爲了團圓,也可以叫“年夜飯。”初一吃餃子是爲了吃錢,誰吃找錢就代表誰這一年發財(今年我沒吃着錢)。

說完吃,再來乾點活。燒香貼對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燒香也包括上墳!每年初一,都要給祖宗燒錢燒香。我曾問奶奶:爲什麼要燒錢?奶奶告訴我:“這些錢是給他們死人用的,就像現在的人民幣一樣。”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給老天爺,財神爺,土地爺上香,讓他們多多保佑我們。還有貼對聯。貼對聯的最大難處是:區分上下聯。貼的是否一樣。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習俗“多多益善”。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2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3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爲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爲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爲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麼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爲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日是“竈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竈神。人們認爲竈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竈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竈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4

要說家鄉過年的習俗,那可真是說上一天一夜都說不完哪!殺雞宰鵝、做紅團、逛廟會……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逛廟會了。

每年正月十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全部聚攏在我家,全家總動員一起去石浦老街逛廟會,這可是咱們家過年的保留節目。今年也不例外。

一路上,象山濃濃的年味兒就引得大家左顧右盼起來。馬路兩旁都掛起了紅紅的燈籠;連路旁的小樹都穿上了綵衣,五顏六色的彩燈把街道裝扮得異常耀眼奪目;家家戶戶都傳出歡聲笑語,大人們忙裏忙外,小孩們難得聚在一起,好不熱鬧。

車子行了二十幾分鍾,終於到了石浦。“咚咚鏘——咚咚鏘——”人還沒有到,歡快的鑼鼓聲就已經從遠處傳來。只見石浦老街已成了人的海洋,長長的舞獅隊一眼望不到頭,小孩們在大人的肩頭上坐着,突然高出個頭來,擺出一副神氣活現的樣子;老頭兒、老太太也穿上新衣,擠在人羣中。他們好像都返老還童了,個個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慶。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匯成了一曲美妙的旋律。

進了城隍廟,更是一派新年氣象。數十個小販把廟裏塞了個水泄不通。有賣鞭炮的,這些鞭炮都十分新奇,圓形的,長筒型的,甚至還有老虎型的;有賣玩具的,轉呀轉的小風車、叮叮噹噹響的海螺風鈴……“來看一看,瞧一瞧嘞!今年最新款糖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啊!”那吆喝聲充滿了魔力,像一股風把我吹到了攤位前。只見攤位上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糖人,有張牙舞爪的老虎模樣,有可愛的`卡通圖案,還有招財進寶的財神爺形象,各種各樣的糖人,撩撥着小孩們的心。攤位前扎堆聚集了一羣小娃娃,看見這新奇的東西,爭着搶着想要一個“時髦”,做糖人拿着糖罐做得不亦樂乎!

再往裏走,隱隱約約看到了唱戲的。我湊過去一看,果真。喜歡湊熱鬧的我呼地一下竄進了人羣裏。臺上的唱功很好,每唱完一曲,就贏得觀衆的陣陣掌聲

逛着逛着,我的肚子餓的咕咕叫了起來,這才發現我們已經來到了美食區,湯圓、丸子、蘿蔔團、糕點,美味小吃香飄四溢,我細細品嚐起年的味道來……

天色暗下來了,人羣也漸漸散去,但我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可不是嗎?逛廟會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不變的習俗,不管科技如何發展,過年還是要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習俗,體會與衆不同的濃濃年味!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5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口中,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伴隨着一聲聲的“恭喜恭喜”,春節來到了我們身邊,它帶來的不僅是這一聲聲的道禮,而且還帶來了人們日夜思念的遠方親人,更帶來了那熟悉的味道。

要說到春節,那必然聯想到美食,美食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東西。春節前幾天,人們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年夜飯當中一定要有魚的,這預示這今年會“年年有餘”,象徵吉祥,象徵喜慶。然而,這第二選就是餃子,春節的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麪條,這象徵着“金絲穿元寶。”大人們在家裏忙着,孩子們也沒閒着,一會兒去買個糖葫蘆,一會兒去買個麻糖,山楂裹了一層薄薄的糖衣,晶瑩剔透。咬下一口,糖霜的甜膩和山楂的酸澀完美結合,簡直是絕配,讓人讚不絕口。麥芽糖很黏牙,但配上鮮香的芝麻,好像黏牙也是一種享受,甜香的美味久久在口中回味。

要說到春節的重頭戲,那當然非煙花莫屬,這是小孩子們在春節最愛玩的,女孩們一般都喜歡玩“仙女棒”之類的,“嗞”的一聲點燃它後,就可以拿着它在空中揮舞,就好似仙女在用自己的魔法棒施法,讓女孩子們也過了一把“仙女”癮。男孩子們可就不這麼想了,他們認爲那些都太小兒科了,聲音響亮,猛烈的火炮是他們的最愛。說起玩火炮,這些男孩子們可有經驗了,把火炮放進石子堆裏,沙堆裏,井蓋裏,甚至是谷堆裏,可以說你能想到的地方,他們都想到過,並實踐過。最美的還是亮空中的大禮炮,一點燃,禮花就像炮彈一樣直衝雲霄,然後變成一朵朵花,好像一隻只蝴蝶紛紛揚揚的飄灑下來,美得讓人移不開眼。春節的味道也蘊含在這一聲聲炮響中。

走親戚和看春節聯歡晚會是春節的.必要活動。還沒等吃完飯,孩子們就迫不及待的坐到電視機前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開始了,“開始了!”,不知是哪個孩子叫了一聲,人們就開始圍到電視機旁,看晚會。幽默的相聲,小品讓孩子們捧腹大笑,大人們則在一旁嗑着瓜子,聊着家常,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正月裏家家戶戶都要走親戚,每個人都穿着新衣服,開開心心的拜年。孩子們則對大人們伸出手,嘴裏說道:“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然後和同伴們比比,看誰的壓歲錢比較多。老人們忙着拜年,孩子們忙着要紅包,年輕人也忙着用手機上的“搖一搖”來搖自己的紅包,這就拼的是運氣了。如果運氣好,搖個幾十元,如果運氣不好,搖到的就只有幾分錢了。搖到錢多的姐姐總是嘲笑搖幾分錢的哥哥。哥哥氣得臉都綠了。春節的味道就在這歡聲笑語中瀰漫開來。

春節的味道是多種多樣,它需要你細細地去品味,但是不論身在何處,春節的味道總會深深記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6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與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非常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非常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非常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與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與漏壺亭,並且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7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8

一到12月27日,媽媽就帶我上街買鞭炮和對聯。

我們來到街上,媽媽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整整齊齊的鞭炮和對聯,一轉頭,看見我去年買的幾種對聯,我拉拉媽媽的手說:“媽媽買。”媽媽就帶我來到那一問店中,我挑了幾種說:“媽媽,這些各買一盒。”媽媽親切地對我說:“好!”然後我們付了錢,我們拿着東西,又來到裏面買白菜、花菜、空心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我們跑了好幾趟,終於把年貨全買齊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經準備好漿糊貼對聯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塗在門牆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

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說:“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說”壞話,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熱呼呼的面線糊和甜雞蛋,爸爸媽媽和我來到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說我“長高了,懂事了,學習進步了。”

每個人都給我紅包,我對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這裏就不像北方那麼熱鬧了,只是吃“狀元圓”而已,可是,聽說世紀公園、泉州公園晚上卻是燈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見幾百盞燈來,要是我能親眼一見,那就太好了。 一到12月27日,媽媽就帶我上街買鞭炮和對聯。

我們來到街上,媽媽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整整齊齊的鞭炮和對聯,一轉頭,看見我去年買的幾種對聯,我拉拉媽媽的手說:“媽媽買。”媽媽就帶我來到那一問店中,我挑了幾種說:“媽媽,這些各買一盒。”媽媽親切地對我說:“好!”然後我們付了錢,我們拿着東西,又來到裏面買白菜、花菜、空心菜、雞、鴨、魚、肉等主食,我們跑了好幾趟,終於把年貨全買齊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經準備好漿糊貼對聯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塗在門牆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

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說:“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說”壞話,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熱呼呼的面線糊和甜雞蛋,爸爸媽媽和我來到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說我“長高了,懂事了,學習進步了。”

每個人都給我紅包,我對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這裏就不像北方那麼熱鬧了,只是吃“狀元圓”而已,可是,聽說世紀公園、泉州公園晚上卻是燈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見幾百盞燈來,要是我能親眼一見,那就太好了。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9

今年過年,我是在外婆家過的,外婆家在浙江天台,說到天台,它可是有許許多多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年俗呢!

在天台,大年初一的一天飲食,是和大多數地區是不一樣的:早上吃“五味粥”,祈求五福臨門。說起“五味粥”,有一個典故:吃“五味粥”是爲了紀念濟公的。相傳,古時候,寺院裏的和尚把吃不完的紅棗扔掉了,濟公看到了,撿回來,曬乾收藏,大年初一的早上,濟公將收藏的紅棗摻和豆腐、黃豆、芋艿和白米,煮成一鍋粥,給僧侶們吃。這種吃法,慢慢傳了開來,爲紀念濟公,在天台,大年初一早上,家家都吃“五味粥”。“五味粥”有一個寓意:象徵着新年祈福,五福降臨人間。中午吃“捲餅筒”,“捲餅筒”就象一個個放大了的春捲,裏邊捲了很多菜,好像把“福氣”包起來,不讓它跑走似的。晚上吃的是“扁食”,用意和“捲餅筒”一樣,薄薄的餛飩皮包着鮮嫩美味的“福氣”,讓全家在新的一年裏福氣滿滿的哦!

過了大年初一,就是大年初二,按照天台的風俗,這一天是不能隨便走親戚的,我覺得好奇怪。初三開始,就可以走親戚拜年了,親朋好友們,聚在一起吃飯一起玩樂,好開心啊。在天台,走親戚吃飯有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吃糉子”。上菜是有講究的,上的每道菜有固定次序,先上甜點,再上海鮮和素菜,接着上魚和年糕。既然是吃糉子,糉子是不可少的,有小米糉子,有肉糉子……花樣可多了。吃法也有講究,肉和糉子一起上,魚和年糕一起上。最後一道菜是清淡的菜湯,讓客人去去油膩。一頓吃下來,一共有近20道菜,吃飯時間可長啦。在吃飯時,坐的是八仙桌,座位是有講究的, “東一”是最大的座位,與“東一”相對是“西一”,是第二大的位置,此外,還有執酒壺的座位和小孩的座位,好多好多的`講究,可惜我還是不明白爲什麼要這麼坐。

在天台,過元宵節和中秋節要注意過節的時間,正月十四鬧元宵,不吃湯圓吃年羹,年羹是帶葷的,裏面有肉、素菜和海鮮,而八月十六才過中秋,很奇怪吧?過節時間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呢,這裏也有一個典故:“相傳臨海歷史上有位知縣,他的母親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齋,不能吃年羹,於是這位知縣就把元宵節的時間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開齋戒日,因爲元宵節提前了一天,就把中秋節推後了一天。”所以,天台地區,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八月十六過中秋”。

除了這些年俗外,天台還有很多其他特別的風俗習慣,有機會,我再慢慢告訴你們吧。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0

豬年的春節來了,我屬豬,我的本命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決定一起去了秦淮河旁的夫子廟迎接春的到來,感受春的氣息。

迎着新年的第一輪朝陽我們來到了夫子廟,牌匾下顯赫的“春”字躍然在目,“春”字兩旁的祥雲圖中羊兒歡騰跳躍,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十年了,田田都12歲了,我們一家還在這兒拍張合影吧!”媽媽牽着我挽着爸爸,“咔嚓”,一張全家福,見證了我成長,定格了2019豬年的春……

還是十年前的夫子廟,還是我們一家人,那橋、那燈、那亭臺樓閣看似沒變,但沐浴着春的陽光,它們滄桑變化,分明更生機勃發,熠熠生輝。這是春的活力,這是時代的發展!

時近正午,夫子廟已經是人山人海,老的、小的、中國人、外國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春風般的笑臉,我猜他們的心裏都裝着滿滿的喜事吧!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們邊走邊看。有時停下來買點特色小吃嚐嚐,如狀元豆;有時停下來欣賞路邊琳琅滿目的小商品,最後媽媽爲了新年討個好彩頭,給我買了一頂狀元帽。

夜幕初垂,夫子廟的`花燈就全點亮了,花燈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築,好看極了!正是坐船的大好時機。我們買了畫舫船的票,畫舫船是一種裝飾精緻的小船,用它來夜遊秦淮河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船在航行中要經過很多橋,每座橋都有它的一段歷史和傳說。

其中最神奇的要數文德橋,因爲它處在正日子午線上,所以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的午夜前後,在文德橋東西兩側的秦淮河上各有半邊月亮,又稱“文德分月”,這種其妙的景觀令人驚歎,也讓我對古時的能工巧匠們充滿了敬佩!文德橋對應的是武定橋,夫子廟是爲紀念孔子而修建的,明太祖朱元璋爲表示對孔子的尊敬,命令文官在過文德橋的時候必須下轎,武官經過武定橋時必須下馬,以表示對孔子的尊敬。

之後我們又看到了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家的後花園—白鷺洲公園,還有明末“秦淮八豔”之一李香君的故居。還有江南一帶舉行鄉試、會試的考場—江南貢院,這座考場有30萬平方米那麼大,有2萬多間的考間,每個考間不足15平方米,真小啊!

坐着畫舫船,看着秦淮河兩邊美麗的夜景,耳邊聽着娓娓道來的歷史傳說,已經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畫舫船已經靠岸了,但我的腦海還一直在秦淮河的歷史中暢遊!

河兩岸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映紅了人們的臉龐,畫壁上兩條金碧輝煌的巨龍述說着家鄉的鉅變,半空中綻放的禮花奏起了春的序曲……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1

農曆正月十五爲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爲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團,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爲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三五成羣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後甩火球,後過三橋,盡心遊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衆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杆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杆,然後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紮成綵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裏又有一番風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後,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至此,春節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後,鬧元宵,趨於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並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衆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徵着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良品質。當然在傳統習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着一些落後、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習俗隨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俗隨着文明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新風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佳節時,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2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各種節日都各具特色。但最重要的節日還是春節了,由於地域的差異,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均有不同。我的家鄉重慶秀山是土家族自治縣,每年春節,父母都帶領我回秀山老家過年,而我的老家又座落在距秀山縣城較偏遠的一個小山寨裏,這個小山寨的春節很有土家民族的風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戶的學生都要去商店買紅紙自己根據家裏的情況編寫春聯,無論編的水平如何、寫的水平如何,它都象徵了土家族人民除舊迎新的美好祝願和希望。

貼完春聯就由小孩子們貼年畫,土家族年畫是一種美麗的山水畫、人物畫、字畫或其他畫等等,它具有驅邪避鬼、拜祭祖宗、祈求富貴的畫,家家戶戶佈置得花花綠綠勝似仙宮。

貼門神也是老家過春節必須做的事,由長輩們在老家吊腳樓的大門上貼一種神象。每年春節必貼,圖個吉利,也添氣氛,驅鬼驅邪、增加喜色。聽爸說:門神均是唐朝兩位悍將,一位是勇猛無比的尉遲公,一位是百戰百勝的秦叔寶。

接下來就是吃團年飯了,土家族的團年飯很講究,比如吃飯時不能打破碗,如有發現便要注意人口損破。吃飯不能泡湯飯和喝湯,如果喝了湯水來年種田下地怕碰到雨天。要說吉利話,不打小娃,如打小娃,叫封印等等……

但全家人吃團年飯之前,必須先要進行幾分鐘的“叫飯”,聽爺爺說這是土家族祭祖的一種方式,也叫擺飯。這是過年不可少的一種祭祀活動,先擺上豐富菜餚在桌上,不急於品嚐,而是靜坐凝神,將筷子放在酒杯或飯碗上,由爺爺悼念:“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地盤業主古老前人前來吃飯飲酒”。唸完後才能吃團年飯。

吃完團年飯後要進行“送亮”,就是三十日晚上,要給先亡送亮到墳前,在墳前點燒臘燭,擺上飯菜,燃放鞭炮以示懷念。

夜晚來臨後,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歲”了,我們全家人圍火而坐,這天晚上爸爸說要保證燈火通明,相傳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三十晚上燈也不滅,家裏的每一個地方都要有燈不能是黑處,黑處必藏瘟神、瘟疫,因此必須用燈火照明,讓瘟神、瘟疫無藏身之地,來年人口清潔平安,無瘟疫流行。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也是我們土家民族的一些春節傳統習俗,覺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說寫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但願這種具有民族傳統的的春節能夠保存下來。同學們,有時間,你們也可以去我們老家秀山做客,親自感受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3

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傳統習俗,不同的習俗體現了不同的人情味,廈門也不例外。

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閩南一帶過年習俗與其它城市不盡相同。

各家各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羣”後,接着是求如願,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飯的習慣。對於家中尚有外出未歸者,家人仍會爲其擺好碗筷,並將其喜愛的菜餚盛於碗中,以代表家人團圓。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說這是爲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廈門稱之爲“過年錢”。數額可多可少,在過去,也可以只是一個小小的銅板,代表是長輩盼望孩子快快長大的心意。

在除夕的年夜飯裏,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

長年菜:即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

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淨,灑在桌子底下或牀下,直到初五才收拾。也許這個習慣與中國古代曾以貝爲錢幣有關。

年糕:以前總是自己磨粉製作,也有用米或面作發糕的,而現在大家都直接去市場購買了,又簡便又實惠。當然了,口味可以隨自己喜歡。

到了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名爲“開正”。人們換上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客人來家,應款待甜茶、糖果、蜜餞;來客帶有孩童,則送給禮柑、瓜果。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是不能登門拜年的,要在家裏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正月初九“天公生”,廈門的家家戶戶會燒香掛燈、設案擺供,誠心虔意地敬“天公”。

中華民族崇尚紅色,廈門人也一樣以紅色象徵幸福、吉祥。過春節一定要紅,紅紅的.春節,所以有紅包、紅棗、紅紅的門聯和請帖,大家都以紅爲大、以紅爲尊、以紅爲喜。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是王安石之作。每當讀到它,我就會不由地想到春節。它可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各地的習俗也都不一樣。今年我來到了我的家鄉——浙江麗水港口村過年。

在甌江邊,座落着一個美麗寧靜的小村莊。那裏的水清澈見底,那裏的山綠得發青,像一塊塊碧玉。對了,還有一座大橋聳立在大江之上。沒錯,這就是我的家鄉——港口村!

臘月二十七,我和妹妹隨着爸爸媽媽一起興高采烈地回老家過年。一推門,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面而來。一看,啊,原來是爺爺奶奶,正在做我最愛的美食——凍米糖呢!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始幫忙了!首先我們把糖漿倒入大鍋中,等到糖漿變得粘稠時,就把事先準備好的炸大米、炸花生、炸麪條、熟芝麻等食材放進糖漿裏,繼續翻炒,等到一鍋的東西都融爲一體時,就把火關了,把翻炒好的食材一股腦兒倒進撒滿了黑芝麻的模具裏,然後用滾輪把糖漿滾平,再靜等一些時間,等到糖漿變硬,你就可以去掉模具,最後,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切成你想要的形狀。凍米糖製作起來很方便,而且非常美味。我和妹妹兩隻小饞貓一口氣吃了四、五塊,停都停不下來。“別吃了,要不,年夜飯該吃不下了!”爺爺笑着說。

吃完了凍米糖,已經快六點了。只見奶奶已經準備好了一大桌年夜飯,我們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個個喜笑顏開,一邊乾杯,一邊互相祝賀新年快樂。

年夜飯過後,我們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的節目依舊那麼的豐富多彩,有搞笑的小品,有激動人心的歌曲,有優美的舞蹈,還有見證奇蹟的魔術……各個節目都非常精彩,我們的眼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生怕漏掉了最精彩的地方。

“三、二、一,到!”隨着春晚主持人一聲吶喊,一聲聲鞭炮聲也響了起來。我和妹妹跟着爸爸也該去放鞭炮了。這裏不比杭州,放煙花是允許的'。我們興奮地放着各式各樣的鞭炮,有會飛的火箭鞭炮,有會轉的轉盤鞭炮,還有驚天動地的“紅地毯鞭炮”……但是最震撼我的還是“黃金萬兩”鞭炮了。一開始,它噴的火花又小又低,像一座“沒力氣”的火山,但是最後,它又“大發雷霆”,每一點火花突然爆發成了好幾點,“劈劈啪啪”的聲音好像再說:“哈哈,竟敢小看我!”五彩的煙花直衝夜空,帶走了我們的煩惱,寄託着我們對20xx年無比的企盼,願所有的人都健康、快樂、幸福……

朋友們,這就是我老家的春節習俗。那你們老家的春節習俗是什麼呢?趕快告訴我吧!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15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爲隆重的傳統佳節。在臺灣過春節,與大陸各地差不多,可謂大同小異,保留着濃濃的傳統“年味”,同時又帶有臺灣本地的一些特色——從農曆臘月十六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臺灣民間稱之爲“年兜時節”。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爲“做牙”(打牙祭)。臘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所以稱爲“尾牙”。做“尾牙”是感謝土地公一年來對事業生意和農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爲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天,公司行號的老闆宴請犒賞員工,以慰勞其一年來的辛苦。過去有種舊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雞,中間的轉盤一旋轉,停止時雞頭對準誰,即暗示主人要解僱誰。如今這種風俗早已絕跡。一般平民百姓家則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祭竈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之日,即送竈神上天之日。每年到這天竈神會上天奏報天帝。因此在祭送竈神時,要將竈神畫像貼於竈上,兩旁貼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然後擺上各種供品,多爲甜元仔、米餌、糖豆漿、甜瓜、糖果等,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讓竈神多說好話,不說壞話。有的還以酒糟塗抹竈門,以示討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爲竈神送行。

清沌

祭竈那幾天,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因爲平時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趁竈王返回天界的幾天裏,才能挪移清掃。“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黴氣,迎接新春之意,臺灣俚諺稱:“清後纔會富”。清沌之風,至今不廢。

年貨

逛街買年貨仍是年前準備的一項重要內容。林林總總的“年貨大街”遍佈島內城鄉各地,成爲臺灣過年的標誌性景觀。迪化街是臺北最老的`一個商圈,其“年貨觀光大街”每年都很熱鬧,攤位採用復古的形式,佈滿各式旗幟和燈籠。不論南北雜貨和應景糖果,還是服飾、美食,都應有盡有。近年來,許多來自大陸的物產成了年貨大街的熱門貨。高雄的年貨街在“中街仔”,而臺中最出名的年貨街在天津路商圈。所有的年貨大街,其主色調與大陸一樣,都是那熟悉的中國紅。前來逛街購物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有時甚至“擠到爆”。由於有“年貨公車”及“年貨速遞”服務,民衆儘可享受購物之樂。街區裏還表演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閩南戲曲。在臺北迪化街一類的老街,仍有民間的書法愛好者在這裏免費爲民衆書寫春聯,吸引了不少民衆甚至外籍人士排隊求取。臺灣民間諺語“囝仔愛年兜,大人鬧嘈嘈”,反映了人們忙年的這一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