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行孝道懷感恩徵文精選

關於行孝道懷感恩徵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百善孝爲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行孝道懷感恩徵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行孝道懷感恩徵文精選

  範文一:行孝道懷感恩徵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失了父親,家境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爲命。長大後,母親年老衰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而今天,當我再一次重提孝道時,不得不對“孝”進行了反思。

不知你可曾看過這麼一項報告:前不久,有人專門組織了一項對日本、美國和中國內地中學生進行的“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日本中學生把父母分別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美國中學生分別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和第三位,中國內地的學生則把父母分別放在第九位和第十一位!問卷的調查結果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直以來,中華民族所傳統的美德都是我們引以爲傲的風範,我們一直都認爲中國是“孝文化的領袖”,可是現在一些人卻對“孝”的認識淡化了,模糊了,更有甚者,在華夏大地上居然出現了虐待父母,遺棄父母的醜行!

孝,不需要金錢,不需要回報,更不需要花言巧語,需要的,只是一顆真誠的心。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十五,六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對我的事情樣樣提醒,可我不但不珍惜,反而覺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如果不是因爲這個機會重提孝道,我還真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清醒。

生前孝子聲價貴,死後孝子萬古傳;處事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貴實行不在言;孝子齊家全家樂,孝子治國萬民安。

漫漫人生路,孝,在悠然的午後陽光中感動,在靜謐的午夜時光中品讀,在微明的晨曦中徹悟,不失爲美麗。

  範文二:行孝道懷感恩徵文

行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就家庭而言,孝道能使家庭和睦、鄰里善處、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心靈相通、相互關愛,使文明家風代代相傳;就社會而言,孝道是炎黃民族延續不絕的傳統,是中華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脈,是構建現代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石。正因爲如此,從古至今纔有“百善孝當先”之說。

孟軻有一句話說的極其準確,“大孝終身慕父母”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做人以孝爲本,首先要學會孝,其次才能學會善良,最後才能做一個成功的人。在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女生——孟佩傑。

孟佩傑五歲時,因父親車禍不幸身亡,而母親也在將她贈人撫養後不久因病去世。可是厄運並沒有停止對她的捉弄,養母在三年後癱瘓在牀,養父不堪生活壓力而一走了之。絕望中養母企圖吞藥自殺,是八歲的小佩傑用自己發自肺腑的呼喚重燃了養母生活的信心,“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又媽就有家。”

好一個“有媽就有家”,從此以後,當別人家孩子在父母膝前央求着買這買那,要去動物園時,小佩傑正在獨自買菜中,一路上揹着自己編的口訣“長長的青蔥圓圓的蒜,扁扁的豆角綠油油……”回到家,她獨站在竈臺前的小板凳上炒着菜,滾燙的油點濺到她的手上,她也不敢出聲,她生怕驚動了病牀上的媽媽!踮着的小腳無數次踢翻了小板凳,從灰塵中爬起的她甚至還來不及擦乾眼角的淚水就開始了工作。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009年的秋天,孟佩傑考入山西師範大學臨潘學院,她成了揹着母親上大學的第一人!是她,小小年紀,撐起了九經風雨的家!是她,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激起千萬人心中的漣漪!是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一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讓我們深記她的名字——孟佩傑。

孝順是忘不了的情,孝順是無法重演的幸福,孝順是生命與生命的接口,但孝順斷裂之後,將再也無法連接。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定要知道,因爲他們經不起等待!

  範文三:行孝道懷感恩徵文

孝,不需要金錢,不需要回報,更不需要花言巧語,需要的,只是一顆真誠的心.

-------題記

行孝又是一件頗爲複雜的事。特別是作爲子女,伺奉老人時間久了,有的人可能會產生某種疲倦、煩躁之感,發展下去可能會導致老人不滿意,自已有怨氣,於是就有了“久病牀前無孝子”之說。

其實,行孝道並不是子女對父母的“給予”,更不是“恩賜”,它實在是一種幸福,是一種享受,關鍵就看你是否能悟得到。

在行孝道中可體驗到天倫之樂。天倫之樂是親人之間團聚的歡樂。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他有着父子、兄弟、夫妻、親戚之間的關係。而孝道是一種粘合劑,父母對祖父母行孝,子女對父母行孝,家庭的敬親孝老形成風氣,即可提升整個家庭的凝聚力、親和力,能調動家庭每個成員的奉獻精神,從而使家庭更加溫馨,家庭成員之間更親密。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有希望感,遊子有歸宿感,居家有舒適感,相處有放心感,心靈有撫慰感,相互有依賴感。毫無疑問,這裏的每一種感覺,都同敬親孝老密不可分。越是敬親孝老,就越能享受到這種天倫之樂。

在行孝道中可體驗心理平衡之感。感恩之心,每個正常人皆有之。父母爲養育自己操碎了心,受盡了苦,這是一種犧牲,更使一種無私的付出。做子女的能有機會孝敬老人,既是對老人辛勤付出的感恩回報,又是平衡自己心理的槓桿。許多人因種種原因未能在父母生前盡孝和去世後送終,即所謂“子欲孝而親不待”,不是有某種抱恨終身的欠債感、負罪感嗎?因此,能在父母有生之日行孝,實在是用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機會。你行孝了,盡心了,就有了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已良心,對得起子女,對得起社會的平衡感。這種平衡感能使你心懷坦蕩,形成健康的人格;它能帶給你一種發自內心的輕鬆感覺,從而使你的內心充滿陽光。即使他人有誤解,也能問心無愧,處之坦然。這就有了在社會上堂堂正正作人的資本。

在行孝道中可體驗長大成人之成就感。父母養育自已,目的就是讓自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成就事業。當自已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呵護,需要父母供自已吃穿。而今,自已長大成人了,能靠自已雙手賺錢養家了,能領上愛人和孩子來看望老人了,能夠起到照顧父母的作用了,而這些不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嗎?而這,正是人生的一種成就。看看周邊那些一事無成的“啃老族”、“蹭飯族”,再想想自已擁有的能滿足父母身心要求的資源,應當有做子女的成就之感。

在行孝道中可體驗傳承優良傳統之光榮感。孝道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無可諱言,歷朝歷代確有不孝之子甚至忤逆之子存在,但孝道不僅沒有因爲有他們而沉沒,反而歷久不衰,至今仍有着強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就是因爲有人將孝道承前啓後,代代相傳,而且形成了社會的主流,這“傳孝”者功莫大焉。而這“傳孝”者不是別人,正是幾千年來行孝道的子女。他們是傳孝的載體、使者,他們傳承了時代的文明、傳承了社會的進步,傳承了家庭的和諧,從而推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肩負如此重要的責任,作爲傳承人的行孝道者,能不感到光榮嗎?

時時感悟行孝道中的幸福,就不會疲倦,不會煩躁,而會體驗到其中的享受和快樂,進而推進孝道的形式更新穎,內容更豐富,家庭更美滿乃至帶動整個社會的更文明、更進步、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