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創造力作文

創造力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創造力作文

篇一:創造力作文 創造力來源於什麼?對,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創造力。 當老師一說要吧自己想到的什麼等於什麼寫到黑板上時,同學們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爭先恐 後地跑上去,用粉筆寫了下來,不一會黑板便被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想法寫滿了。什麼棒子加 糖等於棒棒糖、什麼木頭加書等於書架、什麼彩紙家絲帶等於書籤等等。對,如果你要問我這是 什麼,這就是創造力。 古往今來,哪一個發明家不是用創造力去發現,纔有了成功。比如,愛迪生,要是沒有他的好奇心,他的創造力,哪裏我們今天的電燈、電話機、電視機…… 創造力是硬道理,要是沒有牛頓,有誰能打破常規發現地球有引力? 創造力,創造力,生活中什麼都離不開創造力,要是沒有創造力,會有多少東西還沒有發明,所以創造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位得力助手…… 篇二:創造力作文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都能發現的祕密,我——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吃了那麼多蘋果,爲什麼從未發現呢?爲什麼幼兒園的小孩子能突破習慣性思維,“錯”切蘋果,體現出創造力,而我不能?真是慚愧! 我是一個不愛動腦筋的人,整天忙於應付各科學習、考試。平時上學要面對一大堆作業和考卷,週末又要去上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真是煩死人了。每次看見電視裏的人一會兒發明這樣東西,一會兒發明那種玩意,總是羨慕不已。在學校組織的科技創新大賽上,看見同學們手裏的獎狀,我既爲他們感到高興,又有些難過——自己爲什麼不能呢? 我以前也留意過那些小東西,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爲什麼我細心觀察了事物也沒有新發現呢?讀了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不墨守成規,纔有可能有所發現和創造。有些事如果從正面想不行,可以從側面、反面去想,也就是說從另一個角度去想,也許能有新發現、新收穫。 所以,只有不斷髮現與思考,纔會有創造。 小作者緊扣創造力,並結合自身實際,得出只有不斷髮現和思考,纔會有創造的感受,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篇三:創造力作文 一天晚上,我陪孩子練習造句,用的詞是“活潑”。 孩子說:“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很活潑。”我說:“對,再造一句。” 孩子想了想,說:“小魚游過去了,水很活潑。”我說:“對。等等,不對!” 孩子不懂我要說什麼。我的本意是讚賞她說的句子的,並以爲這是非常好的句子。這句“水很活潑”,真是非常非常活潑,要是再進一步,就是寫詩了。孩子的語言本來都是很生動的,大人七教八教,規範自然是規範了,但也枯萎了。我對孩子說::“你造的這個句子是一個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試的時候不要這樣造。因爲跟後邊參考答案不符。” 第二天放學一進家門,孩子就高興地說:“媽媽,我造的句子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說我的造句有創意。” 篇四:創造力作文 人生下來都是什麼也不知道的,而那些天才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才得來的。我也在努力,在不斷創新,也想爭取成爲天才。 三至五歲時,我聽媽媽說,那時候的我最愛喝“AD”鈣奶,每次都要喝好幾瓶,然後再把空瓶子推在一起開始自己玩起來。 五至八歲期間,根據我自己的回憶,爸爸給我買了一盒積木,有許多塊小木塊,我便一個人將這些小木塊拼成自己喜歡的東西。我拼了房子又拼車子,還嫌不夠,又拼了高樓,還拼出了大廈,然後再拼個什麼機器人…… 八至十歲時,我開始玩塑料的積木。這下,我的創造力更強了。我拼了衛星再拼車子,不過現在的車子是能動的啦。拼了車子再拼劍,還拼個巨大的機器人和螃蟹,然後讓他們上演一場世界大戰。 現在,“明明,你又在搞什麼發明創造呀?你的機器人能夠自己走了嗎?” 怎麼樣,我的創造力夠行了吧,你呢,有什麼發明創造嗎? 篇五:創造力作文 有一個故事幾年前曾流傳頁廣:某證卷公司的散戶股民幾乎人人賠錢,只有門口看自行車的老太太賺了個鉢盈盆滿,於是大家紛紛向她討教炒股祕方。她說:“門口的自行車就是我的炒股的‘指教’,自行車少股市蕭條的時候我就買股票,自行車多,人人都搶着買股票的時候我就清倉。”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隨大流賺錢,反其而爲之才能發財”的道理,實際上老太太不知不覺中運用了創造力。如今理財渠道增多、操作難題度相大對增大的情況下,小到一件生活瑣事,大到人生大事,若能把問題試着倒過去想想,是不是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呢!也許你在苦思冥想的時候會欣喜若狂地跳起來呢!巧用創造力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就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再生活中再學習上要善用創造力。每一件不可能只有一種方法,只要你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說不定會有更多驚喜的收穫呢!
篇六:創造力作文 今天選這個題目來寫,實在是有點蚍蜉撼大樹,螳臂擋車之感,不過就算是匹夫之勇,也要來試試,因爲確實是有些自己的想法。激起要談談的原因,在於前幾日因爲受了蠱惑,去搶先閱讀了石康的《奮鬥》續集,讀完之後,便是覺得有如二十一世紀的荒誕劇,當然此荒誕絕非“等待戈多”,而是真真實實的荒誕,作者確實是很具有創造力,但是創新的實在過了頭,不僅帶有前一部的不勞而獲,更多了令人無法接受的臆想,不由得要相信蔡武部長對於文化創造力缺失的擔憂是很有必要的。 當我們周圍充斥着從提前一天、一週到半個月提前上市的書報,當我們手捧厚重但是至少一半是廣告的雜誌,當我們看着在短時間內有如打了激素般速成的拙劣連續劇,當我們坐在演繹着不中不洋的“中國式國際大片”的銀幕前,我們的品味和我們的胃口一樣,被無數複製速成品填滿。不由得要欣羨過去的人們,如果沒有諸子百家的鮮明個性,我們將於當世更寂寞;如果沒有唐詩宋詞元曲的傳唱,我們將於現今更冷漠;如果沒有新文化運動的推陳出新,我們將於現時更冷寂。 文化創造力不僅是人類文化史的催化劑,不僅是各類文化的根本和靈魂,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得以不斷前進的動力。從哲學人類學的觀點看,文化創造力是人類的最爲本質的精神特徵。試想,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模仿,只是速成,那麼在文化創造力的日益萎縮和衰微的同時,我們就只是又回覆到了最初的行屍走肉,而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將何去何從? 也許我們從來未曾注意過文化出現的危機,因爲我們一直努力地在物質方面趕超先進國家,實際上,今天這個時代人們有充分的條件通過各種文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權利,張揚自我的創造個性,精神人格特質,但當代日益技術化、工具化、娛樂化、平庸化和慾望化的文化現實的枝幹上,卻難以盛開出精神創造的旺盛之花,商業、消費、物質、時尚的社會大樹下,鋪滿了枯萎的創造力的葉子……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我們已經意識到,我們不僅僅是缺少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更缺少的是對自己文化的尊重、堅守、憧憬和創新,我們應該拯救已經開始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在這個利益勝過精神的時代,我們應該努力留下空間給我們的思想。文化創造力的源頭在人,在人的精神生命…… 篇七:創造力作文 藝術是什麼?創造力又是什麼?這兩個爲我們所熟知的概念要解釋起來確是相當的困難,至少到現在仍沒有人可以闡述明白,不僅僅是因爲它們所囊括的範圍廣,更重要的是因爲這兩個詞彙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也是一個善變的概念。 就算詞典裏最精闢的定義也只不過是一句話:創造力:創造的能力。我們無法詮釋。 而“藝術”,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如何來理解?確實讓人倍感頭痛。 孟實先生曾在《談美》一書中談股,藝術雖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因爲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的人生;因爲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 可見,創造力是包含在藝術這個範疇裏面的,而藝術又是與人生息息相關的,這二者不可分開而論。 可以說,人生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人的誕生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藝術並不因爲人的存在而存在,即使沒有“人”這個物種,“藝術”也依然存在。自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起,藝術也就跟着因運而生。形象地說,藝術就是一個生命,它本身擁有,聚集天地間的所有的元素,也正是由於這些元素,使它擁有了活力,漫步在宇宙各隅,時刻都在遊動着。 一個人,如果能用心去感受藝術龐大的生命力,他將會得到一種脫胎換骨的清新感覺。 他的精神、靈魂、人格、思維都將有一種迥異的變化。 篇八:創造力作文 當流行歌嘻哈的“潮流元素”所困擾;當影視圈掀起一股又一股的翻拍熱潮;當小說紛紛“下海”變身爲電視劇連續劇的“文學”版本,文學獎堂而皇之地成爲市井左鄰右舍式的生日蛋糕瓜分,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文化創造力正日益萎縮?缺乏創新和山寨思維正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威脅?歷史上的一些文化產品,之所以偉大和不朽,成爲人類文化財富的積澱,變成歷史的客觀精神,取決於它所體現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 創造力,一直以來爲古今中外的作家、詩人、哲人和批評家所關注、思考和追求的。而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或者對於一個時代來說,文化創造力如能被極大地激發起來,那是一場真正的文化盛宴。 我認爲缺乏創新是我們文化中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浮躁心態,沒有刻苦的創新精神和創作風氣,或是被經濟利益所束縛。山寨文化的流行和備受青睞,讓我們看到社會上許多人似乎總是習慣於從衆、模仿,從而泯滅了對創造的渴望和激情,喪失了自我和個性。的確,如今各個領域抄襲之風日盛,新品乏見,創作同質化現象嚴重。 因此,我們必須拯救文化,拯救我們的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更重要的是,要爲人類文化的創造力留下空間. 首先,要具有文化創造力不能跟風,必須有創造精神。在去年的書展上,我發現關於青春和懸疑類小說對青少年十分賣座,貌似在眼下,這種故事情節曲折、讓人暫時感動的小說十分受歡迎,而那些真正能夠受益終生、給我們啓發的,像劉墉、畢淑敏的書卻讓有些人嗤之以鼻。可我們是否想過,這種書的類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創作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當這種跟風精神成爲人們思維中見怪不怪的一環時,它對文化和原創精神已構成十分嚴重的威脅。我認爲,完成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應力求創新。像國慶前夕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公演,頗受好評。導演追求的“不重複過去,不重複別人”的精神 ,使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要有創新的文化必須要有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伴隨着文化的興盛。 今日中國應具有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應產生震撼人心的鴻篇鉅製。令人遺憾的是,創造之苦,創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願去受;更多的人熱衷於模仿、跟風或者乾脆複製;有人有創新之能,卻寂寞難耐,將才智消耗在製造浮躁的文化泡沫;還有人雖兼具創造之才、創新之志,卻苦於“冷坐十年功,抄襲一分鐘”,成果難得易失,費盡心血的作品難以得到有效保護。2008北京奧運會是十分成功的,開幕式十分有特色的中國風表演也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創造力,讓許多人爲之震撼。 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成功背後的艱辛?張藝謀導演爲了將文化創造力發揮到極致,日以夜繼地策劃整個奧運會開幕式,不停地開會、商討和排練,纔將最精彩的一面呈獻給大家。所以,成功的作品離不開刻苦努力. 再者,文化創造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名和利。許多電視劇不知演了多少遍?現在不是照樣大拍特拍,開始了新的一輪翻拍熱潮?像《流星花園》無論在臺灣、日本、韓國或者是內地的翻拍,不都掀起一股熱潮,創造了許多收視奇蹟,這些劇情幾乎都一樣的電視劇,爲何如此受歡迎?是我們的好奇心還是媒體的炒作?《建國大業》票房大獲成功,但這種成功恐怕更多的是商業運作、大片娛樂因素、明星效應的結果,與體現的藝術創造力關係不大。令人遺憾的是,當下這種文化創造力的缺失正在成爲大量文化產品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其實仔細想想,有多少作品是我們真正喜歡的?一些人更多地依賴大投資、大題材、大製作、大宣傳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更多的觀衆是被“忽悠”到劇院裏看演出,看的不是藝術,而是一場“文化事件”。 我們真的失去文化創造力了嗎?沒有人相信,更沒有人甘心如此。一個文化傳統深厚悠久的民族,豈會輕易失去創造的智慧?豈甘長久置身於“來料加工”、“貼牌出口”的尷尬境地?豈會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失去文化自信而埋藏文化自覺?但也不能不正視,我們必須克服身邊正束縛、抑制着文化創新,消損其活力,磨蝕其鋒銳的一些消極的因素, 創造出偉大和不朽的作品,在人類文化創造力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