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書本是甜的作文

書本是甜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篇一:書本是甜的

書本是甜的作文


沒有什麼比它——
書本,更甜。
書本的甜,是初春乍暖還寒時的第一縷新芽,是炎炎夏日裏最後一朵玫瑰的凋謝,是深秋的黃昏最後一滴蜂蜜的醞釀,是千里冰封中第一朵臘梅的飄香。
書本的甜,是潺潺小溝中溫柔的纏綿,是涓涓溪水中纖纖的幽閒,是大江中豪邁的金濤澎湃,是汪洋中壯闊的奔騰、燦爛。
書本的甜,蘊藏着深山老林的淳樸,包含了湖光山色的恬靜,蘊涵着東昇煦日的溫暖,珍藏了億萬顆渴求自由的心。
書本的甜,是返老還童的良藥,是海天相吻的生命,是萬物靈氣的精華,是穿越國度的精靈。
書本的甜,是寬容、是饒恕,是自得其樂的美,是跳動飛揚的美,是“爲國爲民,俠之大者”的英雄氣概,是“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的壯志豪情。
書本的甜,讓我們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鹹,讓我們學會了叛逆,學會了承諾,學會了忍讓,學會了友愛,學會了拼搏,學會了坦蕩,學會了做人……
沒有什麼比它——
書本,更甜。


篇二:書本是甜的


  俗話說的好哇,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只有多讀書,讀好書,纔會體會到書中的世界與讀書的快樂。 
  記得有一天中午,我正在讀一本作文書。恰好,下午有一節作文課,我很是高興。我想:正好,我中午看了作文書,下午一定能寫出好文章! 
  到了下午,我發現我寫文章的速度明顯快了很多!此時,我多麼想早點知道我寫文章的成績啊。 
  待到第二天發本的時候,我異常專注那發本的同學,“到底誰發我的作文呀?”我想。終於,我的本發下來了,我看見作文本上有兩個明顯的大字——“真棒!”。那時我的心情甭提有多高興了。 
  讀書真好,真有用,讀了作文書就能寫出好文章,太好了。從那以後,我每天都在看書,因爲我知道讀書太有用了。 
  去讀書吧,你的成績會更加向上,你的視野會更加遼遼闊,你的知識會更加廣泛,你的理想會更加崇高! 


篇三:書本是甜的


  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的相伴着我們。有些人認爲書就是厚厚一摞白紙黑字,有些人還將自己的無知,用書的諧音遮蓋,說什麼書就是“輸”了……。而我認爲這一些人都是不瞭解書的。其實,只要你用心去體會,你就會發現書本是甜的,知識也是甜的,它們的甜使我沁透心脾,陶醉在其中。我認爲讀書就是上天給予我們的一種享受。 
  每當我感到十分無聊和煩惱時,便會馳騁於書的世界、活躍在書的仙境裏。書本的甜味,書本的清香像一股清風向我吹來,像一條輕柔的綢帶包圍着我。我遨遊在昆蟲的世界;和賈寶玉一起唸書;同皮皮魯一起遊玩……忘記了現實的自我,深深的沉浸在書本的甜,書本的香之中。 
  書本不僅能給我以遐意之感,而且在逆境中能給我幫助,給我鼓勵。還記得是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參加演講比賽發揮失常,沒有得到一等獎,心裏很鬱悶。正巧看到書桌上有一本書叫《100位世界名人給青少年的成長啓示》,隨手就拿起來看。當我看到愛迪生爲了發明電燈,他晝夜不息地在炭化上下功夫,僅植物類的炭化實驗就達六千多種。他的實驗筆記本多達二百多本,攻擊四萬餘頁,先後經過三年的時間。他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桌下面睡覺。他發明電燈,不也正像我參加演講比賽要拿一等獎一樣嗎?而他爲什麼做了六千多種實驗都不放棄,而我僅僅是因爲沒得一等獎就放棄,“我太不應該了”我想,“我一定要像愛迪生那樣不怕失敗,勇敢地去面對困難”! 
  隨着年齡的增長,不管作業多少、功課再重,我都沒有放棄去書中或多或少的汲取知識、精神。書本是甜的,知識是甜的,讀書是甜的。就讓我和我們大家在書香和書甜的伴隨下,一起漫遊在廣茂的知識草原上吧!


篇四:書本是甜的


  據說,被認爲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酷愛讀書,而他們教導子女讀書的方式也很奇特。在書本上塗上蜂蜜,然後讓小孩子聞。於是,猶太孩子從小便產生了這麼個感覺:書本是甜的。  
  的父母 我非舞文弄墨之人。在他們的時代,除了一本語錄,其它的書一概被打入冷宮。社會告訴他們,書本是毒的。到了我生活的時代,我既沒有猶太孩子那麼幸運,從小就受到如此詩意化的良好薰陶,也沒有沉重枷鎖的束縛。書本是苦是甜,需要我自己去體味。  
  外公是我讀書的領路人。他是自學成才的驕子,因此對書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外公的思想正統、嚴謹,所以我幾乎沒有接觸過小人書一類的畫冊。至今仍留有記憶的最早的一本書是《兒童成語畫本》。裏面的每個字都標着拼音,圖畫也都簡單明瞭。我看時幾乎是不看拼音的,有不懂的字就跳過去。結果一遍看下來,只記得幾幅圖和一個囫圇的大概。外公聽說我讀完了,便要考我。一問三不知的結果令他非常生氣。“看書最忌走馬觀花!”他一板一眼地教訓我。那時我才六歲。  
  之後在上學的日子裏,接觸最多的自然是課本了。我最喜歡語文書,總是要媽媽把它包得漂漂亮亮的,然後一邊聞着油墨的香味一邊一課課地翻讀。常常是上午拿到新書,下午就把書看完了。後來得知三毛也有這個習慣。並且三毛還更爲大膽地向語文老師提出課教得太慢了。我很榮幸能與三毛有個共同點,雖然我沒有她那麼勇敢。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第一遍讀課文時覺得文章真是精彩,但到課上老師開始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時,便覺枯燥乏味,再也品不出文章的好來。  
  課本只是書的極小的一部分,並且我越來越反感裏面的大道理。一本正經的外公推薦的書也同樣一本正經,根本提不起我的興趣。我開始自己選擇課外書。一開始我愛看優秀作文選,並且很“不知好歹”地認爲自己有深度。所以當我還是小學二年級的毛丫頭時,就不屑於《小學生文選》了,我喜歡看中學生寫的記敘文。看得多了,筆頭也覺得流暢了,作文經常被當作範文朗讀。後來,我不知怎麼迷上了歷史小說,於是很有耐心地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五千年》。還記得我在圖書館踮着腳指着那本大部頭時,管理員老婆婆透過厚厚的老花鏡仔細打量了我好一會兒,才遲疑地有些不放心似的把它交給了我。之後我便四處蒐集一些歷史人物的正傳、外史、小傳,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個階段,特別迷偵探小說。晚上看得毛骨悚然,卻還忍不住往下看。亞當·羅賓,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還有一個記不清名字的日本驚險小說家,都成了我崇拜的偶像。記得我連着好幾個禮拜去書店徘徊,原因是我看中了一套四本的《福爾摩斯全集》,卻只能對它的“天價”望洋興嘆。  
  進了初中,班上突然颳起了一陣“名著熱”。於是我像突然發現新大陸似的,原來還有這麼重要的一個版塊我沒有接觸過。我走馬燈似的不停地借書、還書,再借書。湊夠了錢便不時買進一本大部頭。《簡愛》《霧都孤兒》《永別了,武器》《高老頭》《飄》《傲慢與偏見》……也不管是不是囫圇吞棗,反正就這麼一口氣讀下去。《紅樓夢》是最讓我回味的一部。在我借來看了兩遍之後,終於還是忍不住自己又買了一本來,再細細地讀第三遍,第四遍。讀到後來竟覺得裏面每個人物都那麼熟悉,那麼可愛,簡直都辨不清善惡了。名著讀得多了,也漸漸發現有些書根本就是被強套上“名著”的桂冠,價值並不大。於是我不再追隨那些別人封號“名著”的書。  
  自認爲思想有了些“深度”,便開始接觸散文。起初還只是一些簡單的哲理、人生小品,像劉墉、三毛的一些文集等等,後來便覺得有些“膚淺”。開始拜讀一些名家的文筆,將冰心、梁實秋、徐志摩、張愛玲、葉靈鳳、石評梅、丁玲、胡適、林徽因等等一些平時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家一一品味。每讀一篇,便覺得有了新的感悟,有了新的提高,而再讀一篇,又頓覺剛纔的我是多麼可笑。有時簡直覺得自己的思想正在被這些名家操縱,再容不得一點自己的觀點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看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書的範圍也在擴大。從時政報告到紀實文學,從風土遊記到地理雜誌,從流行時尚到科技論文,幾乎什麼都看。對於爭議很大的武俠、言情,看則看矣,不言褒貶;對於評價很高的名家美文,看後又再默默回味;而對於真正意義上不朽的名著,則是一面看第n遍,一面從內心的深處發出第n次讚歎。  
  儘管現在是網絡時代,網絡文學的發展速度也不可估量,但還是喜歡捧着一本實實在在的書慢慢地翻,細細地品,喜歡那種觸手可感的厚實的感覺,彷彿自己正搭着文豪們時而激昂時而和緩的脈搏,在與他們一起感受文化的心跳。  
  實實在在地感覺到,書的確是甜的,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